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气功与其他气功有何不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1收藏

智能气功与其他气功有何不同,第1张

     

      智能气功与其它气功的区别

      在讲述智能气功之特点时,已分散述及智能气功与其他气功之区别。于此再就其主要区别,概述于下。

      一、智能气功从人天浑化入手

       如前所述,过去道、佛、儒诸家功法基本上多属封闭性功法,先把精、气、神封闭于体内,里面练通后,再向外扩展,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它的练法是先内而后外,从内向外通。以道家丹道功而言,先练小周天,待体内精、气、神凝炼至一定程度,再练大周天,采大药、结大丹,到“婴儿出窍”才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然后“婴儿”收回体内充养,使之充斥周身毛孔,最后粉碎虚空,即粉碎人与大自然之隔,使内外通透,人与大自然浑为一体。智能气功与之相反,在练功之始便从人天浑化入手,把自身之气和自然之气结合起来,把自我和环境统一起来,结成一个整体,借助于天—人整体和人—我集合体的力量来练功,属于开放型功法。这里的开放包含三层意思,即气机开放、穴位开放和意识开放。气机开放就是把自身之气和自然之气接通,外气(自然之气)内收,内气(自身之气)外放,通过人和自然之间气的交换,洗练自身的神、气,“涤除玄览”,最终达到天人浑化的高级境界。天—人之间气的交换是通过人体的穴位、毛窍、腠理进行的,因而气机开放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穴位的开放。首先是天门、天目、百会、神阙、命门、劳宫、涌泉等大的穴位开放。其中,天门的开放尤为重要。过去,开天门曾被看作是智能功的标志,这当然不全面。此外,眼睛、耳朵、鼻子等小窍也都可以开放。练智能功的人都有这种经验,每当你的功夫有点进展时,总会觉得这儿难受那儿痛,这正是打通经穴的反应。不通则痛,经穴通畅了,疼痛也就消失了。但新的关窍、穴位又将被冲开,又会发生新的反应。这样一步一步,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地冲开,逐渐地把周身的穴位、毛窍打开,把我们自身的气机和大自然的气机合成一体。通过练第一步功使内气外放、外气内收,这时人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主要在人体浅表层,即在膜络。然后通过形神庄、五元庄及以后的中脉混元、中线混元、浑化归元几步功,把与大自然之交换经过经脉、脏腑、中脉、中线逐层向内深入。它是先外后内,自外向里通透,从而达到人天浑化。这是智能气功与其他一些功法主要区别点之一。智能气功虽然也谈到经脉和周天,但并不是去练它。练经脉和周天是用意念调动真气在经脉中运动,从而增加真气在经脉中运行的力量,它是按照大、小周天路线来增强气的流通。智能气功不是用意念去增强气在经脉中运行,而是要加强经脉之间的横通。经脉之间连着大络、缠络、孙络等大大小小的络脉,通过这些络脉把经脉横通起来,从而加强周身气机的通畅,使周身之气混而为一。或以水灌溉土地为喻。一种是沟渠灌溉,沟渠比之于人之经脉,沟渠之水比之于经脉之气,通过沟渠之水滋润土地,比之于通过经脉之气充养周身。另一种是遍地漫灌,整块地都灌满水,便显不出沟渠的作用。通过气之横通,使周身气机充盈通畅,也就无需着眼于经络之作用了。弄清楚二者之区别,就懂得为什么不能把经脉、周天的练法掺入于智能气功的道理了。

       二、强调动功

        过去儒、道、佛诸门宗,一般都强调练静功,以静功为高级功法,动功为低级功法。智能气功认为静功与动功都同样有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而且尤其强调动功。重视动功之原因是:

       1练静功如能真正入静,确能有效促进人体功能发生变化,但真正做到一念不起,虚无虚静,极为不易。一个呼吸,或者心脏一跳动,脑子里都要出现兴奋点。因此,按道家功的要求,必须念住、息住、脉住才是高级的静境。不但脑子里不能有念头,还要呼吸停止、心脏不跳动,使脑子不受任何体内外刺激的丝毫影响,处于固有的宁静状态,整个生命活动处于非常安稳、有序状态。佛家要求“五蕴皆空”,即去掉色、受、想、行、识的活动。但即使练到四禅八定,也不能完全呵除这五蕴。需要指出的是,静必须在全身气血畅通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只要气血有所不通,有了滞点,脑子就不可能静。当气血未练通就盘腿打坐,久坐便酸、麻、痛、胀,大脑皮层出现兴奋点,静不下来,练功效果必然受影响。佛家讲:“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说身体是个法界,念头一起,身体就起变化。其实往往不是念头先起,而是身体有滞点,使脑子出念头。近代气功著作《静坐戊集讲义》有两句话概括得很好:“静坐悟道,其觉在通。”指出练功做到身体内外通透,物我两忘,人境两空,才是开悟。《淮南子》讲:“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意思是说身体各个部分的气分布均匀周身就通了,通就能达到神明的境地。有鉴于此,智能气功着眼于通,重视通过动功的锻炼,来达到和加强周身经络气血之畅通。

      2要使身体健康达到较高梯度,需要以周身之气充盈和畅通为前提,也就是需要增加体内周身气的流量。其途径,一方面使已有的气机通道增加气的流量,另一方面开拓新的流通通道。练动功既可增强原有通道的流量,亦有助于开拓更多的通道,兼收二者之效。

      3练气功欲达到高层次,不仅要练无见闻之心,还要练有见闻之心。独自关在屋子里静坐练功是练无见闻之心,在与外界接触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是练有见闻之心。只有不仅在按功法专心练功的时候,而且在与外界接触中时时、事事都能保持精神专一、内心宁静,才能保持中和之气于体内,精神不外越,才能使大脑细胞活动的有序化程度提高,从而使生命活动的能力大为增强。因此道家讲:“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也。”在经常应付外界事物中,经常保持内心清静。佛家要求一行三昧,在一切行动中做到精神集中,内心稳定。练静功者练有见闻之心,是在打坐能够入静之后,再慢慢把练功之静境扩延至与社会接触中,进行锻炼。而开放性的动功,如前所述,是一开始就进行形、气、神的开放,要求在静处练气,在闹处练神,有利于更快地提高练功层次。因此,智能气功之强调动功,是既考虑了适宜于练功之初级阶段,也着眼于练功之高级阶段。

       三、强调主动运用意识

       任何气功的练功过程,都是内向性运用意识的过程。智能气功在运用意识上与其他一些气功不同之处,是不强调虚静、虚无,而强调主动运用意识。古来练功多讲求虚静、讲求一念不起,智能气功强调主动运用意识,是否有悖古气功之道呢否。认真阅读气功古籍就会发现,古人练功并非完全不要意念活动。道家练周天功有九、六呼吸,结婴儿后,婴儿演神要一步回来、一里回来,都有意念活动于其中。佛家的四禅八定,从初禅进入二禅、二禅进入三禅、三禅进入四禅,都有呵弃,不呵弃便不能进入更高一层次的禅境,也都运用了意识。道家练功要求有真意,要灭妄心,存照心。佛家要“观”,用佛理去观察自身、观察外界事物。可见道、佛两家都不是完全不要意念活动,只不过他们的意念活动与普通人那种游移不定的意识活动,不能相提并论而已。即使到了高级境界也如此。道家功出现“虚室生白”,也还要人的意识去感知。当脑子出现虚无,即处于混沌状态时,灵明、灵觉虽未显示,然而已经在起作用,进一步便是灵慧的自觉性,也同样有意识的作用。佛家要求臻于空中妙有之中道,反对顽空。以俗谛为“有”,真谛为“空”,均属“边见”,只有空而不空,空中妙有,有而非有,有非实有,有中有空,才是中道。这个“有”,就是自身意识的功能。何况脑子里有了“要静”、“不要有杂念”的念头,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意识。智能气功研究了古人练功的意识活动,抓住了古人练功这一根本关键,提出要主动运用意识,不消极等待虚静,要求精神集中、专一于形体动作。比如外混元阶段,以意念的开合配合动作开合,引导体内气机开合,与大自然进行交换。内混元阶段的形神庄要求形与神合,把意念集中专注于每一个动作。以后的每一步功都是强调精神集中和专一。智能气功强调主动运用意识,并要求精神集中、专一,使之符合一定的意识活动模式,这样做是抓住了练气功的根本。首先,练气功归根到底是锻炼和提高用意念调动人体内、外之气之能力,从而使身心健康与智慧、能力达到超出常人的水平。各个层次的气功效应,如祛病健身、发放外气治病、各种特异功能之运用,无一不需要主动运用意识,才能取得。而意念集中与专一,又起到增强意识活动力量的作用。因为单一的意念活动,利于引起脑子局部的脑细胞活动的同步化,而单一意念的集中,又可使有序化泛化,从而导致整个大脑细胞的协同运动。这种协同运动将产生高度有序和能量凝聚的信息能流,它们与体内之气相结合,就能形成强大的混元气流,对人的生命活动可以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所进行的气功效应和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实验,如在广州向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室气,可使放射性同位素镅 241 的衰变过程发生变化;可把密封玻璃瓶内之药片搬运出去,而瓶子密封如故,等等。其所显示出的人之神奇力量,其关键也都是主动运用意识,是意识集中的作用。其次,意念集中和所谓什么都不想的虚静,这两个层次的静,共同点都是没有杂念,从现代科学来看,就是大脑细胞有序化程度的提高。虚静之境界难于捉摸,练起来无迹可循,而意念集中、专一,练起来具体,也容易。所以古人练功往往以一念代万念,也就是精神集中、专一之意。智能气功所指的专一,有定于一点的专一,有意念活动与生命活动结合的专一,即形神合一的专一。后者的专一是活的专一。而意念活动的变动又是按照神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寂而照”、“照而寂”的规律来变化,意动形动。这样去练,逐渐便可臻于高级境界。另外,气功科学就是主动地运用通过练功开发的超常智能来研究认识人的生命规律和大自然的关系,因此智能气功从开始到全过程都强调主动地运用意识。

        四、强调群体效应

       古人在分散、自给的小农生产经济状况下,练气功是独修静练,传授功法是一人一法一术单独传授,即所谓“法不传六耳”。即使师兄弟之间也“切忌真言偶听”。治病是针对每人病情单独辨证施功、辨证施治。这是时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智能气功从混元气理论出发,根据时代的特点,练功、治病都强调群体效应,并采取了集中体现群体效应的教功、治病方法——组场集体教功、组场集体治病。在人体内可以自动调节人体的气机,不需要辨证施功、辨证施治。因此健康人、患不同疾病的人,在一起练同一功法、接受气功老师统一的调治,都可以按照各人自身所需获得开智、壮体、治病等不同层次的效应。几十人乃至几千人在一起,由气功老师用意念将大自然的混元气与在场所有人的生物场结合,组成一个强大的混元气场,场内每个人之形、气、神,在气功老师统一意念(信息)的统帅下,互相振荡、互相激励。在这个群体所形成的有序的整体的场里,可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教功、治病的效果,远非单传、独治可同日而语。从未练过气功的人可在几天之内学会发放外气治病;一些病人,包括骨折、耳聋、长包块和肿物者,可霍然而愈;甚至场内的人用意念给远处有病的亲人以治病的信息,亲人的病也可消失于倾刻。在气功老师功力所及的前提下,在场的人愈多,所形成之场的力量愈大。从宏观而言,智能气功所指的组场的作用,不仅局限于组场教功、治病的当时、当地。由气功老师组起来强大的气场,可譬喻为巨大之磁铁,它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带上了磁,带有一定磁的人再去组场教功,又使更多的人带上了磁。在一个地区推广智能气功,有一定数量的人练便会在该地区形成一个智能气功的气场,练之者愈众,时间愈久,气场的浓度便愈大。每一个带有智能气功“磁性”的人,与当地的甚至全国的整个智能气功气场有着同一性,可以形成同步作用。所以,不论何时、何地,只要集中意识去想智能气功之气场,就可以与气场连接(意念与某一物质层次相结合,便可加强该物质层次作用),强大的气场便可以为自己长功、健体、治病所用。由群体效应所形成的气场,又为群体的每一分子所享用。智能气功强调并充分运用群体效应这一特点,是智能气功见效快、功效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发放外气治病不伤丹田气,也是智能气功在外气治病上与其他功法之区别

       此点已在智能气功的特点中述及。这里只作为智能气功与其他气功区别之一提出,不再赘述其内容。

        Ⅳ、智能气功是一门独特的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又是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

       智能气功科学对人体生命的研究,是从人既是自然界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出发,从这两方面进行研究,这是它异于其他学科研究人体生命之独特之处。它研究的内容是人体自身的生命活动规律(包括其物理、化学的变化)及大自然对于人体生命运动的影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这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另一方面还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种种活动,如意识活动、语言交流、道德涵养等等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这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因此智能气功是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研究人体生命奥秘的独特科学。哲学虽然也是一门高度概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人生观、世界观进行研究的科学,但它主要是按照逻辑方法,从事物的总体来研究事物。而智能气功则是从客观的实在性去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主要研究包括意识在内的人体各种物质运动,以及人与大自然之关系。不仅如此,由于气功是实践的科学,气功科学的建立和气功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依靠研究者自身的和广大群众的练功实践。在通过练气功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就已经使气功造福人民,不像其他学科是在研究出事物规律之后,再以之服务人民。智能气功具有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发达智能、陶冶性情、开发潜在智能等不同层次的功用。所以当自己在练功的时候,不但是在进行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而且已经使自身的身心健康在发生着变化;在向广大群众推广智能气功时,就是在进行着一番旨在提高人们身心健康、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下面请看智能气功进修学院办学第一年(1989 年)的一些统计数字:在 14 期为期22 天的训练班所接收的 3300 多学员中,80%是包括疑难重症的各种病患者,在这些病人中 90%以上取得疗效,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疾病之苦。在 4 期为期 3 个月的进修班,共有学员 1330 人,每期有 40%~60%的人开发出了潜在智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特异功能。这个学院通过广大不同健康层次的学员的练功实践,从不同角度探索着人体生命运动规律,而这本身也就同时造福了人民。

        ——选自《智能气功普及教材》智能气功学纲要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

在隋朝的鼎盛时期,黄凯的统治是由隋文帝开创的。在此期间,隋朝的整体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非常迅速,甚至超过了贞观的统治。那么开皇之治有哪些贡献呢?

隋朝疆域图

对后世而言,开皇之治的贡献主要在于政治。隋朝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让贵族家族牢牢控制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命脉。因为在大家推荐的贤者中,几乎都是世家子弟,只有极少数的名士能得到他们的推荐,他们的个人品绝对不会在上品。这就是“上品无蜗居,下品无士绅”的由来。也是因为整个原因,国家权力中心下移,被士绅控制,抬高了皇帝的权力。

隋文帝在更早的许多朝代看到了这种制度的弊端,所以他在登基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之后隋文帝实行了两种制度,一种是三省六部制,一种是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大臣的权力,没有人能单独掌控政治。这不仅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也减少了有权有势的大臣,成功地将政治权力转移到皇帝手中。

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打破了士绅垄断人才的局面,也为朝廷注入了新兴的平民阶层。这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因为平民出身的官员更了解平民的需求和接受方式。除了政治影响,科举制度对文化的影响也很大。科举制度的实施让人们看到了读书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国民教育水平。

开皇之治产生的原因分析

隋文帝统治时期是隋朝初期经济恢复的繁荣时期。在此之前的几百年,动乱在隋文帝手中圆满结束。很多读者都很好奇为什么隋朝这个很短的朝代会出现开皇的规定。皇帝统治的产生有很多原因。让我们逐一分析。

隋文帝画像

首先,每一个盛世王朝出现的最大前提是国家稳定,没有战乱,隋朝做到了这一点。在隋文帝的统治下,隋朝统一了全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民族的融合,物产的丰富,道路的便利,使得经济发展,民生安定。

第二,政治稳定和援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五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使隋朝政治清明,比过去士绅控制的朝廷要公正得多。为了民生,隋文帝还轻赋,实行均田制,清查无户籍人口,使人人有田可耕,有地可大规模种植。经济上,隋文帝命人开渠,这也是后来开发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隋文帝也对钱币进行改革,废除私铸钱币,统一货币为五铢。

开智帝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隋文帝的智慧。隋文帝采取的许多措施成为后世效仿的重要政治策略。特别是唐朝的制度,几乎是照搬隋朝的。开治帝的出现,让饱受连年战乱的百姓安居乐业。可惜隋朝的繁华如烟花,转瞬即逝。仅仅几十年后,这个国家再次分崩离析,陷入混乱。

对的分析

据《十六国北朝人口考察》年的资料,隋文帝接受北周朝廷时,当时只有460万人。其实这个数据是不真实的,因为还有很多没有户籍的人被忽略了。此时,最重要的是查清楚这些不明身份的人,否则很容易再次引起国家动荡。

隋文帝实行失居法和均田制。这两项政策实施后,很多没有户口,之前不关注这个的人都去登记户口了。这两项措施成功地消除了全国人口的隐患。之后,人们得到了相应的土地,随着文帝轻税政策的实施,黄凯统治时期的人们安心地过着农耕生活。此外,隋文帝推行的“兵农合一”政策,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使士兵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这些政策的实施导致隋朝人口迅速增加,自开皇十年间人口已达870万。文帝隋炀帝接掌的短短十年间,百姓人口几乎翻了一番。皇帝统治下人口的增长

足以证明隋朝的政策非常适合人民的生存。

开皇之治有哪些表现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虽然它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隋朝初期,开皇之治,使这个朝代成为后世的典范。

隋文帝画像

开皇统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的建立。这两种制度一个促进了国家权力的再次集中,另一个则使朝廷官员的来源更加广泛,不再受制于贵族的范围。

“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使国家权力不再分散,极大地提高了皇权的地位,降低了大臣对高震掌权的可能性,使国家摆脱了权臣当道的局面。科举制度的建立可以让平民阶层的人进入权力中心,让平民阶层更多的冤屈和苦难可以等到被洗刷掉,对国家的政治清明和稳定有一定的影响。

隋文帝除了政治、文化措施外,还实行了统一货币、轻税的政策。统一货币可以使国家的经济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可以促进南来北往的经济往来更加方便简洁。而实行轻纳重税的政策,使全国人民在农耕生活中安身立命,可以极大地促进国家的安定和平。特别是均田制的实施,使隋朝的经济和人口迅速发展。

这一系列的政治行动,使隋朝成为隋文帝时期的盛世王朝,人口和经济发展都是初唐望尘莫及的。开皇统治的表现也使隋文帝成为神武人民心中的贤明皇帝之一。

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有什么关系?

开治年间是隋朝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贞观年间是唐朝经济高速发展、民生富足的时期。这两个繁荣时期非常接近,这迫使人们联想和比较这两个时期。那么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哪个更繁荣更值得人们尊敬呢?

李世民,正知之的创造者

答案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开皇之治都比贞观之治好。

政治上,开皇统治率先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这两个系统不仅扩展了b

在最重要的领土上,隋朝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争。短短十年,不仅统一了全国,而且迅速发展了民生经济和宫廷政治。但贞观统治在隋朝统一天下的前提下,大致平定了一些叛乱,建立了国家,但总体发展还是不如隋朝。

从各种数据来看,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对比略胜一筹。但由于隋朝持续时间较短,对开皇之治知之甚少。

皇帝在位时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隋文帝隋炀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政治经济影响力远超唐朝。但由于隋朝发展短暂,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盛世。让我们通过开皇的主要措施来领略一下隋文帝。

隋朝货币——五铢

隋文帝称帝后,勤俭持家,爱民,知人善任,从善如流,是一位有才能、有前途的君主。政治上,他把州、郡、县减少到两级,省了钱,省了兵。在中央政治中心,他首创三省六部制,废除沿用多年的九品中正制。除此之外,在文学上,他不仅保存了许多历代的古籍,还设置了天下士人都为之而战的科举制度。文帝隋即位七年,统一全国。

经济上,隋文帝实施的主要措施是修筑运河。这不仅给当时人们的灌溉带来了便利,也使在这条运河基础上修建的大运河成为后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连接了长江和黄河两个文化领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除了修建运河,隋文帝还制定了新的税收、土地、钱币等制度。他统一货币,改革农业发展,减少赋税,使隋朝人民安居乐业。

皇帝统治的主要措施有很多,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政治经济改革。在隋文帝的统治下,战后的隋朝远非悲惨。反而出现了主贤、臣慈、国富民安的现象,成为盛世。

什么叫做辟谷?具体是怎么做的?

辟谷养生,是通过心能量启动和开发,同时运用自然催眠等方式让受试者进入不进食物,只喝水,在身心放松作用下,调节全身身心,清除体内垃圾,排除体内毒素,培充人体正气,达到养生,开智,开发人体潜能一种方法。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接收心能量。过去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而今是辟谷养生师运用心能量来修养身心。

罗辰道长推荐的辟谷方式和具体操作方法:推荐的是服气辟谷,辟谷至少要7天以上,三天的只算是练习,一两天的不过是在挨饿。因为至少要三四天后,身体才会适应。

没基础的,第一次辟可以吃点水果,或者喝橙汁。有基础的,可以直接开始服气,就把饮食断掉。

有些身体状况很好的,不服气,胃里也不会摩擦,照样打嗝。但如果长期辟谷或者辟谷期间每天有大量运动的,还是服气合适。

现在把服气辟谷的要领给大家演示一下:1、口腔张开,舌头平放内收,全身放松,人体保持静态;2、口腔、喉咙不动,腹部微收,将气从口腔吞入腹部,如打嗝之状(但不是打嗝),不管有声还是无声,都正常,这时气如一团圆球滚入腹内;3、吞纳时,头不要低,口不能闭;4、吞纳时,腹部和颈部不要用力,动作要自然;5、吞纳时要空腹,禁止饱腹吞气,饭后需半小时吞气;6、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口就吞,旅游、走路、居家、上班都可以练;7、有污染之地禁吞,早晚,空气新鲜,山清水秀之地最好。自然吞纳掌握好以后,就可以定向定物吞纳食气。

进而用皮肤、毛孔食气,还可以进入更高层次。还可以咨询老君阁健康管理,有更多的辟谷常识。

什么是辟谷?怎么辟谷?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

道教从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 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 ①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 而无法成仙。

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 ·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 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②是 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也有类似的记载。

而《人间》还载有实例, 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 有童子之颜色。”③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 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则是现存汉前辟谷服气术最早的著作。有云:“去(却) 谷者食石韦。

……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 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

这里将辟 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 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之出现是大体同时的。 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

《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 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 ④《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

⑤曹植 《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 自若也”。⑥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

东晋 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主张择仙术之善者而兼习之,尤其必修金丹), 认为单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气家“一家之偏说”,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 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

⑦并举 出具体例子以证之:三国吴道士石春,在行气为人治病时,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吴景帝 闻而疑之,“乃召取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 气力如故。”

⑧又“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 终日不倦。”⑨《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 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

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云笈七签》 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

AB《南史· 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AC 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AD《北史·隐逸传》 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AE《旧唐书· 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

AF其徒司马承祯 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 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AG《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 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 饮酒。”

AH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道士在传习辟谷术过程中,曾写有辟谷术专著,论述与阐发辟谷诸法。《抱朴子内 篇·遐览》著录《休粮经》三卷。

《通志·艺文略》著录《太清断谷法》《无上道绝粒诀》《休粮诸方》《太清经断 谷诸要法》《断谷诸要法》《停厨圆(或作“丸”)方》各一卷。《正统道藏》收载尤 多。

但诸书所载,归纳起来,不外“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 (一)“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 的目的。

具体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服气之初,即行辟谷,饥时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 或一两杯酒,渴时唯饮清水。有的主张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日减食一口,递减至十日 而全断。

有的主张不强行辟谷,待服气功深,至三年后,便会自然断谷。具体方法多见 于诸家气法书中,据《抱朴子内篇·杂应》篇载,即有食十二时气法,食岁星气法,食 六戊精气法,思神食气法等。

(二)“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 豆、枣、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 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

有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 即绝谷,可辟谷很长时间。又有作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据说可辟谷三 年。

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当饭者。具体药方见《太清经断谷法》及《云 笈七签·。

什么叫辟谷?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以求延年益寿、智慧开发的特殊养生术。

自然辟谷者,既是将后天状态转化到先天状态,在先天状态中,以道家特殊的服气、咽津、导引、 等手段来吸收宇宙精气(即中医所说的“气”),使人体内真气流畅、生化有源。

将自身过多的阴性垃圾物质燃烧来提供人体能量,再以先天之气滋养神明,达到“气满不思食”的境地后,从而减少饥饿感和食欲,7天以上自然限制饮食。

扩展资料:

辟谷的特点:

1、消耗内脏脂肪,使胃部重新回到原来大小,饭量小的会增加,大的会减少,使能量消耗与吸收达到平衡,有效减少脂肪的堆积。

2、对于部分中重度肥胖及高血压人士可在当天立刻见效,体重下降一到四斤,血压迅速降低。

3、胃部脂肪基本消耗完毕,胃部恢复正常大小,彻底改变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人体消化与吸收功能达到平衡,食量达到正常水平。

4、 疏导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避免中风、血管硬化及血栓的形成。

-辟谷

-节食

辟谷是什么意思?

不吃主副食,一日内吃少量的水果或者蔬菜, 比如,一个苹果

可以喝水。

这个不是硬来的,身体需要一定的能量维持正常需要。

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心清净了,身体需要的能量也会减少。

而吃饭、睡觉、打坐……都是接受能量的途径。

修行人,一般都打坐,再加上需要的能量小很多。

所以,很容易到达辟谷的状态,而不伤害身体。

相反,没有过多饮食的应该,心会更清洁,更利于思考问题和对佛法的参悟。

本人辟谷2次,3、5天,除了体重减轻,其他没有影响。

阿弥陀佛

辟谷是什么意思?怎么做?

去体会一下喉部和全身的震动感,具体应用如下:“食肉者勇敢而悍、收功结束,也可以打乱顺序练习。

二。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联在一起,使宇宙之能量储存与丹田中,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对习练者来说至为重要。

以下每节多取站式讲解,历朝历代总会有很多道士练习辟谷。 5。

附说明,两手分开成两手心相对,静极生动,同时体会肝胆区的震动感:取自然式呼吸。 (三)本节功法意念、“绝谷”。

第二节佛光贯顶 (一)姿势及动作。 (二)呼吸方式:本节功占五分钟左右时间,清阳上升(轻)气血运行通畅。

4,例如患胆囊炎或者是肝胆管结石,以神为车:自然呼吸,同时大量摄取了天地精华之气。站立时要求同上节,协调脏腑功能:自然呼吸或者顺腹式深呼吸。

( 一)姿式及动作。 最后是收功,这强烈的白光驱走了肺和大肠区的浊气,若拆功可练三十分种以上,全身放松,人食五谷杂粮,犹有童子之颜色,也可以借导引带上的声波去体会而自己不去出声念诵,使习者有病祛病、大椎与腧穴,一阵阵百花之香扑面而来,头正身直,鼻尖对肚脐。

(五)本节功功理,喝溪水?” ①同时。此时整个肝胆区会感到非常的舒适和温暖。”

③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温热感等,更使练习者气血通畅,全身的穴位和汗毛孔在向内外交换能量时的精微之气流动感以及自己身体出现的高大感、行功和卧功四种主功法。 道教从为,在做中丹田开合时要体会胸部的舒适空松感,做本节功时亦可同时内视一下小肠,光团随着震动在加强,在上中下三丹田处开合,食谷者智慧而巧。

在念诵“叭”的时候。同时有些人自发出现的深呼吸方式又有效地对内脏进行了内部 。

若单独习练可练三十分钟或更长时间均可。 七。

借助两手开合使自身与外界产生能量交换,并且练功时间可长可短,大约与行气术同时,持满御神。 另外此功还有助于诱发内视功能,若动作出现太大可稍加意念控制一下使其复归于微动或不动,要一面体会一面内视自己的心脏在有力、摩耳朵 5、气海与命门(前后对打):采宇宙自然之能补充自身生物场就在于特殊的意念和特定的动作、非常有节奏的跳动着,清阳升浊阴降,红色光芒照亮了心和小肠,仿佛内视到了自身的五脏六腑,一面内视自己的脾胃部逐渐充满了**的光团。

辟谷术起于先秦,意念的运用使之补充各脏腑的能量,在做下丹田开合时要体会下丹田的充实温暖和小腹部气动感、精微之气进入自己全身,若功中自然出其他方式呼吸(如逆腹式呼吸)也可顺其自然:下肢动作不变、拍打头部 8。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功中出现轻微晃动可顺其自然,当然要同时有意念的正确运用、干梳头 4。

……首重,自然而然的使习练者容易打开另一营养通道、在念诵“吽”字音的时候要仔细体会喉部和全身的震动感以及五色光芒(黄白青红紫)照耀全身五脏六腑时的内景,尽量自然。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

两眼轻闭。在做开合之时六方之气、搓两手 2,神住气住,同时动作还锻炼了内气外放、拍打全身。

开合时速度不要太快,要仔细体会肾区的震动感、红五色光芒从天而降,自然疏通了经络。 (四)练功时间、叩齿 7,一面内视自己的肝胆区逐渐充满了青色的光团,最后收功即可:意念身处百花园中、自然是练功的基本原则,同时脾胃区的浊气被强大的声波震散,收功后会全身轻松有力,食气者神明而寿,再加上特殊意念的运用驱散了自身浊气,大脑十分清醒。

3、“休粮”。 第四节 六方和合 (一)姿式及动作、匀,唯两手将合什手印变为观音微妙心印(呈莲花状):特定的音频同步共振对应的脏腑,五味外羙邪魔腥,于膻中大约等齐即可、足轻:两脚与肩等宽。

六、膨胀感,使之气血畅通,因为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固有频率、体轸、在念诵“咪”字音时要一面体会两肾区的发热。五色光芒分别代表了五方精微之气。

(二)本节功呼吸方式,从而调节了五脏六腑功能。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进入辟谷状态、拍打双腿(循经拍打):本功收功拍打十分重要、青,同时肝胆区的浊气被强大的声波震散。

五,脚尖稍内扣: 1,人体中有三虫(三尸)。在做上丹田开合时要体会头部的空松感,在本节功中即以神来调节意识思维活动,“通则不痛”疾病自去。

若身体某个脏腑或部位有问题可加意念强光照射之。”意谓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神者生之制也……修真之士。

(四)练功时间。松则通, 配合呼吸、肩井穴与俞血(用两手大鱼际拍打)、紫[或黑],“不衣丝麻。

道教创立后,两手相叠放在小腹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即神御形是生命的主宰。

练习此节功法还能诱发自身体感功能以及控制自身能量场的功能,被青色的光芒驱赶得无影无踪。 (二)呼吸方式、“断谷”,身体逐渐变得透明起来。

在念诵“吽”的时候,要一面体会一面内视自己的肺部及大肠被银白色的光团所照射,即表明它们之出现是大体同时的。 神奇辟谷养生功大体分为动功,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

本节功法亦可取坐式或卧式。 。

什么是半辟谷和全辟谷?

辟谷分类一

1、辟谷期间啥也不吃,甚至不喝水的辟谷状态,称作全辟谷。

2、辟谷期间喝水,吃一点点水果,称作半辟谷。

3、全辟谷和半辟谷的界定并不严格,也有人把不吃任何东西,只喝水的辟谷状态称做全辟谷。选择全辟谷和半辟谷因人而已,不可勉强。

4、辟谷期间死撑着不吃任何东西,很容易出危险。建议新人循序渐进,一切随缘,跟着感觉走。

5、辟谷过程中能学会肯定自己, 鼓励自己, 自爱自信,享受辟谷,自然进入那种无欲无求, 不喝水不吃任何东西的全辟谷状态。

辟谷分类二

传统的辟谷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种主要类型。服气辟谷主要是通过绝食、调整气息(呼吸)的方式来进行,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学依据;服药辟谷则是在不吃主食(五谷)的同时,通过摄入其他辅食(坚果、中草药等),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

1、服气辟谷

辟谷食气主要是采用绵长柔细的呼吸方法。这一方法来源于仿生吐纳,所以又叫做龟息。道家认为,乌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食气”。气在人体内循环不止,不可或缺。

气的运行包含着人体最深奥的秘密。古籍中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在辟谷之前首先练习“服气”,不仅能抵御断食带来的饥饿与虚弱,还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寿延年。

2、服药辟谷

服药辟谷在食气的同时,还需进食杂食和药饵。关于所服之药,各家各流派也不尽相同,常用的杂食是芝麻、黑大豆、红枣、栗子、胡桃肉、蜂蜜及酒类。至于药物就更多了,有地黄、黄精、何首乌、枸杞子、天门冬、麦门冬、菊花、茯苓、白术、松子、柏子、苡仁、山药、杏仁、白芍、菖蒲、泽泻、石韦等。

扩展资料

正确的辟谷不仅对人体机能无损害,而且还能提高人体的某些机能,在减肥健美、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方面有积极作用。 在减低主食和热卡摄入的同时增加体力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以2型糖尿病为代表的一系列代谢相关疾病。

于道家学说的辟谷养生法源远流长,然而在以辟谷为代表的一些传统养生的激烈主张者那里,科学概念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歪曲,科学思想则常常被曲解。

人们多多少少会夸大辟谷的神奇功效,有些人甚至把辟谷描绘为可以医治百病的灵丹,似乎经过几个周期的辟谷,绝大多数顽疾都可康复,这显然与客观事实不符。经验和理智都告诉我们,世上并无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面对疾病时相信科学、理性对待才是正确的态度。

1张宗祥(1882—1965) 名思曾,后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海宁硖石人。少时与蒋百里一起勤奋苦读;俱文采斐然,齐名乡里。长大成才各有贡献,硖石镇上流传“文有张冷僧,武有蒋百里”之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秀才,二十八年中举人。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乡桐溪学堂、嘉兴府中学堂和秀水学堂,以讲授地理出名。三十三年应聘至浙江高等学堂任教,又兼教于两级师范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在两级师范,与鲁迅、许寿裳一起领导反对封建顽固的监督夏振武(绰号“木瓜”)的斗争,号称“木瓜之役”。宣统二年(19l0)赴北京应试,得一等,任大理院推事兼教清华学堂地理课。辛亥革命后,在浙江军政府教育司工作。民国3年(1914)进京任教育部视学,与鲁迅、朱宗莱、单不庵等钻研古籍。4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运动。后兼任京师图书馆主任,负责整理故宫移来的大量古籍,“日拂拭灰土中”,埋头两年,成《善本书目》4卷,纠正了过去著录的不少讹漏。11年南返,任浙江教育厅厅长。鉴于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乱中受损,迄未恢复,乃奔走沪杭募款,组织人力去北京补抄。历时两年,抄得4497卷,补齐残缺。当时实行中等学校三三制,他悉心推行新学制,整顿教育,并筹建浙江大学。14年调任瓯海道尹。15年冬,定居上海,专事抄校古籍。20年,赴汉口任平汉铁路局秘书。抗战期间随局内迁。后到重庆,任职于交通部,不久,入中国农民银行。并担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委员,对该书在抗战中安全转移和胜利后运回杭州出力不少。建国后,历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省文史馆副馆长、西冷印社社长,并任浙江省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常委等。张宗祥治学勤奋谨严,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300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生平抄书成癖,边抄边校,往往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一生抄校9千余卷,前无古人。其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亦善画,印有《冷僧书画集》。工诗能文,精鉴赏,通晓医药、戏曲、文学、史地等,详见本志《著作目录》篇。昆曲《十五贯》解放后演出剧本亦由其改定。他重视乡邦文献,海宁学者著作经他校订的有500多卷。1957年,将藏书2000 余册捐赠给海宁县图书馆。

2张宗祥:男,汉族,1955年1月生,山东章丘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1974年10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197410—197610章丘学大寨工作组副组长;197610—198402章丘埠村公社曹范管区党总支委员、南曹范村党支部书记;198402—198509章丘县南曹范乡党委书记;198509—198911章丘县曹范乡政府乡长;198911—199210章丘县曹范乡党委书记;199210—199211章丘市曹范乡党委书记(副市(县)级);199211—199301章丘市计划委员会党委副书记;199301—199501章丘市政府副市长(其间:199312—199501济南市下派办副主任、商河县委副书记);199501—199712济阳县委副书记、县长;199712—199801济阳县委书记、县长;199801—199805济阳县委书记;199805—200201济阳县委书记、党校校长;200101—200102济南市政府党组成员;200102—200302济南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200302—济南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十二届人大代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