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到底是哪里人?
杜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代国君,姒姓。夏王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今山东省微山县)人。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少康又名杜康,今河南汝阳人,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杜康是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后作为美酒代称。杜康为中国史传的“酿酒始祖”,根据不同地区的民间传说,造酒圣人杜康又有黄帝大臣、夏代国君、周代酿酒圣人以及汉代杜康之说。
传说在黄帝的时候,有一个叫杜康的人,专门负责管理粮食。当时,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获得大丰收。可是,粮食多了吃不完,只能储藏在山洞里,山洞阴暗潮湿,时间一久,粮食全部腐烂了。杜康见状,开始苦思冥想储粮的方法。
这一天,杜康来到树林里散步,发现了几棵枯死的大树,只剩下粗大空荡的树干。杜康灵机一动,把粮食全部倒进了干燥的树干里。过了一段时间,杜康来到树林里查看粮食,他惊奇地发现:储粮的枯树前,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野猪、山羊和兔子,一动不动,好像死了一样。他连忙走近看个究竟:原来盛粮的树干裂开了几条缝,由里向外不断渗水。看来,这些动物是舔吃了这水才躺倒的。可这究竟是什么水呢,杜康凑过去一闻,只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他不禁尝了几口这浓香水,顿觉神清气爽。后来,杜康把浓香水带回家,请大家品尝,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说好味道。就这样,酒在民间逐渐普及开来,杜康也被人们尊称为“酒神”。
《说郛》为明代文言大丛书,是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所编纂,多选录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书名取扬子语“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说郛》意思就是五经众说。
该书共100卷,条目数万,汇集秦汉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诸子百家、各种笔记、诗话、文论;内容包罗万象,有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虫鱼草木、诗词评论、古文奇字、奇闻怪事、问卜星象等。
《说郛》为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丛书中较重要的一种。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作序,说:“学者得是书,开所闻扩所见者多矣。”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说郛 创作年代 :元末明初 作者 :陶宗仪 类型 :明代文言大丛书 作者介绍,校正版本,流行版本,补录内容,书籍目录,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 作者介绍 陶宗仪(1321~1407),字九成,号南村,浙江台州黄岩人。父陶煜,字明元,号逍岙山人。相传他家是东晋陶渊明的后裔。 他一生著书10余部数百卷。这部《说郛》,被收进了《四库全书》,除此之外,《四库全书》还收录了他的《南村诗集》、《国风尊经》、《四书备遗》、《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代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淳化帖考》等著述。 台州的文人学者,若论其著作被《四库全书》着录的数量,实在无出其右者。 校正版本 陶宗仪编成《说郛》不久病卒,抄本被松江文士数家收藏。七十年后,官居湖广副使、六十五岁的郁文博罢官归松江,在龚某家借《说郛》细阅,觉得“是书蒐集万事万物,备载无遗,有益后人。”但又发觉抄录者马虎了草,字多讹缺,于是每日端坐“万卷楼”,逐一校勘,费时近十年,重新编成100卷。可见陶宗仪原书工程之巨大。 明末清初,云南姚安人陶珽又对《说郛》加以增补,编成120卷。陶珽自署黄岩,是宗仪的远孙。1914年,学者张宗祥任北京教育部视学,开始接触古籍。 1919年,教育部长傅增湘请张筹办京师图书馆,并兼主任,时鲁迅亦在教育部任职,对张宗祥说,馆中藏有明代《说郛》120卷抄本,要他抄录出来供大家研究。从此,“铁如意馆主”张宗祥走上古籍校勘之路,先后费时6年。 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得到讯息,向张宗祥要去抄校本,以“涵芬楼”为名,于1927年11月出版,初版很快售完,连英国牛津大学也订购两套。 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陶宗仪、陶珽120卷本和《续说郛》46卷本,汇集影印出版,定名《说郛》三种,这是中国当代出版最大的丛书之一。 流行版本 通行的《说郛》有二种本子:一是张宗祥先生根据原北平图书馆藏明朝隆庆、万历间抄本,傅氏双鉴楼藏明抄本三种(弘农杨氏本、弘治十八年抄本、吴宽丛书堂抄本),以及涵芬楼藏明抄残存九十一卷本和瑞安玉海楼藏明抄本十八册校理成书,于民国十六年(1927)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即通常所谓涵芬楼一百卷本,也是现今学者据以考证、研究的主要本子;二是清顺治问陶珽重编的一百二十卷本,即通常所称的宛委山堂本。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上述二种及《说郛续》,还有张宗祥先生用休宁汪季青所抄明抄本二十五册校涵芬楼本的校记十余万字,合以出版,称为《说郛三种》,真可谓集《说郛》之大成了。该书出版说明中说:“至此《说郛》三种所收内容,合而观之,已多于《中国丛书综录》着录,虽尚未敢称为全璧,以目前而论,庶几近之。” 明代藏书家钮石溪家世学楼藏抄本《说郛》100卷,为世所重,现藏北京图书馆。 明代藏书家毛晋家汲古阁亦藏抄本《说郛》,民国间王舟瑶又购藏于黄岩九峰图书馆, 补录内容 汲古阁藏明抄本《说郛》序 (汲古阁藏明抄本《说郛》,初为毛晋所得,后归皖人马玉堂(笏斋)。同治间为黄岩王咏霓(字子裳,号六潭)购得,民国间王舟瑶(字星垣,号玫伯、默庵)又购藏于黄岩九峰图书馆,民国廿五年(1936)曾在杭州“浙江省文献展览会”展出。建国初,项士元先生征集收藏于台州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今临海市博物馆),现为临海市博物馆的善本书之一。 此本共六十卷二十册,卷首有杨维祯序,序云:“天台陶君九成取经史传记,下迄百氏杂说之书干余家,纂成六十卷,凡数万余条,名之曰《说郛》。”序末署“时至正辛丑(二十一年——1361年)秋九月望前二日”。这与涵芬楼本所刊杨序“纂成一百卷”云云迥异。书中第二十卷曾经毛扆用朱笔校过,并于卷末题一短跋云:“此本《说郛》与世行本迥异,所未详也。其二十卷载《鸡肋编》,纰缪百出,几不可读,家藏有元人王元伯手抄本,取而校之,改正如右,然挂漏尚多,未能尽除也。岁在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阳前四日,虞山毛扆识,时年七十有一。”旁钤“虞山毛扆手校”长文形朱文印(是卷首页亦钤有此印)。 在每册的首页皆钤白文“马玉堂印”与朱文“笏斋藏本”,又每册的首页和末页则钤朱文“黄岩九峰图书馆藏书之印”,第一册扉页则盖有“曾经民国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陈列”朱文大印。王舟瑶也曾校过一部分,于卷首书目之后亦题有朱跋。) 陶氏《说郛》,诸家俱称百卷,惟都昂《三余赘笔》称本七十卷,后卅卷乃松江人取《百川学海》诸书足之。《四库提要》疑印时原书残缺,仅存七十卷。《简明目录》直谓原书一百卷,后佚卅卷,宏治中上海郁文博仍补为一百卷。今案:郁氏序称:“《说郛》百卷,余初未见,成化辛丑借录于龚氏家,字多讹缺,兼有重出与当并者”(笔者按:此段文字系节录)。并无“佚去卅卷,仅存七十卷”之说,且言“已编入《百川学海》者六十三卷。 《学海》盛行于世,不宜存此,陡烦人录,于是以其编入,并重者尽删之,当并者并之,字讹者正之,缺者补之,与仍编为一百卷。”是郁氏所见本有缺字,非缺卷,删去已见《学海》者,非取《学海》诸书足之,与都昂之说正相反也。至顺治丁亥陶珽所编百廿卷本,已见《学海》者凡八十余中,是杂取诸书增益,不第非南村原本,亦非郁氏订本矣。是本仅六十卷,为汲古阁旧藏以百廿卷刻本较之,非仅卷数不同,即编次亦异,凡刻本有而此本无者,约八百六十余种,此本有而刻本无者,亦约有百余种,当是南村初稿,其后增益为百卷耳。唯俗手所抄,误字如麻,几不可读,其第一、第五、第七等卷、虽间经校过,然亦草草,唯第廿卷为毛子晋所校,有跋语。其书后为皖人马氏所藏,同治间复为吾乡王六潭太守所得,今余为九峰购之,略记梗概如右。丁巳(民国六年——1917年)闰月王舟瑶。 续说郛四十六卷(通行本) 明陶珽编。珽,姚安人。万历庚戌进士。是编增辑陶宗仪《说郛》,迄于元代,复杂抄明人说部五百二十七种以续之,其删节一如宗仪之例。然正、嘉以上,淳朴未漓,犹颇存宋、元说部遗意。隆、万以后,运趋末造,风气日偷。道学侈称卓老,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眉公,矫言幽尚。或清谈诞放,学晋、宋而不成;或绮语浮华,沿齐、梁而加甚。著书既易,入竞操觚,小品日增,卮言叠煽。求其卓然蝉蜕于流俗者,十不二三。 珽乃不别而漫收之,白苇黄茅,殊为冗滥。至其失于考证,时代不明。车若水之《脚气集》以宋人而见收,鲜于枢之《笺纸谱》以元人而阑入,又其小疵矣。 ----出《四库总目提要》 书籍目录 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目录 : 卷一 经子法语 卷二 古典录略 朝野佥载 杂志 隐窟杂志 梁溪漫志 博物志 续博物志 剧谈录 东皋杂录 渑水燕谈录 北户录 卷三 谈垒 北户录 芝田录 幽明录 纪异录 稽神录 归田录 使辽录 谈宾录 谈录 见闻录 异闻录 该闻录 东轩笔录 云斋广录 松窗杂录 幕府燕闲录 东皋杂录 北山录 江南录 江南别录 江南野录 三辅决录 潇湘录 会稽典录 吴录 灵怪录 吉凶影响录 树萱录 三朝圣政录 集古目录 韩忠献别录 四朝闻见录 宾退录 实宾录 四朝闻见录 随隐漫录 绍陶录 古杭梦游录 卷四 墨娥漫录 番禺杂记 西京杂记 庐山记 青城山记 嵩高山记 华山记 罗浮山记 西征记 北征记 成都古今记 玄中记 燕北杂记 述异记 广异记 乘异记 冥祥记 金銮密记 玉箱杂记 洞冥记 搜神记 续搜神记 旧闻记 东方朔记 显记 洽闻记 东观奏记 老学庵笔记 仇池笔记 封氏闻见录 老学庵笔记 三梦记 笔记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西斋话记 松窗杂录 老学庵续笔记 古杭杂记 暇日记 洛阳伽蓝记 卷五 鹤林玉露 溪蛮丛笑 常侍言旨 家世旧闻 藏一话腴 传载 杂纂 雪溪友议 谈选 卷六 读子随识 石林燕语 杜阳杂编 鸡肋编 广知 卷七 诸传摘玄 轩渠录 戎幕闲谈 牧竖闲谈 豹隐记谈 梦溪笔谈 佩楚轩客谈 桂苑丛谈 苇航纪谈 钱唐遗事 鸡林类事 卷八 玉涧杂书 野客丛书 贵耳集 纬略 扪虱新话 玉壶清话 乙卯避暑录 明道杂志 松漠记闻 兼明书 虏廷事实 抱朴子 志雅堂杂抄 卷九 感应经 贾氏谈录 中朝故事 步里客谈 吹剑录 闻见录 西溪丛语 娱书堂诗话 嬾真子录 冷斋夜话 涑水纪闻 该闻录 缃素杂记 鉴戒录 卷十 事始 续事始 卷十一 玉泉子真录 金华子杂编 灯下闲谈 清尊录 意林 卷十二 悦生随抄 野雪锻排杂说 东轩笔录 教坊记 北里志 巩氏后耳目志 洞天清禄集 卷十三 画鉴 卷十四 就日录 茅亭客话 闲谈录 却扫编 倦游杂录 稽神录 游宦纪闻 芥隐笔记 楚史梼杌 幕府燕闲录 博异志 卷十五 因话录 幽怪录 续幽怪录 泊宅编 相鹤经 相贝经 土牛经 质龟论 养鱼经 师旷禽经 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广知 卷十六 三器图义 云林石谱 宣和石谱 渔阳公石谱 卷十七 希通录 野人闲话 爱日斋丛钞 卷十八 坦斋笔衡 负暄杂录 碧鸡漫志 卷十九 打马图经 遂昌山樵杂录 忘怀录 因话录 甘泽谣 铁围山丛谈 中吴纪闻 卷二十 浩然斋意抄 浩然斋视听钞 视听钞 儒林公议 行都纪事 西京杂记 南唐近事 述异记 洛中纪异录 读书愚见 幽闲鼓吹 植跋简谈 葆光录 桐阴旧话 琵琶录 卷二十一 隋唐嘉话 刘宾客嘉话录 天隐子 杨文公谈苑 云庄四六余话 韦居听舆 三柳轩杂识 稗史 船窗夜话 渔樵闲话 昨梦录 臆乘 卷二十二 清波杂志 清波别志 山家清供 山家清事 卷二十三 宾退录 谐史 归田录 卷二十四 孔氏杂说 麈史 湘山野录 吹剑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 感应类从志 逸史 西征记 碧云騢录 肯綮录 卷二十五 小说 卓异记 集异记 荆楚岁时记 桐谱 北风扬沙录 白獭髓 卷二十六 宣政杂录 洛阳名园记 洛阳花木记 卷二十七 云仙散录 高斋漫录 山房随笔 三朝野史 卷二十八 遂初堂书目 卷二十九 桃源手听 东坡手泽 坦斋通编 碧湖杂记 朝野遗记 澹山杂识 昭德新编 岩下放言 玉堂逢辰录 家王故事 卷三十 蜀道征讨比事 隽永录 拾遗记 云谷杂记 卷三十一 紫微杂记 侯鲭录 艺圃折中 东斋记事 文昌杂录 谈薮 卷三十二 遁斋闲览 迷楼记 海山记 赵飞燕外传 赵飞燕别传 明皇杂录 群居解颐 拊掌录 卷三十三 二老堂诗话 岁寒堂诗话 搜神秘览 暌车志 宜春传信录 啽呓集 画史 潇湘录 三水小牍 卷三十四 春明退朝录 趋朝事类 麟台故事 豪异秘纂 耳目记 辨疑志 谈渊 岭表录异记 卷三十五 ■关录 青塘录 省心铨要 能改斋漫录 续释常谈 卷三十六 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续集 繙古丛编 艇斋诗话 ■溪诗话 蟹略 云南志略 卷三十七 挥麈录 挥麈余话 河源志 倦游录 野史 琴书类集 摭青杂说 卷三十八 绿珠传梅妃传 杨太真外传 重编燕北录 异闻 续骫骳说 传载 卷三十九 侯鲭录 陶朱新录 真腊风土记 投辖录 卷四十 友会谈丛 南窗纪谈 三楚新录 慎子 野说 先公谈录 卷四十一 宣室志 骖鸾录 吴船录 揽辔录 曲洧旧闻 后耳目志 卷四十二 山水纯全集 春渚纪闻 春梦录 化书 卷四十三 宣靖妖化录 炙毂子杂录 陵阳先生室中语 发明义理 酬酢事变 感知录 绪训 诗词余话 列仙传 神仙传 续仙传 集仙传 卷四十四 礼范 靖康朝野佥言 涧泉日记 次柳氏旧闻 稿简赘笔 绝倒录 炀帝开河记括异志 酒经 读北山酒经 卷四十五 钱氏私志 默记 平陈记 幸蜀记 田间书 蜀梼杌 卷四十六 松窗杂录 瑞桂堂暇录 墨子 子华子 曾子 尹文子 孔丛子 卷四十七 公孙龙子 鬻子 邓析子 韩非子 卷四十八 聱隅子#91;欷琐微论 程氏则古 北梦琐言 退斋雅闻录 退斋笔录 五总志 卷四十九 唾玉集 过庭录 诗谈 金玉诗话 南游记旧 小说旧闻录 卷五十 识遗 桂海虞衡志 卷五十一 豫章古今记 侍讲日记 洛阳缙绅旧闻记 安南行记 卷五十二 北边备对 汉孝武故事 大观茶论 困学斋杂录 卷五十三 钩玄 四朝闻见录 卷五十四 文子通玄真经 北辕录 蒙达备录 卷五十五 圣武亲征录 卷五十六 安雅堂酒令 卷五十七 鲸背吟集 演繁露 姑苏笔记 雪舟脞语 大业杂记 卷五十八 江表志 江南别录 资暇集 醉乡日月 卷五十九 史记法语 卷六十 五代新说 藏一话腴 品茶要录 宣和北苑贡茶录 北苑别录 卷六十一 清异录 卷六十二 兰亭博议 王氏兰谱 卷六十三 金漳兰谱 兰谱奥法 卷六十四 积善录 续积善录 景行录 漫堂随笔 真率记事 琐语 灌畦暇语 五国故事 韩魏公遗事 韩魏公事 范文正公遗事 九河公语录 卷六十五 羯鼓录 开颜集 善谑集 观时集 临汉隐居诗话 续齐谐记 采异记 神异记 香谱 卷六十六 酒谱 竹谱 续竹谱 卷六十七 孙公谈圃 平泉山居记 国史异纂 骠国乐颂 诗论 卷六十八 释常谈 卷六十九 善诱文 官箴 翰墨志 萤雪丛说 续鸡肋 庚溪诗话 卷七十 菊谱 石湖菊谱 史老圃菊谱 范村梅谱 牡丹荣辱志 蔬食谱 菌谱 笋谱 芍药谱 海棠谱 卷七十一 亢仓子 关尹子 文中子 扬子 鬼谷子 卷七十二 颜子 老子 龙城录 法帖谱系 卷七十三 刀剑录 荆州记 邺中记 旸谷漫录 无名公传 书诀墨薮 南楚新闻 谈宾录 记文谭 杂说 真诰 卷七十四 大中遗事 秦中岁时记 芝田录 江南录 辨惑论 大事记 褚氏遗书 卷七十五 苏氏演义 谈助 洞微志 鸡跖集 国史补 清琐后集 金銮密记 士林纪实 水衡记 橘录 东观奏记 洽闻记 初学记 甲申杂记 闻见近录 随手杂录 席上腐谈 石林家训 卷七十六 青箱杂记 独断 续书谱 六一笔记 祛疑说 卷七十七 东谷所见 荔枝谱 西域志 鸡林志 金坡遗事 景龙文馆记 卷七十八 栾城遗言 隋遗录 砚史 砚谱 端溪砚谱 法书苑 卷七十九 玉堂杂记 王公四六话 西畴常言 海岳名言 卷八十 云麓漫抄 韩诗外传 诸集拾遗 盛事美谈 比红儿诗 吕氏乡约 献丑集 樵谈 卷八十一 学斋呫哔 试笔 茶录 煎茶水记 卷八十二 道山清话 卷八十三 后山诗话 茶经 卷八十四 保生要录 钱谱 师友雅言 卷八十五 护法论 卷八十六 辽志 金国志 洞天福地记 卷八十七 南方艸木状 吴下田家志 格古论 卷八十八 竹坡诗话 贡父诗话 紫薇诗话 司马温公诗话 珊瑚钩诗话 卷八十九 画帘绪论 卷九十 师友谈记 翰林志 素书 卷九十一 世说 物类相感志 桯史 武侯心书 三辅黄图 梦华录 卷九十二 书断 渔樵问对 卷九十三 国老谈苑 晁氏客语 卷九十四 厚德录 卷九十五 志林 白虎通德论 卷九十六 燕翼诒谋录 卷九十七 金山志 辽东志略 稽古定制 劝善录 夷坚志 神僧传 效颦集 卷九十八 中华古今注 折狱龟鉴 乐善录 皇朝类苑 横浦语录 丁晋公谈录 卷九十九 鼠璞 中华古今注 卷一百 前定录 续前定录 论衡 随笔
杜康故乡杜康酒,古老名酒添新香。
在造字鼻祖黄帝史官仓颉和造酒始祖杜康的神圣故乡——陕西白水县,如今,又挖掘出具有3000多年酿造史、已失传近两个世纪、神奇而独特的“王室八珍”之一的杜康美酒。
在我国古老的文明史中,酒的文化无比辉煌。被誉为酒林“元老”的杜康美酒,为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名酒,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该酒因酒祖杜康始造而得名。千百年来,杜康酒广为流传,闻名遐迩,赞誉之辞遍及史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留下:“慨当以慷,优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可见杜康酒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就名震朝野,誉满神州。真乃为:冠我民族之酒魂,纵横天下独占春!
据史料和考古表明,杜康酒确实在陕西白水县酿造。杜康造酒作坊的旧址,在陕西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此村三山环抱,风景秀丽,松柏常青,附近有一条大沟,流水清澈见底,因杜康在此沟畔造酒,故名杜康沟。沟底有一清泉,泉水从地下往上汩汩涌出。据清代《白水县志》记载:“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又记有:“杜康取此水造酒”,人称杜康泉。经有关科研部门化验,水呈中性,硬度低,钙质少,杂质少,比重大,含碳酸盐类物质较高,清澈易沉淀。生水喝起来,香甜爽口,确系酿酒最佳泉水。用这种水酿酒,特别润滑芳香。很早以前,人们在杜康泉旁建有杜康庙。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作过修葺。“乡民每岁正月二十一日,男女老幼至庙祀赛烹。”现在泉水上面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凉亭,潺潺流水穿亭底而过。当年杜康在此汲取味甜质纯的泉水,精心酿酒,人饮之,倍觉润喉生津,驱寒活血,健脾强胃,振奋精神,延年益寿,因此声名日盛。
传说杜康当年在这里以奇法制成香醪,献给周天子。天子饮后振神增食,高兴异常,遂封杜康为“酒仙”。从此,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杜康作为酿酒的鼻祖尊崇着,在各地兴建杜康祠,祭奉“杜康神”。直到新中国建立前,贵州茅台、山西汾酒、陕西西凤等名酒作坊还在沿循此俗。
杜康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杜康,字仲宁,周代人,生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葬于此地。据清乾隆年间《白水县志》记载:“杜康,字仲宁,为县之康家卫人,善造酒。”又载:“杜康墓,县西十五里,墓侧尚有遗槽,颇大云。”另在县志图中标有杜康墓的位置。明万历年间,在杜康沟修建杜康庙。清康熙四十八年立的《创修杜公祠》碑文载:“杜公讳康,字仲宁,生于县之康家卫,立庙墓在焉,考之史,善造酒。”此外,近年该县又发现4块石碑,也都记载着杜康的身世和酿酒功绩。至于杜康酿酒,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酒史》、《酒浩》、《酒经》、《战国策》、《事物纪原》、《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书中,都提到杜康造酒。史载杜康曾做“牧正”。有一次把“余粥弃于桑(桑树洞)”。“又至,闻有奇味”,发现是桑树洞中的饭发酵后溢出的香气,“杜康尝而甘美,遂得酿酒之秘。”从此杜康以酿酒为业。汉代《世本》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即杜康)作秫酒。”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说:“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云:“杜康善造酒。”《酒史》中曰:“杜康始作秫酒。”陶渊明《集述酒诗序》中写道:“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唐皮日休《酒床诗》云:“滴滴连有声,空疑杜康语。”唐代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挈家到白水投奔其舅崔少府,写了《白水旧宅喜雨》等诗多首,有:“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的佳句。苏东坡《止酒诗》曰:“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援,到白水县实地考察后,为白水县杜康酒厂题词:“杜康圣地”。千百年来,杜康一直被后人尊为“酿酒鼻祖”,流芳民间。
杜康酒名声大振,还有一段趣闻:“传说杜康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天下。一天,刘伶从这里路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接着,刘伶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刘伶的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至今,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刘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杜康造酒醉刘伶》一书中写道:“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当然,这是夸张的民间传说。但杜康酒确实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杜康酒是我国珍贵的遗产之一。千百年来,杜康一直被人们奉为我国酿酒的“祖师爷”,流芳百世,但其酿酒方法早已失传。
为了发掘继承杜康酒的传统工艺,使历史名酒重放异采,1976年陕西省白水杜康酒厂在杜康当年酿酒遗址杜康沟畔重建,占地76亩。酒厂职工在“复兴杜康,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下,查阅历史文献,发掘杜康造酒遗方,走访民间酿酒世家,广采传统制曲经验,继承古代造酒精华,走西凤,下泸州,访杏花,取名家之精艺,创杜康之新风,博取全国名酒之长。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汲取当年杜康造酒用的清冽甘美杜康泉水,选用当地优质大麦、小麦、豌豆作曲,精选关中优质高粱为原料,沿用老土泥池发酵,应用传统酿造遗方与现代科学酿酒工艺相结合,经制曲、发酵、立窖、挑窖、蒸馏、勾兑,终于精酿而成。千古流芳的杜康名酒又获新生。
白水杜康酒,属清香型白酒,酒液清澈透明,芳香纯正,入口绵甜,醇厚柔和,五味协调,回味悠长,饮后留香,风味独特,深受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赞赏与欢迎。初喝喜欢,久饮不厌,真是馈赠礼品的好酒,喜庆宴客的佳酿,佐餐饮宴的上品。
白水杜康酒,1979年以来,在历次全国评酒中多次获奖。1984年5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产品,获“景泰蓝”奖杯;同年11月,在轻工部全国酒类质量大赛中获铜牌奖;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1990年又获全国轻工产品博览会金奖殊荣;1991年再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荣衔。目前,该厂已形成万吨生产能力,产品有60°、55°、52°、50°、39°等各种杜康酒,并以杜康酒为基础,以陕西特产沙苑子和五加参为主要原料,酿成杜康沙苑子、杜康五加参酒。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在台湾尤为抢手。并出口日本、新加坡、墨西哥、德国、美国、玻利维亚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
历史上,杜康美酒曾经倾倒无数的英雄豪杰。如今,白水杜康酒这颗明珠更加耀眼夺目!
酒祖杜康誉全球,杜康美酒满神州,
君且饮杯杜康酒,壮筋增力雄纠纠。
酒的起源来自我们古老的祖先,当还是猿猴的时候,以采集野果为生,并且擅长藏果,松鼠很像。蛮荒时代的古猿把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在洞穴和石头洼地里。久而久之,果实腐烂,含糖的野果被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产生酒精和酒浆。因此有“猿猴擅采百花酿酒”、“山石深处品猿猴酒”等传说。这在我国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这在我国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后来,经过人们对猿类酿酒行为的长期观察和总结,酿酒逐渐成为人类有意识、有意识的生产行为。
随着时间的演变,食物产品能量的提高,古人会把吃不完的食物封存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自发酿酒。这也是历史上的传奇故事,就像杜康酿酒一样。我最喜欢的是酱香酒的起源馆,里面有酿造传说,白酒风味,白酒发酵类型,酒经,白酒曲等。听杨主任仔细讲解了当时五星毛酒的故事后,我闻到了窖藏几十年的白酒。因为一个契机把我带到了这里,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传承酱香型白酒文化。
让很多朋友了解酱香型白酒的历史、文化、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帮助他们选择优质的酱香型白酒,酒文化的核心是酒人文化。人们的饮酒行为更加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加息息相关,酒广泛融入人们的生活。近期的葡萄酒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比如生日宴、婚宴、丧宴等。,以及相关的葡萄酒习俗和葡萄酒仪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生活的内容。
但是,中国的白酒文化其实是一种社会文化。和中国人打交道,不管什么场合,真正的喝酒,甚至是喝酒的形式。酒,需要表达的,大多是精神内容。_ _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深情厚意:节日快乐,无酒不足以表喜悦与满足。意义;丧事纪念日,少不了让他伤心断肠的酒;浪费时间,没有酒不足以消除孤独和悲伤;繁华的春风,没有酒不足以表达豪情。
杜康酒的产地
杜康故乡杜康酒,古老名酒添新香。
在造字鼻祖黄帝史官仓颉和造酒始祖杜康的神圣故乡——陕西白水县,如今,又挖掘出具有3000多年酿造史、已失传近两个世纪、神奇而独特的“王室八珍”之一的杜康美酒。 在我国古老的文明史中,酒的文化无比辉煌。
被誉为酒林“元老”的杜康美酒,为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名酒,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该酒因酒祖杜康始造而得名。千百年来,杜康酒广为流传,闻名遐迩,赞誉之辞遍及史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留下:“慨当以慷,优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可见杜康酒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就名震朝野,誉满神州。
真乃为:冠我民族之酒魂,纵横天下独占春! 据史料和考古表明,杜康酒确实在陕西白水县酿造。杜康造酒作坊的旧址,在陕西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
此村三山环抱,风景秀丽,松柏常青,附近有一条大沟,流水清澈见底,因杜康在此沟畔造酒,故名杜康沟。沟底有一清泉,泉水从地下往上汩汩涌出。
据清代《白水县志》记载:“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又记有:“杜康取此水造酒”,人称杜康泉。
经有关科研部门化验,水呈中性,硬度低,钙质少,杂质少,比重大,含碳酸盐类物质较高,清澈易沉淀。生水喝起来,香甜爽口,确系酿酒最佳泉水。
用这种水酿酒,特别润滑芳香。很早以前,人们在杜康泉旁建有杜康庙。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作过修葺。“乡民每岁正月二十一日,男女老幼至庙祀赛烹。”
现在泉水上面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凉亭,潺潺流水穿亭底而过。当年杜康在此汲取味甜质纯的泉水,精心酿酒,人饮之,倍觉润喉生津,驱寒活血,健脾强胃,振奋精神,延年益寿,因此声名日盛。
传说杜康当年在这里以奇法制成香醪,献给周天子。天子饮后振神增食,高兴异常,遂封杜康为“酒仙”。
从此,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杜康作为酿酒的鼻祖尊崇着,在各地兴建杜康祠,祭奉“杜康神”。直到新中国建立前,贵州茅台、山西汾酒、陕西西凤等名酒作坊还在沿循此俗。
杜康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杜康,字仲宁,周代人,生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葬于此地。
据清乾隆年间《白水县志》记载:“杜康,字仲宁,为县之康家卫人,善造酒。”又载:“杜康墓,县西十五里,墓侧尚有遗槽,颇大云。”
另在县志图中标有杜康墓的位置。明万历年间,在杜康沟修建杜康庙。
清康熙四十八年立的《创修杜公祠》碑文载:“杜公讳康,字仲宁,生于县之康家卫,立庙墓在焉,考之史,善造酒。”此外,近年该县又发现4块石碑,也都记载着杜康的身世和酿酒功绩。
至于杜康酿酒,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酒史》、《酒浩》、《酒经》、《战国策》、《事物纪原》、《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书中,都提到杜康造酒。史载杜康曾做“牧正”。
有一次把“余粥弃于桑(桑树洞)”。“又至,闻有奇味”,发现是桑树洞中的饭发酵后溢出的香气,“杜康尝而甘美,遂得酿酒之秘。”
从此杜康以酿酒为业。汉代《世本》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即杜康)作秫酒。”
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说:“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云:“杜康善造酒。”
《酒史》中曰:“杜康始作秫酒。”陶渊明《集述酒诗序》中写道:“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
唐皮日休《酒床诗》云:“滴滴连有声,空疑杜康语。”唐代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挈家到白水投奔其舅崔少府,写了《白水旧宅喜雨》等诗多首,有:“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的佳句。
苏东坡《止酒诗》曰:“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援,到白水县实地考察后,为白水县杜康酒厂题词:“杜康圣地”。
千百年来,杜康一直被后人尊为“酿酒鼻祖”,流芳民间。 杜康酒名声大振,还有一段趣闻:“传说杜康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
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天下。一天,刘伶从这里路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
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
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接着,刘伶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
刘伶的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
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至今,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刘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杜康造酒醉刘伶》一书中写道:“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
杜康酒产地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杜康酒分为洛阳杜康(汝阳杜康)和白水杜康。
洛阳杜康和白水杜康是分别来自不同地方的两款白酒品牌,洛阳杜康是来自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的白酒品牌,白水杜康是来自陕西省白水县的白酒。 杜康酒是中国历史名酒,已有五千年历史,因酿酒鼻祖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进贡仙洒”之称。
史有魏武帝曹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有“杜康造酒,酒醉刘伶,三年方醒”等神话般的故事,杜康酒因之而闻名千古。为此,“伊川杜康”和“汝阳杜康”两家酒厂也展开了争论。
杜康酒的产地是哪里?
产自杜康村。
杜康酒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名酒,又产在中国酒文化的摇篮——杜康村,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对它讴歌赞颂,有力地推动了杜康酒的不断发展。 杜康酒是中国历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贡酒”、“仙酒”之誉。
历代墨客文人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常以诗咏酒,酒助诗兴。 魏武帝曹操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短歌行》译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诗圣杜甫云:“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出自《题张氏隐居二首》译文: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扩展资料:
传说为最早造酒的人。据《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
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即杜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吃不完就倒在了一个空桑树内。
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树里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 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
长,实在是长。
(以下内容来自)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诗共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全诗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作品名称:豳风·七月
作品别名:七月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七月流火2,九月授衣3。一之日觱发4,二之日栗烈5。无衣无褐6,何以卒岁7。三之日于耜8,四之日举趾9。同我妇子10,馌彼南亩11,田畯至喜12。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13,有鸣仓庚14。女执懿筐15,遵彼微行16,爰求柔桑17。春日迟迟18,采蘩祁祁19。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0。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21。蚕月条桑22,取彼斧斨23,以伐远扬24,猗彼女桑25。七月鸣鵙26,八月载绩。载玄载黄27,我朱孔阳28,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9,五月鸣蜩30。八月其获,十月陨箨31。一之日于貉32,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33,载缵武功34,言私其豵35,献豜于公36。
五月斯螽动股37,六月莎鸡振羽38,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39,塞向墐户40。嗟我妇子,曰为改岁41,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42,七月亨葵及菽43,八月剥枣44,十月获稻,为此春酒45,以介眉寿46。七月食瓜,八月断壶47,九月叔苴48,采茶薪樗49,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50,十月纳禾稼51。黍稷重穋52,禾麻菽麦53。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54。昼尔于茅,宵尔索绹55。亟其乘屋56,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57,三之日纳于凌阴58。四之日其蚤59,献羔祭韭60。九月肃霜61,十月涤场62。朋酒斯飨63,曰杀羔羊。跻彼公堂64,称彼兕觥65,万寿无疆66。[1]
豳(bīn)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豳,古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七月流火: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为豳历纪日法。觱(bì)发: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卒岁:终岁。
于耜(sì):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于,犹“为”。
举趾:举脚而耕。趾,足。
妇子:妻子和小孩。
馌(yè):馈送食物。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春日:指二月。载:始。阳:温暖。
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懿(yì):深。
微行:小径,小路。
爰(yuán):语词,犹“曰”。柔桑:初生的桑叶。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公子,指国君之子。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蚕月:指夏历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女桑:小桑。
鵙(jú):鸟名,即伯劳。
玄: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朱:赤色。阳:鲜明。
秀葽(yāo):言远志结实。葽,植物名,今名远志。
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于貉:言举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貉,通“祃”。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
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
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
私其豵(zòng):言小兽归猎者私有。豵,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动股:言斯螽发出鸣声。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
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穹,穷尽,清除;一说空隙。窒,堵塞。
向:朝北的窗户。墐(jìn):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曰:《汉书》引作“聿”,语词。改岁: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菽(shū):豆的总名。
剥(pū):打。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壶:葫芦。
叔:拾。苴:秋麻之籽,可以吃。
薪樗(chū):言采樗木为薪。樗,木名,臭椿。
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禾:此处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功,事。
索绹(táo):打绳子。索,动词,指制绳。绹,绳。
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
冲冲:凿冰之声。
凌:指聚集的水。阴:指藏冰之处。
蚤:取。一说通“早”,古代的一种祭祖仪式。
献羔祭韭: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肃霜:犹“肃爽”,深秋清凉的样子。
涤场:清扫场地。一说即“涤荡”,草木摇落无余。
朋酒:两樽酒。
跻(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称:举起。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万:大。无疆:无穷。[2][3][4][5]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5]
《豳风·七月》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崔述《丰镐考信录》认为:“此诗当为大王以前豳之旧诗,盖周公述之以戒成王,而后世因误为周公所作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说:“《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彼时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其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3][4][5]
《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此诗反映了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因为它的作者是部落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正如宋人张俞的《蚕妇》诗所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豳风·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首诗还体现了风雅颂相结合的特点。全诗随着叙事的需要用风用雅或用颂。三者结合起来运用,就形成了此诗朴实清新的风格、文雅华美的特点和庄重颂祷的特征。[5][6]
汉代郑玄:“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谓蟋蟀也。言三物之如此,著将寒有渐,非卒来也。”(《毛诗传笺》)
宋代张文潜:“《诗》三百篇……非深于文章者不能作,如‘七月在野’至‘入我床下’,于七月以下,皆不道破,直至十月方言蟋蟀,非深于文章者能为之邪?”(吕本中《童蒙诗训》引)
宋代朱熹:“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享也节。此《七月》之义也。”(《诗集传》)
明代孙鑛:“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虫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如意,固是叙述忧勤,然即事感物,兴趣更自有余,体被文质,调兼雅颂,真是无上神品!”(《评诗经》)
清代姚际恒:“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诗经通论》)
清代方玉润:“此诗之佳,尽人能言。其大旨所关,则王氏云:‘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简。’数语已尽其义,无余蕴矣!”“今玩其辞,有朴拙处,有疏落处,有风华处,有典核处,有萧散处,有精致处,有凄婉处,有山野处,有真诚处,有华贵处,有悠扬处,有庄重处。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见臻此境界。”(《诗经原始》)
清代牛运震:“‘嗟我妇子’数语作悲苦气息,妙。一时风俗安和,正忾然可思。”(《诗志》)
清代崔述:“玩此诗醇古朴茂,与成、康时诗皆不类。”(《丰镐考信录》)[1][2][3]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0-61
[2] 李山 解读.诗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99-204
[3]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99-307
[4]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209-214
[5]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96-301
[6]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7-19
本文2023-08-07 11:32: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