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人花了多少时间写了哪些历史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的古人花了多少时间写了哪些历史书籍,第1张

永乐大典,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编辑本段成书经过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编辑本段流失经过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编辑本段正本之谜

几百年来,人们为寻找这部珍籍,动用了不少人力财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谜团。11095册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码放约有40多立方米的这么大一部书,怎么会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1版本

《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即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2 嘉靖与《永乐大典》的关系

<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

《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3 正本最后出现的时间

《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正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

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是表彰日期,抄录完成日期应该更早。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而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

4 “两处收藏”是什么意思?

当年徐阶向嘉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 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着录,以彪炳皇恩浩荡。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典》的部分,是《明实录》中少有的长篇大论,可偏偏没有提及《永乐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么地方。

5永陵

历时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一座,建于明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建永陵时,嘉靖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前7陵。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按照《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遥感技术结合磁力探测等物理勘探方式可以勘查出其空间位置,但要确定是不是图书典籍,目前还难以做到,因为纸制品目前还未发现其形成了一种专门信号。如果将其装入金属或木质器物中加以外保护,则也可勘测。目前从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测出来,问题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测准确的话,则可以采用密闭式法,使用个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风的情况下进入地宫,采用扫描方式,将《大典》数字化后,仍将《大典》放在永陵地宫内保存,保持原状不变。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

编辑本段收藏故事

一、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永乐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永乐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

编辑本段前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今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春秋讲义

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时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说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以齐襄迫纪侯去国为讬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由巴、蜀通道,以屡书“公如晋至河乃复”为晋人启季氏出君之渐,以定公戊辰即位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时当韩侂胄北伐败衄,和议再成,故于内修外攘、交邻经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类,并阙而不释。考宋代于丧服之制,避忌颇深。如“何居”“居字”语出《檀弓》,《礼部韵略》即不载,其他可知。溪之不释此类,盖当时讲幄之体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长子桷锓本金陵学舍,沈光序之。宝庆丙戌,牛大年复刻于泰州。其《序》称是书期于启沃君德,天下学士不可得而闻。盖非经生训诂家言,故流传未广。陈氏《书录解题》不著于录,殆以是欤?《宋史·艺文志》作十卷。王瓒《温州志》作三卷。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外间绝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所采,尚散见《经》文各条之下。今谨为裒辑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所阙,则取黄震《日抄》所引补之。仍从《宋史》厘为四卷,而每卷。又各分上、下。其所释《经》文,多从《左氏》,故其间从《公》、《谷》者并附案语于下方焉。

数字化现状

《永乐大典》电子版现已由日本凯希株式会社出品,北京创新力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大陆总代理,在计算机上能进行全文检索,以便文史工作者的阅读和研究。

编辑本段修复问题

2003年7月,首都几家报纸大都用醒目的标题报道了历时九个月,国宝《永乐大典》修复完毕的好消息。《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就是由10位古籍修复专家来完成的。国家图

书馆前任善本特藏修复组组长、副馆员杜伟生先生是位资深的古籍、旧字画修复专家,他既是《永乐大典》修复者,又是这项修复工程的领导者之一,本来面目全非的古旧书籍、字画,经他修复后,便神奇般地恢复了它本来的神采,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珍宝

A 贝烈津译《史集》——《剌失德撰著的蒙古史》,1858—1888 年。

B 卡忒美尔(Quatremère,ME):《剌失德用波斯文写成的波斯蒙古史》,1836 年。

C 伯劳舍(Blochet,E) 校注的剌失德《史集》第二卷,《吉布纪念丛书》第十八卷第二册。

D 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出版的剌失德《史集》俄译本,共三卷四册( 一九四六至六○年出版)。

余大钧、周建奇据此俄译本译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三至八六年出版,共三卷四册。

E 波义耳(JABoyle) 的《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的继承者》英译本( 一九七一年出版),有周良霄汉译本( 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② 案此书汉名作《元朝秘史》,蒙古文名应作“Mongol-un nigucha tobchian”(《蒙古秘史》),日儒那珂通世,曾译成日语,书名叫《成吉思汗实录》。

又,村上正二有《蒙古秘史》日文译注本三册( 一九七○至七六年出版)。

世界各国有英、俄、德、法、匈牙利、捷克、土耳其文等各种外文译本。

汉文译本有谢再善译本( 中华书局一九五六年版)、札奇斯钦译注本( 台湾一九七九年版)、余大钧译注本( 河北人民出版社二○○一年版)。

③ 明洪武三年七月,宋濂、王等奉敕撰,计二百十卷。

④ 书名为“Kamil ut-Tèvarikh”,就是“全史”的意义。

⑤ Raverty 自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间,把此书译成英文,收于《印度文库》本中。

⑥ 此书原名Tarikh Djihan-kushai,米尔咱· 移罕默德曾译此书第一卷为英文,收于《吉布纪念丛书》第十六卷,一九一六年出版。

⑦ 前者就是《蒙鞑备录》。

案原文作孟珙撰,实系赵珙之误,详见王国维在笺注本里的考证。

后者就是《长春真人西游记》。

又彭大雅《黑鞑事略》,耶律楚材《西游录》,亦为蒙古民族勃兴时期的重要史料。

⑧ 参阅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传记蒙古文史料之研究》(《西北民族文化研究丛刊》第一辑拙译)。

⑨ 柏朗迦宾、鲁勃洛克行记,见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马可波罗游记》有穆尔(ACMoule)、伯希和据多种版本的集校英文本,伦敦一九三八年,纽约一九七六年。

中译本可供参考的,有冯承钧译注的沙海昂注释本( 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版)。

⑩ 法文原书全部四卷,有冯承钧中译本( 商务版)。

11“札撒”或“札撒黑”是Yasa 或Jasak 的译音,有法令、敕令等意义。

1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哪一部

《永乐大典》的正本、副本玢以手工写,装 帧考究,是古籍中罕见的珍品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 的一部大型类书,明成祖即位后,即令 解缙等人修书,首成于永乐二年(1404 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 不甚满意。

于次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启用了南京 文渊阁的全部藏书,于永乐五年(1407 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 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后 又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 式成书。《永乐大典》汇集了古今图书 七八千种,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 3。

7亿字,是一部规模空前的中国的百科 全书式的文献集。 《永乐大典》修成后,未能付之刊 印,仅抄录一部,藏于皇宫。

嘉靖末年 抄写成副本,而正本却就此失踪。副本 《永乐大典》在清代收藏不善,陆续遗 失。

近代更是被八国联军焚毁、劫掠。 现在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在全球范围 仅存400余册,其中223册存藏国内,国 家图书馆馆藏221册。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余种典籍,除了著名白 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 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 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 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 书年代早了 300多年。此外,《永乐大 典》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一尊精神偶像。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 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 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 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 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 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 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视为罕见的 珍品。

2原创: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哪一部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3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哪一部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 的一部大型类书,明成祖即位后,即令 解缙等人修书,首成于永乐二年(1404 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 不甚满意。

于次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启用了南京 文渊阁的全部藏书,于永乐五年(1407 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 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后 又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 式成书。 《永乐大典》汇集了古今图书 七八千种,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 3。

7亿字,是一部规模空前的中国的百科 全书式的文献集。《永乐大典》修成后,未能付之刊 印,仅抄录一部,藏于皇宫。

嘉靖末年 抄与成副本,而正本却就此失踪。副本 《永乐大典》在清代收藏不善,陆续遗 失。

近代更是被八国联军焚毁、劫掠。 现在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在全球范围 仅存400余册,其中223册存藏国内,国 家图书馆馆藏221册。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余种典籍,除了著名的 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 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 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 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 书年代早了 300多年。 此外,《永乐大 典》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 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 是完整地抄录原文,保存了许多宝贵的 文献的原貌,所以人们称其为“辑佚明 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 学,有点儿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 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 韵》s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 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 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 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永乐大典》书影《永乐大典》的正本、副本均以手工抄写:帧考究,是古籍中罕见的珍品。

4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

这个问题不太好说,要说最全的还是《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编书总裁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当时明朝的文字狱不像清朝那样严重,对前朝的各种文献改动很小,而且从民间收录到了很多濒临失传的文献,基本囊括了当时中国的文学和科学成就,是我国最全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百科全书,总纂官就是有名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全书收录了文献7万余册,但该书编纂时,销毁文献70余万册,收录内容也主要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所以说它不是最全的,但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

5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什么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

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扩展资料

全书简介: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960年,中华书局将历年征集所得的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仅占原书的百分之三。

―永乐大典

6我国最大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

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

"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

在地方 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

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

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

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

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

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

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

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

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

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

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

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

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

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

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

一、传记、小说

金缕鞋,高阳,中国友谊,1984年10月一版,11月初刷

李后主评传,高兰、孟祥鲁,齐鲁书社,1985年9月

词魂——南唐李后主,赵梦昭、李问理,湖北人民,1994年1月

李煜传,田居俭,当代中国,1995年12月

风流李后主,杨书案历史小说长廊,杨书案,四川文化,1996年3月

罗衾哀怨——李后主,李玉、熊秋良,四川人民,1996年9月

南唐后主李煜传,杨军,吉林文史,1997年7月

情种天子——李后主,江山美人系列,司马长风,远方,1999年2月

李后主演义,帝王演义丛书,任崇岳,湖南,1999年12月

绝代君王——李后主,罗宗阳,二十一世纪,2001年4月,3000册

千古词魂——李后主,赵梦昭、李问理,湖北人民,2001年10月

李后主,顶尖人物书系,徐枫,中州古籍,2004年5月初刷,5000册

一江春水向东流,(汉英对照),中国古代爱情故事,徐飞 著,保尔·怀特 译,新世界,2004年8月

李煜·陈叔宝,中国皇帝皇后百传,远方,2005年9月,28元,302页

李后主帝业兴衰话南唐,任崇岳,河南人民,2007年3月,32元

才华横溢的薄命君王——李煜传,田居俭,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二、作品集

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仲闻,人民文学,1957年6月

李璟·李煜词,詹安泰,人民文学,1958年3月一版,1998年3月新一版

李璟·李煜词赏析集,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丛书,蔡厚示 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9月,3690册

李璟·李煜词赏析集,名著名家赏析丛书,蔡厚示 主编,巴蜀书社,1996年8月二版

南唐二主词析释,傅正谷、王沛霖,天津古籍,1988年12月,2600册

南唐二主词(64K),词林集珍,上海古籍,1989年2月

李煜词评释,纪国盛、施平,金陵书社,1992年9月

南唐李后主词诗全集,柯宝成、操戈、胡成佳,山西高校联合,1995年12月,5000册

南唐二主词诗文集译注,中国古代名著今译丛书,刘孝严,吉林文史,1997年1月

南唐二主词全集,蒲仁、梅龙,中国文联,1997年8月

李煜词选注,诗仙词圣精品文库,文东,吉林文史,2000年1月

李煜诗词合编,新世纪·焦点文丛,九天老(万顺昌),中国文联,2001年11月

李璟·李煜全集,辑校汇笺集传,吴颖、吴二持、李来涛,汕头大学,2002年10月,2000册

南唐二主词(线装,巾箱本,64K),书韵楼丛刊·第三函,上海古籍,2002年12月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杨敏如 主编,中国书店,2003年1月

李煜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王晓枫,山西古籍,2004年1月

为谁和泪倚阑干——李璟·李煜(40K) ,人间词画,白巍,中华书局,2004年5月

李煜词选(图文典藏本),许渊冲,河北人民,2006年1月

三、合集

李煜·李清照词祥解,靳及苍,四川人民,1985年8月

南唐二主词·鱼玄机诗(64K),袖珍古典诗词丛书之二,天津古籍,1992年3月

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诗词精选180首,唐宋诗词30家,朱鉴珉,山西古籍,1995年10月一版,11月初刷

千家诗·南唐二主词,中国古代诗文经典选本,刘丽长,华夏,1998年1月

温庭筠·李煜,月亮文库·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文白、张西平,大连,1998年3月

南唐二主及冯延巳词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黄拔荆、蔡厚示 主编,吉林人民,2005年7月二版初刷,1000册

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洪柏昭,花城,2000年4月

李煜·李清照词祥解,注释学系列丛书,靳及苍,山西古籍,2002年1月

南唐二主·冯延已词选,绝妙好词丛书,王兆鹏,上海古籍,2002年6月

南唐二主及冯延巳词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黄拔荆、蔡厚示 主编,吉林人民,2005年7月二版,1000册

李煜·李清照,杨义、邵宁宁,岳麓书社,2005年8月

四、研究

李煜词讨论集,文学遗产编辑部,作家,1957年1月

南唐先主李升年谱,诸葛计,江苏古籍,1987年4月,2000册

南唐二主词研究,詹幼馨,武汉,1992年6月,2000册

李后主的诗词艺术,中国帝王的艺术世界丛书之五,鲍菉芜、周广全,人民中国,1993年6月

南唐李后主词研究,新加坡:谢世涯,学林,1994年4月

浪漫人生——李后主的人生哲学,中国人生丛书,李中华,华夏,1997年9月一版,10月初刷

李璟·李煜,插图中国文学小丛书40,杨海明,春风文艺,1999年1月

李煜·秦观词研究,王晓枫,山西人民,2001年

宿命错位——隋炀帝·李后主与宋徽宗放谈,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王定璋,济南,2002年10月

五、其他

南唐李后主墨迹(12K,影印,样书),天津古籍,1989年6月

李煜诗词,历代名家诗词钢笔字帖2,柳长忠,上海人民美术,2004年7月

六、南唐

十国春秋(第一卷),清:吴任臣,中华书局,1983年12月

南唐演义,朱仲玉,江苏古籍,1985年5月

南唐书, 宋:马令

南唐书,宋:陆游

江南别录·江南志,丛书集成初编3850,中华书局,1991年新一版

南唐史,东北师大文库,任爽,东北师大,1995年9月,1000册

南唐历史与文化,南京文物丛书,邹劲风,四川大学,2000年2月,2000 册

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2001年3月

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2003年3月

沉浮:一江春水——李氏南唐国史论稿,何剑明,南京大学,2007年4月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2264f50100cv9hhtml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周易》、《礼记》、《仪礼》、《春秋》(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最多的是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