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第1张

《哈佛极简中国史》([美] 阿尔伯特·克雷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_YQJSr4GKgfspUsGszC7w

提取码:sa3q

书名:哈佛极简中国史

作者:[美] 阿尔伯特·克雷格

译者:李阳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出版年份:2016-11

页数:27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汉学巨擘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哈佛燕京学社社长、东亚史大家阿尔伯特•克雷格毕生研究淬炼而成的经典力作。以全球史的视野、大历史的格局,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280 页图文并茂,重新认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兴衰荣辱。《哈佛中国史》经典导读,“极简阅读”畅销读物。

《哈佛 极简中国史》是东亚史巨擘阿尔伯特克雷格的经典之作,也是欧美广受欢迎的中国史入门读物。相比其他世界古文明,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被湮没,是其独有的命运,原因何在?克雷格将在本书中回答这一中国历史的终极之问。他同时提醒我们,唯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变,我们才能理解现代中国。

《哈佛极简中国史》勇于打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方式,将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早期中国,到构建最早帝国的秦汉,从帝制时代高峰的隋唐宋元,到帝制时代晚期的明清,最后到步履蹒跚、探索出路的近代中国,克雷格以他者之眼、同情之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荣辱兴衰。

克雷格融汇西方汉学最新研究成果,力图呈现出中国文明的不同面貌。从来没有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书,能像《哈佛极简中国史》一样,在280页的篇幅内,就能让我们在见证王朝兴衰的同时,理解跨越王朝更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长时段演变,深刻体会历史上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同样面临蛮族威胁,解决方法有何不同?公元6世纪后,为何欧洲陷入长期分裂,中国却能不断重构统一帝国?不同于阿拉伯人受宗教狂热驱使的扩张,蒙古人征服当时大半个已知世界,他们的动力何在?……

全书始终站在全球史高度,对同时段的中外历史做了一系列有趣对比分析,极富启发性。通过这部“世界中的中国史”,我们必将不断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

编辑推荐

(1)大家小书:东亚史巨擘阿尔伯特•克雷格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史入门读物。

阿尔伯特克雷格为汉学巨擘、东亚史权威,早年师从费正清、赖世和、史华慈、杨联升等大家,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本书是他毕生研究淬炼而成的经典力作,篇幅精炼,脉络清晰,用280页就写出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荣辱兴衰。

(2)畅销经典:欧美广受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凝结西方众多汉学家研究精华。

哈佛大学新生了解中国史必读的第一本书,畅销欧美十余年的中国文明入门读本!融汇数代汉学家研究精华,包弼德、欧立德、孔飞力、傅高义等数十位汉学家联袂推荐、鼎力支持!

(3)聚焦文明脉络:拨开繁冗的历史细节,精准把握中华5000年文明的演变轨迹。

《哈佛极简中国史》让我们在见证王朝兴衰的同时,真正理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长时段演变,这些才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本所在。不用知道很多铺天盖地的历史史实,你也可以同样掌握中国历史的脉络!

(4)颠覆传统:以全球史的视角、大历史的眼光,成就中国历史叙事的新格局。

克雷格作为东亚史权威,站在世界史的高度,借用大历史的眼光,尤其关注同一时段中西方历史进程的不同。在本书中,克雷格考察中国不断重建统一帝国的独特命运和深层动力,重新思考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对外关系、丝绸之路等的地位和意义,等等,对中国读者而言都极富启发性。

(5)图文并茂:近百幅精美,再现中国传统文明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景象。

精心挑选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书画、壁画等艺术作品,立体展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文明成就,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6)全新修订:中文版译自最新修订英文第3 版,观点、内容、视角力求最新。

克雷格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对全书每一章内容都做了全新修订,增加了部分新观点、新材料、新视角,不断更新读者对中国史的认知。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1949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哲学系,1959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荣获古根海姆奖学金、富布莱特奖学金,先后前往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庆应大学访学,1988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旭日章。

代表著作有《明治维新时期的长州》(1961)、《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1989,与费正清、赖肖尔合著)、《世界文明的遗产》(2000)、《哈佛日本文明简史》(2002)等。

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是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的古籍查询系统。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和循证平台是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平台的一个实验项目,收录有上海图书馆和加州柏克莱大学图书馆的善本馆藏12万种,普通古籍13万种,历史上有影响的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和版本目录等18本目录书,辅以人名,地名,印章等额外规范数据,并结合分面统计,实体关系分析,时空分析和可视化工具,项目使用关联数据技术,实现各个图书馆现存古籍珍藏的联合查询,规范控制,并提供循证版本,考查源流的功能,未来加入更多机构的馆藏。

哈佛大学有大大小小、分门别类的近百家图书馆。各馆都有其无可替代的特色,充分显示哈佛非中心化的体制。不同的图书馆藏书各不相同,面向不同的学者,侧重于不同的领域,而且各馆的经费也来自不同的渠道。

包括哈佛最大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图书馆威德纳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科学中心图书馆、S摩尔和FW希尔图书馆、安多弗-哈佛神学院图书馆、康特威医学图书馆贝克商业管理图书馆(有1850年前克雷斯商业经济史藏书和班克罗夫特南海泡沫藏书等著名藏书)、顿巴敦橡胶园研究图书馆 (主要收藏拜占廷史和文化资料) 、埃达库恩洛布音乐图书馆、戈登麦凯工程和应用物理图书馆、弗朗西斯洛布设计研究院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馆、约翰肯尼迪行政管理学院图书馆、地质科学图书馆、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图书馆、生物实验所图书馆、化学图书馆、物理学研究图书馆、心理学研究图书馆、社会关系图书馆、妇女史图书馆、美术图书馆等。大多数图书馆都对本校2万名师生和校外研究人员实行开架借阅。

如果哈佛当下没有读者急需的一本书,那么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系统使用馆际互借的业务,从美国国内其他高校的图书馆,甚至其他国家的图书馆借阅。如果需要的仅是某一本专著的某一章节的几页而已,那么出借的图书馆还可以复印相关的几页之后给读者寄来。所有这些设施和服务都免费的。借阅的书目属于个人隐私。图书馆尊重学者的隐私权,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概不能以任何形式把读者借书的信息透露给第三者。

借书一概不限数量,借期不等,而且都可在网上续借。考虑到四年级以上的研究生、教授和来访的学者使用书籍的时间较长,他们借阅的期限可以长达一学期,但是一旦其他读者需要使用,那么往往在一周内需要归还,保证所有读者有使用资料均等的机会。本科生和低年级的研究生借书的期限要短得多。

哈佛大学图书馆 和任何其他图书馆一样,每一本书必须在规定的截止期归还。如果逾期不还,那么就得罚款。罚款是无法逃脱的,因为图书馆拥有所有读者的个人信息,如果没有及时付上罚金,那么就会在学生的期末账单上出现。如果是教授或是雇员,图书馆会通过学校的财务科给读者寄来罚单。

在哈佛的多家图书馆的阅览室内,都配有舒适的沙发等。读者累了,就在沙发上靠一会,然后接着用功,常有学生废寝忘食攻读而忘了时间。如果呆在馆内一处并不起眼的角落,闭馆之后被关在里头的事时有发生。 威德纳图书馆是哈佛最大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图书馆,收藏国内外历史、经济、语言、文学等文献,仅图书即有 345万册。整个图书馆共藏书六百多万卷,而且每年仍然以很快的速度增加。

主楼设有哈佛所有图书馆的馆藏卡片目录,以及1977年以来用电子计算机编制的目录和缩微平片目录。图书馆建于二十年代,以哈佛的毕业生,年轻的收藏家威德纳命名。这位在“泰坦尼克”沉船事件中遇难的校友,在遗嘱里指定死后将所有藏书悉数捐给培养他的母校。图书馆的正门是类似罗马式的一排立柱长廊,门前是二十多级的台阶。每次进图书馆前,就像进行一种心灵上的登攀仪式。 哈佛-燕京图书馆以丰富的东亚文献收藏闻名于世,规模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东亚文献馆藏。1928年建立, 首任馆长为裘开明。 建馆时只有中文书4000多册,日文书1000多册,到1982年时已有中文书36万多册,日文书16万多册,其他东亚文字和有关东亚的西文书9 万多册。

此外还有缩微胶卷、缩微平片、拓片、照片、小册子等。汉语藏书中,现有中国古籍4673种,44993 册、中国地方志4000种、丛书1500种。所藏《永乐大典》 2册、《四库全书》2册、宋版书16种、元版书38种、明版本1275种为中国以外的孤本。目录有卡片式和书本式。各文种均有著者、书名、主题和排架目录。分类采用裘开明的《汉和图书分类法》,此分类法集四库分类和现代分类的特点于一身,为北美的东亚图书馆沿用至今。

  古代百科资料必读书

  北堂书钞

  (隋)虞世南编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

  初学记

  (唐)徐坚等编,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1980年重印

  太平御览

  (宋)李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

  册府元龟

  (宋)王钦若、杨亿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1982年重印

  玉海

  (宋)王应麟编,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据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影印出版

  三才图会

  (明)王圻、王思义父子编纂,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古今图书集成

  (清)陈梦雷等编,1980年中华书局、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

  门岿主编,学苑出版社,1990年

  查考古籍必读书

  古籍流传

  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1933年编印,中华书局1960年重印

  现存古籍

  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溶等撰,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出版

  古籍丛书

  中国丛书综录

  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至1962年出版,共3册

  四部丛刊书录

  孙毓修编,商务印书馆,1922年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

  中华书局1936年编印

  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商务印书馆编,中华书局1983年重印

  古籍版本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重印

  亭知见传本书目

  清莫友芝撰、莫绳孙编,上海扫叶山房,1923年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1990年分别出版其经部和丛部

  善本提要

  中国善本书提要

  王重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古籍辨伪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55年

  伪书通考

  张心编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查考传记资料必读书

  日记

  清代道咸日记知见录

  陈左高编,刊《文教资料》1990年第5期

  三十五种近代日记书录

  丁丁编,刊《文教资料》1988年第6期

  现当代日记篇目选录

  乐齐编,刊载《文教资料》1989年第5期

  现代外国日记译作书目提要

  孙继林辑,刊载《文教资料》1990年第5期

  年谱

  中国历代年谱总录

  杨殿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

  来新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疑年录

  疑年录汇编

  张惟骧编,1920年小双寂庵刻本

  历代名人生卒年表

  姜亮夫纂定,陶秋英校,初版于1937年,中华书局1956年重印

  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

  吴海林、李延沛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释氏疑年录

  陈垣撰,中华书局,1964年

  传记资料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中华书局1935年初编,1956年重印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

  张忱石、吴树平编,中华书局,1979年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

  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编撰,中华书局,1982年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增订本)

  昌彼得等编,王德毅增订,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至1980年出版,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出版

  元人传记资料索引

  王德毅、李荣村等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于1979年至1982年出版,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出版

  明人传记资料索引

  昌彼得等编,台北中央图书馆,1978年

  四朝学案人名索引

  世界书局,1936年

  宋元方志传记索引

  朱士嘉编,中华书局,1963年

  北京天津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

  高秀芳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清代碑传文通检

  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9年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人物图像

  中国历代名人图鉴

  苏州大学图书馆编著、瞿冠群、华人德执笔,上海书画出版社

  中国历代名人画像汇编

  林明哲编,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

  清代学者像传

  第一集由清代叶兰台撰绘,商务印书馆1930年影印出版;第二集叶恭绰编绘,商务印书馆1953年影印出版

  明清人物肖像画选

  南京博物院供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编辑出版

  历代古人像赞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无双谱

  清代金古良绘,中华书局1961年

  晚笑堂画传

  清上官周编撰,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东方》(魏巍)

  《李自成》(第二部)(姚雪垠)

  《将军吟》(莫应丰)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

  《芙蓉镇》(古华)

  第二届

  《黄河东流去》(李)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

  《钟鼓楼》(刘心武)

  第三届

  《少年天子》(凌力)

  《平凡的世界》(路遥)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浴血罗霄》(萧克)

  第四届

  《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

  《战争和人》(王火)

  《白门柳》(刘斯奋)

  《骚动之秋》(刘玉民)

  第五届

  《抉择》张平著群众出版社

  《尘埃落定》阿来(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恨歌》王安忆著作家出版社

  《茶人三部同》(1、2)王旭烽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鲁迅文学奖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1997-2000年)

  各单项奖获奖作品名单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鞋》   刘庆邦     《北京文学》

  《清水里的刀子》石舒清  《人民文学》

  《吹牛》  红 柯     《时代文学》

  《厨房》 徐 坤     《作家》

  《清水洗尘》 迟子建     《青年文学》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梦也何曾到谢桥》叶广芩   《十月》

  《被雨淋湿的河》鬼 子《人民文学》

  《永远有多远》铁 凝《十月》

  《吹满风的山谷》衣向东《橄榄绿》

  《年月日》阎连科 《收获》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落泪是金》何建明《中国作家》 中国青年出版社

  《远东朝鲜战争》王树增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西部的倾诉》梅 洁     《报告文学》

  《中国863》李鸣生《北京文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生死一线》        杨黎光     《深圳特区报》《报告文学》

  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

  《羞涩》          杨晓民 长江文艺出版社

  《曲有源白话诗选》     曲有源 作家出版社

  《地球是一只泪眼》     朱增泉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西川的诗》        西 川 人民文学出版社

  《纯粹阳光》        曹宇翔 明天出版社

  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品

  《大雅村言》        李国文 东方出版中心

  《山居笔记》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精神的归宿》       朱铁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昨夜西风凋碧树》     徐光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       张抗抗 解放军出版社

  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

  《"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评价》  陈 涌   《文艺报》

  《一九O三:前夜的涌动》   程文超    山东教育出版社

  《12个:1998年的孩子》    何向阳   《青年文学》

  《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 韩子勇    百花文艺出版社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钱中文   《文学坪论》

  1995-1998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作品

  《济慈诗选》 屠 岸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堂吉诃德》 董燕生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奥德赛》  王焕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秧歌》   董 纯译   法国"中国之蓝"出版社

  《圣殿》   陶 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中国作协(1998-2000)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

  长篇小说

  《中国免子德国草》《吹响欧巴》《大绝唱》《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

  中短篇小说集

  《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  《永远的哨兵》

  童  话

  《笨狼的故事》

  散  文

  《中国孩子的梦》《小霞客西南游》《怪老头随想录》

  诗  歌

  《我们去看海》《笛王的故事》

  幼儿文学

  《幼儿园的男老师》

  寓  言

  《美食家狩猎》

  科学文艺

  《非法智慧》

  传记文学

  《严文井评传》

  纪实文学

  《黑叶猴王国探险记》

  青年作者短篇佳作

  《村小:生字课》(诗歌)  《单纯》(小说)

燕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

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联合组成的汉学研究机构,本部设于哈佛大学,在燕京大学设北平办公处。哈佛燕京学社的建立,要从司徒雷登说起。

为解决办学经费,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任职期间,几乎每年都回美国去募钱。一次偶然机会,他了解到美国铝业大王赫尔(Charl Martin Hall 1863-1914)有一笔巨额遗产捐作教育基金,遗嘱申明将其中一部分作为研究中国文化之用。赫尔如此心仪中国文化,缘于年青时两个中国留学生给他留下的良好印象。故于离世之前在遗嘱中作出如上安排,并提出在美国和中国各选一所大学,联合组成一个机构,以执行研究中国文化的计划。赫尔逝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年,数年后他的遗嘱付诸实施。司徒雷登本想争取燕大作为中方大学入选以得到这笔款项,但终因燕大刚刚成立,远不及北京大学之声名赫赫,故遗嘱执行团在美国选上了哈佛大学,在中国相中了北京大学,使司徒雷登的如意算盘落空。然而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情,对司徒雷登无异于天赐良机。

哈佛大学得到赫尔捐款后,开始执行汉学研究计划。1924年,哈佛大学派久住上海的美国人华尔纳去敦煌千佛洞“考古”。华尔纳到敦煌后,以70两银子“香火钱”收买庙祝,将千佛洞部分壁画连同泥皮剥下来,装运回国,引起当地人民极大愤慨。翌年,哈佛大学又派华尔纳组织了一个小型“敦煌考古队”来到中国,同时要求北京大学偕同前往敦煌“考古”。地方当局鉴于华尔纳前番的行径,对“考古队”虽客客气气,却寻找种种借口,多方限制。华尔纳之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仅拍了一些照片带回去交差。“敦煌考古队”也宣告解散。

燕京大学的一个学生曾是华尔纳的译员,“敦煌考古队”解散后,该生返校复学。司徒雷登从其口中了解到华尔纳与北京大学合作考古失败的情形之后,大作文章。辗转将此事告之中国教育部次长秦汾,后由教育部知会外交部,以华尔纳违反国际法为由,向美国驻北京公使提出抗议。事情虽被美国政府敷衍过去,但哈佛大学觉得太丢面子,既迁怒于华尔纳,也不满意北京大学。司徒雷登趁此机会积极活动,于1926年赶回美国,以燕京大学的名义与哈佛大学协商合作研究中国文化,结果大告成功。1928年春,哈佛燕京学社于兹正式成立。

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公处设执行干事一人,由生于中国的美国人傅晨光首任其职。傅曾任燕京大学文理科科长、哲学系教授兼主任。1939年傅晨光卸任,由洪煨莲、司太雷、聂崇歧、陈观胜等先后继任,其职责是监督和分配款项用途。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平沦为日寇占领区,燕京大学被迫于1942年迁往四川成都,哈佛燕京学社在成都继续活动。日本投降后,燕京大学回迁,学社亦恢复其北平办公处。新中国成立后,燕京大学于1951年春改为公立,翌年并入北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公处亦随之撤销,前后度过了23个春秋。

为了培养汉学人才,该社在燕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同时招收研究生,两校合作培养。哈佛大学的东方语文系研究生,预备博士论文期间多资遣来华进修,两年后回国提交论文,方授予东方学博士学位。燕京大学从192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修业两年后撰写论文,由学社北平办公处延聘专家组成面试委员会,面试通过,为“硕士待位生”,毕业时授予学位。此外尚有出国留学生,第一个派赴哈佛大学留学的是名历史系毕业生,四年后获哈佛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回国。为缩短留学生在美年限,学社规定,凡资遣哈佛大学的人员,必须在国内取得硕士学位。

购置图书资料方面。为配合研究,学社在哈佛大学建立“汉和图书馆”,专藏中、日文书籍。到四十年代末,馆藏达十万册,为汉学研究提供充足的文献保障。在燕京大学,从1928年起,学社逐年拨款购书,少则三四千,多则万余元。收藏对象主要为线装古籍,亦有部分日文和西文东方学书刊,全部入藏燕京大学图书馆。据查,燕大图书馆成立之初,藏书不过三四万册,因系教会学校,藏书以西文为主。自1928年始获学社购书款后,不断补充中国古籍,至五十年代,所藏图书(不计报刊)约四十余万册,其中四分之三是用此款购入。曾任该社北平办公处执行干事的聂崇歧回顾,当时所购图书均以实用为主,很少购入价格高昂的宋、元、明版古籍。经多年积累,实用古籍已基本敷用,才将余额略及善本,且数量有限。至于1950年花费1250万元购入明弘治本《西厢记》,乃因当年书款余额尚丰,倘若退回,则下年度书款预算必将削减,故方有上述“豪举”。

学社在书刊出版方面也是成绩卓著。哈佛大学在美国出版了《哈佛亚洲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 Studies)和专刊。从1935年开始编纂《汉英大辞典》,首先在燕京大学协助下,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中国韵书、字书上的字词抄在卡片上,作完运交哈佛大学;再由哈佛大学将其译成英文。哈佛大学在翻译过程中,发现中国辞书引文与原文多有出入,遂将部分卡片寄回中国,请人逐条核对。据聂崇歧回忆:“到1951年春,只《佩文韵府》一种还没有核对完”。尽管《汉英大辞典》编纂进展缓慢,杀青之日遥遥无期,而哈佛燕京学社则声名鹊起,俨然成为美国研究东方学的重心。学社在燕京大学创办并出版的《燕京学报》更是名重一时。

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公处最终与燕京大学一起走完了自己的历程。半个世纪过去,岁月风尘抹不去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的轨迹。设在哈佛大学的学社总部则延续至今。据悉,北京大学拟于北大百年华诞之际,召开首届国际汉学大会,在接受邀请的国际汉学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名单中,“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赫然在目。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6�1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皇帝外经>>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平面轨迹》

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着的《平面轨迹》中,也曾用类似于现 在直角坐标系的轴线来研究圆锥曲线到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和笛卡儿建立了坐标几何学费 马用一种没有负数的倾斜坐标描绘曲线,由方程中的两个未知量得出轨迹图形他还指出

《连山》

《归藏》

连山易

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一些易学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论及《连山》与《归藏》,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故今作此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名称的由来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再以前的书里,就没有关于这两种古易书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礼》这部书早已为学界所证实乃汉代刘歆的伪造,是他杂取故书并参以己意作成的,里面虽用的确实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虚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内容靠不住。其中《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他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这里不妨再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种,这看看《左传》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故到了汉代,自然还会流传下来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但不甚显著。刘歆曾领校中秘图书,他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编写《周礼》时,除了写上《周易》外,又决定再写上两种古易,以凑足“三易”之数。同时他又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古易书的内容和《山海经》的内容很有联系,这看看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多引用《归藏》(此书乃战国时代的一种古易,晋代出自汲冢,原名并非《归藏》)即可明白。所以,刘歆便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了两个古易名。

《山海经》是由《五藏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五藏山经》为一部分,简称《山经》;《海经》则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并称,其中《海外四经》又称为《大荒经》。我们看看《山经》所记,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山”之书,所以就根据此拟定了《连山》这个书名。又根据《海经》和《大荒经》拟出了《归藏》一名,海属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属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归藏》这个名目就产生了。

所以,《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正因为它的名称后出而且之后所出之书真伪混杂,故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参本文后所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

《乐经》

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一是认为,《乐经》已亡于秦火;一是认为,《周礼·天官》之《大司乐章》为《乐经》;一是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部经。第一种说法,即《乐经》已亡于秦火,较为可信,采纳的人也最多。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483079htm

《明心宝鉴》

根据国内可以查找到的资料,《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北京,1941。

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北京,1957。

马承源等:《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