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第1张

关于白银的价值,前几年一部经典的《白银帝国》**也让大家见识到了清朝晚期大户银号家族的兴衰,电视剧**里也有很多关于白银的戏份。那么,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唐朝,当时的一两白银折合为1000文铜钱,而当时的大米就只有5文钱一斗米,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就是一两等于4130元人民币,好多啊,我一个月工资啊!真是被电视剧忽悠着了!

宋朝时候的一两白银通过大米折合之后,大概是一两银子相当于924-1848元,也不少,但是跟唐代比起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二石,照当时的计算,一石就是944公斤,那就是明朝的一两银子好比现在的6608元人民币。这个价格跟我一年的奖金差不多了!

清朝中晚期价值约150到220元人民币左右,难道物价上涨得如此厉害吗?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一直以为银子和黄金属于重金属,几乎不贬值呢,谁知道,贬值的力度也是不小!

1901年,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1925年上海1个银圆可以买到18斤大米。所以1银元大约45元。看来银子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可以请两次西菜套餐。如果逛公园的话,大概可以买20张门票,看**的话,大概可以买十张入场券。由此看来,在30年代,银子的购买力还是上升的,我们现在吃顿涮羊肉怎么也得三百五百的吧?

1、汉朝那时候有银子。但汉朝时期,白银只是作为贵重物品存在,一些地区会向政府缴纳白银作为贡物,白银收上来后也是作为工艺品的原材料使用,并不具有货币性质。

汉朝时候,贵金属的流通时用金子。银子不具备货币的性质。

2、汉代的货币以铜钱为主,有金银铜以及合金铸币,甚至还有龟币和贝币。从公元前119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五铢钱都是标准货币。

3、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相同。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所不同的。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别。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钱即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达数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灵帝这时曾铸有一种四出五铢钱,就是五铢钱的背面,有四道斜纹,由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

白银是重要的贵金属,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也曾是国家主要的财富储备。很多欧洲学者认为,中国在历史上通过海外贸易获得了巨额白银,那么这些银子现在去哪儿了呢?其实除了库藏和战乱流失,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白银外流,一次发生在元朝,一次是清朝末年。

从春秋战国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由于开采技术水平有限,中国本土银矿产量不高。这段历史时期,白银主要是作为稀有贵金属,被王公贵族打造成奢侈品来收藏使用。并没有流通到民间作为货币来交易。

 到了唐宋时代,我国白银冶炼工艺提高,两宋时期中国白银产量达到高峰。宋代史料记载:金灭北宋时,掠走了白银800 万铤,约合4亿两。且北宋累计向辽和西夏支付白银岁币 1328 万两,南宋累计向金国支付白银岁币达1485万两。这些数据可能略有夸张,但可以证明当时白银存量之大。结合史料记载的唐宋银矿上缴官府的白银税收(银课)和银课税率,两宋时期白银存量已经达到数亿两规模应该是客观事实。

但是元朝建立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白银外流。因为元朝是一个世界级帝国,蒙古统治者和全世界都有贸易往来,他们将白银这种财富掠夺到了北方,而且作为国际贸易支付工具,大量流向海外。有学者统计,整个蒙古统治时期(1206-1368 年)的白银外流规模可能达到 2-3 亿两,这直接导致明朝初年缺乏白银。

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向发生了转折,一方面是当时的日本和南美发现和开采了大量优质的白银矿产资源,另一方面是隆庆年间明朝“开关”解除海禁,中国的瓷器、丝织品和茶叶受到全世界的喜欢,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但海外产品对中国人没有太多吸引力,这就导致白银只进不出。英国学者形象地说,“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学者研究认为,明清两朝通过海外贸易,积存了将近5亿两左右的白银,再加上国内的生产,到了清朝后期时,中国国内白银存量在7亿两左右。

那么到如今,这些银子都去哪儿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除了炮火,还有鸦片和贸易战。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大量向清朝倾销鸦片,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变成逆差,严重的时候,每年有数千万两白银流出国外,这是晚清白银外流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个就是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帝国主义的侵略,被迫签订了七百多个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里除了割地,就是要求赔款,而赔款货币是以白银计算。比如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要求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外加3000万两赎辽费,总共23亿两白银;《辛丑条约》的赔款连本带息更是高达10亿两白银以上……可见列强通过战争掠夺走了中国大量白银。

第四个就是清政府自身的军费开支惊人,采购军火也消耗了大量白银。清政府晚期除了要应付对列强的战争,自家内部也起了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所需军费高达数千万两白银。而晚清时期战争不断,清政府财政几乎崩溃,国库几乎掏空。清朝巅峰时期每年库存白银数千万两,到了晚期国库最穷时只有存银数万两了。

白银消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银子仍然具有贵金属价值,社会还是有把白银打造成生活用品、首饰或者进行窖藏的风气。像故宫博物馆里,至今还保留着着大量清朝宫廷的银质器具。除了政府库藏,民间也可能私人收藏了一部分白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熙熙攘攘的古代,货币的流通中主要靠铜钱、金子和银子,其中银子最值钱。俗话说得好,没钱寸步难行,但是最痛苦的确是,明明你就在我眼前,我却一直看不见你。黑乎乎的银子掉在地方,去哪找呀!有人提出疑问古代银子不是银锭吗?那实在不好意思了,其实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的银子与真正的古代银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究竟古代的银子张什么样?没错啦,就是黑乎乎的一块,全是牙印子。

银子的地位

在了解银子时,我们来,先了解一下银子的地位。

银子作为古代的流通货币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的古代银子与金子和铜钱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流通货币的角色。银子的地位甚至在古代高于金子。

银一直是自然界的贵金属,延展性和柔韧性极好,比金活泼,但是银的单质形态极少,造成银的发现比金晚,再加上开采技术的有限,在货币流通中比金子更贵。

银在古代的流通货币中,被称为“白银”,这也使得一些影视作品中对“白银”产生很大的误会,认为古代的“白银”就是银闪闪的,虽然古代在为“银”这个贵金属命名时,确实是取明亮的意思,但其实古代的银子一点也不明亮,不仅不明亮,反而黑乎乎的。

追溯货币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时人们习惯用贝壳,以及一些比较稀有的东西,物以稀为贵。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之前的货币比较混乱,像铲币、刀币和环钱等,流通起来非常不便,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后,统一了货币,秦半两(方孔铜钱)通行。

古代经常有人说腰缠万贯,想象一下,一个人的腰上缠着一圈圈的铜钱,莫名有点滑稽,甚至可能会怀疑这个人会不会被这些万贯的钱累死。

一直到了宋代,交子(纸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一出门就带一大堆铜钱的窘境。到了元代,我们的银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市场上流通。但是银子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一直到了明代才有了“元宝”的称呼。

而“元宝”真正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在清朝。

银子的地位,随着朝代不断地变化着,但是银子的流通,在普通的百姓手中一直很少,大多数百姓没怎么见过银子,有些人甚至一辈子没有见过银子。

银子在古代开采比较少,随着技术的进步,银的开采量变多,价值也相应的会变低,造成现在,我们的很多银饰品价值一直低于黄金饰品。黄金恰好相反,古代开采量大,随着技术的进步,金子的开采量逐渐的低于银子,造成现在一部分人,会有囤金的习惯。

古代的银子一直稀少,所以在很多古籍中,一两银子在古代可以是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开支。一斤的猪肉也就是几十文的铜钱。如果一户人家有几两银子,今年算是发财了。如果有几十两的银子,那就是有钱的老爷了。几百两银子甚至上千两银子就是富豪了。可见在古代银子地位之高在货币中。

尴尬的“样子”

银子虽然有着很高的经济的地位,毕竟明代才有了“元宝”的称呼。但是银子因为时代原因,使银子在古代的人们面前,只有一副黑乎乎的样子。这使得银子在古代虽然地位很高,但是很多人不得见真容。很多人想着银子呀,肯定很闪亮。

实际上,古代的开采技术有限,再加上银比较活泼,使得最终提取出来的银子掺杂着很多的杂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极为容易氧化,在古代,实际流通中实际是黑色的银子。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一大群人去酒楼茶馆,会随手赏小二一些银子,小二就会欣喜地用牙咬一口。确定软不软,如果银子口感软就会兴高采烈地离开,要是口感不软,小二就会破口大骂骗子之类的。

这时我们很快想到一块身姿丰腴面色黝黑的银子。前面我们提到银子在古代由于开采和加工的技术有限,再加上银子经常处于流通中很容易的氧化,这一切使银子看起来黑乎乎的。另一半说银子身姿丰腴也是因为在明代,银子可是有“元宝”之称的。

虽然“元宝”不经常在民间流通,但是“元宝”依然是古代重要的流通货币。“元宝”的外形是椭圆形状有点类似长方形,“元宝”两边高中间低,“元宝”的底部有着蜂窝的形状。这些“元宝”会在身上刻着官府的印记。

而在民间流通一些碎银子,这些的碎银子也不是用牙咬下来的,而是用专门剪银子的工具剪成一定的重量。专门工具剪下的银子小巧,方便携带,但同时也容易丢。

通过对上面对银子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银子没有想象中的肤白貌美,甚至在古代是一种很尴尬的“样子”(黑乎乎,全是牙印)流通在古人手中。

既见君兮君不知

经常说浪里淘金,其实在古代也可以发展个副业泥里淘银。但是这个副业太难了。

银子在流通中,古代的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鉴别方法就是咬上一口,这让银子看上去伤痕累累,全是牙印。银子黑乎乎的外貌使银子一旦掉到地上,就会根泥土融为一体。小块的碎银子更是不好找,大的“元”掉在地上人们会看到一块椭圆的黑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