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酿酒起源有哪些观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关于酿酒起源有哪些观点?,第1张

在中国古代,关于酿酒起源的讨论十分热烈。大致上可归纳为以下主要观点。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夏禹时代的仪狄发明了制造酒醪的技术,杜康创造了制造秫酒的技术。《吕氏春秋》、《战国策》、《世本》及《太平御览》等古籍都是这样说的。“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这是最重要的记载。《黄帝内经》的“素问”篇有一段黄帝与岐伯讨论醪醴,即造酒的对话。汉代人写《孔丛子》也有一段“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古之圣贤无不能饮”的说法。由此认为,夏禹之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已掌握酿酒技术,这是第二种观点。东汉的孔融在《酒德颂》中提出了“酒与天地并也”的新观点,晋代学者江统(250~310年)在《酒诰》中,庚阐在《断酒戒》中先后提出了“自然发酵成酒”的认识,这是第三种看法。

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由一点生活中的偶尔的机会作契机,启发创造发明之灵感,这是很合乎一些发明创造的规律的,这段记载在后世流传,杜康便成了很能够留心周围的小事,并能及时启动创作灵感之发明家了。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窦苹考据了"杜"姓的起源及沿革,认为"杜氏本出于刘,累在商为豕韦氏,武王封之于杜,传至杜伯,为宣王所诛,子孙奔晋,遂有杜氏者,士会和言其后也。"杜姓到杜康的时候,已经是禹之后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上古时期,就已经有"尧酒千钟"之说了。如果说酒是杜康所创,那么尧喝的是什么人创造的酒呢?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自不必说。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对杜康也有过较详的记载。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交接处。因流经县治的一条河水底多白色头而得名。白水县,系"古雍州之城,周末为彭戏,春秋为彭衙","汉景帝建粟邑衙县","唐建白水县于今治",可谓历史悠久了。白水因有所谓"四大贤人"遗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传为黄帝的史官、创造文字的仓颉,,出生于本县阳武村;一是死后被封为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制瓷器;一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发明者东汉人蔡伦,不知缘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坟墓;此外就是相传为酿酒的鼻祖杜康的遗址了。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小县城,一下子拥有仓颉、雷祥、蔡伦、杜康这四大贤人的遗址,那显赫程度可就不言而喻了。

无独有偶,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过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汝州全志》中说:"杜康叭","在城北五十里"处的地方。今天,这里倒是有一个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们说这里就是杜康叭。"叭",本义是指石头的破裂声,而杜康仙庄一带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风化而成的。从地隙中涌出许多股清冽的泉水,汇入旁村流过的一小河中,人们说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这段河道中,生长着一种长约一厘米的小虾,全身澄黄,蜷腰横行,为别处所罕见。此外,生长在这段河套上的鸭子生的蛋,蛋黄泛红,远较他处的颜色深。此地村民由于饮用这段河水,竟没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庄北约十多公里的伊川县境内,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传也是杜康取过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县和汝阳县,已分别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杜康酒厂,产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产品、汝阳的产品连同白水的产品合在一起,年产量达一万多吨,这恐怕是杜康当年所无法想象的。

史籍中还有少康造酒的记载。少康即杜康,不过是年代不同的称谓罢了。那么,酒之源究竟在哪里呢?窦苹认为"予谓智者作之,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这是很有道理的。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下了制造酒的方法,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智者"归纳总结,后代人按照先祖传下来的办法一代一代地相袭相循,流传至今。这个说法是比较接近实际,也是合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

关于酒起源的民间传说

酒的出现比文字要早,因此,没有关于酒起源的文字记载。最初的酒被称为“猿酒”。猿猴采食野果后,将吃剩的贮藏于洞穴中,果皮腐烂时野生酵母菌使果实中的糖分自然发酵,形成酒浆。

猿酒

原始社会时期,酿酒的主要方法是用发酵的谷物来酿制水酒。当时的酒在先民眼中是一种有着极大魔力的饮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最迟不晚于公元前200年。中国很早就开始以五谷作为酿酒的原料了,《法苑珠林》载:“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叶果用种种子果草杂作酒者是也”。

古代酿酒

酒的发明,在我国已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世界酿酒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酒起源的传说,先民在创造了酒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 流传至今。

杜康造酒

上天造酒说

“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我国有很多古籍记载着这一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距今3 000多年的《周礼》一书中已详细记述过天上“酒旗星”的存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创造了“二十八宿”的说法,它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关于“酒旗星座”的 说法,《晋书》中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17颗星,其中12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8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在天空中仔细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上天造酒

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关于酒是由上天所造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被人们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此外,如“吾爱李 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泉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曜”,“拟酒旗于元象”,“囚酒星于天岳”等,都带有“酒星”或“酒旗”这样的词句。窦苹所撰《酒 谱》中,也有酒为“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不过,连《酒谱》的作者自身也不相信这样的传说。

杜康造酒

古代人给后人留下的很多传说都表明,在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酿酒。当时,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酒泉之法”并曾有“汤液酒醪”之论,因此,后人也曾尊他为酒的创始人。西汉人所著《孔丛子》有“尧酒千盅”之句。而唐朝陆龟蒙甚至编了一个关于舜的父亲瞽叟用酒加害舜的故事。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显然,他们认为,酒并不是由杜康、仪狄所发明的,而是要早得多。据说《神农本草》已著酒之性味,也就是酒在神农时代已经发明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华夏民族 智慧的化身,很多发明创造以及许多美丽的传说都可能出现在黄帝时期。

炎黄二帝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说明了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所证实。在当时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能在浩渺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至于因何把其命名为“酒旗星”,并认为它“主宴饮食”,那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证明酒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确实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又无科学论据,此乃附会之说,只是文学渲染夸张而已。

酿酒工人

冬至节的来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喝冬酿酒的原因:

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所以有一个说法就是“冬至大过了年“。所以,有冬至喝冬酿酒的说法。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二十四节气”。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

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故,斗柄是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时为冬至节气。 

“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

由字面看,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

“林”,高粱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扩展资料:

仪狄是酿酒的“始祖”的矛盾说法:

比起杜康来,古籍中关于仪狄的记载比较一致。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那么,仪狄是酿酒的“始祖”此说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

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驸,说帝尧、帝舜部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部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部善饮酒,他们饮的酒的造酒人无记载,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并不确切。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难的事,单凭一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凤凰网-酿酒传说之仪狄造酒说

据古籍《世本》记载,有个叫仪狄的人发明了酒醪。酒醪就是未经过滤酒滓的浊酒。《世本》是战国时史官所撰,原书在宋代时散佚,只有清代的辑本,所以对这本书的记载,许多人不完全相信。《战国策》中也谈到仪狄。夏禹的夫人让仪狄酿酒,酒味甘美,献给禹品尝。禹饮酒时觉得它的味道甘甜,于是就疏远了仪狄,并且不再饮酒。《孟子》一书中也有“禹恶旨酒”的记载。现在有不少学者认为:仪狄是夏禹时候的人,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是一位酿酒高手,酿出的酒味道甜美,令人念念不忘,后代人们把他奉为酒祖,以为纪念。

但是,在许多地方,人们又尊奉杜康为酿酒祖师。这一观念在民间广为流传,杜康甚至成为酒的代名词,有一种说法是,杜康确有其人,生活在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是一位著名的酿酒师。杜康酿造的美酒名扬四海,他还曾经为周天子酿过酒。至今,在陕西白水县还有叫康家卫的村庄,传说就是杜康的出生地,在村子的东边,还留存着有杜康墓,村边有一眼甘泉,四季长流不息,传说杜康曾经用这泉水酿酒。此外还有杜康沟、杜康河等传说。

从史籍和传说可知,仪狄生活在谷物酿酒发明数千年以后的时代,他并不是酿酒的发明者,但他善酿美酒,发展了酿造技术。杜康比仪狄晚一千多年,此时的酿酒技术更加进步,积累了经验更加丰富,杜康继承前人的成就,而且有新的创造,酿造出别具一格的美酒。相传他是用高粱酿酒的创始人。在粮食作物中高粱地广泛栽培,比稻、粟、黍稍晚一些,因此,最初的酿酒原料都是稻、粟、黍。但与这些谷物相比高梁更适合酿酒。因为高粱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少,却含有少量的单宁,这是酒中芳香族物质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酿酒原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会影响酒的质量。所以高粱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酿酒原料。当然,生活在周代的杜康是不可能掌握这些科学道理的,但是,他完全有可能在长期的造酒实践中发现高粱作为酿酒原料的优点,运用卓越的酿酒技术,把高粱作为原料酿酒,成为高粱酿酒的发明者。

其实谷物酿酒技术的发展需要世世代代酿酒劳动者的经验积累和创造性实践,酿酒是一个需要人为控制的自然过程。从仪狄到杜康,不知道有多少酿酒者世代相传,推动了酿酒事业的发展。

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酿酒、饮酒?饮酒习俗与酒文化有哪些关联

“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绝不亚于可以果腹的粮食,大多数人一日三餐几乎都要与酒为伴。

他们的宗旨是可以不吃饭但绝不能不喝酒,众多“酒鬼”都将“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作为信念,以至于从古至今因酒误事者比比皆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民间俗语也有“酒能成事,亦能败事”的说法。“酒”作为一种承载了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载体,如果能够把握适度原则对身心健康都有益处,正所谓“小酌怡情,大酌伤身”。

“酒”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仅仅只是一种饮品,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极为浓郁的了文化色彩,以及符合古代人文气质的真挚情感。

可以说“酒”在古人的意识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寄托喜怒哀乐的载体。

古代社会中的“酒”仿佛可以幻化成万事万物,在不同人的口中所表达出来的形态也不一样。在帝王口中“酒”是雄才伟略、豪迈大气;在文人口中“酒”就是不朽的名篇佳作;在英雄口中“酒”却又变成了慷慨激昂的侠义之气。

酿酒、饮酒历史源于四千多年前

1杜康酿酒说

“酒”从问世伊始就融入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文化标志物,它不仅见证了古代先民的伟大智慧,同时也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亲历者。

关于“酒”的发明历史其实还有待后人考证,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都认为,杜康酿酒以及黄帝、尧帝造酒比较可靠。

按照古代社会的普遍说法可以得知,生活在公元前1972-1912年的夏朝国君杜康才是“酿酒始祖”。汉代《史记》、《说文解字》对此均有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这句古籍记载大意为杜康就是夏朝君主姒少康,同时他也被道教尊为先师。据史料记载杜康曾因夏朝政变,被迫逃亡至虞国并任庖正。

所谓“庖正”是古代的厨官,也就是现代人比较熟知的厨师。在此期间因偶然事件发明了传承后世的“酒”。

《说文解字·巾部》曾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段文字进一步证实了杜康酿酒的史实,“秫酒”即用秫酿制而成的酒。同时,这位夏朝君主还发明了簸箕与扫帚等生活用品。

三国时期一代奸雄曹操曾作四言诗《短歌行》,其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诗句

,从这四句诗歌表达的意境来看,“酒”在三国时代变成了可以“解忧”的良药,而“唯有杜康”四字再一次证明了杜康酿酒的真实性。

因为杜康发明了酿酒方法并将奠定了古代“酒”文化的契机,所以后人将杜康称为“酒圣”或“酒神”。至此之后专司制酒的行业就将其奉为祖师爷,而且后世人也多以“杜康”代指“酒”。从此以后饮酒习俗就在民间流行起来,并且历经四千多年历史在现代社会达到顶峰。

2黄帝造酒说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与禅让制典范尧帝造酒的影响力,虽然无法与“杜康酿酒说”相提并论,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也得到了很多史料支持。《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曾记载了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或醪醴如何?岐伯对曰:必配以稻米或五谷,炊之谷薪。谷米者完,谷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得知“五谷汤液”或“醪醴”,其实就是上古时期的甘浊的酒,当然也可以泛指所有酒类。但是时人却并没有将其当做饮品而是用其治病,“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其实就从侧面证实了“醪醴”是药酒的说法。

“黄帝造酒”源于一次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大战,相传黄帝为了统一各部曾与蚩尤在涿鹿发生战争。

但由于炎帝蚩尤擅于使用奇门遁甲之术,在与黄帝作战时施法之后顷刻间弥天大雾滚滚而来。黄帝大军皆被困于迷雾之中伤亡惨重。

为了能够尽快恢复士兵战斗力,黄帝命歧伯搜寻“五谷”并蒸熟,然后再放入陶罐之中静置三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陶罐中的熟米饭,居然因为发酵而变成了入口清冽、甘甜若醴的“酒”,这其实就是“黄帝造酒说”的渊源。

黄帝饮用之后顿觉神清气爽说道:“此物,甘美可口,玉液琼浆,天功造物,神妙之水,即可当药用之,亦可当醪醴饮之”。

大意为“酒”的味道甘甜可口,饮用之后也可以使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感,于是下令犒赏三军众人饮后皆生龙活虎。

3尧帝酿酒说

尧帝是中国上过时期的“五帝之一”,关于尧帝最著名的传说就是“禅让制”。作为 “禅让制”第一人他对古代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料对其记载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初封陶侯,辅佐帝挚”,可以说尧帝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古帝王。

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年仅二十岁就正式即位为帝并建立古唐朝。在“征讨四夷,统一中原”之后,在民间发现了大禹并派其治水。

尧帝在未第七十年时曾遍访天下贤士得到大舜,在经过一段考察之后将帝位禅让于舜。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名的“禅让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尧帝是一位胸怀宽广、心系天下之人。他在位期间曾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很多巨大贡献。

相传尧帝是由龙所化所以对灵气特别敏感,于是在滴水潭灵气的感召之下带领族民在此定居。

由于此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于是尧帝就号召族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至此尧帝统治期间百姓皆能安居乐业。

为了感谢上苍对尧帝一族的厚爱,同时也为了祈祷农业发展更加顺利。尧帝派人精选优质粮食投入滴水潭中浸泡,并经过发酵去除杂质淬取出祈福之水。这其实就是上古时期尧帝造就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尧帝将祈福之水命名为“华尧”。

至此之后古人酿酒、饮酒就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并且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流传几千年的“酒文化”。

从中国古代“酒”的发展历史来看,应该从杜康酿酒开始古人就已经开始饮酒,这样算起来中国“酒文化”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并且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在现代社会达到了巅峰。虽然今人饮酒已经缺少了很多豪气与文化底蕴,但是对“酒”以及酒文化的青睐却一点也没有减弱。

古代“酒文化”之“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杜康作为中国古代酿酒、饮酒第一人,被后世人尊称为“酒圣”或“酒神”。

这其实是从酒的发源历史角度对杜康的极高赞誉,但如果从饮酒方面来讲其实后世也出现了很多,以“酒神”、“酒仙”、“酒圣”,以及“酒鬼”命名的历史名人。

“诗圣”杜甫曾创作过一首《饮中八仙歌》,他在这首诗歌中用诙谐幽默,以及极具文学色彩的诗文描绘了,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八位“酒仙”。通过精妙绝伦的语言特色刻画出了,每一位“酒仙”不同的酒中人生。

1《饮中八仙歌》中的古代酒文化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酒醉之后骑在马上摇摇晃晃,仿佛是乘坐一艘江中小舟一样左右摇摆。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唐玄宗侄子汝阳王李琎平时经常与酒为伴,又一次居然在痛饮之后才去朝见天子。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左丞相李适之因李林甫排挤而罢相,于是他每天都不惜花费万钱举办大型宴会,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崔宗之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举杯饮酒时经常常仰望天空,这种姿态就给人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虽然是一个出家人每天在佛前斋戒吃素,但是一饮起酒来就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仙”李白每饮酒一斗就可以做一百首诗,他经常因为喝醉酒儿睡在长安的酒家之中。天子召唤他上船作诗但他却因醉酒而自称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大书法家张旭只需喝三杯酒就能写出绝世书法作品。他为人不拘小节经常在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焦遂五斗五酒下肚之后才会精神振奋,他经常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并语惊四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酒中忧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仙”李白又被世人称为“酒仙”,他在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酒后惆怅与失意,不仅给人一种非常浓郁的失落之感,而且还有一种“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酒”在李白的诗歌中幻化成了一种诗与酒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