戈字怎么读
戈字读音:gē
戈部首:戈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4画
释义:
1、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戈。倒(dǎo )戈。枕戈待旦。
2、姓。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戈壁[gē bì]
蒙语音译词。难生草木的土地。指一种地面几乎全被砾石所覆盖的沙漠。
2、探戈[tàn gē]
舞厅舞的一种。
3、倒戈[dǎo gē]
在战争中掉转枪 口,攻击原来隶属的一方。
4、兵戈[bīng gē]
兵器,借指战争。
5、寻戈[xún gē]
动用刀兵。
戈字共多少笔画:
戈共 4 画,所有4画的字。
《戈》字笔顺:
横、斜钩、撇、点
《戈》的解释:
戈g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乶 )戈。倒(d僶 )戈。枕戈待旦。姓。戈》字笔顺问答:
问:戈第1笔是什么?答:横。
问:戈第2笔是什么?答:斜钩。
问:戈第3笔是什么?答:撇。
问:戈第4笔是什么?答:点。
“盖戈”这字,没被收入收录中日韩越四国汉字75000多个的Unicode61字符集中,可判断古今辞书中没这个字
佛教古籍《庚申忏》中的这个“字”,或是遗漏汉字,或是历代手抄舛讹所致
戈字繁体戈
戈
拼音:
gē
简体部首:
戈
总笔画:
4
笔顺编码:
横折撇捺
解释:
1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倒(dǎo
)~。枕~待旦。
2
姓。
戈(拼音:gē)是汉语常用字 ,始见于商代 ,其古字形像一把戈。
戈是一种兵器,也是商周时代常用的兵器之一,因此“戈”也是一般兵器或战争的代名词。
戈是汉字部首之一,用戈作意符的字多与兵器或军事有关。与兵器相关的如戟、戮;与军事相关的如戍、战、戒。
戈是象形字。戈所模拟的就是古代兵器戈,戈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柄垂直的戈刃,正是根据这一特征,先民们形象地创造了戈字。
竖的一笔是木质的戈柄(柲bì),顶部为“柲帽”;下部的叉状或箭头则是戈柄底部的金属套件“鐏”,可以插在地上。上部一横就是戈头,前半截为“援”,上下都有刃;穿过木柄后半部分为内(nà),右下系有饰物。
金文基本上保持了甲骨文的形状。柲饰下移,鐏上移到柲中,柲作弧形。战国文字承袭西周金文,或加“金”加“皿”繁化。小篆的下部就不像了,但戈头还像。楷书就完全不像了,但意思未变。
说文解字:
卷十二下戈部古禾切(gē),平头𢧢(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凡戈之属皆从戈。
戈字五行属金。戈字的拼音:ge,戈的繁体字:戈(若无繁体,则显示本字)戈字的起名笔画数:4,戈字的取名数理吉凶:凶,戈是否为姓氏:是。戈字意为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乶 )戈。倒(d僶 )戈。枕戈待旦。
说明:“戈”字有几笔几画,是根据康熙字典及五格姓名学而来,并不一定与新华字典的笔画数相同。“戈”字五行属什么、“戈”字的取名吉凶,则是根据周易万物类象推断,仅供起名参考。
“戈”字的意思:
1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倒(dǎo )~。枕~待旦。
2姓。
读音:[gē]
笔划:4
五笔:AGNT
部首:戈
结构:单一结构
笔顺:横、斜钩、撇、点
相关组词
戈壁 反戈 探戈 干戈
挥戈 兵戈 倒戈 戈比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相关组词的解释及造句
1干戈
造句:正如同39年前尼克松和毛泽东所作的那样,中国的外交家们希望胡锦涛和奥巴马能够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共处。
解释:干和戈是古代常用兵器,后用来泛指武器,比喻战争:大动~。
2戈壁
造句:当地口口相传,这种蠕虫平日都会潜伏于戈壁黄沙之下,而当有游人路过时,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出猛咬一口,然后又伪装成齿线状的直肠来掩人耳目。
解释: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3倒戈
造句:如果说我们的人民有一样利器的话,这就是对财富的热爱,它比井水更甘甜,它比宝剑更锋利因为任何一柄宝剑都可以由于一枚金币而倒戈。
解释:在战争中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
4探戈
造句:研究显示,布宜诺斯艾利斯获得此项头衔的原因在于,这个城市白日忙于劳作,夜晚也不安宁,(人们有时可以听到)探戈舞曲的节拍声。
解释:交际舞的一种,起源于非洲,流行于欧美,2/4或4/4拍,速度缓慢,多为滑步,舞时变化很多。
5兵戈
造句:如今在沙特,女律师只能在当局和法院办公室的女性部分工作,从而禁止与男性进行任何兵戈。
解释:<书>兵器,指战争:不动~。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
宽度2寸,内长7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3片尊:早期的锤9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 也可能用于刺击。
戈最适于勾、扫和劈击。出现于商中期,是商周直至秦汉最常见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曾被列为车战中的五大兵器之首,故常作为兵器的统称。“枕戈待旦”是备战,“金戈铁马”即指战争了。
戈的形状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似“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又作“丫”字造型。戈变化最大的部分是“胡”的出现和不断延长。“内”也逐渐从单一的固定、配重、装饰作用,发展成为明确的作战部位。
戈的柄称“柲”,顶端铜帽称“柲冒”,金属柄的又写作“铋”。根据考古资料记载,戈在商中期尚属于短兵器,“柲”的长度多在一米左右。商周之际才逐渐发展成长兵器,还出现了“柲”上同装三戈的情况。考古发现,戈作为钩杀的兵器,为了准确地掌握援的钩喙方向,戈柲的横截面通常是扁圆的。而经典的戈,是战国后期秦国军队大批使用的“吕不韦戈”。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汉代仍用戈作为长兵器。汉代的一种铜戈,形体较大,援与内均向上扬起,而且援、内胡上均带刺,是战国晚期的延续和发展,这种戈的造型像雄鸣昂首的翘尾、引颈长鸣状,通称鸡鸣戟或雄戟。
本文2023-08-07 11:29: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