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痰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燥痰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金鉴》卷四十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燥痰汤 1 拼音

zào tán tāng

2 《金鉴》卷四十一 21 方名

燥痰汤

22 组成

枯黄芩、旋复花、海石、天冬、橘红、风化芒消、枳壳、桔梗、贝母、瓜蒌霜。

23 主治

燥痰。

古籍中的燥痰汤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痰饮总括

渴饮留于膈下,则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二陈汤 燥痰汤2诸痰橘半茯苓草,惟有燥者不相当,风加南星白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痰饮总括

而渴。饮留于膈下,则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二陈汤燥痰汤诸痰橘半茯苓草,惟有燥者不相当,风加南星白附子

《症因脉治》:[卷二痰症论]外感痰症

(即火痰)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此外感燥痰之症燥痰之因或

《症因脉治》:[卷二痰症论]内伤痰症

燥痰之症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嗽不已,面赤气升,此内燥痰之因五志之火,时

《幼科指南》:痰证门

在肺为燥痰,治宜润燥利气

痰在肺,多为燥火,盖肺为娇脏,既不耐湿,更不耐燥。燥热伤肺,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其痰少而难出,是为燥痰。李时珍谓之“痰丝”,以“痰丝”名燥痰,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燥痰之病机,而且描述形象贴切。李时珍认为,燥热灼肺所生,当用阴柔之品以润之,故用麦冬、五味子为丸服,酸甘合化,滋养阴液,肺燥得润,虚火得敛,则燥痰自化。其他如枇杷叶、天花粉、瓜蒌实、贝母等,亦是李时珍润阴化痰中经常选用之品。

在脾胃之痰,治法有燥润之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脾胃升降失司,阴阳失和则痰涎停聚,百病始生。痰病的治疗,不可单纯见痰治痰。在脾胃之痰,治法有燥润之别。在脾应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使气机流通,水精四布,则痰化饮消。痰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湿则行,故以湿运为主。朱丹溪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清代叶天土在胃阴学术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痰饮学说,从调理阴液精血出发,以杜绝生痰之源。叶天土认为“胃易燥,性喜柔润”、“胃主通降”、“所谓胃宜降则和,非用辛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外感湿热,燥邪与五志过极及误用汗、吐、下法伤津,皆能损伤胃阴。胃阴损伤,失其通降,则水谷聚生痰浊。胃燥津竭,土不生金,则肺燥生痰,又胃阴虚火旺,虚火循肺脉上犯肺金,则灼津为痰。故在治法上,以甘凉平润之剂濡养胃阴,回津生液,收摄虚火,兼能培土生金,加以饮食调理,如此可治生痰之源,不消痰而痰自消。

在肾之痰,治宜温肾纳气固本

肾为水脏,内含真火以温煦诸脏,司气化开合。肾阳弱,开合不利,化气行水失权,则水泛为痰,凌心射肺,致虚喘短气。《黄帝内经》云:“痰之本,水也,源于肾。”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李中梓指出:“在肾经者,名曰寒痰。”临床以“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为特征。治宜温阳化痰,方用姜桂丸;偏肾阳亏虚,同服八味地黄丸;若脾肾虚寒,痰多食少者,又宜用胡椒理中丸。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痰症之情状,变化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痰饮之生原本于水,而肾主水。叶氏针对肾虚痰泛之证,用酸甘柔腻及血肉有情之品益精固肾,摄水制痰,使元气日强,痰必日少。可见其深悟治本之要决。

在心为热痰 治宜清热豁痰

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属君火之脏,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若平素痰热内蕴,复因外感六*之邪,或情志抑郁,五志化火,灼津成痰,均可形成痰热之证。世以“丹溪为滋阴派”和“杂病用丹溪”之说。他认为痰在膈间或痰迷心窍,使人“癫狂,或健忘”;指出心阳虚则痰浊凌心,心窍被痰浊所迷,则发惊悸;若郁在心胆经,则宜温胆汤;“失志之郁,涎聚在心脾经”,则怔忡、惊悸,治宜安志汤。

清代名医王孟英对痰之病机,责之于“火”。对痰、火、气三者互相纠结,互为因果的病理机转,阐述尤为贴切。用药不犯一味温升,厚浊之物亦皆避之。

在肝为风痰 祛风豁痰分阴阳

肝为刚脏、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性如风木,易于动风。若情志不遂,致肝气不得疏泄,阻碍气机,则气滞痰生,或肝郁化火生风,灼津为痰,风痰内盛而发病。丹溪对风痰盛,出现“痰随气上”、“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甚则“昏厥头痛”者,以治痰为先,用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万密斋条达肝气以治痰,其论治妇女肝经痰郁不孕,常在化痰剂中加香附、青皮、陈皮、郁金、柴胡等品,疏肝解郁,气行则痰清。温病名家王孟英对痰、火、气互为因果的病理机制尤为重视,治痰尤其灵活,对肝火内炽,痰热纠结而致之癫狂、麻木、眩晕、半身不遂、乳核等证,认为“必攻去其痰,使邪无依附而病自去,切勿以高年而畏峻药”。

祖国医学认为,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使人体负责水液代谢的脏腑(主要指肺、脾、肾)功能受损,以致水津停滞聚集,其聚而质稀者为“饮”,聚而质稠者为“痰”。因此,痰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即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不幸的是。这些病理产物十分不安分。一旦形成。又可摇身一变。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并常仗着气的威风,随气而行,为害四方。而且还能与其他致病因素如风、寒、热、火、瘀血等结为团伙狼狈为好,随其所侵犯的部位及所结伙伴不同而出现新的、复杂多样的病理过程,引起新的疾病。

中医所谓的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痰系指经咳嗽咯出的呼吸道中异常增多的分泌物,与现代医学有关痰的概念相同。广义的痰,却是中医理论所特有的一种概念,涉及到临床各科其中就包括了现代医学诊断为脑血管意外、冠心病、高血压、癫痫、神经衰弱综合征、内耳性眩晕、淋巴结核等,同时又具有中医痰证特征的一类疾病。

‘肥甘厚味生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一伤水液代谢失调,造成阴虚。阴虚阳亢而生内热,热作用于水,形成两种病理性产物,清者为饮,稠者为痰。‘脾为生痰之所,肥为储痰之器’。(我们把正常人体所需要的那部分水称为津,热对水的过分蒸腾就称为灼)

一提到“痰”,很多人都觉得很恶心,能吐出来的痰弃之如敝履,而吐不出来的痰更是卡在嗓子里不上不下,难受的很。通过痰,很多人能够发现自己的 健康 异常。比如开始觉得嗓子痒,但只是干咳的时候,人们可能觉得只是吃了风,受寒了。

但是开始出现咳痰时,可能表明寒症加重了,要尽早开始治疗风寒感冒或者咽喉问题了。时间长了,又出现了痰越来越多,逐渐浓稠,有人觉得这是病情加重,也有人觉得这是身体排毒。为此纠结不定。不妨来看看中医的说法。

01人体内的痰都是哪来的?

在西医看来,痰液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在 健康 人的体内,痰并不会让人觉得不适。但是当人体受到 病原微生物入侵 ,或者出现 炎症 ,产生 炎症细胞 后,就会 刺激呼吸道开始大量的分泌液体 ,裹挟着这些异物、微生物、病原体以及一些坏死脱落的 黏膜上皮细胞 等,一起排出体外。

但是在中医看来,痰是一种 继发性的表现 ,是人体内水湿代谢障碍后产生的。人体内的痰也可以被分成“ 有形之痰 ”和“无形之痰”。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有形之痰。

02中医将痰分为5种,该如何辩证,如何调理?不妨看下去

寒痰:色白清稀

当人体受到外感寒邪刺激,并且素有痰疾时,可能会导致人体受到寒气入侵后,和人体内的阳虚结合,最终产生 寒痰 。在 阳虚寒湿 脾肾阳虚 的人身上,很谈更多见。

症候特点

痰色白,质地清稀,舌象表现出舌苔白润,脉滞弦。患者可能出现 四肢冰冷 ,面黑清冷, 便溏 呕逆吐酸 等问题,并且容易就觉得关节冷痛,足膝酸软。

调理方法

既然是寒气入侵,就应该温通经脉,消散寒痰。可以选择生姜、茯苓、甘草等入药,制成“ 苓甘五味姜辛汤 ”。能够祛痰,止咳,对寒痰咳嗽有不错的效果。

热痰:痰色黄而稠,且吐而不畅

热痰多半是受到热性灼烧后产生,人体内的津液流失。比如平时喜欢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郁热的人也可能因此 灼烧津液 ,产生热痰。

症候特点

咳嗽的时候 喘气声粗 ,并且总觉得 口干唇燥 痰热扰心 。而且因为体内的津液消耗,很容易搅扰心神,觉得 心悸心慌 ,烦热, 失眠多梦 等。

调理方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比较常见的清热化痰的食材有雪梨、马蹄、枇杷等都能清热化痰。可以用 甘草 瓜蒌 黄芩 枳实 等入药,也能改善热痰。

湿痰:痰白量多或色黄易咳出

可以说不少人都有湿痰的问题,人体中气不足, 水湿运行不畅 ,聚成痰湿之症。而且人们的不当饮食,不节制的饮食都可能导致脾胃受损, 湿气聚集成痰

症候特点

痰液颜色发白,并且量多,粘稠。又或者出现**的痰液,但是很容易咳出去。而且患者可能觉得 头比较重,像是被裹住一样 ,恶心呕吐、胸闷腹胀。

调理方法

祛湿化痰、健脾。 外感湿邪 ,内有脾湿,更容易导致人体痰湿加重,导致嗓子有痰。这时,不仅要化痰,更重要的是祛湿。在中医上比较常用的方子是“ 二陈汤 ”。用陈皮加上半夏、茯苓、枳壳、牛膝、猪苓等药材一起煮, 治疗痰湿 化痰止咳

燥痰:痰少多咳,痰色白,难咳出

秋冬之际这种痰是比较多的。多半是受到 秋燥 的影响,秋燥入肺,导致肺肾阴亏、化燥生痰。

症候特点

咽干咳嗽 鼻子干燥 心烦不安 ,容易口渴。受到燥邪影响,人们的皮毛也易干燥, 咳嗽急促 少痰或者无痰 。如果有痰,大多是白色的,或者像是米一样粘稠的痰液,很难咳出来。

调理方法

润燥化痰,养阴补津 。想要改善燥痰,还是得滋补津液,从而缓解阴虚燥热的问题。这时可多用冬瓜、瓜蒌等,既能 调理燥痰 ,还能 清热止咳 。平时可以用冬瓜煮汤喝,对燥痰很有效果。

风痰:咳嗽多半在嗓子出现痰鸣

外感风邪后,导致生痰。或者人们因为内伤郁热,生出风痰。

典型的症状就是患者可能出现 眩晕头痛 咳痰多 ,并且可能在喉咙中出现痰鸣。观察舌象能够发现舌苔滞腻,脉弦滑。而且大多数这类人存在 肥胖 的问题。

调理方法

疏风化痰 。在这里比较推荐一个方子, 半夏白术天麻汤 。这个不仅能够平肝、熄风,还能帮助人们 化痰止咳 。坚持熬煮这个方子喝,对风痰有不错的效果。有的患者还可以额外加入一些健脾的方子,疗效更好。

不注重保养身体,体内的痰湿之气也会更重。受到不同的邪气影响,也会生出不同的“痰”。只有辩症清楚,才能对症进行调理。对照看看是什么原因诱发的痰多不适,也好及时调理身体,缓解不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