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姓人口普查有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谯姓人口普查有多少,第1张

谯姓(qiáo 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谯姓人口普查有多少,现在没有官方准确数字。下面材料仅供参考:

谯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远古时期谯明之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谯明山,在典籍《山海经》中记载:“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谯明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传说中,谯明山乃谯水之源,往北汇入黄河。在远古时期多有奇禽异兽,古籍中说:“谯明之山有兽,状如貆,赤毫,曰孟槐。何罗鱼出谯明山谯水中,声如吠犬,食之的已痈……”这“何罗鱼”大概就是大鲵,俗称娃娃鱼,“食之已痈”就是食之味道鲜美之极,还可以消除痈疽肿毒的意思,今已无。

谯明山是古代东夷民族的栖息、发源地之一,其时有古老的谯明氏族。

著名的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记载:“<丹壶书>云:‘皇次四世、蜀山(人逐)傀六世、浑敦七世、东户十七世、皇覃七世、启统三世、吉夷四世、九渠一世、狶韦四世、大巢二世、遂皇四世、庸成八世,凡六十有八世,是为因提之纪;仓颉一世、栢皇二十世、中央四世、大庭五世、栗陆五世、丽连十一世、轩辕三世、赫胥一世、葛天四世、宗卢五世、祝融二世、昊英九世、有巢七世、朱襄三世、阴康二世、无懐六世,凡八十有八世,是为禅通之纪’,可谓备矣。而又有钜灵氏、句彊氏。自句彊而下次谯明氏,次涿光氏,以次至次民氏,如下所叙,总曰‘循蜚纪’……”

在古代谯明山的住民之中,很早即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谯明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谯氏、明氏等,世代相传至今,以北海为郡望,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召公姬奭之子盛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周召公姬奭子盛封谯侯,子孙以地为氏。”在李利所编纂的《涉盛氏谱》中也记载,“西周时召公奭之子盛,受封于谯,为侯爵,世称谯侯盛,其后形成了盛、谯二氏。”

谯氏是出自于上古周王朝初期王室贵族,其始祖是周朝初年与周公旦同负贤名的召公姬奭。召公奭有一个儿子叫姬盛,被封于谯地(今安徽亳州谯城,一说在今四川南充),姬盛就此建立了谯国,侯爵,世称谯候,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称谯氏,世代相传至今,以谯国为郡望(谯郡),史称谯氏正宗。

谯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奭、谯侯盛(姬盛)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峄被封于曹邑(今山东定陶),伯爵,他建立了曹国,史称曹伯。曹伯的后裔子孙世代为曹国君主、卿大夫,形成了曹氏一族。

春秋时期,曹氏贵族中有个大夫被封在谯邑(今安徽怀远龙亢镇),其后世子孙就以采食邑名作为姓氏,称谯氏,世代相传至今,以谯国为郡望(谯郡)。

是山海经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5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4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是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

西北师范大学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目前教育部门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学申报,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211工程和985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

学校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1958年由教育部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办学规模

西北师范大学的办学规模相当强劲,办学条件也十分优良,目前,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1005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7万平方米。各类文献资源3323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为所有的在校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学服务。

师资力量

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不仅结构合理,而且素质优良,目前共计教职工2191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3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2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6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7人。其中专任教师1344人,教授(研究员)30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59人。博士导师16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12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393人)。

                                   

教学建设

学校连续五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7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

此外,西北师范大学还设有附属教育集团,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广播电视编导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美术学

甘肃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丝绸之路文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负责对本地高校毕业生开展线下集中培训。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美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博士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9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省级一流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等次。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美术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文物与博物馆、工程、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艺术、工商管理

省级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培育)、环境科学与工程(培育)、环境科学与工程(培育)

                                   

馆藏概况

截至2015年5月底,该校馆藏各类图书文献资料3709万余册(盘),其中纸质资源1717万册(图书馆1281万册,各学院资料室436万册),电子图书534万种(册),其他各类电子资源(折合图书)146万册。馆藏古籍文献10万册,其中古籍善本500余种7700余册,中华再造善本1341种134万册,百年以上西文原版图书340余种。经全国珍贵古籍普查,本馆共有22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3种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

西北师范大学校徽和北京师范大学同根同源,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两校校徽采用同一主题元素,标志物为“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木铎”一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徽标志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