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五加皮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五加皮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性味归经 9 功能主治 10 运用 11 化学成分 12 五加皮的药理作用 13 五加皮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性状 134 鉴别 135 检查 1351 水分 1352 总灰分 136 五加皮饮片 1361 炮制 1362 性味与归经 1363 功能与主治 1364 用法与用量 1365 贮藏 137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五加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五加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五加皮 五加皮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wǔ jiā pí

2 英文参考

cortex acanthopanacis radicis [朗道汉英字典]

slender acanthopenax bark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tex Acanthopanax Radicis (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canthopanax [root bark]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五加皮为中药名,出自出《神农本草经》[1]。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 W Smith 的干燥根皮[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ortex Acanthopanax Radicis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acanthopanax (root bark)(《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五加皮的别名

南五加皮[1]

7 来源及产地

五加科植物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W.W.Smith的根皮。主产湖北、河南、安徽、浙江。[1]

8 性味归经

辛,温。入肝、肾经。[1]

9 功能主治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1]。

1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腿酸疼,下肢痿弱,脚气,水肿,腰膝酸软,阳痿,小便淋漓不尽,小儿发育迟缓。煎服:45~9g。[1]

2治跌打损伤,阴囊湿痒,捣敷或煎水洗[1]。

10 运用

五加叶:敷跌打肿痛[1]。

11 化学成分

根含刺五加苷B1、丁香苷、芝麻素、16贝壳松烯19酸等。根皮含挥发油、鞣质等[1]。

12 药理作用

五加皮有抗疲劳、耐常压缺氧作用。其总糖苷可增加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并有性激素样作用。五加皮可抑制巨噬细胞巨噬功能及空斑细胞形成。[1]

13 五加皮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五加皮

Wujiapi

ACANTHOPANACIS CORTEX

132 来源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r gracilistμlusWWSmith的干燥根皮。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

133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卷筒状,长5~15cm,直径04~14cm,厚约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斑痕;内表面淡**或灰**,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134 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窄[3],有少数分泌道散在。韧皮部宽广,外侧有裂隙,射线宽1~5列细胞;分泌道较多,周围分泌细胞4~11个。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细小淀粉粒。

粉末灰白色。草酸钙簇晶直径8~64μm,有时含晶细胞连接,簇晶排列成行。木栓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壁薄;老根皮的木栓细胞有时壁不均匀增厚,有少数纹孔。分泌道碎片含无色或淡**分泌物。淀粉粒甚多,单粒多角形或类球形,直径2~8μm;复粒由2分粒至数十分粒组成。

135 检查 1351 水分

不得过1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H 第一法)。

1352 总灰分

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K)。

136 五加皮饮片 136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362 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归肝、肾经。

1363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1364 用法与用量

5~l0g。

1365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13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原料 4 用法 5 功效 6 出处 附: 1 古籍中的米酒茶 1 拼音

mǐ jiǔ chá

2 概述

米酒茶以茶末、米酒为主要原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乳痈。

3 原料

茶末、米酒适量。

4 用法

共入锅内熬成膏,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

5 功效

米酒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乳痈。

6 出处

《医疗保健汤茶谱》

古籍中的米酒茶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卷下增补诸方]升降散

。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连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窃尝考诸本草

《本草简要方》:[卷之七鳞部]白花蛇

身天麻秦艽五加皮各二两。防风一两。锉碎。绢袋盛浸米酒五七斤。七日取服。仍以药滓晒干酒糊丸梧子大。每服

《寿世传真》:[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杂食类

药饮,贴汤火伤。不宜多饮热饮)高粱酒(性平。即稷米酒)(和中止泄,治腹疾良)粟米酒(性寒)(胃热稍渴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一]古今诸家酒一十二首

熟汤多少用沾饭,如凡酿酒法,更不得加生水,每一斗米酒为佳酿,重酝酒法,待此酒熟,即将酒二斗八升淋豆。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五加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本草纲目》云:“三七止血,散血,定痛。”《玉楸药解》云:“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

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这说的就是三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