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损家谱如何修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破损家谱如何修补?,第1张

纸张上有些字迹还十分清晰,有些因为破损或卷起,或缺失。

这是一套捐献的家谱,等待修补。

对古籍进行修复,是从物质层面进行修复、保护。

纸张取下来进行分页。

修复前的拍摄保存。

将一页估计整平。

工作人员在调纸的颜色。

将古籍上的污渍清洗干净。

在古籍修复中,浆糊是必不可少的。

把水分挤压出去。

用毛巾擦干水分。

细节部分用毛笔去清理污渍。

古籍修复。

用镊子修复破损的书籍。

染色后的纸张需要晾干。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古籍。

“书医”们:为古籍“续命”。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修复好的古籍有没有漏洞。

修复后多余的纸张裁剪。

敲打古籍,在装订的时候才会平整。

由于两册家谱太大,放不进压平机,用石板压着。

修复后装订。

毛笔、喷壶、镊子、浆糊都是古籍修复的基本工具。

如今,古籍修复的传统工艺已经成为一项冷门手艺,但人们对纸质书籍的热爱,仍不改初心。

先说去除封皮污垢的方法。

   假如封皮是塑料压膜的,只需用肥皂水清洗,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假如封面是纯纸面的,无论是灰尘、蝇屎还是一般的污迹,都可以用清水浸泡的方法去除。

   假如封皮有笔迹等污迹,处理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铅笔痕迹:用橡皮擦。

   2墨水痕迹:据说可在书页下垫一张吸水纸,用20%的双氧水溶液浸湿污斑,然后在书页上再放一张吸水纸,上边压以重物。等到墨水被双氧水溶解吸收,纸张干后,墨迹也就跟着消失。但这种方法我没用过。

   3油笔(圆珠笔)痕迹:我只能用细砂纸反复摩擦。这种方法实在粗暴,可我没有别的好办法。

   4油迹:据说,在油迹上放一张吸水纸,用熨斗轻轻熨烫几遍,油垢即可被吸入纸内,使书页平整干净。这种方法我也没用过。

   假如封皮原有破损,又被书商或某人修补过,处理方法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胶布粘贴:很多人喜欢用透明胶布(带)粘补书页,但时间久了,胶布会起化学反应,严重腐蚀书页。因此,胶布粘补法最不可取,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狠狠心,把胶布撕掉了事,虽然这有可能损坏书页的完整,可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可用。

   2糨糊或胶水粘补:糨糊或胶水对书页的损伤也很大,更会将前后几页书粘连在一起,不利于阅读。对此,可以采用清水浸泡的方法,去除书页中的糨糊或胶水,然后用涂抹过乳白胶的小纸条重新粘补。

   2004年9月3日,我曾买过一本封面与扉页被糨糊紧紧粘连的《阿凡提的故事》(张世杰编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初版,1979年4印),我将该书的封面与扉页泡在水里,再一点点地揭起,最后终于让完整的扉页展现在眼前。

   这里提到的乳白胶,学名叫做“聚醋酸乙烯乳液”,呈乳白色,不透明,故名。在我看来,它的粘补效果最佳,而且也不会让书页起皱。

   《中国书画装裱》(王栋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中介绍过一种修补书画的方法,在修补旧书时也可借鉴:“下水浸泡,放进有泻水孔的水池或水盆内,塞住泻水孔,将开水倒进水池浸烫,浸泡半日后,最上一层老尘即脱离画面,溶于水中,水呈黄赭色。然后拔出塞子,放出脏水,查看浸泡效果。……如果经过几次浸泡仍不能使积尘尽去,可在清水中加进少量漂白粉,漂去最后一层积尘。”

   假如封皮有未曾处理过的破损,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裂口:假如裂口处露出明显的纸纤维,又不“缺肉”,将少量乳白胶涂抹于患处,抚平裂口,干后即可粘合(裂口两面最后垫上塑料薄膜,免得乳白胶粘在衬页或扉页上)。假如裂口“缺肉”,只能用涂抹乳白胶的小纸条粘补,最好使用与封皮纸质、颜色相同的纸条,这样看起来更加美观自然。《中国书画装裱》中说:“补救裂缝用签条法,即在裂缝处用宣纸在背纸后面糊上一条,上覆背纸夹在中间……”这种方法跟我采用的似乎差不多少。

   2书脊开裂:假如仅仅是开裂,用乳白胶粘补即可;假如书脊破损严重或者已经不复存在,可以用涂抹过乳白胶的,同质同色的纸条粘补,纸条的宽度要恰好覆盖过封皮一点,这样才能耐翻。

   2破洞:用涂抹过乳白胶的,同质同色的纸条粘补。《中国书画装裱》中曾这样说:“网纸法:在残洞处涂上糨糊,贴上一块宣纸,待干后用手撕去四圈边,由于残洞处已经贴牢,四边撕去后的形状正好和残洞一样,覆盖后将这层纸夹在中间。用这种方法补残,就叫‘网纸’。”

  

   3

  

   再说说书页的处理方法。

   其实,上述的各种方法也适用于书页,但书页的破损有几点特殊之处。

   1霉斑:封皮很少有霉斑,它一般都存在于书页上。《中国书画装裱》中介绍说:“在霉斑处涂上‘灰锰氧’,霉斑即变成紫色;然后再涂草酸,即可由紫转黄,轻霉即可尽去,重霉即可减轻。……唯有紫斑难去净,只能减轻。”在网上查,《劳动报》上有篇文章《各路藏品价值打折后的“消梅”攻略》,说“用高锰酸钾溶液3%,以棉签或者毛笔涂刷霉渍处,一二分钟后,再用5%的草酸溶液涂上,即可去掉霉斑。”

   这些方法我都没试过,因为我对霉斑不太反感。2003年2月24日,买到一本《庾信诗赋选》(谭正壁等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初版),书页上有一些紫色的霉斑,看起来有如水墨画,漂亮极了,至今仍然留着它们,舍不得清洗掉。

   2铁锈:有的旧书用铁钉装订,受潮后钉子容易生锈,据说用草酸或柠檬酸液可以擦去铁锈,然后用清水洗,用吸墨纸压好书页,晒干即可。但这种方法我没用过。

   3裂口:一般情况下,用涂抹乳白胶的同质同色的小纸条直接粘补。假如裂口比较长,或者出现在正文上,却不能随便粘补,因为书页两面都有字,处理时必须慎重。但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用及窄的小纸条粘补,粘补时让纸条粘在每行的空隙处,这样就会影响正文的阅读了。不管怎样,我只用乳白胶粘补,绝不用糨糊、胶水或透明胶布,因为它们对书页的危害太大。

   2004年8月1日,我曾经买到一本《古城秘密》下册([法]勒白朗著,周瘦鹃译,文艺书局康德五年十一月一日印刷),当时只修补了破损的封面。几天后,它不知怎么,从书架上落到地上,我却没有发现。我的猫觉得它是磨炼爪子的好工具,嚓嚓几下,撕裂了几页正文,我只好用小纸条来粘补,使用的就是上面说的那种方法。

   4菜渍:总有人看书时喜欢大吃大嚼,嘴巴又闭不严实,或者原本有漏洞,把红烧狮子头、鸡蛋炒柿子之类的残骸洒到书页上。这怎么办?我无计可施,只能在心中咒骂那些馋鬼。

   5潮迹:总有人喜欢把书往水里丢,以为这样就可以教会它游泳。据说,可用明矾溶液涂洗书页上的潮迹,但我没有试验过,因为我索性不买浸过水的旧书,除非毫无选择。

   6虫洞:书上的虫洞,可以参考上面介绍过的“破洞”处理法修补。但我从未试验过,因为我喜欢虫洞。一次,朋友送我一本商务印书馆民国版《西画概要》(吴梦非著,百科小丛书),里面的虫洞缥缥缈缈,形态万千,巧夺天工,美不胜收,令我叹为观止。这样的精美的虫洞,我说什么也要保留下来。

   7折角或缺角:很多人看书时喜欢对手动手动脚,拥有把每一页书看成毛边的本事。时间一久,很多书页上都会出现折角或缺角,不利于书的翻阅。我的处理方法是,用涂抹乳白胶的纸条粘补在书页的折角或缺角上,增加它的硬度或使其恢复原来的长度。对于有折角或缺角的封皮,也可用这种方法处理。

   8图书馆印章或签名:很多旧书里都有图书馆印章或签名,有的可以用上述的化学方法去除,有的我实在无能为力,索性用剪刀剪掉,然后以白纸粘补,只图眼前清静。

  

   4

  

   有的旧书装订质量欠佳,尤其是铁钉书和胶粘书,开裂现象比较严重。我认为,唯一可行的处理方法就是小心地撕下旧书封皮,然后给书钻孔,用敲直的曲别针代替缝纫针,用细线装订。然后,用乳白胶粘补好封皮。以后,此书基本不会出现开裂现象,除非遇到非常非常严重的损伤。

   再简单说说旧书的保养。《图书馆古籍编目》(中华书局1985年初版)中还介绍说,旧书应该防火、水、潮、虫、鼠、尘、强光、高温,书房窗户应装上毛玻璃或百叶窗。我却没有这些条件,只是让我的旧书随遇而安,因为我始终相信,在一般情况下,书的生命永远比人长久。

您说的是画心破了一个小洞,想在背面用胶带粘住,然后可以重新装裱,对吗?其实这个问题作为专业的装裱师傅是比较简单的,国画哪里破了?如果是空白的地方,是可以直接填白补白就可以直接装裱了,如果说是字墨的地方破损了,是可以调墨加纸完成以后可以直接装裱

还有一种是,各种带颜色的画,破损了以后需要专业的美术功底的颜料填补和修复,然后再完成装裱就可以了,我们是河北石家庄永泰装裱手工浆糊装裱培训中心古籍修复培训中心,所以您说的这些问题都是很小case的问题

如果你手里有很珍贵的古籍,或者很珍贵的书画,需要修复装裱的话,可以来到我们这里,一起分享经验,分享技术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也希望您能够采纳我的意见

问题一:什么装什么裹 应该是银装素裹

问题二:成语什么装什么裹 银装素裹

问题三:什么装什么裹成语 银装素裹(yín zhuāng sù guǒ):指雪下过之后的场景或冬天雪后的美丽景色,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文章

1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2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1]

3“山川河流,树林道路,全都是银白色的,整个队伍里的人马也都银装素裹。”

造句

1马蹄莲开了,白色的佛焰苞围住**的花柱,犹如一尊尊银装素裹的小塔,美得端庄,也美得大方。

2下了一场鹅毛大雪,那间小木屋顿时银装素裹,如同童话世界中美丽的情景。

3雪后,北京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问题四:什么装素裹 填颜色 红装素裹

问题五:装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穿着的衣物:服装。便装。军装。中山装。装裹。

2、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上装。卸装。

3、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治装。整装待发。

4、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装备。装置。装甲。

5、用服饰改变人的原来原貌:化装。乔装打扮。

6、假作,故意做作:佯装。装相。装模作样。

7、安置,安放:装载。装卸。

8、布置,点缀:装修。装饰。

9、特指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装订。装帧。装裱。线装。精装。装潢(原指用黄檗汁染的纸装裱书画,现泛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1]

详细解释

1、形声。从衣,壮声。

2、行装。

装,裹也。――《说文》

橐中装。――《史记・郦生陆贾传》

简元辰而装。――张衡《思玄赋》。注:“束也。”

顾形影,自整装。――《文选・傅毅・舞赋》

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战国策・齐策四》

为装遣荆轲。――《战国策・燕策》

又如:装囊(行囊,远行者携带的袋子);装束(束装,整理行装骇。

3、服装。

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童装;春装;夏装;冬装;男装;女装;猎装;学生装;军装;古装;装束(衣着穿戴)。

4、亦泛指物品。如:装送(嫁妆);装遣(嫁妆);装资(置办嫁妆的费用);装新(穿戴结婚时的礼服和饰物)。

5、服装的式样。如:西装(洋装)。

6、书籍装订的式样。如:平装;精装;线装。

1、装饰;打扮(指一般的装点)。

体美容冶,不待饰装。――《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千金装马鞍,百金装刀头。――唐・杜甫《后出塞》

宝装屏风。――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装柳(给死者穿衣前,摆顺理平其手脚);装奁(女子梳装用的镜匣);装背(装裱书画)。

2、装作,假装。

也不言语,只装鬼脸。――《红楼梦》

今人做诗,多爱装造言语。――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又如:装煞臭幺(摆臭架子);装套子(设置圈套);装腔(说假话装得若有其事的样子)。

3、装载。如:装车(将货物放置于车);装放(装载,安放);装船(将货物装入船舱)。

4、装配;安装。如:装折(装修设备);我们家家户户都装了电灯;装修(指房屋中所安装的门窗橱壁等设备)。

5、贮放;藏。

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史记》

6、运载。

私奴装粮食来。――《晋书》

7、修整书画。如:装池(装裱古籍或书画;也指古藉书画的装潢);装轴(书画裱托后,在纸尾加横轴,使于舒卷或悬挂);装潢(装璜。装裱字画)。

8、装入;放进。

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唐・陈陶《水调词》

问题六:邮政包裹用什么东西装 邮政包裹可以去当锭邮政局打包,衣服可以自己用编织袋装,并用邮政局的针线缝上,其他物品也可以在邮政局购买专用箱子,并通过机械打包器给捆绑打包。

问题七:邮寄衣服应该用什么装 用大塑料袋包两到三层,确保水不会漏到衣服里,然后找张不用的白布缝个包裹,装到里面,然后在包裹上写清楚地址就OK,如果你懒得缝,邮局就有卖的,也不是很贵,切记先不要封口,因为丹之前邮局要检查包裹的!

问题八:什么山如什么什么阳似什么什么装什么裹什么风萧 江山如画,骄阳似火,红装素裹,秋风萧瑟

问题九:含“裹”的词语有哪些 含“裹”的词语有哪些

缠裹、

包裹、

装裹、

裹脚、

裹腿、

裹创、

裹角、

妆裹、

展裹、

裹腰、

裹尸、

裹粮、

苞裹、

御裹、

封裹、

裹金、

裹帘、

巾裹、

麇裹、

裹掖、

蒸裹、

裹藏、

无裹、

成裹、

裹袱、

围裹、

药裹、

裹持、

裹糇、

盐裹、

束裹、

裹饭、

裹革、

紧裹、

结裹、

裹包、

裹合、

挟裹、

诨裹、

浇裹

装裱拼音:[zhuāng biǎo]

装裱是装饰书画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古代装裱的专称叫做“裱背和裱面”,亦称“装潢”,又称“装池”。据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

中文名: 装裱

外文名: Mounting

别名: 裱背,装潢,装池

定义: 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

来源: 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

碑帖:

石刻、木刻法书的拓本或印本,多做习字时临摹的范本。

装治:

1整理行装。

2装裱古籍或字画。

历代装裱名著:

《装潢志》——周嘉胄 著

全书共分四十二题,对揭洗、修补、全色、镶嵌、覆背、上下壁、安轴上杆、上贴、加绳圈、贴

签、襄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说明了装裱书画碑帖的各种技术、格式、设备、工具等,叙述的先后体

现了装裱的工艺过程,阐述最为系统和全面。

《赏延素心录》——周二学 著

本书从九种古籍中录了有关装裱的章节,依照唐、宋、元、明、清的时代顺序排列。文中介绍了

许多装裱和修补破画的经验,兼及画叉、画案和画匣的形制。它与《装潢志》可称为书画装潢学方面

最具代表性完整性的姊妹篇。这两卷书,篇幅不长,但都精而不苛,简而又要法尽精到,悉有成效,

诚墨宝金汤,绘事干城,是中国明清两代装潢技艺的宝贵总结,一向为装裱家所手自传抄,视为双壁

,奉为圭臬。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著

书中对装裱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对如何组装书画,如何煮糊、修补、装轴等作了言简赅的

论述,开装潢学之先河,其论著为世所重。

《画史》、《书史》——米芾 著

书中从正反两方面来阐明装裱经验,主张用纸托画褙画,反对用绢褙画;主张裱好的书画要以时

卷舒,适时收藏,否则容易损坏,反对轴身过重,指出用檀木作轴杆,中间宜刳空,以免轴重损绢;

强调牛角不宜作轴头,那样会有湿臭气;主张用丝线编织成狭而扁平的带子轻轻的缚画,以免损画。

他的装裱理论都是经验之谈,切合实际而又精细入微。

《齐东野语》为我们提供了南宋绍兴内府书画的装裱格式。在很多方面是值得今天学习和继承的

《宋史·职官志》中“官告院”部分,向我们提供了宋代官员委任状的装裱格式。其中,装裱的

精致和丰富多变,能给我们以有意的启示。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 著

《清閟藏》——张应文 著

节录部分记述了装裱古书画所用的纸和绢,对我们研究古书画的鉴别和修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米芾关于装裱的理论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长物志》——文震亨 著

本书节录介绍了法糊、装褫定式、裱轴、裱锦、藏画等,其中关于画匣、悬画月令的说明颇有新

意,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书画名家和著名法帖。

《小山画谱》——邹一桂 著

书中关于矾绢、矾纸、用胶矾的介绍,是我们修补古画必备的知识。

《装潢短论》——博采众书

《中国书画装裱》——冯增木 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年5月 第一版  1993年9月第二版

1997年1月第7次印刷

《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00例》——田淑国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2001年

7月第一次印刷

《书画装裱技艺辑释》——杜秉庄、杜子熊 编著 画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  1997年

4月第3次印刷

《中国书画装裱大全》——杨正旗 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年9月第一版1998年8月第二次印刷

中国书画装裱简史: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民

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精神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绘画、文字,大都给制在器物上,镌刻到石头、金属、兽骨以及竹木上,给收藏和传

播带来了很大困难。当缣帛(后来的纸张)问世后,绘画技法才得以施展与提高,文字也由单一的实

用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缣帛的发明,无疑是推动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促使装裱工艺降生的重要物

质条件。而丝织、造纸与书法、绘画的相互作用,又导致了装裱工艺的升华。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1973年湖南战国楚

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后来的长

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裱背和装饰书画的技艺经过不断的探索、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

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这是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工艺遗产极其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亟待我们加以

整理、继承和发展。

一、秦、汉时代书画装裱艺术的出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不久,

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怒涛中覆灭了。

在楚汉相争中那位斩白蛇而起的刘邦,终于建立了西汉政权。西汉隶书发展,立碑之风盛行,传

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洋洋大观,灿若星辰。

秦汉绘画艺术是,包括壁画、漆画、画像砖、木板画、木筒画、帛画等。比前秦都有发展。在艺

术表现上,力求抓大貌,大势上也能处理较大的场面,塑造出各种不同的形象,但这个时期的绘画尚

处在稚拙阶段,还缺乏深入精致的表达能力。

秦、汉已使用简策与帛书。用竹做的叫“简策”,用木做的叫“版牍”。

关于简的制作,古书上也有很清楚的记载,历年来从地下挖掘的实物,也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明

确的认识。汉代学者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量知篇》中写道“……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

,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台湾刘向《别录》中说:“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

皆于火上炙干之……以火炙简令汗去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曰汗简。”一根竹片叫做“简

”,每单根简是组成整部著作的基本单位,一部书往需多根简写成。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处,就叫做

“策”,“策”字也可以写成“册”。据《说文解字》,“册”是象形字,像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

形。一根简容不下许多字,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在当时,一篇文章就是一册,所以“篇”也

就是那时的计数单位。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简策上的字是用毛笔沾墨写的,这叫做“笔”,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这叫做“削”。简策使用

的时期很长,甲骨文和青铜器上都有“册”字,这说明在公元1300多年之前简策就已有了。它最盛行

的时间是从春秋到东汉末年。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用它们来制作书籍,容易得多,便利了人们写

作。竹策的诞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的《五经》等书

,就是写在简策上的。

但是,简策太重,一部书要人抬、肩扛、车拉,十分不便。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另外一种

可代简策的东西——帛。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

前面,我们已对旧中国国时代的帛画做了介绍,这里专门对帛书进行介绍,从中会发现书画装裱

艺术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和它那不易被人发现的足迹。

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因帛也有缣、素等名称,所以古人也有称帛书为缣书、素书的。简

策和帛书有时并称,例如在《墨子》中说:“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孟。”

帛书与竹简并行使用,直到东汉时代。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国家图书遭到破坏,军人把帛书拿来

做车篷、提囊、口袋,可见当时已经为数不少。三国以后。纸逐渐通行,帛书渐少。帛书的普遍使用

大约在旧中国国到三国之间,七八百年之久。

帛是丝织品,质地轻软。在织出的长匹上面写字,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随意剪裁,随意郐卷。比

体积庞大、笨重的竹、木简要方便得多,实用得多了。

《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公为周立九府园法,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可知古代

的帽为二尺二寸宽。汉代仍沿袭古代制度。《流沙附简·二器物类》中记载:“任城国亢父缣一匹,

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缣帛广二尺二寸,简书二尺四寸,把简书和帛书的卷轴陈列在书案上

,形式是很直辖市的,当然一卷简书和一卷帛书相比,体积不同,卷内抄写的文字也不同。

帛书的形式发展到汉代,越来越考究了。那时有专门供写书用的缣帛,而且在上面还织有花纹、

淡雅的图案,为书写方便还织有或画有红色或黑色的界行,人们称之谓“朱丝拦”、“乌丝拦”。

简书编简相间,中有缝隙,不适于用来抽图。帛书可以避免这种缺陷,很适用于绘图、制图,《

汉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由此可见,帛书在当时极为流行。

帛书为使用方便,用竹策装在其首、尾,这样帛书就形成了卷,装在首尾的竹策、木板等,便成

为最原始的“轴”。当人们打开帛书放在案几上时,查阅十分方便,若在装好的帛、作画更为

方便。从人们便于阅读、著书、绘画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初的书卷问世了,同时书画装裱的真正雏形

,已经在帛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

据了解用帛代简虽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币十分贵重,所以不易普遍使用。因此现在留下来的帛书

不多。1934年长沙楚墓中发现一件,叫做“缯书”,四方形,文字共有900多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

墓发现一大批帛书,共有十多种,约计20多万字,均用墨笔篆字或隶字书写。有《志子》、《战国策

》、《易经》等著作。由此可见帛书的一般情况。

“经卷”历史上称为“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是经孔子思想为主要内容。2000多年来被称为

封建社会的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一直被遵称为“六经”或“

五经”(《乐》经已经失传而不算在内),凡抄录“六经”、“五经”的卷被称为“经卷”。

原来的经卷是抄在帛上的(也称为帛书),《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

十卷;兵书略有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这些可以卷舒的经

卷、图册,为了保护和使用,都是用织物为底子做成可以舒卷的卷子,这些卷子是用绢、帛、布、粗

麻等上浆,有装背之说。这便是最早的装卷。虽至今并无详细文字记载,但中国书画装裱已经形成。

纸的发明:用帛代简,虽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却贵而难得,不易普遍使用。这就需要有一种价廉

易得,既能保持简策和缣帛的优点,又能避免它们缺点的东西来做书写、绘画的材料。于是人类期待

已久的纸,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纸是我国劳动人民首先发明创造的。纸的发明在我国文明史上,以至世界文明史上意义十分重大

在我国古代,由于造纸原料的不同,对纸的解释也不同。东汉许慎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

字》中对丝织纤维所造的纸做了这样的解释:纸,絮一也,“”字下说“淌絮箦也”,“淌”字下

说“水中去絮也”,“絮”是“敝绵也”。汉代所说的绵就是丝绵,所以絮就是不好的丝绵。“箦”

是竹席子。把这些字的意义连起来看,纸就是在水中漂丝绵时,将丝绵在竹席上捶打,而留在席上的

坏丝绵。这种粘在席上的坏丝绵往往干了以后成为一张薄片,把这种粘在席上的薄片加以利用,而成

之为纸。

纸,古书上也有记载。《后汉书·蔡化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谓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破布、旧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秦上之。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段记载,对于采用植物纤维造纸

的发明时间、发明人可以说介绍的是非常明确清楚了。

纵观汉代是简、币、纸并存的时代,似以简、帛使用最普遍。三国以后纸的使用渐多,至晋最盛

行,东晋以后纸已完全代替帛的使用。纸的发明,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燕尾服,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

的。

当时的纸是有黄檗汁染过的(黄檗,落叶乔木,木材坚硬,供作建筑材料等用,茎可制**染料

,树皮可入药。又名黄柏),染过的纸颜色发黄,故称为黄纸。用黄檗汁浸染,是为了保护书籍,因

为黄檗汗液中的化学万分可以使纸长年防蛀,这种方法又称为“入潢”。我国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用黄

檗保护书籍了。二世纪末叶刘熙所著《释名》内已说:“潢”是“染纸”,三世纪以后就很流行了。

西晋荀勖整理汲冢竹简后,在《穆天子传》序中提到用黄纸代替竹简,指的就是这种纸。而五世纪的

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求》中有“入潢”一节。更加详细介绍用黄檗汁染纸的方法。

初期用纸写书的形式,模仿帛书的样式把纸张粘成长卷,用捧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以此为

中心卷成一束,称为卷轴,所以这种制度就叫做卷轴制度。每张纸上要画上边拦和界行,以便于书写

,因而也有乌丝拦、朱丝拦之称。每一纸卷用纸从二幅到几十幅不等,每幅纸又叫做想方设法或幅。

为了保护纸卷,大约每五卷或十卷用帙包裹起来,也有的盛之以囊。当时的书,是用毛笔濡墨进行书

写的。这种连粘成的长卷,用捧作轴,用毛笔进行书画,和今天的横披、手卷又有何异,笔者认为,

这就是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开端。

装裱画与材料

书画作品的皴平方法、装裱方法及装裱画和装裱成品材料ZLO019 本发明涉及一种书画作品的皴平方法

和一种装裱画的方法及用该方法得到的装裱画和装裱画用的成品材料。

本发明亦可解决如下两大问题:

1、解决了千百年来人们期待自己也能对自己的作品简单象字画装裱师一样地进行艺术装裱的热望。

2、改变了人类近千年来装裱传统,大大地提高了装裱的精度与决定性地突破了其表现的局限。

优势:本商品所独具特色的成品材料加上原来世界上已经流行的同类商品就能轻易地变化成为

多出几十倍以上的不同画框,与像框装裱形态的新商品,如果再加上多种颜色的设计与变化的搭配,

就会比同一个画框得出多出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商品。它的商业价值不仅可观,而且回收资金的速度

很快,也是最安全最快的投资选择,可以说是没有风险且回报可观的巨大持久性的投资事业。

古画揭裱当慎重

收藏书画的朋友,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古旧书画的揭裱。大多数的书画收藏者购得古旧书画后,

便很随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这是断然不可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件古旧书画作品的成全与毁坏

以及寿命的永暂。

古旧书画能不重新揭裱的尽可能不要揭裱,因为每揭裱一次,要经过热水闷烫、清水淋洗、化学

药品洗霉去污和修补、全色等多道工序,耗费很多时间,这些无疑会使古旧书画大受损伤。所以古人

曾说古旧书画非到了“蝴蝶翩翩舞”的破烂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

揭裱古旧书画,尤其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古旧书画,一定要找那些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又认真

敬业的装裱师。北京、上海、苏州等地都有专业的书画装裱店和技艺上乘的装裱师。如北京琉璃厂的

荣宝斋是国有企业,负有保全救护文物的责任。他们接到古旧书画,须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如何揭裱后

才分配专 人操作。切不可为了图省事省钱就近找技艺平庸的人揭裱。清代书画鉴别名家陆时化在其所

著《书画说钤》一书中说:“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它物,不

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此实为经验之谈。

另外,珍贵的古旧书画揭裱前最好拍照或录像,以备揭裱过程中毁坏而诉诸法律的凭证。

中国画的装裱

中国古代绘画最早大多画在帛和绢上,后来更多的画在宣纸上。因宣纸质地薄软,容易破损和皱折不

平,为了便于观赏和收藏,必须加厚加固,古人开始在画心背面托裱麻纸、布帛等材料称之“裱褙”

。为了使裱件典雅美观,画心四周镶上绫、绢等丝织品。破残污损的古画哪怕是已经支离破碎,只要

经过能工巧匠的揭裱便能使之恢复原貌并能延年益寿。保护国家文物使名人真迹能流传百世,应归功

于神奇的装裱艺术。装裱的款式,可分为悬挂款式与案头款式两大类。悬挂款式又分为镜片、条幅、

横披、对联、屏条、通景屏等,案头款式分为手卷和册页。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其工序方法也不

相同,下面介绍最基本装裱工艺的工序和制作过程。装裱工艺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

许多小的工序。第一部分为定型备料,包括制浆糊、托复褙、托染绫绢等。第二部分上浆托纸,包括

调试浆水、配托纸、润画心、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第三部分裁画心、下料,包括画心

下墙,取正方裁、量裁镶嵌材料。第四部分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定型,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

、镶天头地脚、卷边或沿边、上钉角等。第五部分复画上背,包括配复背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

裱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第六部分最后完成,包括下墙、打蜡、剪边、装天地杆轴,挂

网结带。由于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它们的工序材料也各有差异,而每个装裱师的经验、习惯手法

各异,各自的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装裱艺术又是一门工艺性强的专门技术,而且需要实际操作,反

复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这里只能简要谈几种最基本的、简单易行能自己动手托裱的方法。

书画装裱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画,

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

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

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沿革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

。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

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书法家

虞□还著有装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

“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

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采。北宋宣和年间,装

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

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

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

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

。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工具和材料装裱书画需要有完备的工具和材料。工具主要包括:①工作室,要求宽畅明亮通风。

②案台,以坚实的木材做成,用朱红油漆罩面,使之光滑平整。③大墙或壁,分木板墙和纸墙两种,

前者适用于气候潮湿之处,后者多用于干燥之处。要求平整、光洁。④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

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其刀刃锋利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⑤裁板,用于裁切

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或柳木为之。⑥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

木、杉木制成。⑦棕刷,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⑧排笔,由几

支乃至20余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⑨竹启子,用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滑

,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⑩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

砑石,用以砑磨画背,以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

材料主要有:①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②绢,是平纹织物,用蚕

丝织成,有粗细之分。③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天头、地头、隔水等。④锦

,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多用作手卷包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⑤浆

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

蛀。⑥颜料,即中国画颜料,用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⑦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

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⑧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前者多

用紫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既起到装

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的上下两端。⑨画杆,

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⑩绳、带、别,用于捆扎别紧裱物。另

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污迹等。

工艺装裱有—套完整工艺过程,操作时须按要求进行。其过程首先是材料的托和染,包括:①托

绫、绢,将绫绢正面合案铺平,用排笔蘸清水将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将水份吸干,使绫绢紧绷案面,

平直无皱,再刷浆糊,后将卷好的纸对齐绫绢,边展托纸,边用浆刷刷实,完后再以棕刷排实,揭去

,晾在墙上。另外还可将颜料放入浆糊中调匀,刷至绫绢,上纸,晾干,即连托带染色,称浑托。②托

镶料纸、裱背纸,大多托3层。先将第1层纸铺开,用稀浆水将纸刷平刷匀,加托第2层,对齐边口,展

纸,刷实。再用浆水加托第3层,步骤同上。3层托好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③染材料,将颜料

及胶用水浸泡化开,把所染纸绢绫反扣在画案上,往上刷颜色水,要均匀,先刷托纸,后刷纸绢绫的

正面。后上墙晾干。接着托裱画心包括:①湿托法,用于不掉色的画心。把裁方的画心反铺于画案,

润潮展平,上浆水,沿画心四边刷上局条,后把托纸刷上,再用棕刷由上而下刷住托纸。②平托法,用

于易扩散或掉色的画心。其法是托纸上刷浆水,画心覆其上。有飞托、覆托之分。再进行镶覆和砑装

,包括:①镶覆,将托好的画心裁去多余的局条,再在画心四周镶覆上所需要的圈档、上下隔水、天

地头、惊燕,绫小边或通天小边等各种材料,然后在其背面刷浆水,粘上覆背纸即可。②砑装,砑,

即对覆背后的裱件用砑石砑磨,使之光洁柔软。装则指在裱好的画幅上,装配天地杆、轴头、在杆上

钻,穿绳,以便悬挂等,至此装裱工作全部结束。

形式亦称品式。主要有:①条幅,因是垂直悬挂,又称挂轴,或轴。自上而下包括天杆、天头、

惊燕、上隔水、圈档、画心、下隔水、地头、地杆、轴头等,一般为天头大、地头小。②长卷,也叫手

卷,简称卷。由天头、副隔水、前隔水、绢边、引首、画心、后隔水、题跋纸心、拖尾等组成。③册页

,首尾相连、折叠而成,其形式类似画册,每页一幅画,或一画一跋,首尾为硬面包锦,内有边、画心

、分心等。册页有多种样式,其中左右翻折,向右开版的称蝴蝶装,上下翻折,向上开版的为推蓬装

等。另外装裱幅式还有屏条、对联、横披等。

参考书目

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文物出版社,北京,1980。

书画装裱书画装裱的形制及品式

中国书画装裱的对象,可概括为轴、卷、册三大类,这些按照画件形体规定的式样即为装裱形制。而

每一类中不同的装裱式样又称品式或装式。即是同一形制中,也还有相对独立的装裱形式,如轴类之

对联、屏条等。另外,尚有暂不归类的横披、镜心等。

(一)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悬挂在厅堂正

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

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

、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二)屏

屏亦称扇屏、屏□(此字上为“户”部,下为“衣”部)。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

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其正面粘贴绢画

。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

式。

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三)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

,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依副。

(四)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

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

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五)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六)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

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七)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

横竖两种类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