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部经典的内容简介
1 《中医四部经典》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是中医必读之书,传统称为四部经典。这四部经典是祖国中医古籍中的宝贵遗产,向来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战国至秦汉时代的作品,是我国现存一部最早的医书专著,是黄帝和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等论医之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其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在认识疾病、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初步构建了后世中医发展的框架。
3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当在秦汉之际,至少也得在东汉以前,是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修改、补充而成。全书以设难答疑的形式,解释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个难题。具体内容为:第1~22难,论脉;第23~29难,论经络;第30~47难,论脏腑;第48~61难,论疾病;第62~68难,论穴道;第69~81难,论针法。《难经》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4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全名《神农氏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中医骨伤科学》(王和鸣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ucfe
书名:中医骨伤科学
作者:王和鸣 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社
出版年份:2004-1
页数:385
内容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供中医类专业用)(第2版)》共十章,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介绍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临床诊查、治疗方法及创伤急救;各论包括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骨病,基本概括了中医骨伤科的内容。
使用本教材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既强调中医学术的系统性,又要突出骨伤科的学术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和临床实践能力。教学中应充分利用X线片、幻灯片、挂图、实物、多媒体、**及电视录像等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实行启发式形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应用型中医人才。
中医药是我国独创的、具有传统特色并无法由其他医学代替的一门医学,它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防治结合而见长,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南朝设置太医署,是我国官办医学教育之始,一直延续至清末。
唐高宗显庆二年(656),苏敬、长孙无忌等23人奉诏撰《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该书有图有经,博综方术,详探秘要,广验产地,总结了唐以前的草本成就,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后来还撰有《本草拾遗》《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医药巨著,这些古籍被达尔文誉为中医药百科全书。
在战国时《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中医生理和病理、临床和治疗的总纲。
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简称望、闻、问、切)为春秋时期扁鹊所创,是中医独创的有效无损的诊断法,至今仍在使用。
南朝宋雷敩的《炮炙论》中它录了“直录炮、熬、煮、炙药制方”,奠定了后世中药炮制方法的基础。
该书系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所著,是我国现存的最早骨科名著,其中脱臼整复、骨折捺正、夹板固定、通经活络等10大治骨步骤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列子汤问》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曰,剖胸探心,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凉茶铺)
先秦时期就有用荆棘、骨针刺激人体治病术,为针炙之始。最早的金针实物是河北省满城出土的西汉金针。宋、元太医设有针炙科,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炙图经》统一了人体周身651穴位。
在周代始有 “寒尸”技术。西周初年,哈密的楼兰女尸保存至今仍有原胶组织,整体水平仍然良好,长沙马皇堆出土的女尸震惊世界。
我国的中医药学是古人们通过长期探索积累的科学,是一门值得人们信赖的医药学,数千年来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代中医药学方面的专家写出不少论著推动了中医中药学的发展,对促进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我国医学分科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医骨伤科发生和发展的变化。
在周代,医学分为四门: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疡医又分为: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而骨伤科就直接包含后两疡,同时前两疡(肿疡、溃疡)中如骨肿瘤和骨的慢性感染与骨伤科也是有关系的,看来古代的疡医主要是指骨伤科了。
隋代太医署曾将骨伤科的治疗和教学任务一度归于按摩科中,并一直延续至唐代,说明骨伤科已首次升入太医院的教学殿堂。
宋代分为九科,其中疮肿兼折疡和金镞兼书禁二科系属于骨伤科范畴。
元代十三科有正骨兼金镞科。
明代十一科中将接骨科改为正骨科,而除去金镞。
清代为分为正骨科和伤科。
民国后,南方称伤骨科,北方称骨伤科。新中国成立后,直至近十几年才统称为骨伤科。
本文2023-08-07 12:10: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