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有卖旧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成都哪有卖旧书,第1张

1,九眼桥公交站背后,老马路头头上的“会友书店”。

里面教材教辅站了大半,用心点可以找到一些好的旧书。价钱偏贵,不过可以砍价。我在这儿淘过《饮膳正要》。

2,莲桂南路的“新旧书店”。

漫画,盗版书居多,不过原版外文书也不少。价钱偏贵。我在这儿淘过中英日对照的《川菜集锦2》和《楞严经》,以后再没去过。

3,二环路东一段与建设北路交叉口,有一排旧书店,大概5、6家:其中一家挂的牌子是“文采古旧书店”。

书比较多,比较杂,看似多,但是到底有没有喜欢的还是要看运气。靠建设路口的两家可以讲价,老板还可以,书也还可以。我的书大多是在这个区域淘的,比如精装的《瑜伽经》5元现在还有很多,高雄文殊讲堂的《唯识三十颂义贯》,《圣大解脱经》精装《金刚经六祖口诀六祖坛经》《摩奴法典》《般舟三昧经》《诸子集成补编》。

4,五块石电器市场一层北通道,有10几家。

比较杂,盗版多,需要仔细淘,过期杂志多。在这十几家的中间入口的左边有个摊子的女老板很实在,书架超便宜,去年底我在他那儿以9元的价格淘到一本品相不是很好的清末线装本《医宗说约》卷四。最里面头头上的两家,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中年人是绝对的奸商,其他地方一两元的东西居然要价接近10元,所以我一般不买他们的。在这儿也找到很多好书,比如巴蜀书社的《华阳国志》,成都饮食公司6几年的铅印菜谱。这儿的过期杂志,特别是外文杂志也不错。

5,送仙桥古玩市场河边有很多地摊。

基本没啥东西,更新慢。中间有家好书不少,但开的天价,这就是他好书多的原因。在这儿我买过新出的仿古线装本《醒园录》和《大方便佛报恩经》。

6,盐市口书市4楼“淘书斋”。

旧书多,分类齐全,摆放整洁,电脑管理。但是好书都在网上卖,店里的书很贵,所以我在这儿买的很少。

7,蜀都大道人民公园段有个少城路邮政所(金河宾馆的那个路口),他背后有家“华文堂”旧书店。

8,西马棚街靠小学的西头有家好像叫“贻松书店”。

旧书和古玩都有,书多,但有价值的不是很多。线装书和签名本是专门分开来的。老板很年轻也很和气,价格绝对公道,但是依然可以讲价。在孔网有网店。

9,奎星楼街18号,蜀艺斋。

从西往东走进去大概二十米的左边,店里书很少,不知道是不是都放网上去卖了。看他们的网上书价比较贵。

10,昭觉寺外面青龙警署不远有家“古博书店”。

书和古玩都有,更新慢,真的是旧书(街边上灰尘大)。男主人喊价公道,女主人就不敢恭维,简直抢人。在这里我买的《濒湖脉学》《汤头歌300首》

11,茶店子横街和正街的交汇处有个旧书摊,没什么书,而且是天价。

12,成都中医药大学门口公交站台下了往回走,新罗路邮政所边上有个旧书摊,数不多,好书很少,还要碰运气、好像摊主是残疾老大爷,人还可以,我在这里买的巴蜀书社影印的嘉庆版《锦里新编》下册。

13,送仙桥古玩市场4楼。

周三和周日上午7点半-12点营业,其他时间关门。这里书很多,有很多好书。不过要早,不然人家就都选走了。在这里我买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沙恭达罗》《大觉禅师坐禅论》。

14,张家巷北边的那一侧,有家叫“蜀缘旧书屋”。

有好书,还有花圈。一般人以为是卖丧葬用品的,要去的仔细找哈。有些好书,但价钱偏贵。在这里我买的《吕氏春秋本味篇》。

15,玉林东街西头有一家叫“书海拾林书屋”。

书价标在书上,以店主标在书上的价格合计超过20元,再打八折之后的价钱比较公道,可砍价。文史方面的资料,菜谱,比较可以。在这里我买的85年馆藏《佛经故事选》卿希泰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

16,磨子桥川大东门,百脑汇十字路路口往南走(科华北路)有个正版书折扣店“云驭风”。

新书,2-5折,比卓越当当价格还低,店不大但书翻新速度快,有会员卡一般是4折多一点,这几天(四月底)免费办会员卡。我上次在这儿买的徐梵澄的《五十奥义书》,16开精装,定价88,买下来才41。还有徐梵澄的《瑜伽书札集》《综合瑜伽》《瑜伽箴言》。

17,天府广场西边清真寺下面的时间简史大书坊的特卖馆

特卖部是2-6折,有很多不错的好书。我在这里买了江灿腾的《晚明佛教改革史》《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贞观政要》。

18,昭觉寺佛经流通处。

和外面的纯盈利书店比,价钱比较低。往往有好书。比如在这里我买的五台山塔院照智法师出的《中观宝鬘论释》《景德传灯录》《龙树六论》《大乘经庄严论宝鬘疏》《碧岩录》《十二门论释义》《百论释义》《中论述义》《毗尼止持》《锦江禅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译释》。

19,昭觉寺外面“文殊阁”。

超过二十,八折。佛教类的常见书比较齐全。在这里我买的《薄伽梵歌》《摄大乘论解说》《弥勒五论》《大乘成业论导读》。

市区里面,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些,如果你还晓得,我没提到的,信息共享哈!

忘了说,你们学校外面的泰山二巷里面的那家书店卖的非贵。我一直喜欢到南巷子靠成灌路那边的那两家去买。老头子的小说越来越多,不过偶尔去看哈还是有点收获的。 在那儿我买的《影尘回忆录》,西藏史《青史》,《中国禅宗语录》《中国道家史纲续编》安靖交大新校区门口,科创药店边上有个旧书店,有些好书,在这里我买的《大般涅盘经》上下,《秘传武当绝技》。西华大学后门,221起点站边上有一家,全是教材,我只买了一本韩文圣经。

古书疑义举例序

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序 一 上下文异字同义例

二 上下文同字异义例

三 倒句例

四 倒序例

五 错综成文例

六 参互见义例

七 两事连类而并称例

八 两义传疑而并存例

九 两语似平而实侧例

十 两句似异而实同例

十一 以重言释一言例

十二 以一字作两读例

十三 倒文协韵例

十四 变文协韵例 十五 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

十六 古人行文不避繁复例

十七 语急例

十八 语缓例

十九 一人之辞而加日字例

二十 两人之辞而省日字例

二十一 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

二十二 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

二十三 蒙上文而省例

二十四 探下文而省例

二十五 举此以见彼例

二十六 因此以及彼例 二十七 古书传述亦有异同例

二十八 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

二十九 称谓例

三十 寓名例

三十一 以大名冠小名例

三十二 以大名代小名例

三十三 以小名代大名例

三十四 以双声叠韵字代本字例

三十五 以读若字代本字例

三十六 美恶同辞例

三十七 高下相形例

三十八 叙论并行例

三十九 实字活用例 四十 语词叠用例

四十一 语词复用例

四十二 句中用虚字例

四十三 上下文变换虚字例

四十四 反言省乎字例

四十五 助语用不字例

四十六 也邪通用例

四十七 虽唯通用例

四十八 句尾用故字例

四十九 句首用焉字例

五十 古书发端之词例

五十一 古书连及之词例 五十二 两字义同而衍例

五十三 两字形似而衍例

五十四 涉上下文而衍例

五十五 涉注文而衍例

五十六 涉注文而误例

五十七 以注说改正文例

五十八 以旁记字入正文例

五十九 因误衍而误删例

六十 因误衍而误倒例

六十一 因误夺而误补例

六十二 因误字而误改例

六十三 一字误为二字例

六十四 二字误为一字例

六十五 重文作二画而致误例

六十六 重文不省而致误例

六十七 阙字作空围而致误例

六十八 本无阙文而误加空围例 六十九 上下两句互误例

七十 上下两句易置例

七十一 字以两句相连而误叠例

七十二 字以两句相连而误脱例

七十三 字句错乱例

七十四 简策错乱例 七十五 不识古字而误改例

七十六 不达古语而误解例

七十七 两字一义而误解例

七十八 两字对文而误解例

七十九 文随义变而加偏旁例

八十 字因上下相涉而加偏旁例

八十一 两字平列而误倒例

八十二 两文疑复而误删例

八十三 据他书而误改例

八十四 据他书而误解例

八十五 分章错误例

八十六 分篇错误例

八十七 误读夫字例

八十八 误增不字例

附:论《古书疑义举例》的成就及不足(有删节)

作者:刘冠才 俞樾;训诂学;语法学;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6)02-0017-11

《举例》一书,自传刻之后就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赢得了很高声誉。梁启超称之为“训诂学之模范名著” ,刘师培叹之为“发千古未有之奇” 的绝作,马叙伦称赞该书是“发蒙百代,梯梁来学,固悬之日月而不刊者也” 的历史性学术名著。俞氏的高足弟子章太炎先生也对《举例》一书备加推崇,认为在俞氏洋洋大观的《春在堂全书》中当以《举例》一书最有价值 。后来的学者也大都认为《举例》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训诂学书,实是清代训诂学中不可多得的著作。不只如此,《举例》一书自刊行之后,人们或是吸取俞氏的研究成果,或是借鉴俞氏的做法,或是为之增补、校订,从而形成了“古书疑义举例派”。

不过,前人研究俞氏此书,或重在俞氏学说个别结论的是非曲直上,或重在《举例》一书的某项内容成就上。讨论《举例》中个别结论的是非,多是札记性的东西;论述《举例》中某项内容的成就,又多为高度概括之语。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对《举例》一书的成就和不足作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本文就《举例》的成就和不足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便我们更好地利用此书为研读古书,整理古籍服务。

昨日,有幸参加了图书馆举办的树兰品读《不一样的诗经》读书会,由一位文学爱好者王老师解读李山老师的《诗经析读》,还有幸聆听了一位蒋博士给大家交流的一番学习心得,让我这个古典文学门外汉受益匪浅!

之前,读《诗经》是我的难点,很多字不认识,就算知道怎么读了,又不知道意思。参加了这个读书会,我发现自己对《诗经》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喜欢上了它。

二话不说,课后立马趁热打铁,恭敬整理出听课笔记,以备今后学习。

诗的起源

诗的起源有两种:1、劳动号子;2、宗教仪式。

劳动号子:早期的人类在劳作中,都是通过集体劳动来完成的,在劳作的过程当中,大家会伴随着耕种、搬运、伐木、狩猎等等体力劳动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样的呼声可以减轻劳作中的疲劳,增加劳动者之间协调能力,久而久之原始的诗歌就渐渐产生了。

我们在《淮南子》当中就可以看到,有“杭育耶忽”这样的记载,那什么是“杭育耶忽”呢?具体的意思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大家只要知道这是一种劳动时候的口号,就跟我们现在说的“嘿吼嘿吼”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在劳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口号,那么这些就成了诗的起源。

宗教仪式:西周建构礼乐文明的需要。古代能够做到天人感应,跟上天相通的人就叫巫。巫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怎么解释的?就是以舞降神者为巫,就是用跳舞来和神灵沟通的人被称为巫。

古代巫师在祈祷的时候会跳舞,会唱歌,他在宗教祭祀仪式时候的这种歌词就成为了诗的起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其实它最早的形式一定是那种重章叠句循环往复的,然后有咏叹的这种性质的,然后他也离不开唱歌和跳舞,离不开舞乐的这种形式。

那么这种形式到最后就逐渐的演变成了诗,所以从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断,诗歌其实都是入乐的,或者说是所有的诗最早其实它都是可以唱的,他是可以唱出来的歌。

包括诗经、唐诗、宋词,最早都是可以唱的,现在因为很多乐谱都已经丢失了,所以留下来的只是所谓的歌词。曲谱已经没了。

《诗经》的人文气息

诗经在教科书里面其实是冷冰冰的一句话: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但是我们去看诗经其实不应该使用这种冷冰冰的眼光,而应该用一种更加温情、更加人文的眼光去读。

《诗经》里的许多诗并不是像《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等西方史诗那样,是波澜壮阔的,会描绘战争,全部是大场面大事件。

相反,《诗经》里面的诗歌都是非常接地气的,是属于普通的老百姓的,既有关于婚丧嫁娶的,又有阶级矛盾的,还有专门写农业生产的,所以我们去读诗经就更加应该关注他的一些人文气息。比如:

讲农耕农事的:豳风《七月》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农耕民族,中华文明是农耕的文明,所以最早的诗歌或者说诗经,他肯定会带着农业时代的印记,带着先人对黄土地最深沉的乡愁。

《七月》这首诗,它就写:“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讲的其实就是农耕生活非常的辛苦,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完完全全地记载了辛苦繁忙的农事。

我们去翻诗经的话,就可以看到这种和农耕农事相关的诗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

讲细腻感情的:《摽有梅》《氓》《野有蔓草》

这一类就是讲情感的,他的情感很丰富,有少女怀春,有妻子思念丈夫,有士兵思念家乡,有思念父母,诸如此类很多的表达情感的诗,这些其实都是最原始最本真的一种情感。

我们去看的时候会发现3000年前的那些情感,和我们现在3000年后其实完全是一样,完全是互通的。

比方说诗经国风里面有一首诗叫《摽有梅》,其实讲的就是剩女的心情,完全就是大龄剩女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是刚打下来的梅子,梅子在筐子里面,他说小伙子你快点来追求,我梅子都快要掉了,就半筐梅子了。

小伙子你来追求,不要再犹豫迟疑了,我今天马上答应你,今天我马上就能跟你定下来跟你走,就是那种剩女的心情可以迫切到这种程度。我们去看诗经里面,它就表现得非常鲜活,非常有意思。

再比方说很有名的《氓》,我们高中语文都学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诗大家都看过,那个时候把它当成是一首弃妇诗,说我很可怜的一个女的被丈夫抛弃,被婆家抛弃。

其实我们想这首诗没那么简单,因为你从头读到尾,从他的未婚夫或者从氓这个小伙子来跟他求亲,开始一步一步到后面,其实这首诗讲的就是一个妇女最真挚的情感,是他一生情感经历的回忆,有甜蜜、有青涩、有失意、有绝望,是他一生情感经历的一个写照和回忆。情感非常的动人。

我们再看还有一首,大家也很熟悉,《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写的,其实就是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这么一个故事,也非常简单。所以诗经里面第二部分就是讲情感的,我们应该关注到他的情感是非常得简单、纯粹、美好。

讲礼乐仪式的:《关雎》

诗经里面还有一大部分的诗是跟礼乐制度相关的,周朝最大的特点就是礼乐文明,婚丧嫁娶需要礼乐,生子需要礼乐,祭祀更需要礼乐,连吃饭喝酒都需要礼乐。小雅里面就有好多表现宴饮礼乐的诗篇,吃饭喝酒都要行饮酒礼。

比如诗经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诗其实就是和婚礼仪式有关的一首诗。

讲社会矛盾的:《硕鼠》《新台》

反映的其实是很多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了,包括是周天子和诸侯之间和底层人民之间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诗经里面都有反映。

比方说《墙有茨》,《新台》,讽刺的就是贵族的荒*无度。

比方说《硕鼠》,大家都很熟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就是反映了当时的剥削,压迫其实是非常的严重。

这些诗歌蕴含着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社会下层民众的痛苦呻吟,也得以被管弦、传唱于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倾听民声的表现。

诗经概况

《诗经》总共有305篇,分为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商颂、鲁颂、周颂。

诗经最初其实不叫诗经,就叫诗或者是诗三百,那么到后来逐渐在经学家的一些解释,推崇后变为了儒家经典,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嘛,到汉朝的时候诗才变成了诗经。

关于《诗经》,有三件事大家首先要了解。

第一个是诗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成书的呢?

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子删诗说。就是说诗经是孔子编的,这种说法其实在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市场,因为是史记里面记载的,司马迁说的,所以影响巨大。

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然后是三百五篇,就是说一开始古代的诗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删除编定以后变成了305篇,那是司马迁的说法了。

但是孔子说,不,我没有,诗经根本不是我编的。

说诗经不是孔子编的呢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其实就在论语里面,孔子自己就多次提到《诗》,或者《诗三百》,比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比如不学诗无以言,比如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诗或者诗三百其实在孔子那个年代已经是个固定称谓了,已经是一本成型的非常成熟的诗集了,所以自然也就不可能是孔子去编诗的。

那么第二个证据就是左传里面的一个故事,左传里面有一个叫季札观乐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讲当时啊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鲁国去进行国事访问,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国事访问,他到鲁国去,然后鲁国也很好客。

因为那个时候鲁国是礼仪之邦,继承了周朝的很多诗歌,所以当时鲁国接待吴国的公子季札的时候,就十分讲究礼数,就把诗经里面的风雅颂,按顺序让乐工一首一首的表演了一遍,季札是听的津津有味。

那其中就有一点,左传里面是完整记录了当时乐工的演奏顺序,我们发现当时演奏的诗经里面篇目的顺序,和现存版本基本是一样的,所以就可以断定季札观乐那个时候,诗经已经是成书了。

而当时呢,孔子只有八岁。那一个八岁的小孩当然不可能编诗了。

所以说,孔子删诗说是不成立的,但是不能否认,孔子确实对诗经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的,论语里面记载啊,孔子他曾经很骄傲的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所以他晚年从卫国返回鲁国的时候,可能确实是对诗经的一些乐曲做了修订和完善的工作,就是所谓的正乐。

第二个要了解的是,既然孔子删诗说不成立,那诗经又是怎么来的呢?

比较靠谱的应该就是王官采诗说。

什么是王官采诗?就是说周朝的天子,他派出了一批人,这些人到各个地方去,把我们民间的这些诗歌啊去采集起来,呈现给周天子,供天子去了解。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收集舆情的过程,通过采诗可以知道百姓的一些呼声,他可以知道民间的一些情况,也可以知道民间对我们的朝廷是怎么样的一个看法。

所以当时周王朝是派了很多采诗官下去,那么这些采诗的人虽然叫王官,但是他们并不是一些地位很高的人,史书记载是男子60岁,女子50岁以上,并且无子,就是没有小孩的这些老年人,朝廷让他们去承担采诗的工作,同时呢给予他们一些生活保障,让他们赖以为生。

所以这是一件挺双赢的事,朝廷可以掌握舆情,这些老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而且就是因为这些人自己本身就是弱者,所以他去采诗的时候一定会有同情弱者的倾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诗经里面有很多反映底层百姓民生疾苦的一些诗歌。

当然,采诗并不是他们采上来就能用的,打个比方,他们可能仅是到了绍兴,听到了绍兴当地的一个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然后就直接把这个故事呈上去了,很粗糙,也没有诗的样子,更没有编曲。

那这些诗的精加工最终还是要由周朝的乐工来加工,这个乐工在当时是称为太师,它是有公职的,就相当于是朝廷里面专业的编曲官。

他们把这么一些采上来的诗经过专业的编曲加工以后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诗经。所以我们会发现诗经里面的诗虽然地域、年代各不相同,但基本的格式都是统一的。

最后,我们要知道这个诗还有一部分其实不一定是采诗的人送上去的,诸侯也有动机去献诗,诸侯为什么给周天子献诗?

因为当时其实周王室和诸侯贵族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因为周王室要征税,征税很有可能征集到贵族的头上,周王室要出兵打仗,可能贵族就要身先士卒,所以周王室和贵族当时并不是一条心的,也会有矛盾,所以那个时候贵族也会借这些诗来反映自己的心声来呈现给周天子,他是通过这个诗讲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一些小情绪。

所以总而言之,有这样一批采诗人,然后这些诗又有乐工的加工,然后逐渐成为了诗三百。

其实这样的采诗官搜集的诗篇题材,真是风诗中的大幸,它直接影响到风诗在情感上的一大优点,即同情弱小。

第三个要了解的,是《诗经》的粗略历史:

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家都知道发生了焚书坑儒,诗经肯定首当其冲。

好在那个时候的诗经呢,还可以口传心授,所以汉朝建立的时候有三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这三家诗,他们讲述传授的诗经是官方认可的。大家注意这三家诗被称为今文经,都是用隶书写的,因为古代的已经失传了嘛,但是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情。

有一天鲁恭王修建马场,要搞大拆大建嘛,在孔子的老宅的墙壁里面发现了很多的古籍,里面有尚书啊诗经啊都有,而且这些书都是用蝌蚪文写的,也就是先秦时候的篆书,我们把这批书称为古文经。

那后来鲁国人毛亨毛长就对这个古文诗经进行了解读,后来毛诗压倒了三家诗,三家诗反而逐渐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读诗经,绕不过的就是毛诗,毛诗在诗经的每首诗前面都会有《毛诗序》,阐明了这首诗的主旨啊意义之类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诗经一路流传下来是经过了各种学者大家的注疏和解读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李山教授的这个《诗经析读》为什么好?是因为他站在了前面那么多研究的基础上面,所以它肯定是站得更高,站的更远。

同时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李山教授他对我们现在出土的一些竹简上面的一些新的史料也进行了结合,所以他对诗经的一些论证和解释,应该说是更加有说服力的。

风雅颂

诗经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

我们着重讲讲风雅颂,什么是风,什么是雅?什么是颂?我们说说三种观点,先说毛诗的观点,毛诗是怎么看待风雅颂的?

《毛诗序》中提到:

风者,讽也,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这里是说风就是讽刺的意思,具有教化和讽诫的双重作用。

一是教化,是君主对臣民的教化,二是讽谏,臣民对君主进行讽谏,它通过一种讽刺反讽的手段去提醒君主,你在为政当中要注意这样那样的事项,不能让老百姓来说你的闲话,那毛诗认为什么这个要叫风呢?

因为你不管是教化还是讽谏,都需要像风一样,非常的含蓄,非常的委婉,非常的温柔,我们说润物细无声,就是让听的人呢,不会觉得非常难受,但是他内心的是能够接受这种教化和讽谏的,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意思是说雅的作用和风刚好相反,雅是用正言,就是很严肃很刚正地来谈论王朝的得失和利弊。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颂认为他的作用就是歌功颂德,就是歌颂我王者的美德。

所以毛诗里面认为风雅颂是这样来分的,是根据诗的功能、作用来分的。

我们再来说说朱熹的观点,朱熹认为风雅颂是根据它的内容来划分的,他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就是说国风里面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些民俗歌谣,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底层老百姓所写的那些歌谣都放在国风里面。

雅和颂呢,朱熹认为就是朝廷宗庙的一些诗歌,就是一些比较高大上的诗歌,放在雅和颂里面,这个是毛氏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

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其实这些观点不论是从诗的内容还是诗的体裁才区分风雅颂,都是有失偏颇的。

真正的什么是风,什么是雅,什么是颂,其实我们通过现代学者的考证,应该用音乐用曲调来区分。

风土之音曰风:风其实就是土乐,就是地方的曲调。

那么我们说风诗里面有十五国风,为什么说风就是指地方曲调,比方说十五国风里面有卫风、郑风、秦风、陈风、曹风、豳风等。

放到我们现在其实就是河北腔、山西腔、陕西腔和河南腔等,或者是我们现在的什么昆曲、越剧、京韵大鼓、河北梆子等,所以各国的国风其实就是各地的曲调,所谓的风其实就是各国土乐、各个地方的乐调的意思。

那么古人为什么又要用风这个字来比喻乐调呢?大概是因为风很轻柔的,当风吹动乐器的时候,会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所以古人就用风来比喻音乐。

李山教授他也讲到了,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吹音定律。春天到了,农民该下地去耕种了,那么什么时候耕种最好,古代就会请一群盲人去吹乐管,因为盲人耳朵很灵,他可以通过管子里面吹出去的风去判断当天的气压、湿度、气温,从而判断这天是不是适合耕种。

所以乐管中的气流就是风,风后来也就用来形容乐曲乐调了。我们说到现在还有一些词叫采风,风俗其实都是和诗经里面的风有关。

一地的风俗是怎么来的?最早就是和这个地方的音乐曲调有关系的,因为一个地方的民风、风俗怎么样,就是从这个地方的传统音乐、曲调、舞蹈这种最原生态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里面看出来是。

那古人其实认为风不是一个一般的东西,古人说八方风动而虫生,在他们看来风是带着某种神秘的,是用来沟通天人的重要媒介,有这么一种神秘意志的一种东西。这是我们中国古代很奇特的一种观念。

我们再来说说雅什么是雅?

其实古代的雅是通华夏的夏,周王朝把自己的首都就叫做夏,周代的统治者自称自己是叫夏人,所以雅乐就是夏乐,周朝人把自己的方言叫做雅言,和别的地方区别开来。

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北京话,那它脱胎变成了普通话。

那别的地方的话,他觉得都是方言,我普通话才是正统,那周朝也是一样,就是周人用自己的语言演奏的乐曲就叫雅,就是正统的音乐,是朝廷之音。

宗庙之音曰颂。

就是祭祀、祭祖啊等各种典礼时的乐曲。颂和风雅不同的一点就是他往往是载歌载舞,不仅是唱,同时还有舞蹈等表演形式,是非常隆重,非常有仪式感的。

关雎——婚礼进行曲

《关雎》是西周贵族婚姻典礼上的乐歌。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是一首爱情诗,是“君子”追求“淑女”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

关于这首诗其实从古到今的对他的解读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有好几个转变。

我们首先来看看古人对他的看法,毛诗序里面写的很清楚,就说关雎是后妃之德,风之始也,也就是关雎讲的就是后妃之德。

什么是后妃之德?字面上面的意思就是周文王的妻子的美德,到后来就衍生之为妇德,就是作为一个妻子要贤惠,要贞洁,要会持家,要不嫉妒,你不嫉妒我丈夫迎娶的其它妾室。

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是东汉或者是后世经学家、理学家的一种痕迹在里面,他们往往出于维护儒家伦理纲常,习惯于脱离诗的文本去牵强附会的去解释,这种说法在我们现代已经是基本上完全被抛弃了,因为我从这首诗的文本里面完全看不出什么后妃之德的影子,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然后现代学者其实对这首诗的解读也很多,就把它返璞归真了,把他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青年男女的一首爱情诗,就是我男生追求女生的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

那么这样的理解其实也是有失偏颇的,待会我们就可以看下去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李山教授在诗经析读里面写的很清楚,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实际上是西周贵族婚姻典礼上面的乐歌,说白了这是一首婚礼进行曲,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首先第一句很简单,不用解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就是一种鸟,类似鱼鹰一样的鸟。

那么后面八个字我们要注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首先看窈窕,窈窕我们一般解释为美好,窈窕淑女美好的女子。

但是我们看窈窕这两个字,他们都是什么?他们上面都是一个洞穴的穴,穴字头。其实窈窕他的本意都是有深远幽深的意思的,说明这个女子我并不是那么好接近的,并不是那么好看到的,他不是小家碧玉,他是大家闺秀,我们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其实窈窕的意思就是这位女子它一定是贵族家的女子,是深居简出的。

那么君子好逑,君子窈窕淑女相对的是君子,君子指的是什么?我们又可以看到君子绝对不是说一般的那种小伙子,古代君子字面上面来看很简单,君之子君王的儿子才能叫君子,那嫡出的称为大人,庶出的称为小人,所以君子啊、小人啊这些词古代的意义其实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那不管怎样,君子都是用来称为那些起码是诸侯贵族地位非常高的人。

所以我们要注意窈窕和君子的意思,然后好逑就是好的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这位窈窕淑女是我君子的一个好配偶。

所以我们这样看来有没有觉得这句是有点怪怪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它看作一首情诗的话,或者是一首情歌的话,有没有发现他用的都是第三人称,他用的是君子、淑女。

我们一般的情诗会不会这样写?不会这样写的,肯定是写我怎么怎么喜欢你,你怎么爱我对不对,比如徐志摩就写: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波心。

不可能说某某**怎么样,某某先生怎么样,不可能用第三人称对吧?所以这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其实并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一首婚姻典礼上面的词,我们只有在婚礼上面才会说,让我们祝福某某先生和某某**喜结连理,对不对?

后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个流其实是捞的意思,在水中的荇菜我们把它捞起来。这里用荇菜做意象也是有意义的,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圆形,茎是白色的,是可以吃的,那荇菜做的不是一般的菜,是在祭祀,而且是比较高规格的祭祀典礼上做羹汤用的,所以也可以侧面推断出这首诗的礼乐性质。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这个是兴的一种手法,用参差荇菜起兴,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我醒了也想得到她,睡了也想得到她,然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思服的意思,其实思并不是思念的意思,思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服才是思念的意思,所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我因为一直想着希望和这位淑女成为配偶,想和这位女子结合,我的心里面想了很多事情,思绪万千。

其实我想到的很可能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想着我和这位女子结合以后,怎样负担起婚姻、家庭乃至是整个家族、国家的责任和重担,因为是贵族君子嘛,婚姻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才会寤寐思服,我才会辗转反侧,我会睡不着。

这边悠哉悠哉的意思,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我悠哉悠哉很闲适的一种状态,又在指的是时间非常的长,我整晚上整晚上都睡不着,在想着事情,我们说悠长悠久嘛,悠就是长的意思。

后面还有很关键的两个词就是琴瑟和钟鼓。我们说琴瑟和钟鼓绝对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家可以用得起的,也不会是在一般的那种青年男女的爱情诗里面会用到的两个意象。

琴瑟和钟鼓古代都是贵族用的,而且是在规格非常高的典礼仪式上面才能用到的。

我们说堂上用琴瑟,堂下用钟鼓情,琴瑟琴瑟,学过古琴的人都知道,古琴有七根弦,其实最早是只有五根弦,因为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又暗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呢据说是周文王思念儿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这根弦清幽哀怨,周武王又加了一根弦,高亢激扬,就变成了七根弦,所以称为文武七弦琴。

那么瑟呢?李商隐有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瑟有50根弦,那琴瑟是非常高贵的一种乐器,在诗经里面大概是琴出现了7次,瑟出现了10次,所以注意他的出现频率是不高的,说明是非常高贵非常难得的一种乐器。

钟鼓就更加不用说了,我们说周朝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这个都是在朝廷庙堂上面才能用的一种乐器。

所以我们解释了这么多意象,就可以看到这首诗是非常庄重非常庄严的婚礼仪式上面的这么一首乐章。

他讲的就是说我从这位小伙子和这位君子和淑女从一开始的追求到后面的结合到后面直接描写婚礼的场景,就是用琴瑟用钟鼓来祝福他们,祝他们永结同心,使他们非常的快乐,乐之嘛。

我们现在称夫妻关系说琴瑟和谐琴瑟和谐,其实最早也是从这首诗里面来的。

那我们再衍生开去讲,诗经为什么会把这首婚礼的乐章放在第一首,或者说我们的周朝为什么会对婚姻对婚礼这么重视,乃至影响了我们华夏文明几千年的这种儒家的那种宗族观念。

其实很简单,因为周朝那个时候只是一个部落,他这个部落是非常的非常的弱小,那么他当时要对抗商朝,我们说是非常无道,他要对抗商朝的话,只能通过联姻,通过婚姻来使自己的族群不断的扩大,从而我能跟商朝去抗衡。

所以从周人他就是对婚姻制度非常的重视,他们那个规定同姓之间不可以通婚的,我通婚就要跟外族人去通婚,扩大我的势力。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有通过婚姻结成了同盟,我们才可以说是站在了统一战线上面。

这些从周朝贵族复杂的婚礼流程上也能看出来,据说有六礼,比如有反马礼,就是女方嫁过去以后,娘家送女方过来的马车是不回去的,要三个月以后,没有什么问题,才能行庙见之礼,正式祭拜宗庙,承认女方在这个家族的合法地位了,然后才能把当时送来的马还回去,这就叫反马礼,演变到今天变成了回门,就是我们结婚后第三天要回娘家看一下。

所以从古到今我们整个华夏文明就对婚姻非常的重视,最初就是受到了周朝的影响,包括到现在为止,我们也经常有说法说婚姻是其实是两家人的事,而不是说两个人的事。

在西方完全没有这种说法,西方的婚姻其实他可以看做是一种原罪,是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

所以我们看这首诗,更深层次的应该看到我们中国古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包括孔子曾经说婚姻婚姻是合两姓之好,这个姓注意不是姓别的姓是姓名的姓,比方说王姓和李姓和两性之好,婚姻就是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

《易经》上面也有写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也就是说夫妇之道非常的重要,像天地生万物一样,认为所有的人伦关系,所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的这种宗族观念乃至家国情怀,最核心的其实就是婚姻关系,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逻辑。

墙有茨

第二首要讲的是《墙有茨》,这是诗经卫风里面的一首诗。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

中医书籍

想自学中医,要入门需要看这些书

首先是内经,而且一定要学好医古文,否则看近代注释版,会误导你的。然后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金匮、中藏、针灸甲乙经、脉经、雷公炮炙论、频湖脉学、本草纲目、望诊遵经、颅囟经、扁鹊心书、厘正按摩要术、珍珠囊、医学启源、类经图翼、景岳全书、妇人规、妇科发挥、证治准绳、医原、针灸大全、四圣心源、医学源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灸绳、幼幼新书、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发挥、幼科概论、小儿药证直诀等,再加上历代名家医案以相互印证揣摩。

注意间看图中左上角,回答的目录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均出自于此,其有很多中医书籍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这是必不可少的,前者打基础,让你好歹知道中医书里那些字,词都是什么意思,诊断学,可以学一些粗浅的诊断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诊断的思路。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等等……这个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

好了,接下来你可以看一些古籍了。

强烈推荐学习基础知识却还没被各种辨证方法搞得眼花缭乱的新人学习《伤寒论》

憋再想着其他的了,安安心心学习伤寒论吧。

可以直接硬背,然后再灵活运用到临床,伤寒论比起其他辨证,算是难的,但是……我觉得是最好用的。

或者题主觉得背诵太痛苦,想把伤寒论的内容搞个透彻。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适合初学者。

折中的方法, 先看四大经典中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四大经典中我觉得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这个了,  古代很多名医都是从这个开始学的,  看不懂的地方边学边补基础 当然不是叫你看原文, 是叫你看有古代名家注释的版本,  比如医宗金鉴里的伤寒和金匮的部分,  黄元御《伤寒悬解》《金匮悬解》,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等  现在有些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古代名医的合集 名字类似《某某医学全集/全书》 基本上头两章都是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入门的话, 我觉得伤寒论比内经更好,  内经是纯理论的, 学完完全不知有什么用,  伤寒杂病论就不一样了, 学完可以自己尝试开方 学完伤寒杂病论(能理解那种), 我觉得差不多可以算有点基础了,  然后在去看其他的书就容易多了

中医书籍

这些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左上角

其它中医书籍推荐:

│  │  灵枢经脉翼pdf

│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pdf

│  │  黄帝内经 (唐)王冰pdf

│  │  黄帝内经 灵枢经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七篇和遗篇二篇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原文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应用分表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总论总表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pdf

│  │  黄帝内经1000问(叶学益)pdf

│  │  黄帝内经专题研究(王琦)pdf

│  │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柄凡)pdf

│  │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高清版)pdf

│  │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pdf

│  │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下)pdf

│  │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李克光 郑孝昌主编 2005pdf

│  │  黄帝内经导读 傅维康吴鸿洲pdf

│  │  黄帝内经概论 温热论新编 金寿山龙伯坚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扫描版)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pdf

│      金匮肾气丸(难病奇方系列丛书)pdf

│      金匮要略三步释(刘读文)pdf

│      金匮要略临床新解(张笑平)pdf

│      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王占玺)pdf

│      金匮要略今释PDF

│      金匮要略参新释 卢景明pdf

│      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pdf

│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宋收功刘渡舟pdf

│      金匮要略心典pdf

│      金匮要略指难pdf

难经临床学习参考pdf

│      难经本义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正义pdf

│      难经正义(清)叶霖pdf

│      难经汇注笺正pdf

│      难经注疏(日本)名古屋玄医pdf

│      难经白话解(陈璧琉)pdf

│      难经经释·难经经释补正)pdf

│      难经解难校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集注pdf│      

金匮要略教程乔模扫描版pdf

│      金匮要略教程pdf

│      金匮要略方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匮要略易解pdf

│      金匮要略校注 何任主编 范永升等编写 1990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注释pdf

│      金匮要略浅述pdf

│      金匮要略浅释pdf

│      金匮要略现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pdf

│      金匮要略类编)pdf

│      金匮要略讲座资料选编pdf

│      金匮要略讲解pdf

│      金匮要略论注pdf

│      金匮要略语译pdf

│      金匮要略语释)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 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  │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高清版)pdf

│  │  黄帝内经灵枢经(任廷革)pdf

│  │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pdf

│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pdf

│  │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  │  黄帝内经类析(梁运通)pdf

│  │  黄帝内经素问 运气七篇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pdf

│  │  《伤寒总病论》释评pdf

│  │  《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pdf

│  │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  │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  │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影印版pdf

│  │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pdf

│  │  《伤寒论》方证辨析与应用pdf

│  │  《伤寒论》pdf

│  │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df

│  │  《伤寒论》脉法研究pdf

│  │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pdf

│  │  《伤寒论》词语解释pdf

│  │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pdf

│  │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  │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