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很好,但不能乱灸!小儿忌灸三里,不然反生病
足三里的大名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它是调脾胃的大穴,是扶正的强壮穴,也是延年益寿的长寿穴。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而胃为水谷之海,能包容五谷,荣养四旁。
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溏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它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的作用。
常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特别注重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化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本。而灸“足三里”,可以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导气下行,强壮全身,延年益寿等。
于是乎,不分年龄大小,大家都灸起了足三里,却不知灸足三里是有讲究的,不可盲目灸——中医古籍《类经图翼》说“ 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病 ”,然后就有位很严谨的灸友与我讨论“30岁之前能不能灸足三里”的问题,在与其讨论许久之后,最终得出结论如下:
小儿忌灸三里,不然反生病
古医书说“小儿忌灸三里,三十里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病”,是因为足三里有引气下行的作用。处于生长期的小儿乃纯阳之体,生发之气旺盛,常灸足三里使气下泄,可导致生长迟缓、气血不和、易生病,故而孩子不宜常灸足三里。
然而,古医书说的不一定适合现代,古医书指的是 正常情况下孩子不宜灸足三里,但如今的孩子很多都已不是纯阳之体,常吃各种冷饮零食,导致体内寒湿气重,导致脾胃虚弱,这种情况适当灸足三里也未尝不可 。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孩子最好不要灸足三里,若是孩子出现脾胃虚弱、积食厌食的情况,首选艾灸中脘、脾俞、胃俞、四缝,其次才是适当的艾灸足三里,以配合调理,如有出现腹泻,还要加上神阙。
小儿艾灸原则:
小儿艾灸穴位在于精,意外小儿多为纯阳之体,阳气充足,艾灸重在补阳。因此小孩艾灸穴位不在多而在精, 不要像大人一样,把小孩全身灸一遍 ,一是没必要,二是有可能扰乱小孩原本气血状况,艾灸一些主要穴位即可,不必艾灸过多穴位。
2岁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热度温温的即可,就是用温和灸,3~5岁的孩子,可以每穴艾灸5~10分钟,也可以大椎和身柱回旋灸一共10~15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关 于时间,不要看得很死,要灵活运用 ,如果孩子配合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多灸一会,如果孩子不配合,那么我们就只能少灸一会,少灸了,灸量不够,效果肯定会打折扣。孩子保健灸,隔天一次或一周2~3次,长期施灸也没副作用,不过孩子如果已经很 健康 了,就不必总艾灸。
12岁后方可灸足三里
古医书说“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病”,难道三十前就真的都不适合艾灸足三里了吗?上文我们讲了小儿不宜艾灸足三里,但是30岁以前不能艾灸足三里的说法不全对—— 孩子12岁以后可以常灸足三里 。
上文我们说小儿要少灸足三里,是因为小儿脏腑发育不完全,且为纯阳之体,若是艾灸足三里会把阳气引到下焦,脏腑就得不到足够的滋养,然后就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
而到12岁以后,人的脏腑已初步发育完成,这时候艾灸足三里引气下行,也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可以脾胃调和,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何尝不可灸呢?
30岁以后需多灸足三里
关于30岁以后要多灸足三里的话题,我们前天讨论过了,但不妨在这里补充说明,也算是体现它的重要性吧。我所知道的是,30岁以后需常灸足三里以下气,因为30岁以后人体浊气容易上泛,灸足三里可使浊气下降,强壮全身。
古医书说“ 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也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
把人的寿命按100岁,进行黄金率分割,人从出生到38岁时,生命力(阳气)达到最高峰。过了38岁生命力开始下降,到61岁时就降到接近最低的位置,如果及时灸足三里穴就可补气壮阳,就可延缓衰老,达到长命百岁。
若要体自安,三里常不干!
5 立秋艾灸哪些位置 1、大椎穴
大椎穴是阳经必经的经脉,起到主宰全身的作用,是一个人体保健的重要穴位,艾灸大椎穴可以起到提高身体免疫力等功效。
2、太白穴太白穴在脚部,对太白穴进行艾灸可以保护脾胃,一些脾虚的人群经常艾灸太白穴可以有效的调节脾胃,起到健康保健的作用。
3、关元穴关元穴和肠道相关,秋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燥热,日常饮食上适当的吃一些富含水分的食物,然后进行艾灸调理可以改善秋燥伤人的情况。
4、气海穴气海穴是主管腰腹的一个穴位,古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立秋艾灸气海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功效。
艾灸神阙穴——返老还童的灵药,常灸神阙穴,万病自会灭!
百年养生
2018-01-11 05:37
关注
阙,是君主所居住的宫城的门,“神阙”就是元神的门户。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处。人体先天的禀赋与这个穴位关系密切,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的说法。
神阙居于躯干之中,为任、冲、带三脉交会之穴,也是中、下焦之枢纽,临近胃及大小肠。此穴为先天之蒂,元神之阙庭,后天之气舍,为人体之要处。脐通百脉,调阴阳,补气血,温脾肾,行强壮,培补元气。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体强,气衰则体弱多病。
温养肚脐,可鼓舞一身之阳气。
民国时期的针灸奇书《会元针灸学》上写道: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满胎,则神注入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是胎儿身上最先长出来的东西。有了脐带,然后再生肾,肾是水脏,所以是“天一生水”,是人体生长的开端。婴儿生下来后,这条吸收营养的通道就关闭了,而压脐等于重新启用这条通道。只不过,这时孩子不再是从母体吸取营养,而是从生命的源头上激发自身的潜能,它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元气。
所谓元神和元气,就是指人在生命开端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气,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不然不能发育成胎儿的生命。元神和元气一直伴着人走完生命的全程,而很多疾病都源于元气的衰弱,比如,精神萎靡不振,男女性功能不调,肠胃功能衰退,以及由气虚、气陷引起的内脏下垂、脱肛、子宫垂脱等,这些病都是慢性的,甚至可能伴随人一辈子,但只要重新激活元气和元神,任何病都能很快治愈。
神阙是一个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的穴位。
神阙穴是全身360多个穴位中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
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
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以健脑、补肾、帮助消化、安神降气、利大小便,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歌曰:常灸神阙穴,万病自会灭。
灸法操作很简单,只要您在穴位上拿艾绒堆一个柱,在柱头点火,艾绒就会燃烧,等燃烧到肚脐眼儿稍有疼痛的时候,马上用手把艾绒按灭。这就算一壮。灸100壮则要重复上述动作100次有时候,还可以在艾绒底下垫一片薄薄的鲜生姜,这即可以保护穴位的皮肤,又因为生姜的辛温之气可入人体,效果更佳。所以,大家如果要灸神阙,我建议最好垫一片生姜。更简单一点的,还可以直接用从药店买回的清艾条,点燃后在肚脐附近熏烤。坚持艾灸,不久,您会发现身体变得非常健康。
神阙穴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通过对神阙的温养,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症。
艾灸神阙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健身,作为保健灸,主要体现在艾灸神阙穴对人体的整体性调节作用上。由于脐通百脉,以艾的温通作用与火的阳热属性及所灸药物的属性,通过腧穴经络,内达脏腑,调节脏腑经络,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艾灸神阙穴的方法
采取仰卧的姿势,弯曲双膝,把艾条的一端点燃,放在距离肚济厘米处悬灸,持续灸2030分钟即可。同时也可以手持艾条沿着肚挤转圈。艾灸时要集中注意力,保持艾火和皮肤的距离,以免灼伤皮肤。
在医典古籍《类经图翼》里,还提到了一种隔盐艾灸的方法。用纯白干燥的食用细盐把肚哜填平,将姜片用针刺几个孔,放在肚挤上,然后施灸。气虚质的人适宜在秋、冬、春三个季节施灸,夏季施灸容易引起虚火。
除了直接灸和隔盐灸以外,也可采用“隔药饼”灸的方法。准备人参、黄度、川芎各6份,党参、白术、陈皮各3份,干姜2份,甘草1份;将所有药物一同碾成碎末,然后在药末中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制作成约3毫米厚,直径为2厘米的圆形药饼。准备艾灸时,取一个药饼,用针在药饼上刺几个孔,放在肚脐上,再在药饼上加一层艾绒制成的圆锥状艾炷,将艾炷固定后,就可以施灸了。
艾灸神阙穴注意事项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
5、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
6、孕妇禁用;脐部有损伤或发炎者禁灸。
冬至前四天加冬至加冬至后四天共九天灸神阙保你来年不得病。冬至阴极一阳生,艾灸神阙正当时,莫负一年好光景,确保来年一身轻。
艾灸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先秦两汉是我国灸法的重要形成时期,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以及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著名医家。
《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通经脉、舒气血等多个方面。《皇帝内经》还提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的补泻之法。同时,还指出了艾灸的禁忌证: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皇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法的基础。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强调药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灸法。《伤寒论》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条之多,且重点论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并提出了"阳证宜证,阴证宜灸"的见解。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艾灸到传艾艾灸,传艾艾灸速成班:艾灸+筋膜疗法+小儿推拿+刮痧,4天轻松学会4大调理手法,传艾健康采取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结合互联网线上教育平台,给学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教学模式。
天灸为灸法名,指药物发泡法,又称“自灸”。出《针灸资生经》。是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因名。今称药物发泡灸。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另说将朱砂等药物点涂于穴位亦称天灸(《荆楚岁时记》)。
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 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详见百科词条:天灸 [ 最后修订于2015/10/4 20:05:30 共143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艾条 5 艾条灸的分类 51 悬起灸 52 实按灸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艾条灸 1 拼音
ài tiáo jiǔ
2 英文参考moxa roll moxibus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oxa stick moxibus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艾条灸(moxa stick moxibustion)又称艾卷灸[1]。为艾灸法的一种[2]。是用艾条在施灸部位或病变部位施行的灸法[3]。即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或灼烫[2]。此法从古代太乙神针和雷火针灸法简化而来[1]。使用简便,效果良好,为目前临床所常用[1]。
4 艾条艾条(moxa stick)又称艾卷[1]。是用棉纸包裹艾绒制成的圆柱形长卷[3]。一般长20厘米,直径15厘米,重约10g[1]。
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艾条又分为纯艾条和药艾条两种[2]。
纯艾条是取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2]。
如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加入药末6~8克,与艾绒拌匀)称药艾条[2]。
艾条(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5 艾条灸的分类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1]。
51 悬起灸悬起灸(over skin moxibustion suspension moxibustion)为艾灸灸法之一[4][5]。是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施行的灸法[3]。悬起灸与实按灸相对,方法是将艾卷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卷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4]。一般每次灸至皮肤温热潮红为度[5]。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半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取效较缓。”操作时可集中熏灸一处,也可作较大范围的回旋灸,也可作一起一落的雀啄灸[4]。
悬起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5]。详见悬起灸条。
52 实按灸实按灸(pressing moxibustion paper or clothseparated moxibustion)为艾条灸的一种[6]。是指施灸时,先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条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的艾条灸[3]。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7]。《寿域神方》卷三:“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即将艾条(通常用药艾条)点燃后隔布或绵纸数层紧按在穴位上施灸,使热气透入皮肉;待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6][7]。常用于风湿痹证[7]。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7]。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中医艾灸作为自然疗法,流传千年,古籍医典均有记载。
艾灸疗法简称 灸法 ,是运用 艾绒 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 烧灼 、温熨,借灸火的 热力 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 气血 、扶正祛邪,达到 防治 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男女老少都可以。
艾灸还可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女性疾病、肩颈椎病等。
中医将阳气比作太阳,认为阳气温煦全身就像太阳照耀大地。
阳气不足则恶寒喜暖、血液运行不畅。长此以久脉络瘀阻、寒湿凝滞,会导致关节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对痛症的解释,而艾灸可以温煦气血以散寒,加快气血运行以通络,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绿色疗法。
中医认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疾病,如久泻、遗尿、遗精、阳痿、崩漏、带下、脱肛、内脏下垂等。
同时,阳气不足还会导致体内阴寒偏盛,出现手足冷,皮肤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觉得不暖和。这往往是身体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艾灸可以激发体内阳气。充盈的阳气,能提升我们的脏器的运转能力,并宣发到体表以抗寒。
如果你觉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时怕冷,这估计是阳气不足的缘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补充阳气,精力无限。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常灸中脘、足三里,可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
常灸气海、关元,可以振奋一身阳气,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抵抗力。
命门为人身之根本,最为重要,中医将命门比喻成一个小火炉,火炉旺则生命力旺盛。所以,时不时以艾灸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综上所述,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真可谓是先辈赐给我们的瑰宝,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虽然古载艾草:“通十二经,主灸百病、杀鬼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无功,反而会责怪祖宗乱夸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术无效,甚至是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更大的伤害!
1、体质虚弱的人宜频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温和,时间宜短,每个部位用艾条艾灸五分钟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仪艾灸30分钟即可。
2、体质壮实的时间可以长些,可用艾条灸15分钟左右,隔物灸仪灸60分钟,温度可根据皮肤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头、面、胸、背部皮肤较薄,艾灸时间宜短,腰、腹和四肢时间可以长些。
4、初次艾灸宜温和,以后可逐渐加量。一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疱。
艾灸的顺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艾灸最佳时间艾灸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艾灸常用保健穴中脘、 神阙 、关元、 气海、 足三里、三阴交 、风门、 命门 、肾俞、 涌泉。
具体的穴位怎么使用,你们可以去百度搜索清晰的穴位图,或则关注摆渡人-叶小依,我将为您分享更多的穴位图!!!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即太阳到达黄经240 时。
古籍《群芳谱》中说:"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也就是说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改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足,因此称做小雪。
小雪 养生
这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雨水将会被雪花所替代。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阴冷、昏暗节气变化、阴阳交替的天气,容易让人感觉到情绪浮躁、身体乏力、各种郁闷……
阳虚怕冷,做什么最好?当然是艾灸!
阳虚体质患者小雪节气的主要表现:
1怕冷。四肢冰冷,晚上睡不暖。
2脸色苍白,没血色。
3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
4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小雪是比较适合“补”的季节,除了食补 养生 外,中医传统的艾灸 养生 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通过无烟艾灸的方式, 安全、绿色、温和,可以补充阳气,调理身体平衡。 利用艾的药效及熏灼的火力,刺激经络腧穴,打通经脉,调节脏腑,增强新陈代谢,艾灸 养生 从而达到防病。
小雪节气灸
小雪节气如何艾灸可以艾灸这几个穴位。
01 神阙穴
功效温经散寒,平和阴阳,调理气血
位置神阙穴位于肚脐的正中。
02 太冲穴
功效行气解郁
位置太冲穴位于脚背面,第1、2脚趾根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03 肾俞穴
功效滋阴补肾
位置肾俞穴位于背的中点,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
04 涌泉穴
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去除下肢寒气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冬天是天寒地冻、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 养生 要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本文2023-08-07 11:51: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