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都建了什么阁,都把什么书放在里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乾隆六下江南都建了什么阁,都把什么书放在里面?,第1张

  文宗阁 在金山曾经有一座著名的藏书楼,名叫文宗阁。它座北朝南,隔庭院有门楼三间与阁相对,两侧有廊楼连接,将阁联成四合院的形式。阁前面对江水,银涛雪浪,气势不凡。阁后山崖陡峭,峰峦苍翠。阁中典籍瑶版,墨香阵阵,是读书赏景的好去处。著名学者汪中曾担任文宗阁的典书官,在阁中校勘过许多书,写过《文宗阁校书记》。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毁于咸丰三年(1853),历时74年。文宗阁以收藏《四库全书》出名。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有种类一万余种,数量达18余万卷,几乎汇集了清代乾隆以前的所有古籍。该书问世后,乾隆皇帝非常重视,传旨分抄七部,先后藏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四库全书》藏七阁与建七阁联系起来,认为是为了贮藏《四库全书》而兴建了七阁。所以在解释“京都内外七阁,惟文宗阁题名不用水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即使在文宗阁所在地的镇江,人们也存有误解。一种误解是文宗阁的“宗”字原本有水旁,当为“淙”,所以省略水旁,是乾隆皇帝别出心裁,为了喻示文宗阁地貌独特,四面环水的缘故。另一种误解与清人张肶《文澜阁四库全书浅说》中所持观点相同,即“案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旁,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意,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 其实,文宗阁题名“宗”字既非省略水旁,也不是江河朝宗于海之意。因为文宗阁的兴建与贮《四库全书》并没有关系,尽管文宗阁兴建时,乾隆皇帝已经传旨开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但当时乾隆并没有打算将此书藏于镇江金山寺。清代丹徒教谕周伯义在他撰写成的《金山志》中记过此事。他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曾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于金山行宫。为了保存好这部巨书,两淮盐政专门拨款在金山行宫的左侧建起了藏书阁。阁建成后,督造该工程的盐运使呈请乾隆皇帝赐名,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题匾额名为“文宗”。由此可见文宗阁历史上是因贮藏《古今图书集成》而定名,它最初赐藏的不是《四库全书》,而是《古今图书集成》。 至于“文宗”的真实喻意,乾隆皇帝写过《题文宗阁》诗说明,诗云:“皇祖图书集大成,区分五百廿函盛。空前绝后菁华焕,内圣外王模楷呈。秀耀江山称此地,文宗今古贮层甍。略观大意那知要,知要仍惟在力行。”诗中的文宗显然是对祖宗传书的“尊崇”之意。后来当乾隆打算将《四库全书》藏于金山文宗阁时,仍在另一首《再题文宗阁》诗中强调,“集成拔萃石渠首,颁贮思公天下云。”重申了他对祖宗传书的尊崇。

《白蛇传》讲的是什么故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白蛇传》中,法海为拆散许仙与白素贞,不惜破戒撒谎将许仙骗进金山寺,还将许仙软禁在金山寺。白素贞为救许仙,不惜水漫金山,最终因触犯天条被镇压在雷峰塔下。两人终究还是被法海拆散了。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法海到底有没有做过拆散他人婚姻的事儿呢

一:法海是如何拆散许仙与白素贞的

在《白蛇传》中,修炼千年的白蛇白素贞幻化成绝世美女,想以身相许来报笞1700年前许仙的救命之恩。在杭州西湖,白素贞施展法术,假装与许仙邂逅。两人相识后,逐渐相爱井结为夫妻。

法海想要收服白素贞,便将许仙骗到金山寺并软禁在金山寺。白素贞得知许仙被软禁,便到金山寺要人。法海不肯释放许仙,白素贞一气之下引来钱塘江水,水淹金山寺。结果,淹死了无数的无辜生命,白素贞也因触犯天条而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

许仙认为白素贞“水漫金山”是因他而起,内心无比愧疚,便出家修行,希望能够帮助白素贞早日脱离苦海,飞登仙界。许仙出家了,而白素贞也被镇压在雷峰塔下,自此法海成功地拆散了一段姻缘。

二:真实的法海是个什么样的人

许仙和白素贞只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而历史上法海禅师却真实存在过。法海,俗名裴文德,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裴文德天生聪慧,后来高中状元,被皇帝封为翰林。裴休信奉佛教,曾捐款修建密印寺。当时,皇子病重,御医回天乏术,裴休便将儿子裴文德送进密印寺代皇子修行。

裴文德拜在住持灵佑禅师的门下,并被赐号“法海”。在密印寺,法海日日苦修,为僧众劈柴三年,又挑水三年。有一次,法海在挑水期间抱怨道:“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不曾想,这话却被灵佑禅师听到了。

灵佑祥师对他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法海听后,羞愧不已,从此开始心甘情愿地为寺庙辛勤劳作。苦修结束后,法海开始闭关参禅。三年期满,法海已在佛学上造诣很高。为了寻找禅法的真谛,法海领受师命,云游四海。他从江西庐山一路云游至江苏镇江氏俘山中的泽心寺。泽心寺始建于东晋,由于多年来一直没有修缮,所以变得残破不堪。

法海看到被毁坏的佛像,不禁悲从中来。他燃指供佛,发誓要在这片废墟上重建寺院。随后,他开山造田,重建寺院。但在挖掘的过程中,他却挖出了一批黄金。法海将黄金上交给镇江太守。镇江太守又将黄金之事上报给皇帝,皇帝听说法海想重建寺庙,于是将全部黄金拨给了法海。

皇帝还给寺庙赐名“金山禅寺”,这便是“金山寺”的由来。寺庙建成后,法海并没有居住在金山寺内,而是住在金山寺附近的一个山洞中修禅。这个山洞后来就成了著名的“法海禅师禅修洞”,而法海因为姓裴也被称为“开山裴祖”。

三:法海有没有做过拆散他人姻缘的事

据《金山志》记载:

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意思是说,在金山寺附近的山崖上有一个蟒洞,里面住着一条大白蟒,经常出来伤人。被称为“裴头陀”的法海降服并赶走了大白蟒。“法海降服大白蟒”一事,经过多年的流传,被演绎得越来越神奇,而大白蟒也逐渐演变成可以幻化成人形的蛇妖。

到明代时,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中记载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修炼千年的蛇妖,幻化成美女白素贞出来蛊惑人心。有一次,白素贞在西湖与许宣(当时还不叫许仙)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后来结为夫妻。婚后,许宣发现白素贞屡屡出现怪异现象,无法忍受,于是向金山寺的高僧法海寻求帮助。

法海给许宣一个钵盂,许宣将钵盂罩在白素贞的身上,白素贞顿时变成一条大白蛇。法海又用钵盂将白素贞镇压在雷峰塔下。此时,法海的形象还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写,说白索贞是为了报答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才与许仙结为夫妻的。

再后来,当人们反对封建制度对姻缘的束缚、歌颂自由恋爱的时候。白索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逐渐得到歌颂,而法海却逐渐被塑造成一个拆散他人姻缘的封建代表。事实上,作为得道高僧的法海禅师从来就没有做过拆散他人姻缘的事情,不过是后人的杜撰罢了。

①丹阳:地名,在镇江之南,旧属镇江府。

②浮玉亭:元陶宗仪《说郛》卷九七引释惠凯《金山志》云:“客问:何为浮玉?答云:此出《仙经》。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则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环绕,每风涛四起,势欲飞动,故南朝谓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犹存焦山西侧。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浮玉亭,需亭北。”“需亭,在府治西五里。”

③长亭:古时于道旁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④阳关:唐王维《送元二使安四》:“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渭城》一日《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健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渭城》、 《阳关》之名,盖因辞云。”

⑤千寻横铁锁:《晋书》卷四二《王浚传》:“太康元年正月,浚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灭蜀后,继而起兵伐吴。吴人凭借长江天险,于水中横置铁锁、铁锥,抗拒北军,然晋师除锥熔锁,终无阻碍,顺流鼓棹,直捣三山。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率百官投降晋师,东吴遂亡。

法海禅师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曾任宰相,字公美,唐代济源地方裴村人。历史上,法海禅师苦行得道,他来至金山时,重修破败的金山寺,成为金山寺的住持,深受地方民众敬仰。

后世法海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因为民间传说《白蛇传》。水漫金山和白娘子被镇雷峰塔的故事,使人们多同情许仙和白娘子,责怪法海多管闲事。而后来鲁迅则把雷峰塔视为封建礼教的大山。最搞笑的是龚丽娜的老外老公老锣,竟然也要插上一嗓子:法海你不懂爱。

法海懂不懂爱,我们谁都不知道,但是破坏别人爱情、拆散人家家庭,这黑锅法海背的有点冤。

考究起来,法海和金山寺与白蛇的确有些渊源:《金山志》记载:“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裴头陀即是法海禅师,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禅师驱伏白蟒,将白蟒赶入江中。

消息传开,来金山的人也多起来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传,法海有一天在江边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黄金,就将黄金献于皇帝,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作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就是这样一位高僧住持,每日参禅打坐,没想到竟然“闭目佛前坐,骂从戏中来”。

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让法海禅师背的这个黑锅。

白蛇传最早的版本,是明末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的第二十五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小说是这样描述的:

宋朝时,有修炼的大蟒蛇变成美妇叫白素贞,与西湖千年青鱼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书生许宣(后世小说中许仙的原型),白蛇春心荡漾,欲与书生云雨,乃嫁与他。后经历诸多是非,许宣知道了白素贞、小青俱是妖精,并受白素贞威胁,惊恐难安,便求法海禅师救度。于是白蛇被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

考古学家从后来倒塌的雷峰塔,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上解开了雷峰塔的身世,《华严经跋》的石碑上,详细记载了雷峰塔的建造者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国王钱俶。从而证明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个故事应该是杜撰的。

冯梦龙为了警示后人杜撰这个故事,硬是把参禅打坐的金山寺住持法海禅师拉进了故事里,为以后法海背黑锅奠定了基础,虽然说在这部小说中,法海尚且还是高僧的正面形象。

后来,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蓝本,把法海塑造成恶僧形象的《白蛇传》开始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

由此可见,法海之所以被后世视为拆散人家恩爱家庭的恶僧,冯梦龙是罪魁祸首,尽管这不是他的初衷。

本文来源:知历史 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水漫金山”的故事发生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南岸的金山寺。出自于《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扩展资料:

说法一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博异志李黄》 );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关于白蛇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人志怪小说《李黄》一篇中,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算得上是《白蛇传》最早的雏形之一。

说法二

《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

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 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水漫金山

金山志枝。金山志枝曾担任樱花物语中野田富冈的声优,她拥有的纯洁天真的气质,恰恰符合加奈的特点。动画制作中,从头发颜色,眼睛,眉毛,鼻子大小,嘴型,身材比例,以及后空接受动作等方面都可以从原型中获取,以此做出相应的动画模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