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第1张

铁木真于1206年在斡难河河源建立,尊汗号为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此后,大蒙古国开始了无休止的扩张,后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

所以对于铁木真来说,重心不在于此,当然了,作为一个国家来说,首都还是得有的。

曲雕阿兰是蒙古帝国第一个游牧首都,在克鲁伦河和僧库尔河交汇处。不过由于铁木真常年在外征战,因为那里甚至未能兴建城郭。

随后,帝国的统治重心转移到了哈拉和林。起初,是由第二代大汗窝阔台所建,此后,贵由、蒙哥均坐镇哈拉和林管理帝国。

但蒙哥之后,忽必烈却在开平城(上都)即位﹐那么忽必烈是怎么想的?他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忽必烈不是以接班人的身份继位,在蒙哥死后,他和阿里不哥展开了争夺。阿里不哥占据着大蒙古国的根据地哈拉和林地区,所以忽必烈只能在开平城(上都)即位。

实际上在蒙哥时期,蒙古大汗的继承并没有改变,仍然是需要库里台大会推举产生的。

蒙哥死后,忽必烈在精兵拥立下于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不久后,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双方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最终以忽必烈的取胜而结束。

这场内战导致了蒙古的分裂,当时在其他汗国中,只有伊尔汗国支持忽必烈,不过还 是距离最远的。

阿里不哥失败后,其他汗国纷纷宣布独立,这使得定都哈拉和林变得没有意义,也增加了无谓的危险。

忽必烈不愿意受到蒙古贵族以及其他汗国的牵制,也为了防备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所以首都距离远一些是情有可原的。

那么既然如此,中亚已经不再属于他的地盘了,他也只能向南发展。

本身,忽必烈在蒙哥在位时,重心就在漠南,还一直在攻打南宋,所以对于忽必烈来说,定都北京,对于攻打南宋的调兵遣将、后勤补给等都有好处。

这对于元朝后来的统一是很有利的。

同时,忽必烈长期重用汉臣,实行汉制,培植了大量的汉族势力。

再这些汉臣的眼里,自然不太可能去关注遥远的中亚甚至西亚地区,他们也不可能像成吉思汗那时候一样,去进行西征了,所以他们的侧重点自然是在南宋。

他们认为北京不但距离蒙古故土和东北游牧部落较近,而且可以压制南方地区,进可掌控全国,退亦可迁回漠北重整旗鼓。

另外,忽必烈是元朝的皇帝,他是有这么权力迁都的,或许在他看来,迁都更适合元朝的稳定和发展。

元朝是蒙族的朝代。为什么定都北京?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堪舆规划。 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金人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

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

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平陆,负重

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

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皆不

及也。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位于东

西地势的交汇点上,又君临南方,进可以扼控全国(事实也是如此,

从北京南进的军事、政治行动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铁骑的南下,

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凯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托故

地漠北,卷起首饰,骑上马,一溜烟就会遁入故地,这是以地利人和

的建都原则为依据的。

新中国为什么定都北京

曾和王稼祥讨论定都问题。

当时,毛提出5个城市: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听取王稼祥的意见。

王稼祥点评:第一个否定的是西安,原因是现在不是秦皇汉武的年代,西安位置太偏不适合做首都;第二个否定的是南京,认为南京是 反动派的首都,还有根据历史,凡是定都南京都是短命王朝;第三个和第憨个是同时否定,洛阳和开封被战争摧毁了,短期内难以恢复,还有同处于黄河中下游的黄泛区,特别是开封头顶悬著一颗炸弹;只有北京没有遭受战争,储存完好,适合定都。

为什么元朝建都北京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堪舆规划。 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金人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

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

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平陆,负重

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

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皆不

及也。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位于东

西地势的交汇点上,又君临南方,进可以扼控全国(事实也是如此,

从北京南进的军事、政治行动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铁骑的南下,

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凯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托故

地漠北,卷起首饰,骑上马,一溜烟就会遁入故地,这是以地利人和

的建都原则为依据的。

元朝贵族为什么反对建都北京? 20分

元朝建都史

在北京的建都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属元、明、清三代。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建都开平,史称上都。公元1272年,迁都大都,上都则成为每年夏秋季节避暑的行宫。忽必烈之所以迁都大都,有其深刻之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试分析如下:

1早在1251年忽必烈兄长蒙哥登上蒙古汗位,忽必烈即奉汗兄之命总领漠南军国重事。自此,忽必烈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思大有为于天下。史书云:“世祖皇帝始居潜邸,招集天下英俊,访问治道,一时贤士大夫云合辐辏,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争进讲闻。”总领漠南事后,忽必烈在其周围形成一号称“金莲川幕府”(此系忽必烈总领漠南事后的驻牧开府地点)的谋臣侍从集团,其中儒生文学之流,多出身汉族,如刘秉忠、姚枢、许衡等皆精于孔孟之道、经济之学,此一汉族文化集团对忽必烈以后缔造元帝国的人生历程影响至深,故忽必烈对汉民族及汉文化的感情较其他蒙古王侯要深厚得多,这也使忽必烈执掌天下后在定都的问题上有接近北方汉文化地区的情感倾向。

2纵观忽必烈登帝位之前,政治经历与所建功业一直都在漠南汉族地区。总领漠南事后第二年,忽必烈南平大理;与此同时,任用中原士大夫,以汉法成功治理邢州、河南和关中三地;并在1258年统兵南下伐宋,攻打鄂州,直到为群臣所戴,开平称汗,与阿里不哥天下逐鹿,鏖战秦陇,亲征昔土木,最终收降阿里不哥,无一不是以北方汉族地区力量为依托。考其实,忽必烈在政治上,顺应被征服地区统治政策急待调整的需要,主动蒐罗汉地士大夫和吸收汉文化,在尝试以汉法治汉地,“中土诸侯民庶翕然归心”,一如当时谋士廉希宪所言:“殿下收召贤杰,悉从人望,子育黎民,率土归心。今殿下位亲望重,功德兼隆,天意人心,灼然可见。”故可以认为,忽必烈在汉族地区树立良好之政治基础。相反,阿里不哥“以众则寡,以地则偏,兵食不足,素无人望”。且在经济上,自总领漠南事后,忽必烈控制了漠南广阔的农耕区域,“奄有中夏,挟辅辽右、玄兔、乐浪、秽貊、朝鲜、面左燕、云、常、代,控引西夏、秦陇、吐蕃、云南”,“倍半于金源,五倍于契丹”。在与阿里不哥的做战中,从中原汉地征调军需,“经画馈运,相继不绝”。而阿里不哥,“地穷阴寒,草薄土瘠,大抵皆沙石也”。两相较,忽必烈在经济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仅经济上的优劣势权衡,忽必烈要有效统治中国,都应选都在接近中原经济腹地。

31260年忽必烈北上击败在漠北称汗的阿里不哥,并占领漠北的蒙古京都和林,君临天下。但其时各方面的形势或原因,致使忽必烈不愿意也不可能继续以和林为都城巩固帝业。

自窝阔台汗建都和林以来,和林城内居民的粮食,主要依赖汉地,多用大车自南向北转运,忽必烈在位三十余年,朝廷经常运送粮食赈济和林的居民,如继续以和林为都,势必面临粮食等物资运输的更大负担与压力。另外,和林虽为忽必烈占领,但其离开漠北多年,在漠北的政治、军事基础不强,如以和林为都,势必受到阿里不哥等反对派的军事威胁,势必需要大量军队留驻漠北,一旦发生战事,军队的调集、部署,粮草的转运都过于困难。更重要的是,忽必烈总领漠南多年,即汗位又在开平,其统治基础已在漠南和中原奠定,以和林为都,只能延续草原游牧帝国的旧路,不利对中原汉地的管理与控制。1263年,忽必烈正式定开平为上都。

忽必烈即汗位之初四、五年,中书省设在开平,燕京仅设行中书省,但随着忽必烈治理汉地事务日渐繁剧,作为中书省组成部分的燕京行省,日益受到忽必烈的重视。由于政务的需要,忽必烈频繁召燕京行中书省官员赴开平奏事,忽必烈本人也常在冬季驻于燕京郊外。蒙汉事务及政治经济的对比,必然要求忽

元朝定都北京是什么理由?朱元璋灭元后为何放弃北京坐天下

而且还是边讲解边演示,很容易就学会

明太祖为什么不建都北京而建都南京?元朝不是定都那边了吗?

明是少数南方统一北方的时代,当然定南京,那是老家,后来明成祖迁都是因为他原是燕王,北方是他大本营,根基深利于统治。

历代为何定都北京?

1北京是宝地,“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前有河(永定河),后有山(燕山),东靠海(渤海),西有川(太行山),这不仅符合中国古代的风水概念,而且的军事上易于防守!

2北京战略位置重要,北京南面就是华北平原,北京是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一大屏障!

3北京历史悠久,在春秋时期燕国在这里就有了城邑(蓟)!

4北京的交通发达,秦国统一六国后就修了驰道,北京当时作为燕国都城(蓟)是驰道所经之处!隋朝时期所修的大运河起点就是北京!

5气候原因,元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统治阶层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他们以前所居地区气候与北京差不多,并且他们不适应南部的溼润和酷暑,所以选择北京!

元朝定都北京是谁的提议

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并一把火烧掉了金代中都。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至此,北京终于从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在一片荒野上营建的大都城,由 刘秉忠, 人也黑迭儿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系统,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繁荣的市街景观。 它以今天北海公园为中心,南城墙在今日长安街以南,北城墙在德胜门和安定门外小关一线,东墙在东直门和建国门,西墙在西直门和复兴门。城墙四周有11个城门。元代城墙仍以土筑成,北城墙遗址上至今还有断壁残垣可供游人抚今追昔。元代还在城门之外加修瓮城,目的是加强城门守军的防护能力。其上筑有高大的箭楼,设排射孔,守城士兵出击时可在瓮城内集结,然后启门出击。如现在俗称的“前门”就是正阳门的瓮城。中间偏南处就是宫殿林立的皇城。元大都宫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大明殿为前朝,延春宫为后宫。宫城北部为御苑,宫城西部为太液池。太液池两岸,南为隆福宫,北为兴圣宫。三宫鼎峙,形成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宫苑区。三宫周围绕以萧墙,又称红门拦马墙。元大都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巨集伟、最繁荣的城市,难怪马可波罗惊叹:大都“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城中有壮丽的宫殿,复有美丽邸舍甚多。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元代的宫殿穷极奢侈,使用了大量昂贵的建筑材料。这些华贵的宫殿,都是由作为奴隶的工匠建造的,等到元朝的反动统治被推翻后,这些由劳动人民的血和泪建造起来的宫殿,被明朝大将军徐达拆毁。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为什么那么多朝代定都北京?

1北京是宝地,“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前有河(永定河),后有山(燕山),东靠海(渤海),西有川(太行山),这不仅符合中国古代的风水概念,而且的军事上易于防守!

2北京战略位置重要,北京南面就是华北平原,北京是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一大屏障!

3北京历史悠久,在春秋时期激国在这里就有了城邑(蓟)!

4北京的交通发达,秦国统一六国后就修了驰道,北京当时作为燕国都城(蓟)是驰道所经之处!隋朝时期所修的大运河起点就是北京!

5气候原因,元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统治阶层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他们以前所居地区气候与北京差不多,并且他们不适应南部的溼润和酷暑,所以选择北京!

磊子原创,请勿贴上!

为何元朝,明朝,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把北京定为首都?

1、北京大气,有都城气象2、中国西部有大片沙漠作为屏障,而海岸线却长达18000余公里,容易受到外国滋扰,一旦打起仗来,国家 领导在沿海战争最前沿坐镇,是老百姓觉得领导在和我们共进退,可以鼓舞士气啊~!!!

 1、明安图(1692—1765),字静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白旗人,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测绘学家。

  2、 尹湛纳希(1837—1892)蒙古族小说家。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古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人。其父是一位爱国将领和古籍收藏家、历史学者。

  3、旭日干(1940—),兽医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被国家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被世界誉为试管山羊之父。

  4、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5、 肖乾

  (1910-1999) 原名肖秉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安澜、斯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那时的代表作为《流民图》。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代表作有《南德的暮秋》、《银风筝下的伦敦》等,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最有名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有《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捷克著名小说《好兵帅克》、加拿大《里柯克幽默小品选》、挪威易卜生的《培尔·金特》等,还有美国的《战争风云》、《屠场》、《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等15部译著。特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推《尤利西斯》。此书因过于奇特,在英国也没几个人能看懂、因此敢于翻译本身就成为新闻。1994年这部百万字译作问世即获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萧乾晚年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6、 玛拉沁夫(1930~ )

  现代蒙古族作家。辽宁省吐默特旗人。幼时家境贫困,只读了几年书。1945年参加八路军,受到部队生活的锻炼;他还参加过内蒙古解放初期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担任过基层领导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内蒙古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深厚的生活积累,为他以後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51年,发表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受到文艺界的重视。1952年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指导,开阔了艺术视野,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後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

  7、 李准,蒙古族,1928年生于河南孟津县下屯村,在私塾、小学、中学、剧团里打工时他从未离开过书本。1952年写出了《不能走那路》,发表之后第二年调到河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80年被调至中国作协任主席团委员。1996年出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长。

  作品: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被称为“立体的流民图”,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小说《不能走那条路》于1952年发表后被毛泽东主席加编者按在全国近50家报刊转载;小说《李双双小传》发表后被拍成**流传全国获百花奖并成为经典影片;《老兵新传》是他的第一个**剧本、拍摄后在1959年获莫斯科国际**节银奖;**《龙马精神》、《牧马人》获金鸡奖;《高山下的花环》(改编为**剧本)获金鸡奖;另有**剧本:《大河奔流》、《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等。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又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8、乌可力,男,研究员,蒙古族。1934年11月生,内蒙古土默特旗人,党员。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曾任八机总科技局预研处处长,航天部预研局副局长,中国长城工业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顾问。一九九四年后,任中国九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到现在。

  主要贡献:1958年至1960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火箭设计组任组长期间,研制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毕业后从事航空工程气动方面的研究,负责歼七、歼八型号的风洞试验和计算工作。1974年研究成功无机耐高温涂料,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并协助在全国先后办起五个生产厂,年产值达100万元。1978年后,组织建立军品预研体系,并主管固体发动机、空气动力、雷达、材料方面的预研工作,推动了型号发展。在长城公司负责外贸工作,并参与卫生发射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决策,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贡献。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航天大奖。

  9、 德德玛

  中国著名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中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

  一九四七年出生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九六零年参加家乡乌兰牧骑,一九六二年进内蒙古艺术学校声乐研究班学习声乐,一九六四年入中国音乐学院专修声乐,师从于姜家祥教授,一九六八年毕业回内蒙,先后曾在内蒙古巴盟歌舞团、内蒙古民族歌剧团、内蒙古歌舞团担任独唱和歌剧演员。一九八二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黑鞑事略》与《蒙古秘史》的有密切的关系,黑鞑事略具有重要价值是十三世纪蒙古前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在资料。

都是关于介绍蒙古的书籍。

800多年来,无数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盗墓者和探险家试图寻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他们的依据主要来自八部古籍的记载,除了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还包括《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黑鞑事略》(1240年左右)、《马可·波罗行纪》(1298年)、《史集》(十四世纪初)、《元史·太祖纪》(1370年)、《蒙古黄金史纲》(十七世纪初)、《蒙古源流》(1662年)。

北京的蒙古族一般是随着满人八旗来的

额勒图特 蒙古族姓氏,现汉姓为白氏。

[巴鲁特氏] Balute Hala 蒙古姓,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喀喇沁,后改汉字姓白、苏。著名人物有:一等男拜赛。

[巴岳图氏] Bayootu Hala 蒙古姓,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察哈尔,后改汉字姓白、高。著名人物有:云骑尉巴图礼。

[白氏] Bai Hala 本汉族(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抚顺,著名人物:武备院卿博赫。

[白依尔氏] Baiyir Hala 鄂伦春姓,还有5个分支——吾库萨依尔千、布勒吉依尔千、昭伦千、乌永那千、查拉巴克千,后改汉字姓白。

[拜都氏] Baidu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叶赫(今吉林省梨树县)等地方。著名人物有:山西巡抚布兰泰、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永贵。后改汉字姓白。

[拜佳氏] Baigi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做白佳,世居佛阿拉,后改汉字姓白。蒙古有此姓,世居乌鲁特及察哈尔。又有朝鲜白氏,世居义州,著名人物有满洲正黄旗骑都尉海世宜。

[拜嘉拉氏] Baigiyal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虎尔哈(黑龙江省黑河市江北俄罗斯境内)。后改汉字姓白。

[伯苏特氏] Baisute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做白苏特,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乃元旧姓“别速惕”。世居佛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后改汉字姓白。著名人物有:云骑尉广东。蒙古也有此姓。

[达喇穆氏] Dalamu Hala 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满语“背后”,世居嫩江、海拉尔、呼伦贝尔,后改汉字姓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