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河间王刘德凤的优雅人生不爱权力只爱古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解读河间王刘德凤的优雅人生不爱权力只爱古书,第1张

刘德是汉景帝的次子。他母亲的名字叫李记。他是被废黜的太子刘荣的弟弟。他后来被封为河间王。他一生都很儒雅,因为他热爱儒家,所以在当时,他的衣着和行为都模仿儒生,他认为这样可以很好的发扬儒家思想。在他率先这样做之后,许多儒生争相模仿刘德的行为。

刘德虽是皇子,却没有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为保护古典典籍和一些珍贵的精神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这些巨大的文化宝藏。他用一生的时间整理和保护这些书,保存了很多东西。众所周知,秦代焚书坑儒导致很多好书被烧,踪迹难觅。刘德不仅清理和保护宫中的书籍,还走访民间,在民间书法家中寻找一些珍贵的书籍。但他没有附上这些书。他所做的只是提取一个,把原件还给原主,并付一大笔钱感谢他。

他拥有最多的藏书,而刘德对藏书的态度简直是小心谨慎。他请求全世界的学士学位来帮助他。每当有不同意见或者书不全的时候,大家都要坐在一起讨论。之后,他会认真补上它们,这样他才能通过考试。在这些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毛诗》和《左氏春秋》。因为汉朝也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是汉武帝觉得这样不行,就实行了孔孟之道,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刘德是怎么死的?

刘德是汉朝皇帝刘启的第二个儿子。他从不凭借自己的太子身份去追逐名利,而是为保护国家的古典书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生活是光明正大的,理论上,像这样一个不追求王位的王子不应该受到任何正确的斗争,但刘德位于皇权的中心。他是怎么死的?

刘德不想争夺皇位,也不想和汉武帝刘彻争论。他一直在世界各地旅行,寻找遗留下来的古典书籍。他很喜欢古学,为了书可以放弃宝藏。汉初不尊儒术,而承秦制。这样,秦制度的不完善和直接性就全部暴露出来了。所以我最终决定尊重儒家思想。刘德去赵岩、芦伟和其他国家只是为了收集经典。他不想亲眼看到这些知识。他从不吝啬在这些书上花很多钱,人们读完这些书后,会复制一本,传给人们看。

虽然他不去对抗这些东西,但是他的善良还是被世人所称颂。汉武帝是汉景帝为太子时王所怀的儿子。王有一次做梦后发现一个太阳进入了他的身体。虽然刘彻才华横溢,执政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都被他后期的巫术恶行所掩盖。实际上,虽然刘德不追求名利,但刘彻认为刘德的行为过于高尚,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所以他对刘德友持怀疑态度。然而,刘德在刘彻多疑的心中渐渐消沉,不久就去世了,并被立为国王。

河间王献刘德墓

刘德,汉景帝的次子,汉武帝的弟弟,是西汉的国王。他一生致力于古籍的保护和收藏,在古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他不是那种自己收藏古籍的人,而是花大价钱在民间收集古籍,然后看完之后,命人摘抄一本,流传出去。那么刘德后来是怎么死的呢?他的墓地在哪里?

刘德是一个非常喜欢儒家思想的人,因为汉朝延续了秦朝的规章制度。但汉武帝继位后,认为这种条条框框还是不好,想开始改变。所以他说“百家争鸣”。尊重儒家思想也是刘德非常乐意看到的,因为他非常热爱古代文化,然后他开始改变自己。刘德江也打扮成儒生,举止十分优雅。他还成立了一个类似协会的专门鉴定古籍的地方,收集后一起讨论。

事实上,汉武帝非常欣赏刘德的才能。他认为自己走儒学之路是正确的,刘德不仅为人正直,而且还热衷于保护书籍。后来,刘德的才能举世闻名。汉武帝称赞他的才华,同时也开始怀疑他,认为他总有一天会超越自己。后来,刘德死于抑郁症。

现在王献刘德的墓地在献县,因为刘德被命名为王献,所以献县的名字也是这样来的。王献陵园位于西八册屯村的西侧,这里不仅有刘德的墓,还埋葬着许多皇室成员。它是一个墓地群,占地近4万平方米。

刘英和刘德是什么身份?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其父刘忠是刘邦的哥哥。刘邦任命刘忠为代王时,刘英被任命为沛侯。二十一岁时,刘英被刘邦封为吴王,统管三县五十三城。刘英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个极具野心的领袖。

他到了吴国后,大力发展吴国的经济,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吴国经济基础稳固后,刘濞开始准备谋反。后来刘英联合赵、楚等七国,以讨伐汉朝官员晁错为由,出兵攻打西汉。汉武帝刘启派朝鲜将军周亚夫出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周亚夫打败了刘英的军队,刘英在这次“七国之乱”中战败身亡。

刘德,汉武帝刘启的次子,生于公元前171年,卒于公元前130年。后来,刘德被韩晶封为河间王,掌管今天的河北。刘德热爱儒学和文学,一生为古代文化典籍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藏书家。担任河间王后,刘德来到河北献县。他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化书籍。他从未参加王争夺的王位争夺战,只是安心学习。刘德收集整理的《毛诗》和《左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后来,刘德被汉武帝怀疑,抑郁而死。河间王刘德死后,汉武帝赏识他的杰出贡献,追封为“献书王”。当地人亲切地称刘德为“献书之王”

现如今,国民的 健康 意识日益增强,大家对 健康 、医疗的专业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于是,当下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了医学科普的内容及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其中科普讲座较为多见。而在电视剧《老中医》的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场景,翁泉海开设免费医学讲堂,他跟百姓们讲中医知识,普及用药常识,大家伙听了都连连叫好。

在讲课过程中翁泉海提到: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理论至深至要,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大道至简,悟在天成,需要我们后人躬下身去,细心地体会研究。但也不能一味地推崇古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举例古籍中药用“鹊巢”治疗漏下之症,是由于鹊巢高而坚固,实则这种理论毫无根据,不可取之。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医古籍中出现的一些中医用药糟粕。

毛笔头篇

1小便不通,数而微肿:用陈久笔头一枚烧灰,水服。

外国人基本不用毛笔,此方若真有效,想必来中国代购最多的应该是毛笔。

2心痛不止:败笔头三个烧灰,无根水服,立效。

看来需要普及软笔书法,不然没有足够的“败笔头”供应。

3难产催生:用败笔头一枚烧灰研,生藕汁一盏调下,立产。

若此方有效,妇产医院和妇产科的大夫看来都得失业了。

妇人病篇

1妇人血崩。老母猪粪烧灰,酒服三钱。

想必妇人哪怕血崩,也不想服药。

2崩中下血:陈年蒸饼,烧存性,米饮服二钱。

陈年蒸饼?是82年的吗?

3令妇不妒:取妇人月水布裹蛤蟆,于厕前一尺,入地五寸埋之。

看来卫生间里需要开辟一块土地了。

4女人阴痒:炙猪肝纳入,当有虫出。

想必此虫是馋虫。

5妇人血病:五色带下,白马左蹄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左蹄这么好使?此白马右蹄跛了?

老鼠篇

1小儿症瘕:老鼠肉煮汁,作粥食之。

看来猫咪们一定不会得症瘕。

2水鼓石水,腹胀身肿者:以肥鼠一枚,取肉煮粥。空心食之,两三顿即愈。

瘦鼠不行吗?胖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3乳汁清少:死鼠一头烧末,酒服方寸匕。勿令妇知。

勿令妇知,这点很重要。

4大小便秘:雄鼠屎末,敷脐中,立效。

立效?看来此方应在厕所使用。

粪便篇

1解一切毒:母猪屎,水和服之。

感觉母猪屎大蜜丸会畅销,安宫牛黄丸的地位岌岌可危。

2猫咬成疮:雄鼠屎烧灰,油和敷之。曾经效验。

为什么都是雄鼠?难道粪便也有性别歧视?

3风虫牙痛:白马屎汁,随左右含之,不过三口愈。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吃糖了。

4水肿尿涩:用乌犍牛尿半升,空腹饮。小便利,良。

半升不算多,尿到病除。

5小儿夜啼:牛屎一块安席下,勿令母知。

继勿令妇知之后,勿令母知。

6小儿霍乱猝起者:用白狗屎一丸,绞汁服之。

原来“铲屎官”由此而来。

7疳痢欲死:新羊屎一升,水一升,渍一夜,绞汁顿服,日午乃食。极重者,不过三服瘥。

吃什么都讲究一个“鲜”字!

这些并非偏方和恶搞,而是真实记载在中医经典古籍中的,中医发展的过程也是吐故纳新的过程,例如医学与巫术曾经结合,后来还是走不到一起。现在的中医院校、中医专家都在努力剔除中医里的糟粕,只是在民间仍然残留死抱着糟粕不放的现象,有的地方还发展了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这是中医不能允许的。希望大家不要盲目 养生 ,听信偏方,以免延误病情。

种鬼

的幕后制作,在**中

易木焜山

大师的巫术应该一半都是真的(种鬼的过程),当然斗法和后面的剧情都是是后期影视制作形成的。至于施术者

也就是易木焜山大师

在剧情中每使一次巫术,他的脸都会老一点,到最后甚至是像个老头,不,更像是一个老巫师,虽然是特效化妆,但现实中施术者用一次巫术会不会这样就不清楚了。总之,邵氏为了拍出这么精彩的**,从印尼请来了种鬼大师

易木焜山,也实属不易,可见导演杨权花的心血。

  研究文学的起源,

  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

  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正

  确地认识文学的本质。

  中外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 自古以来,许多文艺理

  论家对文学起源的问题发表过见解,比较有影响的说法

  有以下几种:

  ①模仿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

  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

  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

  人的天性之中。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

  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

  诗看成是模仿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

  学的起源归之于模仿的游戏。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

  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

  育和愉悦意味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源泉是自

  然界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采。但他们把

  模仿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

  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②神示说。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

  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欧洲中世纪的托

  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

  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

  如薄迦丘认为,诗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发源于上帝的胸

  怀。甚至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培根,也流露出诗

  歌产生于上帝启示的观点。“神示说”随着近代文明的

  演进,逐渐失去了说服力。还在18世纪,便有一批哲学

  家(如赫尔德尔等人),驳斥了它的荒谬。

  ③游戏说。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模仿说的同时,

  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

  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到了席勒,正

  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

  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

  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而艺术活动,即在游戏中

  导源。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

  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

  活动。著有《人类的游戏》等书的格鲁斯,则批判地接

  受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

  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游戏说”曾经受到居约、

  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当心理学家冯德提出“游戏是

  劳动的产儿”观点后,普列汉诺夫又在这个观点上部分

  肯定了“游戏说”。

  ④心灵表现说。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

  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露出端倪。

  19世纪,它广泛地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理论家所提倡。雪

  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

  感发他的感情”,是一种“想象的表现”。柯勒律治也

  认为,诗歌发源于并不反映现实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象

  力。这种“想象表现说”,还得到布拉德雷、王尔德等

  人的支持。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感

  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著有《艺术

  的起源》一书的希尔恩,把艺术说成是“交流思想的重

  要手段”。近代美学家理德、艾伯克朗龙比、理查德等

  人,都赞同这种“思想表达说”。意大利唯心主义美学

  家克罗齐,反对艺术表现任何理性思想,宣传“直觉即

  表现”、“直觉即艺术”,实际上把艺术的起源归为低

  级的、只能反映个别意象的直觉。克罗齐的“直觉表现

  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主义观点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

  人的心理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存在于潜意识

  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性本能总受到现实

  的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造中去

  时,就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实质上是以性本能为核心

  的无意识表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

  近似。他们都拥有大批信徒,迄今还在西方盛行。以上

  各种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

  征;但他们总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先验

  的东西,并未能真正解决艺术起源问题,只是把这个问

  题抽象化、神秘化了。

  ⑤巫术说。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初谈到了

  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

  出诗歌起源于巫术。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哈

  特兰特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

  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

  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就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提出艺术起

  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

  术的一种,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这一论点在20世纪

  以来颇为流行,当代许多美学家(吉德逊等人)都加以

  赞同。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

  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

  其说。

  ⑥劳动说。明确地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

  际上始于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德国

  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

  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

  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

  的效果。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谈到了诗歌与

  劳动的关系,但他认为劳动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劳

  动,而是为了使劳动变得更轻松。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

  《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

  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

  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若干年来,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苏联和中国的文艺理论界盛行;

  但有时简单地寻求劳动与艺术的“直接的联系”,不能

  完满地解释一切原始艺术的起源。对艺术起源的“劳动

  说”,应防止其简单化和绝对化。

  除了上述各种观点之外,19世纪以来,还有其他一

  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如:法国艺术史家丹纳认为文

  学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要

  素,他和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等人被称为“社会学派”;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艺术(特别是音乐)起源于从鸟

  类动物就有的性的吸引,这种艺术起源上的“性爱说”,

  如今已被大多数美学家摈弃;当代美国史前考古学家马

  沙克认为最早的艺术乃是原始人记录季节变换的符号体

  系,等等。

  在中国古籍中,也有不少关于艺术起源或原始艺术

  的记述。中国古籍一致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很早。汉代

  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

  世。”把“诗之兴”定于传说中的虞舜时代。唐代孔颖达

  在《毛诗正义》中认为诗歌“必不初起舜时也”,“讴

  歌自当久远”。南北朝时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

  中说:“然则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和他同时的刘

  勰也持有同样看法。可见,1500年前的中国古代学者,已

  经得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结论。同时,中国古

  籍也记述了几种艺术起源的观点。《吕氏春秋·古乐》

  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

  产生的;《路史·后记十》写道:帝尧“命质放山川溪

  谷之音,以歌八风。”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

  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艺

  术起源于模仿的观点。《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说:“凡音

  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

  动,故形于声。”《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些观点与西方的“表

  现说”相似。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诗言志”

  的观点占有统治的地位。《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传

  说产生于上古时代的“葛天氏之乐”的篇名,其中的《奋

  五谷》大约歌唱农业生产,《总禽兽之极》大约歌唱狩

  猎生活。《吕氏春秋·*辞》与《淮南子·道应训》记

  述了“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举重劝力之歌”。在

  《史记》索隐引《三皇本纪》和《古今图书集成》引《辨

  乐论》中,还记述了伏羲时代的“网罟之歌”。大概是

  基于这种情况,《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释里提出了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观点,蕴含着劳动生产诗

  歌的思想。《周易》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

  德,殷荐上帝。”《周礼》说:“大合乐以致鬼神示。”

  《汉书》说:“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

  鬼神享之。”《路史·后纪八》说:“……为圭水之曲,

  以召而生物。”这些记述,揭示了诗歌乐舞与祭祀巫术

  的密切联系。可见在中国古籍中,关于艺术的起源也进

  行了多方面探讨。

  以上列举的各项见解,均属猜测性的假说,并未得

  到学术界的公认。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未能全面

  占有资料,各自只抓住了问题的一个侧面。今天,在研

  究文学艺术起源时所应依据的资料有以下几种:①史前

  考古学资料;②现存原始部族的民族学资料;③古籍中

  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记述;④可供参考的儿童艺术心理

  学资料。对比起来看,史前考古学资料最为可靠。但基

  本上凭借口头流传的原始文学,同音乐、舞蹈等时间艺

  术一样,极难在史前考古学资料中留下痕迹。因此,在

  20世纪初还保留原始特征的澳洲土人、南非布须曼人、

  爱斯基摩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渔猎民族)、

  太平洋各岛屿的美拉尼西亚人和波里尼西亚人、美洲印

  第安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农牧民族),以

  及中国的鄂伦春、鄂温克、佤、纳西、独龙、怒、布朗

  等少数民族,就成为研究的重要依据。此外,各民族流

  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古歌、史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

  值。

  根据大量的现存原始部族的民俗资料,可知在一般

  情况下,原始诗歌与音乐、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

  的产生,不会比原始造型艺术产生的年代晚很多。据放

  射性同位素碳的测定,绘有巫术仪式图像的马格德林期

  洞画,约出现于公元前18000年至11000年之间。这个年

  代,可确定为原始诗歌起源的下限。实际上,原始诗歌

  起源的时间可能还要早些。

  文学起源研究的新趋向 尽管原始诗歌与音乐、舞

  蹈关系密切,但并不能像冯德那样把原始诗歌看成是舞

  蹈的衍生物。原始诗歌自有独特的、多元的起源途径。

  最初,原始人进行体力劳动,会在劳动呼声中嵌进一些

  没有意义的单词,如“邪许”之类,目的是减轻劳动的

  紧张,获得因声音的重复而产生的愉快。在有些情况上,

  它相反地又能协调大家的劳动动作,成为组织集体劳动

  的信号。更进一步,人们不满足于声音的简单重复,就会

  进入到韵律阶段。韵律和节奏一样,都能给劳动者以听

  觉的快感。开始时因为缺少足够的词汇,常常运用没有

  意义的衬词来押韵。鄂伦春族一首原始狩猎歌曲:“阿

  索亚,阿索亚,黑色的毕拉尔河呀!阿索亚,阿索亚,沿

  着河道游猎呀!……”这里的“阿索亚”,就是用来押

  韵的衬词。尔后衬词取消了,人们把叶韵的生活词汇组合

  在一起,像《吴越春秋》记载的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弹

  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那就是一

  首完整的诗歌了。由此可见,原始人的劳动呼声和劳动

  号子,乃是产生原始诗歌的胚基。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即

  人们在劳动胜利后用诗歌来表达狂欢的心情。例如南美

  波托库多人的一首歌:“今天打猎打的好,一只野兽被

  杀掉;现在有了食物了,吃的美来喝的饱。”再如鄂温

  克族的《欢喜歌》:“蹦蹦跳跳的狐狸,欢喜嫩绿的草

  地;各处来的客人们,一起玩乐最欢喜。奔跑嬉闹的狐

  狸,喜欢山高林子密;各处来的客人们,一起唱歌最欢

  喜。”可见单纯地表现情感,也能产生原始诗歌。但这

  种情感并非先验的“人之天性”,而是与原始部族人的

  劳动或生活紧密相连的。原始公社后期,部族间的战争

  愈益频繁,一些诗歌是用来激昂士气的,如澳洲土人的

  一首战歌:“刺他的额,刺他的胸;刺他的肝,刺他的

  心;刺他的腰,刺他的肩;刺他的腹,刺他的肋!”在

  鼓舞战斗激情同时,带有演习操练的意味。流传在贵州

  剑河地区的苗族古歌唱道:“用石头当锄头,折树枝当

  钉耙,划竹蔑当撮箕,到山上去开田。”诗歌伴随舞蹈,

  也有操练生产动作的意味。因此,最初产生的原始诗歌,

  大都与实用性目的有关。那些在巫术中咏唱的诗歌,表

  面上看来是荒诞迷信的,究其实质,仍然是为了征服异

  化的自然,谋取生活的资料。而且巫术中的许多细节,正

  是变相的劳动动作。所以,战争诗歌、模仿性的操练诗

  歌、巫术诗歌,全没有同劳动生活绝缘,鉴于这些理由,

  也鉴于劳动的诗歌起源最早,可以把劳动看成是文学起

  源的初始的、核心的原因。

  然而,其他一些原始文学样式的起源,不能都简单地

  归之于劳动。原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发展。比

  劳动诗歌较为晚起的性爱诗歌,应认为是从原始部族人

  的炽烈情欲发端的。在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鄂伦春

  人中搜集到的吟咏自然美、吟咏爱情的诗歌,出现得更

  晚,它们达到了真正的艺术审美品格,是由复杂的原因

  形成的。神话、传说、史诗、动植物故事、谚语、童话

  等文学样式,大约在原始公社后期产生。它们产生的原

  因也是多方面的,或者是想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或者

  是记录部族的斗争史,或者是向后代传播知识经验,或

  者是用英雄祖先的精神激励部族成员,甚至把它们充作

  少男少女举行“成丁式”的考试科目。有些诗歌、神话

  与史诗,被列为氏族的经典,只能由氏族酋长和巫师来

  掌握。但也有不少诗歌、神话、故事、谚语,成为全部

  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通过口头方式流传。因此,就总体

  来说,原始文学起源的契机是复杂的。近代几名专门研

  究艺术起源的学者,如分别著有《艺术的起源》专著的

  格罗塞、希尔恩,著有《艺术的演进》的哈顿及普列汉

  诺夫、柯斯文、德索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多元

  论倾向。今天,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为以劳动为核心的多

  种社会实践,形成最新的理论研究趋向。

  (鲍昌)

  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很多,马克思观点的“劳动说”最为合理。

  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

  德国作家席勒和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的“游戏说”,

  德国考古学家雷拉克提出的“宗教魔法说”,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奈勒、弗雷泽和美国心理分析学家弗罗姆提出的“巫术说”,

  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依德提出的“心灵表现说”,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劳动说”等。

  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起源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都有合理的部分,但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艺术的起源应该有其多元的因素,并非只有一两种简单的原因。我们只有仔细地分析诸种因素,研究它们之间关系,才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艺术起源的问题。

  ①模仿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模仿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模仿的游戏。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

  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源泉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采。但他们把模仿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②神示说。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如薄迦丘认为,诗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发源于上帝的胸怀。甚至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培根,也流露出诗歌产生于上帝启示的观点。“神示说”随着近代文明的演进,逐渐失去了说服力。还在18世纪,便有一批哲学家(如赫尔德尔等人),驳斥了它的荒谬。

  ③游戏说。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模仿说的同时,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到了席勒,正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而艺术活动,即在游戏中导源。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动。著有《人类的游戏》等书的格鲁斯,则批判地接受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游戏说”曾经受到居约、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当心理学家冯德提出“游戏是劳动的产儿”观点后,普列汉诺夫又在这个观点上部分肯定了“游戏说”。

  ④心灵表现说。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露出端倪。19世纪,它广泛地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理论家所提倡。雪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感发他的感情”,是一种“想象的表现”。柯勒律治也认为,诗歌发源于并不反映现实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象力。这种“想象表现说”,还得到布拉德雷、王尔德等人的支持。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著有《艺术的起源》一书的希尔恩,把艺术说成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近代美学家理德、艾伯克朗龙比、理查德等人,都赞同这种“思想表达说”。意大利唯心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反对艺术表现任何理性思想,宣传“直觉即表现”、“直觉即艺术”,实际上把艺术的起源归为低级的、只能反映个别意象的直觉。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主义观点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性本能总受到现实的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造中去时,就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实质上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无意识表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近似。他们都拥有大批信徒,迄今还在西方盛行。以上各种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征;但他们总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先验的东西,并未能真正解决艺术起源问题,只是把这个问题抽象化、神秘化了。

  ⑤巫术说。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初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出诗歌起源于巫术。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哈特兰特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就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提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术的一种,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这一论点在20世纪以来颇为流行,当代许多美学家(吉德逊等人)都加以赞同。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其说。

  ⑥劳动说。明确地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始于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的效果。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谈到了诗歌与劳动的关系,但他认为劳动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劳动,而是为了使劳动变得更轻松。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若干年来,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苏联和中国的文艺理论界盛行;但有时简单地寻求劳动与艺术的“直接的联系”,不能完满地解释一切原始艺术的起源。对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应防止其简单化和绝对化。

  除了上述各种观点之外,19世纪以来,还有其他一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如:法国艺术史家丹纳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要素,他和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等人被称为“社会学派”;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艺术(特别是音乐)起源于从鸟类动物就有的性的吸引,这种艺术起源上的“性爱说”,如今已被大多数美学家摈弃;当代美国史前考古学家马沙克认为最早的艺术乃是原始人记录季节变换的符号体系,等等。

  在中国古籍中,也有不少关于艺术起源或原始艺术的记述。中国古籍一致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很早。汉代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把“诗之兴”定于传说中的虞舜时代。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认为诗歌“必不初起舜时也”,“讴歌自当久远”。南北朝时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然则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和他同时的刘勰也持有同样看法。可见,1500年前的中国古代学者,已经得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结论。同时,中国古籍也记述了几种艺术起源的观点。《吕氏春秋·古乐》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产生的;《路史·后记十》写道:帝尧“命质放山川溪谷之音,以歌八风。”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艺

  术起源于模仿的观点。《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些观点与西方的“表现说”相似。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诗言志”的观点占有统治的地位。《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传说产生于上古时代的“葛天氏之乐”的篇名,其中的《奋五谷》大约歌唱农业生产,《总禽兽之极》大约歌唱狩猎生活。《吕氏春秋·*辞》与《淮南子·道应训》记述了“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举重劝力之歌”。在《史记》索隐引《三皇本纪》和《古今图书集成》引《辨乐论》中,还记述了伏羲时代的“网罟之歌”。大概是基于这种情况,《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释里提出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观点,蕴含着劳动生产诗歌的思想。《周易》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周礼》说:“大合乐以致鬼神示。”《汉书》说:“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享之。”《路史·后纪八》说:“……为圭水之曲,以召而生物。”这些记述,揭示了诗歌乐舞与祭祀巫术

  的密切联系。可见在中国古籍中,关于艺术的起源也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以上列举的各项见解,均属猜测性的假说,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未能全面占有资料,各自只抓住了问题的一个侧面。今天,在研究文学艺术起源时所应依据的资料有以下几种:①史前考古学资料;②现存原始部族的民族学资料;③古籍中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记述;④可供参考的儿童艺术心理学资料。对比起来看,史前考古学资料最为可靠。但基

  本上凭借口头流传的原始文学,同音乐、舞蹈等时间艺术一样,极难在史前考古学资料中留下痕迹。因此,在20世纪初还保留原始特征的澳洲土人、南非布须曼人、爱斯基摩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渔猎民族)、太平洋各岛屿的美拉尼西亚人和波里尼西亚人、美洲印第安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农牧民族),以及中国的鄂伦春、鄂温克、佤、纳西、独龙、怒、布朗等少数民族,就成为研究的重要依据。此外,各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古歌、史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根据大量的现存原始部族的民俗资料,可知在一般情况下,原始诗歌与音乐、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的产生,不会比原始造型艺术产生的年代晚很多。据放射性同位素碳的测定,绘有巫术仪式图像的马格德林期洞画,约出现于公元前18000年至11000年之间。这个年代,可确定为原始诗歌起源的下限。实际上,原始诗歌起源的时间可能还要早些。

  文学起源研究的新趋向 尽管原始诗歌与音乐、舞蹈关系密切,但并不能像冯德那样把原始诗歌看成是舞蹈的衍生物。原始诗歌自有独特的、多元的起源途径。最初,原始人进行体力劳动,会在劳动呼声中嵌进一些没有意义的单词,如“邪许”之类,目的是减轻劳动的紧张,获得因声音的重复而产生的愉快。在有些情况上,它相反地又能协调大家的劳动动作,成为组织集体劳动的信号。更进一步,人们不满足于声音的简单重复,就会进入到韵律阶段。韵律和节奏一样,都能给劳动者以听觉的快感。开始时因为缺少足够的词汇,常常运用没有意义的衬词来押韵。鄂伦春族一首原始狩猎歌曲:“阿索亚,阿索亚,黑色的毕拉尔河呀!阿索亚,阿索亚,沿着河道游猎呀!……”这里的“阿索亚”,就是用来押韵的衬词。尔后衬词取消了,人们把叶韵的生活词汇组合在一起,像《吴越春秋》记载的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那就是一首完整的诗歌了。由此可见,原始人的劳动呼声和劳动号子,乃是产生原始诗歌的胚基。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即人们在劳动胜利后用诗歌来表达狂欢的心情。例如南美波托库多人的一首歌:“今天打猎打的好,一只野兽被杀掉;现在有了食物了,吃的美来喝的饱。”再如鄂温克族的《欢喜歌》:“蹦蹦跳跳的狐狸,欢喜嫩绿的草地;各处来的客人们,一起玩乐最欢喜。奔跑嬉闹的狐狸,喜欢山高林子密;各处来的客人们,一起唱歌最欢喜。”可见单纯地表现情感,也能产生原始诗歌。但这种情感并非先验的“人之天性”,而是与原始部族人的劳动或生活紧密相连的。原始公社后期,部族间的战争愈益频繁,一些诗歌是用来激昂士气的,如澳洲土人的一首战歌:“刺他的额,刺他的胸;刺他的肝,刺他的心;刺他的腰,刺他的肩;刺他的腹,刺他的肋!”在鼓舞战斗激情同时,带有演习操练的意味。流传在贵州剑河地区的苗族古歌唱道:“用石头当锄头,折树枝当钉耙,划竹蔑当撮箕,到山上去开田。”诗歌伴随舞蹈,也有操练生产动作的意味。因此,最初产生的原始诗歌,大都与实用性目的有关。那些在巫术中咏唱的诗歌,表面上看来是荒诞迷信的,究其实质,仍然是为了征服异化的自然,谋取生活的资料。而且巫术中的许多细节,正是变相的劳动动作。所以,战争诗歌、模仿性的操练诗歌、巫术诗歌,全没有同劳动生活绝缘,鉴于这些理由,也鉴于劳动的诗歌起源最早,可以把劳动看成是文学起

  源的初始的、核心的原因。

  然而,其他一些原始文学样式的起源,不能都简单地归之于劳动。原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发展。比劳动诗歌较为晚起的性爱诗歌,应认为是从原始部族人的炽烈情欲发端的。在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鄂伦春人中搜集到的吟咏自然美、吟咏爱情的诗歌,出现得更晚,它们达到了真正的艺术审美品格,是由复杂的原因形成的。神话、传说、史诗、动植物故事、谚语、童话等文学样式,大约在原始公社后期产生。它们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或者是想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或者是记录部族的斗争史,或者是向后代传播知识经验,或者是用英雄祖先的精神激励部族成员,甚至把它们充作少男少女举行“成丁式”的考试科目。有些诗歌、神话与史诗,被列为氏族的经典,只能由氏族酋长和巫师来掌握。但也有不少诗歌、神话、故事、谚语,成为全部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通过口头方式流传。因此,就总体来说,原始文学起源的契机是复杂的。近代几名专门研究艺术起源的学者,如分别著有《艺术的起源》专著的格罗塞、希尔恩,著有《艺术的演进》的哈顿及普列汉诺夫、柯斯文、德索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多元论倾向。今天,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为以劳动为核心的多种社会实践,形成最新的理论研究趋向。

  ——————————————————————————————————————————

  “世界文学知道点”诚邀各路文学高手,全力打造一个难能可贵的纯文学知道团队!

  地址:http://zhidaobaiducom/team/view/%E4%B8%96%E7%95%8C%E6%96%87%E5%AD%A6%E7%9F%A5%E9%81%93%E7%82%B9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