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由哪位皇帝下令编著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四库全书是由哪位皇帝下令编著的,第1张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下令,由纪晓岚主编。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其中也包括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等其他经典著作,还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来华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作,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的编纂

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永瑢负责,任命皇室郡主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3600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3800人。

《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据统计,光是征收得的图书就达13501种。这些书筛选后按“著录书”及“存目书”分别收入,其中“存目书”不录全书,只摘部分内容,而“著录书”则经过整理、校勘、考证后,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写存入,誊写完成后,还要与原本反复校勘。最后收录的图书有3461种。

《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采用分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

乾隆49年(1784年)四套书陆续完成,全书共抄7部,分别贮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师翰林院。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工整。

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库全书》时发现一些书有诋毁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检《四库全书》,并最终删除《诸史同异录》等11部。但这11部书虽然从《四库全书》中删除,但是依然存在宫中,没有销毁,这11部书中的9部还流传到今天。

嘉庆八年(1803年)由纪昀主持进行了《四库全书》最后一部分官修书籍的补遗工作,进一步完善《四库全书》。

删改古籍

编纂四库全书时,清廷为维护统治,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所谓有违碍字句的古籍,见四库禁书。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

《四库全书》的命运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4部,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后从沈阳故宫转运至兰州,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1966年10月,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经中央有关部门协调,辽宁省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运至兰州,藏于山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藏书楼,加强保护。文溯阁《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仍未定。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婚姻周年第1年§纸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铁婚、第7年§铜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铝婚、第11年§钢婚、第12年§丝婚、第13年§丝带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银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红宝石婚、第45年§蓝宝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绿宝石婚、第60年§钻石婚、第70年§白金婚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扑克人物

黑桃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丹麦人霍克拉

红桃J:查尔斯七世的宫廷随从拉海亚

梅花J:亚瑟王的著名骑士兰斯洛特

方块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罗兰

黑桃Q:帕拉斯o阿西纳,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战争女神

红桃Q:朱尔斯,德国人,查尔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国的兰开斯特王族的约克王后

方块Q:是《圣经o旧约》中的约瑟夫的妹妹,莱克尔皇后

黑桃K:戴维,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索洛蒙的父亲,擅长弹奏竖琴

红桃K: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沙勒曼

梅花K: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块K:罗马名将和政治家朱亚斯o西泽,罗马统一后成为独裁统治者

经o旧约》中的约瑟夫的妹妹,莱克尔皇后

黑桃K:戴维,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索洛蒙的父亲,擅长弹奏竖琴

红桃K: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沙勒曼

梅花K: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块K:罗马名将和政治家朱亚斯o西泽,罗马统一后成为独裁统治者

大学生应该知道的生活常识

1、常吃宵夜会得胃癌 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

3、鸡屁股含有致癌物, 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 应是饭前吃水果

5、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 反正茶类不要喝就对了多吃可以补血的东西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 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 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 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 会胖

10、少喝奶茶 因为高热量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 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 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3、天天喝水 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 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 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 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 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 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19、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 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20、睡眠不足会变笨, 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1、最佳睡眠时间是在 晚上10点~清晨6点

22、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 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3、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 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 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发因素: 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麻辣锅油腻食物调味过重的料理

26、帮助头发生长:多 食用包心菜,蛋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27、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 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28、苹果是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 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29、抽烟又吃维他命(B胡萝卜素-A维他命的一种), 会致癌,尽早戒烟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个时期: 月经来时,孕妇,临产前生产完后,更年期

31、抽烟,关系最大的是 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与膀胱癌有关

32、饮酒导致肝硬化 引发肝癌

33、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纤维化, 口腔癌

34、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 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会引发胃癌

35、食物过于粗糙, 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毒素 亚硝酸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 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 不拚久不醉酒

39、减少食用 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 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 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 不过量

43、维持理想体重 不过胖

44、保持规律的 生活与运动

45、保持 轻松愉快的心情

46、正确饮食习惯: 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XXXXX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XXXXX《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址、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内容较多,请结合自身需要,选择学习 (精锐教育,伴你前行)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专题类

  历史 军事 文化

  古典小说类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

  历史工具类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

  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

  民国地图 万年历

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的清宫旧藏一一北宋卤簿钟,几十年来,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中著名的研究结论:卤簿钟上的城门图案,是北宋皇城正门宣德门。

傅熹年先生所著《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中的《宋赵佶〈瑞鹤图〉和它所表现的北宋汴梁宫城正门宣德门》(论文完成于1984年)。傅先生根据辽宁博物馆所藏宋徽宗赵佶画的《瑞鹤图》和北宋卤簿铜钟上城楼形象,考证钟上城门就是北宋皇城宣德门。

傅先生作为中科院院士、国内古建筑泰斗,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考证值得学习与崇敬,我等后辈终尽一生也难望其项背。

然而,卤簿钟门楼的“宣德门说”,却是我多年的困惑。

当我仔细研究辽博的“卤簿钟,细读《宋史》及更多的相关文献时,我对此结论的疑问就越深。

卤簿钟上的“城门”实另有所指。

傅先生对卤簿钟上宣德门的认定,是从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开始的,《瑞鹤图》作于政和二(1112)年。

在这幅画上,徽宗用他潇洒而又纤柔的“廋金体”,题写序言和诗。

30岁的徽宗皇帝,在当年正月十六挥毫工笔纪实,明确画的为“端门”。

皇宫正门谓端门,边门为掖门。大宋国之正门为宣德门。

傅先生认为,《瑞鹤图》所表现的宣德门的形象虽屋顶以下未表现,但现有形制与辽博卤簿钟上基本一致。

《瑞鹤图》所画主建筑是庑殿式屋顶,五脊四坡,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四个面都是曲面,又称四阿顶。为屋顶最高等级。

上面这个,便是宗徽宗在《瑞鹤图》中画的宣德门两侧的朵楼。此朵楼为单檐歇山顶,因为是主门的陪衬,这种屋顶级别低于主门。

上图便是傅先生认定的“宣德门朵楼,与宋徽宗画得屋顶制式完全不同。

观察卤簿钟上的“城门”,与《瑞鹤图》有两点不同:1)两边朵楼的屋顶是单檐庑殿顶,而《瑞鹤图》中的朵楼为单檐歇山顶;2)在两左右两个阙形楼,为“三出阙”,是阙制的顶级规格。而《瑞鹤图》中并没有画出来。

尽管卤簿钟与《瑞鹤图》两图“朵楼”形制有异,傅熹年先生仍确定:卤簿钟上的门楼,为宣德门无疑。

傅先生得此结论的似乎有个假设:卤簿钟错了。

宣德门是北宋皇宫正门,宋之大典、大赦均在此门。时逢大节,皇上都要亲临此门,这是北宋国门。

政和八年(1118),宣德门曾由三开门改为五开门。但未见改制朵楼的记载。

宣和二年,上元节,宋徽宗召群臣到宣德门观灯,王安中在此列并奉命赋诗。

这首诗第三联句:“ 五门端阙 与 宣和第二年 ”。此年是1120年,宣德门早改五开门了。

在皇帝心中,宣德门地位从未变过。

如此一国之门,大宋象征,制卤簿钟的人吃多少个豹子胆也不敢弄错的!

同时,傅先生还忽略了卤簿钟上此门楼图案至关重要的几点:1)门楼处是卤簿钟唯一一处祥云缭绕处;2)此门楼是被大树掩映的;3)有些树是长在传先生认为的城门两边朵楼的前面。

屋顶的疑问且不说,光后面这几项可都太奇怪了!

若假此门是“宣德门”。门两边的朵楼是与城门同在东西轴线上,朵楼是建在城墙上的,难道,这树长在城墙上?城墙前?

这两棵树呈明显对衬布置,位置是特意为之。再看城门下两边的树,也是同样树种有意对衬布置。

整个卤簿钟唯一一处六棵大树的地方,在祥云的笼罩下,怎么看都像个院落。

为什么说这像个四方形的院子,而不是缩小版的皇城宣德门呢?

北宋皇城正面宣德门两侧是有左掖门与右掖门的。皇城六门,其正面三门,宣德门居中。仅有正门,那掖门何在?明显不是缩小版的皇城!

宣德门里面是大内深宫。此门直对着大庆殿,皇帝天天都在那儿办公、这么多大树,藏了刺客那还了得?

当然,皇宫最关键的是合礼制,办公区有树,可能不合礼制风水。

宣徳门外不能有大树吗?还真不能有。宣德门是大宋的政治中心,门前面是世界著名的广场。

国家仪仗大典,大赦天下,圣上观灯看焰与民同乐,都在宣德门上,徽宗没事还爱独自登楼。这里有大树是不可能的!

蔡京的儿子蔡绦,写过一本《铁围山丛谈》笔记,就写了个当朝故事。

宣和六年春正月上元节,徽宗带后宫登宣德门那是要“帘幕重密”,不让下百百姓知道。“是日,上偶独在西观上,宦官左右皆不从”,没想到下面有人指楼上出言不逊。

事大了,严刑拷打直至打死骂人者,也没查出什么来。

为皇帝的安全,不可能容许有安全隐患。

其实,之所以让这里祥云飘飘,绿树掩映就是要告诉:这里不是宣德门!

那这个气派而招摇的场所是哪儿呢?

大专家的结论在先,一般人都不再深究。

曾经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过的学者王明琦,在《卤簿钟的年代研究》(载《辽海文物考辨》,辽宁大学出版社)说,“ 若按卤簿钟饰纹中所表现的中心,皇宫大内的宣德门,当是作为北宋王朝的象征 ”。

他根据宣德楼于政和八年由三门改开五门,设想卤簿钟铸于政和八年后并挂于宣德楼。

主楼与《瑞鹤图》所画一致,又同为五门,换了谁都会确信卤簿钟上的“门楼”就是宣德门。

但是,人们偏偏忽略了卤簿钟上这个“门楼”种大树的细节。

在皇宫大内除了后宫花园,能够允许种植高大乔木的殿堂,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只有一个地方一一明堂。明堂是古代建筑中礼仪规制最高(不是最大)的建筑。是用来祭祀上帝(天)的地方。

按照古制,明堂是要植树木的。

十七岁便登基的赵佶,是一个复古控,恢复合古制的明堂,是他的梦想。

崇宁元年,赵佶就想建明堂。丞相蔡京推荐了一直研究明堂的库部员外郎姚舜仁,他给徽宗献了《明堂图议》。

但是,在徽宗决定建时,天现慧星,此事只好作罢。

政和五年(1115),徽宗下决心建明堂。他下诏公示自己对上帝与祖先的尊崇。“ 命蔡京为明堂使,开局兴工,日役万人。 ”

他亲自为明堂选址、定尺寸,并为此动迁了大内秘书省机关。

蔡京的儿子蔡攸,与父亲一起帮徽宗实现梦想。在一次他向皇帝汇报工作时,奏疏写:“ 明堂五门,诸廊结瓦,古无制度,汉、唐或盖以茅,或盖以瓦,或以木为瓦,以夹紵漆之。今酌古之制,适今之宜,盖以素瓦,而用琉璃缘里及顶盖鸱尾缀饰⋯⋯堂阶为三级,级崇三尺,共为一筵。庭树松、梓、桧。 ”

这个明堂实际是个大院落,墙四面都有门,每个大门都是五个门,各个连接的长廊古制是不用瓦的,汉唐两代有用草的,也有用木瓦,蔡学士用无釉的瓦,以合古风。

他特别强调:院子里种松、梓和桧树。松桧都是常绿乔木,而大叶的梓木,民间有连理树之称。

种这个梓树,真体现了宋人之雅。

《诗·小雅》称:“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为何对这两种树如此恭敬?因为这两树为“ 父之所树。”

桑梓是故乡,因为父辈种的树在。同时,梓宫在汉代就指皇帝的棺木。

明堂有上天和祖先牌位在,种这种梓树特别贴切。

细看卤簿钟上的“院门”图,其中高高的乔木,就像冠为塔形的松桧。而,那种大叶,两两相生的树,正是梓。

赵佶建的明堂院落中,主建筑上圜象天,下方法地,五室象征五行,主供昊天上帝配祀他父亲,并在此发布重大政令。

《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十五,记载了设计师姚舜仁的建明堂奏疏。

院子四面都设门,每门开五门,这都是古制。

卤簿钟的设计者在钟上门楼安排大树,一是这是明堂的特色,二是在建筑物间加树可增强纵深感。

这纵深感在告诉人们:所谓的“朵楼”与主门楼不在一个轴线上!

钟上门楼两边今天普遍认为的“朵楼”,不过是明堂东西两个大门,根本不是朵楼。

其实,这也是传熹年先生当年的疑问:为何《瑞鹤图》中宣德门两朵楼是歇山顶,而卤簿钟上是庑殿顶?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元佚名 《宦迹图》 卷,画出了宋·宣德门。主门两侧朵楼是标准的歇山顶。

烘托主建筑的朵楼,制式比庑殿顶低。徽宗的画是合制的。但是,卤簿钟上那两个所谓的“朵楼”,与主门同是两个门,就不一样了!

卤簿钟是徽宗朝重器,设计方案是要反复论证的,一向矝雅的宋人不会犯弄错主副制式的低级错误。如此国之大事,弄错了也是决不允许的!

那么,明堂的四面的大门长什么样子呢?是庑殿顶吗?

宋初聂崇义是个礼学大师,少学《三礼》并著有《三礼图集注》。看看这本书中对明堂大门的设计图。

聂崇义的明堂大门是以古制为蓝本,其设计图与卤簿钟上“院门”同为庑殿顶,鸱尾装饰,楼下门的造型也极为相似。

作为祭天的场所,换言之老天爷待的地方,明堂享最高建筑等级,其正门一定会采用庑殿顶、“三出阙”,来体现至高无上。

《宋史·志八十七·乐九》记录一首宋初时,真宗皇帝写的国祀歌词:“ 峨峨双阙,济济明堂。诸侯执帛,天后当阳。⋯⋯ ”

宋初没有建正式的明堂,多利用一些大殿(如大庆殿)临时改建。但是,既便这样,也会建起峨峨双阙。这就是宋人。

在卤簿钟上的“门楼”前,我们还能清楚看到两个独立的阙亭。

宋末·陈元靓《事林广记·京阙之图》是研究北宋皇宫最重要的图像文献,此图右下面角便是的方框便是明堂,可清楚看到门前两个阙亭。

今天虽看不到宋明堂建筑原图,但是其门必然是庑殿顶、三出阙这样的最高礼制,五门、双亭外加高大乔木,常年香烟缭绕,这不就是卤簿钟上的“门楼”形象吗!?

赵佶这个皇帝当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本来,皇位是他白捡来的。他是继承了哥哥哲宗之位(儿子夭折),而弟弟中他也不是年龄最大的。

非嫡非长继承了大统,曾遭到了一些辅政大臣的强烈反对。

这或使作为艺术家的他,内心深处对“天意”极为敏感,也过分关注。

五代时齐梁间有位礼学大师何胤,他曾言国之法统三事:“ 一者欲正郊丘,二者欲更铸九鼎,三者欲树双阙。 ”

正郊丘是正礼乐,古天子祭天地郊丘;九鼎为国之象;树阙亦是立王权。

赵佶登基后建成按古礼制基本就干了这三件事。而明堂称得上他最大的贡献之一。

宋前几千年历史,除上古夏商周三代,一国内按古制建成明堂的,在历史记载中,宋徽宗徽是第三个。

这是他的“不朽”。不是帝王不愿得到上天眷顾,而多是不会建。弄不好,反受责罚。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明堂属祀中之重。可礼崩乐坏,没一定的魄力和胆量,这事都不敢想。

必须一提的是,徽宗一上台,就盯上了礼乐改制。从大观元年(1107)开始,赵佶大到礼制原则,小至仪物规制,所有细节他都事必躬亲。他以手书“御笔手诏”形式批示礼乐奏章,形成了《政和仪》《御笔手诏》等一批礼乐制度文本。

赵佶还亲自撰写了《御制冠礼》(十卷)。大观四年,完成《大观新编礼书》,包括《吉礼》以及《祭服制度》等内容。《大观新编礼书》成书呈徽宗审定后,又经过议礼局多次的讨论,最后确定徽宗作序的《政和五礼新仪》。

此文本包括明堂祭祀等一系列卤簿礼仪。1117年明堂建成,1119年,徽宗又颁布了明堂礼仪轨制1206册。

辽博卤簿钟也是这次乐礼改制中示上苍告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此钟上门楼图为宣徳门说法,只能铸就政和八年之后。

可实际上,从政和七年始,徽宗便减少了在宣德门外的卤簿仪式。

这就是说,政和七年后,宣徳门外不搞卤簿仪仗,设警戒也只在大庆殿外。宣徳门是政和八年改开五门(也是想合五行)的。

圣上这么定了调子,宫中哪个不知趣的家伙敢顶烟上?你还相信卤簿钟上的门楼是宣徳门吗?

笃信道教的宋徽宗在他在位的二十几年中,时时祈天求福,弘扬正统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他铸九鼎、建明堂、改制礼乐等等一切,都在向人们昭示法理正统。

《资治通鉴长编拾䃼·卷二十五》记录赵佶为铸国之九鼎,亲手写的文章《御制九鼎记》。

这个铸鼎的高人叫魏汉津,也是丞相蔡京推荐的。魏道士给皇帝铸的鼎上有四个层次的图案:日月星辰;宗庙臣民;山川原野;最下面是神人蛟龙。

这与辽博现藏的卤簿大钟是何其相似。特别是最下面那两层,如出一辙。

这个道士明确告诉徽宗:等我忙活完了九鼎就铸大钟。

辽博卤簿大钟虽不是魏汉津道士的杰作。但热衷于铸鼎造钟的徽宗,无疑将卤簿钟当作正郊丘的功徳榜和纪念碑。

政和七年,徽宗又铸九鼎。洪迈在《容斋三笔·卷十三》记载了此事。

热衷道教,热衷铸钟鼎这或许是赵佶的信仰。但何偿不是他对苍天与世俗昭告!

大钟作为宫廷礼仪和祭祀大礼的遗物,卤簿钟也充满了浓浓的道家之气。

乞求上苍,保江山永固,凭这个重器怕是远远实现不了。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政和七年之后不过十年,金人的铁蹄踏中原,破汴京,虏二帝。

此钟更同宫中编钟、仪仗、卤簿一道北掠而去,历尽难言的沧桑。

今天,当我们再面对当年这个不迁国器时,这个被掠的大钟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会不会像当年空慕中原文化的金人一样心虚?

往事越千年,默然于她祀祷的江山人物的大钟,让今人感到那么陌生。

卤簿大钟的密码,今天并没有破解。

参考书目:

传熹年:《中国古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明琦:《辽海文物考辩》 辽宁大学出版社

《宋史》 中华书局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梁书》中华书局。

《资治通鉴长编拾䃼》中华书局。

张劲:《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齐鲁书社。

伊沛霞:《宋徽宗》广西师大出版社。

《全宋文》《三礼图集注》《事林广记》《铁围山丛谈》《文献通考》《容斋随笔》等均中华书局。

总字数逾14亿、历时15年、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的大型出版工程《今注本二十四史》,今年将首出成果——率先出版 《三国志》、《梁书》两史。

据出版方巴蜀书社介绍,《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官修(包括个别私修)正史的集结。作为记录各代史事的经典史书,历代备受推崇,至今仍是史学界乃至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最基本的资料书和参考书。我国对《二十四史》的整理,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元济先生对百衲本的汇集整理;第二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由史家顾颉刚牵头整理,中华书局出版《二十四史校点本》;第三阶段即是汇集前人研究成果,对《二十四史》进行校勘和注释的《今注本二十四史》。

另据介绍,《三国志》和《梁书》仍用繁体字排版,分别为10册和6册,原文与注释的字数比例基本上为1:1。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教出版社1999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著 上海书局1984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敏泽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著 东方出版社1916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中华书局 1957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中国古典小说史略 杨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中国戏剧史 周贻白著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著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1981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著 北大出版社1987

中国小说美学 叶朗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中国诗歌美学史 庄严、章铸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 中华书局1995

经学历史 清 皮锡瑞著 周予同注 中华书局1959

中国绘画史 王伯敏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中国音乐史略 吴钊、刘东升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中国古代文化史 阴法鲁主编 北大出版社1996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清 永溶、纪昀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书目答问 张之洞缪荃孙撰 中华书局1963

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 潘树广编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谈艺录 钱钟书著

管锥编 钱钟书著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诗集传 南宋 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诗经选译 余冠英选译 人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诗经今注 高亨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著 中华书局1966

楚辞补注 南宋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

楚辞集注 南宋 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文选 梁 萧统编 中华书局1977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编 中华书局1983

玉台新咏 梁 徐陵辑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 严可均编 中华书局1953

论语译注 杨伯俊译注 中华书局1980

孟子译注 杨伯俊译注 中华书局1982

庄子集释 清 郭庆藩集释 中华书局1961

荀子选 方孝博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春秋左传注 杨伯俊注 中华书局1983

战国策 西汉 刘向集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山海经校注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古神话选释 袁珂辑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乐府诗集 南宋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8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汉书选 冉昭德 陈直选注 中华书局1962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六朝文絜 清许梿编 中华书局1962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阮嗣宗咏怀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靖节先生集 东晋陶渊明著 清陶澍校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

陶渊明诗文选注 唐满先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下编)中华书局1961-1962年版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谢灵运诗选 叶笑雪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水经注疏 清杨守敬、熊会贞注 科学出版社1957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愕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搜神记 东晋干宝著 中华书局1979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诗品注 陈廷杰注 作家出版社1961

诗品集注 曹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中古文学史论集 王瑶著 北大出版社1986

古诗源 清沈德潜选 中华书局1977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中华书局1960

全唐诗补编 陈尚君等 中华书局1997

唐诗别裁 清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75

唐诗选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诗纪事 南宋计有功著 中华书局1965

唐集叙录 万曼著 中华书局1980

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 三联书店《闻一多全集》本1982

全唐文 清董诰等编 中华书局1983

全唐文纪事 清陈鸿墀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唐文粹 北宋姚铉编 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

唐宋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1963

唐宋八大家文抄 明茅坤编 清坊刻本

敦煌变文集 王重民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 中华书局1975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著 中华书局1975

王子安集注 清蒋清翊撰 光绪间刻本

杨炯卢照邻集 徐明霞点校 中华书局1981

骆临海集笺注 清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

陈子昂集 徐鹏校点 中华书局1960

孟浩然诗集 唐孟浩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右丞集笺注 清赵殿成笺注 中华书局1961

王维集校注 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1997

王维诗选 陈贻焮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李太白全集 清王绮注 中华书局1979

李白诗选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组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杜少陵集详注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52

杜甫诗选 萧涤非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杜甫评传 陈贻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 华文轩编 中华书局1964、1982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笺注 中华书局1982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韩昌黎集 唐韩愈著 商务印书馆1958

韩愈文选 童第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集释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愈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柳宗元集 吴文治等校点 中华书局1979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 吴文治编 中华书局1964

刘禹锡诗文选注 徐州师院中文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白氏长庆集 唐白居易著 中华书局1979

白居易诗选 顾肇仓、周汝昌选注 作家出版社196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 陈友琴编 中华书局1962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贺诗歌集注 清王绮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樊川诗集注 清冯集梧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杜牧诗选 缪钺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玉溪生诗集笺注 清冯浩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商隐诗歌集解 刘学锴、余恕诚著 中华书局1988

李商隐诗选 安徽师大中文系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著 中华书局

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李璟李煜词 詹安泰编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词综 清朱彝尊、汪森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宋词选释 俞平伯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宋词选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全宋词 唐圭璋编 中华书局1980

宋词三百首笺注 唐圭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乐章集 北宋柳永著 朱孝臧《疆村丛书》本

苏轼词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淮海居士长短句 北宋秦观著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

清真集 北宋周邦彦著 吴则虞点校 中华书局1981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夏承焘笺校辑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东坡七集 北宋苏轼著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苏轼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傅璇琮辑 中华书局1978

陆游选集 朱东润选注 中华书局1962

陆游传 朱东润著 中华书局1960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

诗人玉屑 南宋魏庆之辑 中华书局1961

沧浪诗话校释 郭绍虞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

宋史 元阮脱等著 中华书局1977

太平广记 北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1981

东京梦华录注 南宋孟元老著 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1982

梦梁录 南宋吴自牧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武林旧事 南宋周密著 西湖书社1981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