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314本」珍稀抄本、精华丛书、奇方妙治、祖传手抄本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医古籍314本」珍稀抄本、精华丛书、奇方妙治、祖传手抄本等,第1张

目录(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

《秘授古脉法抄本》

中医-急救仙方

中医三补 养生

中医与汉方医腹诊

中医专家谈糖尿病饮食调养(高清版)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之钥

中医五字经

中医人沙龙民间中医绝学专号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娄绍

中医体表疗法妙治百病(王启才)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学2008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入门一学就通-林政宏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谈

中医入门(高清版)

中医六方治百病(张子明)

中医典籍PDF电子书《经穴秘密》

中医内科学笔记图解

中医减肥秘传

中医十大名方+归脾汤

中医十大名方--小青龙汤-谭庆刚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谭宗艾等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逍遥散-温平康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六味地黄丸

中医十大名方-小柴胡汤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_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妙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升降学(寇华胜)

中医单方应用大全(黄国健)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胡献国编着

中医古籍医论荟萃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28遵生八笺校注-[明]高濂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35名医别录(辑校本)-[梁]陶弘景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郭霭春主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9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扫描版()

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余瀛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一见能医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临症经应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儒医心镜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通祖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1-5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孕育玄机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医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惊搐门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济世珍宝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应震要诀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考证病源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理集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薛氏济阴万金书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诊验医方歌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诚求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资生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01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1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8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20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中医临床思辨录(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医家明镜(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结合探讨脏象(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证病对照问答(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肾病诊疗(高清版)

中医名言大辞典

中医名言录(邓铁涛)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中医四大基础讲稿合订本

中医四大方证治要气血痰郁(刘山雁编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

中医四部经典之温病条辨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7版

中医基础理论名言名句诵读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孙广仁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曹东义)

中医外治法简编(理论骈文)

中医外治法集要

中医外用药治腰痛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大词典-PDF电子书下载-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大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太美《字里藏医》徐文兵

中医奇异治法

中医奇方妙治真传(张俊庭)

中医如何辨证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学习交流(第二讲小林谈阴阳)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高清版)

中医学基础(上、下册)

中医学概论--陈文慧2008(2)

中医学派

中医学熟读精选(2)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

中医学辨证概要(精华版)(1)

中医学问答·上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下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上册)

中医学问答(下册)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

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好东西)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

中医手心疗法大全

中医执业医师全科精华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解析(上下)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经络

中医护理学—第五章诊法

中医教你:如何调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中医教程新编

中医敲打术经络拳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方法全书

中医时间医学(繁)

中医望眼辨证图解(0303;郑德良;彩色)

中医望眼辩证图解(郑德良)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彩图版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0809;本书编委会;彩色)

中医望诊测 健康

中医望诊相法--仿佛居士(1)

中医望诊相法-1991年版清晰版

中医望诊识病图谱(0606;陈家旭;彩色)

中医术语-证治要览

中医止咳糖浆功效各异

中医正骨学(岑泽波)

中医气机圆运动机理本源探讨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丛书—高血压病的中医预防保健(高清

中医治未病解读王琦扫描版

中医治法精华(邢玉瑞)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法则概论

中医流派

中医湿病证治学

中医熏洗疗法大全高树中冯学功

中医熟读背诵精选

中医理论辩(瞿岳云)

中医生理入门

中医病因病机学

中医病机论

中医病理(赖畴)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治精华录

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中医眼科学

中医神志病学

中医筋伤学(韦贵康)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五脏病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儿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内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外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妇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学基础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诊断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药学

中医精髓图解汤泰元1997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标幽赋(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温病条辨-04下焦篇78秋燥(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八十一难经(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01(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2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1(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5(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4(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6(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73(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3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合并版

中医经典必背(高清)

中医经典必背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金匮要略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_内经

中医经穴秘密(中医典籍电子丛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脉法解

中医脐疗大全

中医脐疗大全·高树中

中医脾胃论白话解

中医自学百日通1

中医舌像与胃镜像对照图谱

中医芳疗

中医薪传

中医要籍重言研究:阅读中医古籍必懂的词汇

中医论证处方入门(龙野一雄)

中医证病名大辞典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中医运气学解秘

中医面诊(高清版)

中医顽症金方—妇产科顽症金方

中医顽症金方—精神神经科顽症金方

中医食疗学_倪世美_11930348P

中药外治及外用配方实用专利精选CHM

中西医汇通派

丹溪学派(滋阴派)

人体核周天医学 王英秋

任督二脉及十二经脉图x

众方大成

医理大概约说 刘止唐

古今名医验方

古今名医验方秘方

吉林省中医验方秘方汇编 (第三辑)

周宁中医锦方第一辑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大传今注

唐容川

孙一奎

宗筋疗法讲义

寒凉学派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二辑)

攻邪学派

易水学派

智能医药学(郭志辰)

最全中医自学笔记

杏林集叶

温病学派

温补学派

祖传中医手抄本[失红方]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_邢斌黄力注解

竹棠医镜(钱远铭)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经络三焦九道脉诊学(台湾 张胜利)

脾胃派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1阴阳五行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2病因病机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3脏腑经络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4诊法概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5八纲与八法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6六经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7卫气营血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8脏腑病证常用方药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9心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0肝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1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2肺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3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4中医病案分析

著名中医张锡纯著作

诸病源候论校释·上册

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

诸症歌诀

走廊医生事件再次升级:兰越峰被“拟解聘”-爱爱医医周精选第23期

走近中医_唐云着

走近中医_唐云著

走近中医大家周仲瑛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朱良春口述曹东义整理

走进中医

跌打秘方

重剂起沉疴古今医家大剂量用药经验集萃

重楼玉钥

重订十万金方(1958)

针灸快针治疗法则(周左宇)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证类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之救急稀涎散 41 救急稀涎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效主治 44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45 方解 46 运用 47 现代适应证 48 救急稀涎散的药理作用 49 各家论述 410 附注 5 《政和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之救急稀涎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55 注意 56 备注 57 出处 6 《圣济总录》卷六方之救急稀涎散 61 救急稀涎散的别名 62 组成 63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64 功效与主治 65 方解 66 出处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救急稀涎散 1 拼音

jiù jí xī xián sǎn

2 英文参考

jiuji xixian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救急稀涎散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证类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猪牙皂角15g、白矾1~3g。具有开关涌吐之功效。主治中风闭证。

4 《证类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之救急稀涎散

该方剂有抗菌和促进呼吸道分泌痰液、促进涌吐痰涎作用,但剂量以吐出痰涎为止,不宜过量口服。同时中医文献认为其主治中风闭证,机理尚待探讨。目前仅可用于对症涌痰而已。[1]

41 救急稀涎散的别名

急救稀涎散、稀涎散、稀涎饮、吐痰散

42 组成

猪牙皂角四挺(须肥实不蛀,削去黑皮),晋矾一两(光明通莹者)[2]。

猪牙皂角4挺(须肥实不蛀,削去黑皮),晋矾1两(光明通莹者)。

猪牙皂角15g、白矾1~3g[3]

43 功效主治

具有开关涌吐之功效。主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滑实有力。亦治喉痹。[3]

44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再研为散[2]。如有患者,可服半钱,重者三字匕,温水调灌下[2]。不大呕吐,只是微微稀冷出,或一升二升,当时惺惺,次缓而调治[2]。不可大呕吐之,恐伤人命[2]

上二味,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如有患者,可服1g,重者15g,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不可使大攻之,过则伤人。[3]

45 方解

中风闭证,痰涎壅盛,阻塞气道,喉中痰声辘辘者,当先稀涎吐痰,疏通咽喉,缓解危急,然后再随证调治。本方功效重于稀涎通窍,涌吐之力较弱。方中皂角辛咸,能通窍去闭,涤垢腻之痰浊;白矾酸苦涌泄,能化解顽痰,并有开闭催吐之功。两药合用,有稀涎催吐、开窍通关的功用。[4]

46 运用

本方可用于中风痰闭之证。以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心神瞀闷,人事不省,脉滑实有力为证治要点。用本方开关急救,待痰涎排出、神志清醒以后,便不可续进吐方,应随证调治。若属中风脱证则禁用。[1]

47 现代适应证

[1]

适应证:涌吐痰液。

48 救急稀涎散的药理作用

[1]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皂角所含皂角苷可 胃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呕吐及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属恶心性祛痰药,皂角煎剂口服亦可引起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多,同时皂角煎剂对**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皂角不仅 胃黏膜引起呕吐和腹泻,而且腐蚀胃黏膜,易发生口服中毒,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较大,故临床应用量不宜过大,呕吐痰液即止。白矾现代医学记载其仅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收敛作用,而没有对呼吸道、消化道的影响;白矾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也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对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对变异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核酸杆菌、产黑素类杆菌及口腔杂菌等厌氧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杆菌、兼性厌氧菌、淋球菌有中度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9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经》曰:病发于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治不与疏风补虚,而先吐其痰涎。白矾酸苦,能涌泄,咸能软顽痰,故以为君;皂角辛能通窍,咸能去垢,专制风木,故以为使,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药便止,若尽攻其痰,则无液以养筋,令人挛急偏枯,此其禁也。

2《方剂学》:本方偏于化痰开窍,而涌吐之力较弱。方中皂角辛能开窍,咸能软坚,善能涤除浊腻之痰;白矾酸苦涌泄,能化顽痰,并有开闭催吐之功。二者相合,具有稀涎作用,能使冷涎微微从口中吐出。对于中风闭证,痰涎壅盛,阻塞气机,妨碍呼吸者,先以本方催吐,使其痰稀涎出,咽喉疏通便止,然后续进他药,随证调治。

410 附注

急救稀涎散(《附广肘后方》卷三)、稀涎散(《普济本事方》卷一)、稀涎饮(《岭南卫生方》卷中)、吐痰散(《点点经》卷二)。

5 《政和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之救急稀涎散 51 处方

皂荚(如猪牙肥实不蛀者,削去黑皮)4挺 白矾30克(通莹透明)

52 制法

上二味,各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

53 功能主治

开关催吐。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痰声漉漉,不省人事,不能言语,但不遗屎,脉象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痹。

54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重者2克,温水调灌下。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不可大攻,过则伤人。

55 注意

中风脱证忌用。

56 备注

方中皂荚开窍祛痰,白矾催吐开闭。二者相合,有开关催吐之功。对中风闭证,痰涎壅盛者,可先用此方吐出痰涎,疏通咽喉,然后对证施治。

57 出处

《政和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

6 《圣济总录》卷六方之救急稀涎散 61 救急稀涎散的别名

稀涎散[5]。

62 组成

皂荚(削去黑皮)四枚,白矾一两[5]。

63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为极细末,病轻者服半钱,重者服三钱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5]。

64 功效与主治

救急稀涎散功能开关催吐[5]。治卒中风,昏昏若醉,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斜,微有涎出;亦治喉痹[5]。

65 方解

救急稀涎散方中皂荚辛能开窍,咸能去垢,可以涤除浊腻之痰;白矾酸苦涌泄,能软顽痰,并有开窍催吐之功[5]。故适于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妨碍呼吸,阻塞气机者[5]

66 出处

成都老官山汉墓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920支医学竹简。 

在这些竹简中,有184支竹简的内容为如何医疗马匹疾病的《医马书》。竹简书籍很昂贵,不是平常人都随便购买收藏的。所以这些竹简医书很有可能是当时官方出品的中医古籍,而且还是四川版的。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物:

“老官山”汉墓出土遗物共计620余件(不含简牍),其中漆器240余件,陶器130余件,木器140余件,铜器(含钱币)100件。此外,M1出土了木牍50枚,根据内容初步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其中官府文书涉及内容为研究西汉时期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M3出土医简920支,分两处存放,编号M3-121共736支(含残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编号M3-137共184支(含残简),内容为《医马书》。

此次出土的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汉代简牍出土地。从出土的9部医书内容分析,部分医书内容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是研究中医发展史的重大发现。

我们的中医历来与孝慈是密不可分的,孝和慈是两个概念,孝是晚辈对长辈的礼敬、感恩、回报、奉养、帮助等良好伦理道德行为的总称;慈者,爱也;上爱下曰慈;慈者,父母之高行也。所以,慈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养育和扶助等良好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自古有言:“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通观中国传统文化古籍,有关孝慈的著作为数众多,孝慈的典故也不少,二十四孝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也包括了老幼保健的内容,后世医家也有不少专著,如金代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曹廷栋的《老老恒言》,宋代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明代鲁伯嗣的《婴童百问》,清代陈复正的《幼幼集成》等等。

为人子女者,为人父母者,换言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懂得一点医学常识,尤其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知识,包括很多非药物治疗技术手段,如针、灸,热敷,冷敷,放血,按摩,推拿等等。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法,往往会在非常情况下,救人救己于危难之时。比如在离医院较远的地方遇到突然昏迷的病人,十宣放血,人中,百会,涌泉刺血就可急救。

不要以为现在到处都是诊所、医院,有了病就去医院,用不着自己费心去学医。殊不知医院虽多,也有不在身边的时候。昏迷病人的急救,外伤者的止血,那是要争分夺秒的!有时往往送到医院,已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而我们所学的医术,是随身不离的,往往简单的几招就可以解燃眉之急。

本人大半生的经历,与医有关的见闻太多了,在此与读者分享几例,也许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幼时听爷爷讲起过为老人治病的一段经历,那是晚清或民国初年的时期,我老家祖居陕南秦岭山区一个叫江山红岩寨的地方,那里山高路险,封建落后,交通闭塞,缺医少药(中药材不少,但无人会用),患病要到最近的大荆镇去看医生,往返一趟需大半天时间。

爷爷的爷爷病倒之后,把医生请到家里,诊断后开出药方,派人立即去大荆镇买药,等下午买药人回来,病又深入了,买的药不能用了,接着又连夜去镇上,笫二天买回的药又不能用了!医生扼腕长叹:“治晚了,治晚了!无能为力了……!”就这样只能准备后事……

当时幼小的我不懂医道,每听爷爷讲起此事,还想着是医生乏术无能哩。如今通过学习中医,才知道医生不是万能的,有的病,有的人的病,一旦错过治疗有利时机,再高明的医生也无力回天!病初在表的时候,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证,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病邪就会入里,入里就是传变,有多种路径,进入阳明经,就是入腑,病邪会暂缓继续深入;如果进入少阳经,得不到及时救治,继而深入阴经,就是入脏,最后在厥阴经,就是肝脏,就难治好了。

医生治病,首先要防止传变,用方药去截病,叫治未病。古人有《用药如用兵论》,把治病比作打仗。比方说人体好比抗日根据地,病邪就是日本鬼子。日本鬼子入侵根据地,气势汹汹一路进攻,根据地的军民就要组织抵抗,就要在敌人将要经过而还未到达的地方打伏击,阻击或消灭敌人,而不是在后面赶敌人,岂不是让敌深入吗?治病也是一样,当病势凶猛进攻时,就要首先保护它可能要传变的脏器,阻止传变,争取治疗时机。所以治病宜早,晚则错过时机,一旦病情恶化,长驱直入,就无可救药!

再说小孩的病例,我本家有一堂姑,小我两三岁,是我二爷爷的小女儿,大概在四五岁时发高烧说胡话,我记得是在黄昏时候,我二奶奶用簸箕放在她头上,再用桃树枝条抽打,说是"驱除鬼邪”。第二天烧慢慢退掉了,好像也没有再去管她。后来时间长了,发现她成了聋子,这下大人们才慌了,到处求医,无济于事,落下个终身残疾,葬送了一生幸福!

更有甚者,我堂弟幼年早夭,确是惨痛教训——堂弟是我三叔的长子,我那可怜的三婶智力稍差,体质不佳,常年咳嗽。我高中毕业后,按照医书查方,自采中草药帮他治疗,竟见效果,曾一年未犯病。后来我当兵走了,第三年探亲回家时,发现堂弟没有了,三婶又疾病缠身,咳嗽连连,形容枯瘦。

仔细问起堂弟不在的原因:原来是幼小的堂弟在一个天气不好的下午,追着三婶到干活的地里哭闹,三婶不问青红皂白把他揍了一顿,拽回家时天也黑了,堂弟在半昏迷中睡了。后半夜三叔和三婶感觉孩子不对劲,想等天明抱他去看医生,但到天明就己经晚了……

以上仅是我记忆中五十年以前,秦岭山区老家最典型的几例。往近了说,十多年前岳父的病故,也是因为医治太晚的缘故。岳父得的是肺癌,发现时已到晚期,肺里已有积水,西医只会抽积水,开始两三天抽一次,后来每天抽,再后来医生不给抽了,让出院回家料理后事,回家后不到三天就走人了……

做为晚辈或长辈,他们并不是主观故意的不孝与不慈,但由于他们的无知,怠慢,疏乎,大意,客观上造成了不孝和不慈的后果。试想一个老人初病的时候就抓紧治疗,不止于一病就倒,一倒而不起吧。当小孩哭闹发烧时,肯定是病了,不能单纯以为小孩缠人,如不能及时就医,或许简单的几招如大椎穴放血即可退烧,冷敷也能降温,或者推拿揉按相关经络穴位如印堂,攒竹,坎宫,太阳,风池等也可起缓解作用。

在这里再举两个例子,我女儿小时候曾发烧过多次,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刮风下雨,我都立即抱她去看医生,不敢耽误。有一次早上起床,她妈妈为她穿衣服,发现她一条腿站不直,让她使劲站直,她说痛。她妈妈意识到可能是小儿麻痹初发症状,我们马上抱她到几十里外去看老中医。老中医说:“这娃运气好,发现及时,可以治好,不会落下后遗症。”老中医用他祖传的秘方膏药贴在腿窝里,果然没有后遗症。

还有我儿子大约不到一岁的时候,曾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在医院里,西医给用了强的松激素药等西药,没有效果,血小板继续减少,皮肤上的出血点有的连成了小片,医院给下了病危通知书,让转院治疗。无奈情况下,我们想起为女儿治病的老中医,就抱着儿子去找他。

老中医看后说:“这娃是血热,不要紧,能治好。”给出了个偏方,就是大蓟,小蓟,白茅根,各适量,放在一起熬水当茶喝。我们还到西安中医研究所找麻福伟教授看过,用过中药处方,急性期控制住后,就一直用偏方治疗,不到半年,血小板恢复正常。我们俩个孩子小时候的病患,由于发现及时,治疗重视,才没有落下后遗症。

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正反面例子,至于电台,报刊等媒体报道的例子就更多了。篇幅所限,不再枚举。许多人由于不够重视,没有自治自救观念,平时不注意学习医学方面的技能和鉴别知识,往往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不知如何是好,脑子一片空白而束手无策,或麻痹大意,以至造成终生遗憾!

我参加特训班学习中医知识,一是为了自我保健,再就是尽自己微薄之力传播中医知识,让更多人参与学习和受益。为了普及中医急救知识,我在这里向读者朋友介绍几个急救方法,愿读者朋友们学会以备用。

一,针刺急救法:

1,针人中穴(不管那种昏迷病人),针要斜往上刺。人中穴位置在人上唇沟下端至鼻隔之间偏上三分之二处。没有针就用手指掐。

2,针人中穴还不醒,第二步就是“十宣”(十个手指尖)放血。为了抢时间,抓起一个手,五指一齐扎。若仍未醒,再扎十个脚指头放血。若还不醒,就再扎“涌泉穴”(把脚掌握起来会看到“人”字纹,纹头就是穴道),这是急救大穴。

3,以上操作完成,一般昏迷者都会醒来。若还有不醒者,接着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一般是放血用的,我们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都是呈现红色时,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位置:是从额头正中往上到顶,再由两耳尖直上两线相交的一点再往后半寸,会摸到小豆大一个凹坑,就是此穴)

放血时让病人仰躺头靠床沿往下垂。在百会放血后病人会感到一阵清凉,凉到嘴巴,就可以讲话,凉到手脚,手脚就可以活动了。碰到需要急救者,我们不要顾及太多,没有执照,只要能救活人,就是执照。遇到美女,不要害羞,该人工呼吸就呼吸,一切为了救死扶伤!(摘自倪海厦《针灸大成》笫x课学习笔记。)

二,治五绝死中药方:不论突然病死,或被压,溺水等暴死,但心头倘温者,速用半夏细末03克吹入鼻中,再用少许吹入耳内,一日犹可活。

三,治中风不醒人事:得病之日,便进此药,免成废人。用柏叶一握,葱白一握,连根细研如泥,无灰酒(即优质黄酒)一大盅,煎一二十沸,去渣温服。如不善饮酒者,分四五次服下。

四,解百毒方:粉甘草生用二两,绿豆半斤,水煎服。

五,治百虫入耳法:百虫入耳,不可惊动,不要用东西去掏;如在左耳,以手按紧闭住右耳口及两鼻孔,努气至左耳,虫即自出。右耳进虫,反之亦然。

(以上二、三、四、五方抄自清代年希尧编撰的《集验良方》)

六,治牙疼效验方:主方: 生石膏40克,荆芥5克,丹皮5克,防风5克,生地9克,青皮5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法:①上四正牙痛加黄连24克,麦冬20克;②下四正牙痛加知母5克,炒黄柏5克;③上两边牙痛加白芷3克,川芎3克,白术3克;④下两边牙痛加白芍3克,枳壳5克,大黄5克;⑤上左牙痛加羌活5克,龙胆草3克;⑥下左牙痛加柴胡5克,炒山栀5克;⑦下右牙痛加酒军(黄酒泡大黄)5克,炒枳壳5克;⑧上右牙痛加炒黄连5克,桔梗5克。(此为水煎内服药方,来源于网络QQ中医群。)

附方:外擦“一笑散”三方,立止牙痛。①火硝一钱,冰片一分,明雄黄一分,元明粉五分,共研细末,擦患处。②火硝一钱,朱砂三分,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擦患处。③火硝、硼砂各一钱,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擦患处。

以上各方,读者朋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酌情选用。但愿天下人无病,有备无患亦坦然!

作者: YSL  言书乐 20180420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