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痛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痛经简介,第1张

中医·痛经痛经(dy enorrhoea、dy enorrhea)为病名。是以经期、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腹痛,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为常见症的月经病。由情志所伤,六*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所致。以青年未婚妇女较为多见。痛经又称经行腹痛、经前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后腹痛等。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见于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者;后者见于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见于肿瘤及卵巢囊肿等压迫生殖器官病变中。两类痛经,均可参照辨证论治。痛经的病因病机痛经多由受寒饮冷、情志郁结、或禀赋不足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疼痛之患。若情志不舒,或寒客胞宫,致气滞血瘀,经气涩滞不畅,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足,胞宫失养,不荣则痛,均可发生痛经。气血瘀滞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寒湿凝滞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肝郁湿热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气血亏虚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实证实证多因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邪客于冲任;或肝郁气滞,经血滞于胞宫;虚证虚证多因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亏虚,以致冲任气虚血少,胞脉失养;或禀赋素弱,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行经后精血更虚,以致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而发痛经。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

详见百科词条:痛经 [ 最后修订于2018/4/17 14:52:40 共1357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有

请到以下两个下载地址下载:

http://wenkubaiducom/searchword=%D6%D0%D2%BD%B9%C5%BC%AE%D5%E4%CF%A1%B3%AD%B1%BE%BE%AB%D1%A1&lm=0&od=0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D6%D0%D2%BD%B9%C5%BC%AE%D5%E4%CF%A1%B3%AD%B1%BE%BE%AB%D1%A1&from=class&format=

五诊指五脏辨证。临床要综合五脏见证,审察其阴阳虚实。《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详见百科词条:五诊 [ 最后修订于2015/10/16 14:34:27 共5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吴中历代医家,既有高超的临床技术,又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善于著书立说,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据资料统计,历代吴医古籍530余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的《女科万金方》,元代的《泰定养生主论》、《十药神书》,明代的《医经溯洄集》、《薛氏医案二十四种》、《神农本草经疏》,清代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临证指南医案》、《医经原旨》、《温热论》、《湿热论》、《徐氏医书六种》、《张氏医通》、《伤寒贯珠集》、《外科证治全生集》、《世补斋医书》等。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的稿本、抄本、孤本及罕见的木刻本,如《暴证知要》、《医便初集》、《医林正印》、《温热朗照》、《痧疹一得》、《医学蒙引》、《临证度针》、《古今方案汇编》、《内经病机纂要》等。1986年以来,有关部门组织编辑出版了大型吴医古籍丛书一《吴中医集》,收载了40多部医古籍,五百多万字数,并得到社会强烈的反响。以后《吴中名医录》、《吴中十大名医》、《吴中秘方录》等的相继出版,使吴中医学的古籍整理有了良好的开端。医案古籍是历代中医病历资料之汇编,据知存世的医案著作有百余家,目前面临着蛀、蚀、失、缺、这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有鉴于此,我们从中精选了吴门清代五十位著名医家的医案展示于后,以引起相关领导、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支持,在抓紧古医籍保护工作的同时,做好医案医话的整理出版工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