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子宫脱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子宫脱垂简介,第1张

中医·子宫脱垂子宫脱垂为病名。又名子宫脱出、阴挺、阴脱、阴癫、瘣疾、子宫不收、子肠不收、翻花。俗称吊茄子、㿗葫芦。与阴痔等病相似。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 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嵴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都脱出于 外口。属祖国医学“阴挺”范畴。病因病机多由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等,损伤胞络及肾气,而使胞宫失于维系所致。多由产伤、盆底组织及支持子宫韧带过度松弛、腹内压力增加等原因所致。症状症见子宫位置下垂,或脱出 口外,甚者连同 壁或膀胱直肠一并膨出。诊断要点①患者自觉 内有肿块脱出,重度者感下坠,可有小便困难。②妇科检查:嘱病人向下迸气,当腹压增加时,如子宫外口达坐骨嵴水平以下或露于 口,即可确诊。辨证论治气虚者兼见少气懒言,面色㿠白,小腹空坠等症,宜补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肾虚者兼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等症,宜补肾益气,用大补元煎加鹿角胶、升麻、枳壳。若子宫脱垂因摩擦损伤或邪毒感染,而局部有红肿溃烂,黄水淋漓,阴门肿痛,小便赤数等症,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外用熏洗方:苦参、蛇床子、黄柏、乌梅,五倍子水煎,先熏后洗。针灸可刺维胞、子宫、三阴交等穴。针灸治疗取维胞、子宫、三阴交、百会、气海、足三里等穴,交替使用,电针中等度 ,选用断续波,频率为20~30次/分钟,每次通电20分钟。另外芒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对治疗本病亦有较好的疗效。西医·子宫脱垂子宫从正常位置沿 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 口外,称为子宫脱垂。常伴有 前、后壁膨出。本病主要病因是盆底支持组织的损伤、薄弱。解放前在我国子宫脱垂为常见妇女病之一。解放后在妇女劳动力较强的山区、丘陵地带仍不断发生,多见于已婚多产者,也可见于营养不良、腹压增加的人。目前本病的治疗采用子宫托疗法和手术疗法,疗效好。临床表现1下坠感及腰酸

详见百科词条:子宫脱垂 [ 最后修订于2016/8/24 20:40:41 共131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产科(departmentofobstetrics)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妇女生产疾病的医学专科。为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产科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此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医学分为九科时,产科已成为一科,元丰改制后的九科中仍有产科的设置。元代产科中包括妇人杂病,实际上是妇产科。明代十三科中设妇科(其中包括产科内容)。清初十一科中也设妇科,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后取消。

详见百科词条:产科 [ 最后修订于2016/7/22 22:00:12 共20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金匮要略》。根据查询2020医疗招聘考试中医学资料显示,《金匮要略》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开创了妇科辨证论治的先河。妇科是医疗机构的一个诊疗科目,妇科是妇产科的一个分支专业,是以诊疗女性妇科病为诊疗的专业科室,分为西医妇科与中医妇科。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为书名,原名《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于7世纪中期。30卷(后代又有93卷本,内容同)。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卷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篇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列妇、儿、五官、内、外各科疾病的证治、方药及食养、养生、针灸等,是我国现存唐代的一部方书名著。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 ,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但也掺杂了某些糟粕内容。建国后有影印本。综合性临床医著。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备急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备急千金要方》。30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同。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约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卷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

详见百科词条:千金要方 [ 最后修订于2015/8/28 15:57:30 共234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室女带下的方剂 2 治疗室女带下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室女带下 1 拼音

shì nǚ dài xià

2 注解

室女带下 病证名。见《济阴纲目》卷三。指未婚女子由于初潮不慎感受见寒,或用不洁水洗 ,或初来经血惊恐而成带下,或冲任虚寒而致带下量多者。治参带下条。

治疗室女带下的方剂 琥珀朱砂丸

。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如龙眼核大。功能主治:室女带下。妇人月水不准及难产,产后血奔,或因气与风寒暑

白术散

时痛,呕吐清涎,不思饮食,胎动不安,胎萎不长;室女带下,妊娠宿有风冷,胎萎不长;或失干将理,动伤胎气

神仙聚宝丹

下白水,时发虚热,盗汗羸瘦。此药不问胎前、产后、室女,并宜服之。常服安心神,去邪气,逐败血,养新血,

白蔹丸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方之白蔹丸主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名见《济生》卷

鹤顶丸

,月经初不止,或浴之以冷水,或热而扇,或当风,此室女病带下之由;有家之妇,阴阳过多,即伤胞络,风邪乘

更多治疗室女带下的方剂

治疗室女带下的中成药 艾煎丸

治常服补营卫、固经脉。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妇人室女经候不调,脐腹冷痛,腹常胀满,至晚则增。用法用量

抱龙丸

小儿可以时服,则言之太过,方后谓亦治室女白带,则带下每多湿痰凝滞,停积胞中所致,此能涤痰清热,所以可

当归丸

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方之当归丸主治妇人带下五色,腹痛,羸瘦食少。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

乌鸡丸

桐子大。功能主治:《扶寿精方》之乌鸡丸主治童子、室女身发热,吐血痰出,盗汗,少饮食,四肢无力;大人亦

调经丸

效。主治:《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之调经丸主治室女1718岁,脾胃虚弱,误食生冷,经脉不通,或阻

更多治疗室女带下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室女带下 《妇科玉尺》:[卷五带下]治滞下病方

白芷川连(各二钱)酒糊丸。温酒下。琥珀朱砂丸治室女带下。琥珀木香当归没药(各四钱)乳香(一钱)麝香朱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七转女为男法]白术散

,病虽愈,尽服勿置。味恶多阻人,宜作丸服。亦治室女带下诸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赤白带下

和药末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室女带下〕《产宝》第十四问∶未出女子有三病,何也?答曰

《妇科玉尺》:[卷五]带下

虚寒力衰也。宜老年白带方。十全大补汤加益智仁。室女带下纯白。冲任虚寒也。宜白蔹丸。寡妇师尼室女。郁火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升阳调经汤加减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升阳调经汤加减 1 拼音

shēng yáng tiáo jīng tāng jiā jiǎn

2 处方

升麻3克,连翘15克,龙胆草10克,桔梗16克,黄连6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黄芩10克,粉葛20克,昆布15克,法夏15克,南星片16克,知母10克,甘草3克。

3 功能主治

升阳化痰软坚。主痰湿风热结聚。(腮腺结石并感染)

4 升阳调经汤加减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摘录

李伟成方

古籍中的升阳调经汤加减 《妇科玉尺》:[卷五]崩漏

病。而外见脾气困倦。烦热不卧者。宜补阴泻阳。升阳调经汤、升阳举经汤。子宫为四气相搏。血亦难停者。风

《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瘰马刀

百丸,此汤留一口送下,更加海藻半两炒,食后量虚实加减多少服,皆仿此例。救苦胜灵丹汤治马刀挟瘿者,从耳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项部(五)]瘰马刀

每口作十次咽;留一口送下丸子,服毕如常安卧。升阳调经汤治绕项下或至颊车,生瘰。此证出足阳明胃经中来

《医学正传》:[卷之六]疮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