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萧绎是如何成为了一个毁坏经典的历史罪人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多才多艺的萧绎是如何成为了一个毁坏经典的历史罪人的?,第1张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不少,但有才华的皇帝却不多,清朝乾隆帝一生写诗上万首,但也谈不上有多少才华。真正有才华的皇帝往往是个悲剧,比如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等。有一位皇帝比上述人物还要博学多才,但他更是一位千古罪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就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梁元帝萧绎!说起萧绎,他不仅出身皇室,而且来自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家庭。萧绎与父亲梁武帝萧衍、大哥萧统、三哥萧纲并称“四萧”,与三国时期的“三曹”并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书记载,萧绎“聪悟俊朗,天才英发”,五岁时就能背诵《曲礼》。长大成人后,萧绎“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当时人称萧绎有“三绝”, 即“善五言诗,工书、善画”。萧绎“诗笔之丽,罕与为匹”, 促进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

萧绎的书法水平很高,绘画水平更是历朝帝王中无人可出其右,他所画的《职贡图》,记录前来梁朝朝贡各国的使者的形象,惟妙惟肖。此外萧绎还是一位学者,著有《金楼子》一书。通过萧绎的著作来看,他还在音乐、医学、围棋、姓氏学、玄学、周易、相马、天文历算等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

那么萧绎是如何从才子沦为罪人的呢?这事还得从他做皇帝说起,萧绎本是梁武帝的第七子,按常理而言,皇位根本轮不到他。但在548年,侯景叛乱起兵,将建康城包围。掌握重兵的萧绎没有积极救援,反而先消除与自己争夺皇位的异己,之后才讨伐侯景。

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都已经死去,萧绎趁机继承皇位,后世称之为梁元帝。梁元帝即位后,没有还都建康,而是以江陵为都城。萧绎在争夺皇位过程中,曾起兵杀死自己的侄子萧誉(萧统之子),引起另一位侄子萧詧的不满。

萧詧势单力孤,自知无法打败萧绎,于是向西魏求援。西魏权臣宇文泰派大将于谨、杨忠(隋文帝杨坚的父亲)率五万大军南下。在萧詧的引导下,西魏军队将江陵团团包围。梁元帝急忙征召四方军队入援,但没有一人前来,萧绎自知难逃一死,他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萧绎是位才子,酷爱书籍,因此一直有收藏图书的习惯,特别是他成为皇帝后,更是搜罗各个时代的古籍善本,此时他已经收藏有14万卷书籍。也许出于绝望,梁元帝下令将14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全部焚毁,史称“江陵焚书”。 看着熊熊火焰,梁元帝叹息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城破后,西魏大将于谨问梁元帝为何焚书,萧绎答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最后萧绎备受屈辱,最终被人用土囊活活闷死。而“江陵焚书”是 中国文化的一场巨大灾难,萧绎沦为中华文化的千古罪人!

1、河姆渡文化遗址

宁波年代最久文化遗址,位于余姚河姆渡镇,为中国栽培水稻与木结构“干栏式”建筑,榫卯技术的重要遗迹,距今7500年。

2、保国寺

宁波现存年代最早古建筑。位于江北区洪塘镇,是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斗拱建筑,与我国第一部官方建筑古籍《营造法式》关系密切。

3、天一阁

宁波现存最早私家藏书楼,位于海曙区月湖,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藏古籍善本三十余万卷以明代登科录、地方志等为著。

4、它山堰

宁波最早水利工程,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位于鄞州区鄞江镇,建于唐大和七年(833),堰长114米,平均宽4米,由堰体、回沙闸、官池塘、洪水湾配套工程组成。

注意:

四明学派:南宋淳熙年间,有“淳熙四先生”之称的明州学者杨简、袁燮、沈焕等人以研究、师承陆九渊的以“心”为构成宇宙万物来源的“心理”合一的“心学”为主,兼综朱子理学诸学学说而形成的学派风格。

姚江学派:其创始人为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余姚人王守仁(别号阳明),因余姚有姚江穿流而过而得名。王守仁继承和发扬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史称“王学”。其主要继承人有钱德洪、沈国模、史孝咸等。

浙东学派:其创始人为明末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余姚人黄宗羲。黄宗羲在政治上公开揭露和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指为“使天下不得安宁”的罪恶之源,主张民权。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除哲学、史学外,对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都有研究,是清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等。

河北省图书馆是政府兴办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河北省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书刊阅读和知识咨询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河北省藏书、图书目录和图书馆间协作、协调及业务研究。经十年的建设,河北省图书馆已实现计算机管理,读者可通过互联网登录到河北省图书馆网站查询、检索、浏览电子文献和馆藏书目数据库。2002年成立的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使广大群众通过网络便捷的受到了丰富的优秀文化艺术资源。

河北省图书馆现馆舍始建于1983年,占地总面积为38254m2,基建总投资为960万元,建筑面积28605m2。现有藏书146万册,持证读者约15万人。有各类阅览室12个,阅览坐席1200个,文献外借处4个。可向社会提供中外书刊文献外借、馆内阅览、信息咨询、音像资料视听、数字文献借阅与加工、互联网信息浏览、专业培训辅导、公益性讲座与展览等多项服务,全年365天开馆。

图书概况

河北省图书馆藏书具有综合性特色,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与经济重点一致,既以农业、机械、化工、医药、轻工业、河北省地方文献,及各种参考和检索工具书,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和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为主。现有藏书130万册(件),每年新增图书均在两万种四万册以上。

电子出版物

非书资料中心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数字化期刊和电子数据库检索中心之一,收藏5000多种学术期刊全文光盘、120万件中国专利说明书全文光盘、以及中国报刊索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公司企业产品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人民日报等30多种全文型或题录文摘型数据库。

纸制期刊

河北省图书馆收藏当年国内社会科学类期刊1400多种,侧重于收藏各学科核心期刊、国家级重要刊物、地方期刊及一些优秀

期刊。科学技术期刊1900余种,包括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等。

河北省图书馆藏有当年现报300余种。收藏重点是国家级各类报纸,省、市、自治区党报机关报,河北省地方出版的各类报纸,各学科核心报及各种质量较高的优秀报纸。

电子期刊

全文电子期刊库是中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组成部分,得到了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期刊部大力支持,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将无偿征集到的期刊委托河北文化信息共享中心制作,通过网络系统等途径免费提供社会公众使用。

全文电子期刊库是图书馆中心依据《中图法》及国家有关著录标准进行分类制作、著录内容并提交的数据。加工录入了70余种期刊、近8000余条数据。

古籍善本

古籍与地方文献阅览室收藏古籍与省内地方文献藏书为主,现有古籍近7万册,历代碑帖,书札500册,古籍有《古今图书集成》、《四部备要》、影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及《续修四库全书》等,还有明代万历刊本《坐隐斋棋谱》、清代《崇厚使法日记》等重要古籍。

完整系统地保存河北省内地方文献资料,现有地方文献藏书3000余种,并在以每年约1000种数量入藏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可为地方决策机关提供情报依据,为地方史志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情报服务,并将逐步发展成为“燕赵研究文献中心”。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 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 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 疆:“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 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 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yayu):又称为“窫窳”(ya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 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头鸟: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穷 奇:“穷奇”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 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 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 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 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虚 耗: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 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 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 通神:中国传说中的五个*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 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浑 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 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 挥。浑沌是《封神演义》中鸿钧道人的原型。 凿齿: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黄帝命令后羿前往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三 足鸟: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鸟一 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 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zi niao和chan niao:找不到这两个字,分别是上面图中的C3和D1。古人认为这两种怪鸟极端不祥,是亡国之兆。传说前者长有蓝色的羽毛、后者长有**的羽毛,因此也称为“青鴍”和“黄鷔”,两只怪鸟都是人面鸟身。它们也被称为“应祸”,据说常常二只一起飞翔,凡是飞越的国家或者停留的国家都会灭亡。 鴸(zhu):也称为“#124;鴸”(zhi/chi zhu),人面鸟身,有的传说中称这种鸟的脚就是人的手。据说鴸会危害士人和君子,它出现的地方,必定会有很多士人被流放。据称,这种鸟的原名是“丹鸟 鴸”,来自尧帝的儿子“丹朱”之名,丹朱为人恶劣,加上当时并没有父权子继的习惯,所以没有得到继承权,丹朱的怨恨化为这种怪鸟、希望通过迫害士人打倒扰乱政纲的目的。 脩 蛇:古代中国的巨蛇,也叫做巴蛇,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脩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一听就是胡说八道,洞庭湖附近产大象吗?)。由于脩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脩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脩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有关后羿杀脩蛇的传说,和上帖中提到的凿齿类似,可能脩蛇是指被华夏族击败的少数民族,只是在传说中被妖魔化而已。 烛 阴: 又称为烛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面龙身的神,据说其身体通红、长达千里。烛阴居住在中原北部的钟山,在山上俯瞰世间。它的两只眼睛是上下排列的,一只代表 太阳、一只代表月亮,烛阴放出的神光照耀整个大地,但是如果它同时睁开两只眼睛,那么大地就会被酷热烤焦。烛阴不用饮食,很少呼吸,古人认为烛阴的吹气会 导致大风,因此认为冬天就是它在用力吹气、而夏天则是它轻微的吐气。这个神明显来自古代对气象的自然崇拜。 鵕(jun):原名“鼓”,是烛阴之子,和父亲一样是人面龙身之神(也有说法称其人面马身、长有蓝色羽毛)。传说鼓生性阴险,和另一名叫做“钦 丕鸟”的神一起谋杀了名叫“葆江”的神。由于犯了天条,两个都被处死。鼓的怨恨转世成为叫做“鵕”的怪鸟,外形象枭、脚为红色、身体**、头部白色,鸣叫的声音象天鹅。鵕的出现预示着旱灾的发生。 传说“钦 丕鸟”的怨恨变成了怪鸟“大鹗”,详见后述。 相 柳: 也作“相繇”,是共工的手下。传说相柳是长有九个人头的巨蛇,所到之处皆被他吃的一干二净,并且将土地化为沼泽,这种沼泽的水有毒、无法饮用,因此相柳所 到之地都变为无人区,连动物也不能生存。在共工被禹消灭之后,相柳继续危害人间,禹数次将它击败,但是相柳的血却污染了土地,使庄稼不能生长。 相柳的传说象征着大禹治水工作的反复性和水灾给古代人带来的危害,以及这种危害给古人带来的种种幻觉 大 鹗:传说由于和“鼓”合作谋杀“葆江”,恶神“钦 丕鸟”被处死,他的怨恨转生成为怪鸟“大鹗”,它的外形象鹫,身体上有黑色斑点、额头白色、喙为红色、爪子象虎爪、叫声象鸭子。大鹗是战乱之兆。 太 岁:中国古代星相学中一颗星的名字,实际上是指木星。古人迷信大岁是代表地上人君(皇帝)的星,在天上则代表天帝,中国古代的天文官员时刻注意大岁在天空中的方位,因为据说如果作出不利于大岁的行为将引来大祸,比如在大岁的方位兴建土木。 大 风:传说中协助蚩尤的“风伯”也就是风神,利用云和黑气掩护蚩尤的魑魅魍魉军团。也有传说称大风是名为“大凤”的怪鸟,它的羽毛扇动引起暴风。黄帝遂命令后羿讨伐大风,后羿用箭射中了大风并且将其俘获。大风也是被华夏族征服的南方民族被妖魔化后的形象。 担 生:传说中引起水害的巨蛇。据说有一位书生小时候捉到一条小蛇,将它养大,蛇长大了之后书生就背着它走,因此得名“担生”。但是由于蛇越来越大,书生也背不动它了,因此就将它放生到河南的沼泽地中。过了40多年,大蛇变成了巨蛇,在沼泽附近吞食行人。这时候书生已经老了,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来到沼泽探访。巨蛇果然出来袭击,于是书生就叫:“担生!”,巨蛇听见之后就垂下头离开了。 县城里的人听说之后,就把书生逮捕,要将他处死。担生听见书生在牢房中叹气,于是当晚,整个县城都陷入湖底,只有关押书生的牢房留在地面上。 在这个故事里,蛇吃人是为了维生,人却要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人;蛇尚且重情义,人却自私无能,究竟谁是恶魔呢? 猗 即(yi ji):传说中招来火灾的怪鸟。 九 婴:传说中一条名为“凶水”的河川之神,长有九个头,被后羿杀死。 犰 狳:蝗灾之兆。据说这种幻兽外形象兔子,但是长有鸟喙和蛇尾,它的出现预示着大蝗灾。 人面鴞:旱魃之兆。据说人面鴞外形象枭,但长有人脸、狗尾和象猿猴的身体。 封 豨:传说中在南方楚地作乱的大猪,武器无法穿透它坚硬的外皮,最后被后羿捕获

  详细内容:古老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什么?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还是华夏族悠久的历史活动? 中华民族有着古老悠久的文明历史。《炎帝黄帝的传说》特别强调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正是由于他们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吃穿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将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才使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下来。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郑、涿鹿三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徐水“釜 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称锅顶山,位于徐水县城西北225公里处。西、北、南三面山势较陡,东坡较缓,西北—东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遗迹众多,有轩辕黄帝庙基址、围墙基址、黄帝台、黄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籁,残垣逶迤,三块残损的古碑兀立山顶,似乎在等待着人们去揭示它的年龄和来历;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传为黄帝台,黄帝台旁即黄帝泉。

  釜山下有四个村庄都以釜山为名,分别为南釜山、北釜山、东釜山、西釜山。釜山乡人口近万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史料参证徐水旧称安肃,据清《安肃县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明修,民国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记” )载,轩辕黄帝曾巡方问俗,诛蚩尤于涿鹿之野,登釜山会诸侯,合符示信于徐水;《资治通鉴》亦注明黄帝合符釜山为武遂(徐水遂城旧称)之釜山;另据《通鉴纂要》注:釜山在安肃县(《炎黄汇典•方志卷》);又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考古发现目前,已经考古发现的徐水县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多达46处,且在时代上没有大的缺环。1986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釜山周边发现了一批上古文化遗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资料》均对此进行收录,并由县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档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东约10公里处的南庄头村北,发现了一处上古文化遗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南庄头遗址进行了试掘,认定该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处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我国北方旧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北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地层剖面。”

  在釜山周边发现的文村、金家坟、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大致相当于黄帝时代。

  釜山周围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红顶钵,证明黄帝时期的制陶工艺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当时的养蚕制衣、文字、音乐、律历、舟车等发明一旦在此得到证实,釜山及周边地区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历史地理1975年,被誉为“文化神州”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山海经》中找出了一条经流凿凿可考的黄河故道——“山经河”。“山经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途经今安阳、邯郸,经深州、高阳、徐水,经安新、霸州东流至天津北部汇入渤海。“山经河”经流图显示,黄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内釜山脚下折了一个近乎90度的急转弯,掉头东去,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历史的遗迹。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证实,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釜山周边,即古黄河故道沿岸。“釜山合符”,应该是一种黄河文化现象。

  民俗传说关于釜山合符,釜山及周边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原徐水县政协副主席靳凤云编著的《揽胜徐水景更奇》收录了有关釜山的民间传说故事;徐水乡贤、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杨忠林先生曾收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撰成《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一书,其中很大篇幅皆与炎帝、黄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领有关。

  “豆棚瓜架雨如丝。”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关于上古历史文化的民间传说,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传说,黄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经过阪泉之战征服炎帝,并在釜山西侧北合村与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边尚有北合台遗迹;后又通过涿鹿之战擒杀蚩尤,收编了蚩尤残部,釜山东南有一红土山相传为“蚩尤冢”。

  结论

  对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谓“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民有所诵”,经得起推敲和考证。大量资料证实,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边地区是黄帝及其后人的主要活动区域。釜山合符为中华统一和华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古黄河文化现象。合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雏形思想,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8年5月29—30日,“黄河•釜山历史文化座谈会”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团召开。中国考古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李伯谦教授,全国著名科技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思训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室主任张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专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座谈。

  北京大学李伯谦、原思训教授为釜山文化研究会题词:

  探索历史之迷,宏扬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李伯谦

  宏扬釜山历史文化遗产。 ——原思训

  编辑本段黄帝功绩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周代《逸周书·尝麦解》,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