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的唐高宗为何能灭掉高句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软弱的唐高宗为何能灭掉高句丽?,第1张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中北部存在的一个政权。中国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曾视高句丽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惜连续三次发动倾国之兵攻打高句丽,试图将之征服,可结果高句丽没有灭亡,隋朝却因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耗尽,百姓民不聊生,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大规模起义。隋朝就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起义军讨伐下被终结了。

唐朝取代隋朝统一天下后,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经过几十年发展,唐朝国力日渐强盛,唐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于是,雄心勃勃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将征服高句丽提上了日程。

唐太宗之所以对征服高句丽特别感兴趣主要出于这几点原因:一、高句丽在汉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征服高句丽就意味着收复中国旧有疆域;二、阻止高句丽统一整个半岛,防止出现一个更强大的政权与东北的靺鞨结成联盟;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这也激发了唐太宗挑战艰巨任务的兴趣。

然而尽管唐朝方面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唐太宗在公元645年发起的远征高句丽军事行动还是以失败告终。虽然此役未动摇到帝国的根本,但却沉重打击了唐太宗的信心,而且高句丽对唐朝的态度变得比过去更加傲慢无礼。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皇太子李治继承皇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的历史评价比较低,他意志软弱,没有乾纲独断的魄力,任凭皇后武则天从他手中一步步攫取权力却毫无办法。然而正是这么一位软弱甚至有点无能的皇帝,却完成了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无法完成的事业——成功征服高句丽。那么问题来了,唐高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唐高宗之所以能完成两位前辈都无法实现的功业,最关键原因并非他有什么雄才大略,而是攻灭高句丽的两个有利条件都被他碰上了。

当时朝鲜半岛上共存在着三个政权,分别是:高句丽、百济、新罗。高句丽和百济很早就结成了军事同盟,而新罗则是唐朝的藩属国。公元656年,高句丽联合百济入侵新罗,在两国军队的合力攻击下,新罗很快就丢失了三十多个城镇,形势变得岌岌可危。为了活下去,新罗向宗主国唐朝发出了求救信。

在看过新罗的求救信后,唐高宗和大部分朝廷大臣都认为应当出兵解救。因为,作为宗主国,眼看着藩属国被攻占而无动于衷会有失天朝威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重要的是,唐朝可以借这个绝佳机会将势力扩张至朝鲜半岛,为将来攻灭高句丽打下基础。

公元660年,唐朝名将苏定方率领十万大军从山东半岛出发,通过海路抵达百济。同时,约五万新罗大军从西部向百济发起进攻,以配合唐军的行动。在唐朝和新罗联军的围攻下,百济迅速被击溃,百济皇室成员被押往长安当了人质。

唐朝占领百济后,很快就开始策划对高句丽展开军事行动。原本唐朝进攻高句丽需要穿过辽东漫长的陆路,这条道路夏天因雨水过多而非常泥泞,冬天又因过于寒冷而令人无法忍受。如今唐朝大军就能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高句丽,让对方难以应付。

公元666年,高句丽的军事独裁者泉盖苏文去世,高句丽内部很快就陷入了混乱,这又为唐朝征服高句丽提供了第二个有利条件。

同年年末,唐高宗任命老将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攻打高句丽。同时,唐朝在原百济驻扎的军队也向北进发,配合主力行动。668年九月,高句丽都城被攻破,包括高句丽国王在内的二十余万人被唐军俘虏,高句丽灭亡。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处于中日俄三国交界之处,地缘政治差得无与伦比的韩国,现在终于靠着美国的支持“抖”了起来。有了成就,自然要衣锦还乡,告祭先祖。但是,上数几千年居然一直当小弟,这自然不能忍,于是,找一个强大的祖宗并证明自己祖上也“阔”过,就成了韩国当务之急。因此,韩国相中了曾在东北建国并击败隋、唐两朝的小强高句丽。

韩国人幻想的地图

然而,高句丽终究只是东北地方政权而已,显然无法匹配韩国如今宇宙大国的地位,因此,充分发挥“创造性”的韩国人就将高句丽的地图圈住了大半个中国,上海也成为了高句丽地盘。但是显然,画地图的韩国人还是笔下留情了。堂堂大韩民国,明明富有宇宙才对,区区半个中国算得了什么?

而且有趣的是,大韩民国也从来不孤单,在中国南方,还有一个嘴上丝毫不弱于它的国家,那就是越南。在越南的历史认知里,他们的国家一度富有长江以南的中国,所以,你就会发现,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在朝鲜和越南的眼里,其实是发源于长江。

韩国的脑补地图

然而尴尬的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被韩国人认为先祖的高句丽,其实与朝鲜并没有什么关系,高句丽是建国于中国东北地区在一个中国地方割据政权,它的主体民族高句丽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与当今朝鲜和韩国起源的三韩并没有什么关系。高句丽政权与韩国的唯一关系,除了地域相近之外,就是与高丽王国有一字之差了。

高句丽最早起源于夫余,在中国史书上也被称为夫余别种,因为,最早建立高句丽政权的是出身夫余国的朱蒙。朱蒙本是扶余王庶子,由于夫余国的内乱,朱蒙带领一部分支持自己的人离开了夫余国,并到沸流水边的卒本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小王国,由于来历和所在之地,当时也被称为卒本扶余。

高句丽

卒本扶余将国号改为高句丽,还要在朱蒙之子琉璃明王在位之时。随着卒本扶余的不断壮大,在占据原属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之地后,卒本扶余将国号更为此地的名字——高句丽。而很显然,原属于西汉玄菟郡直辖的高句丽县,当然生活了许多汉人。

高句丽从建国之初,民族的成分就十分的复杂。除了朱蒙建国时从扶余带来的夫余人之外,建国之后不断对外扩张吞并的部族,也成为高句丽的一部分,再加上原生活于东北地区的汉人,最终形成的高句丽民族,其实是由汉人、夫余人、貊系部族、秽系部族共同杂居、融合而成。

高句丽

显然,高句丽民族与生活在朝鲜半岛中南部地区,仍处于部落时代韩国祖先三韩部族,并没有什么关系。相反,随着高勾丽政权的不断壮大,三韩成为高句丽政权征讨的目标,真正的祖先不断的被欺负,不知道在韩国人的心目中,算不算高句丽与现代韩国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高句丽分为五部,分别为桂娄部、绝奴部、顺奴部、消奴部、灌奴部。从公元前37年,也就是西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建国开始,高句丽政权横跨了西汉、东汉、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等数十个王朝,一直到唐朝时期,才被彻底灭亡,存在时间长达705年之久。高句丽政权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存世时间最久,最为长寿的政权之一。

有什么可讨论的,连韩国的前身朝鲜都是中国的一个省,自箕子朝鲜始,韩国所谓的国史有一大半都是中国历史,新罗百济这些纯正韩国先人,一直窝在朝鲜半岛南部,全是原辰国以及后来三韩的继续,朝鲜半岛北部的历史关他们什么事?乐浪玄菟自汉代就是我们的领土,肃慎、扶余、貉濊,自商周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启,就一直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那时韩国人的祖先都不知道在那呢?高句丽自建国后,多次被历代的中原政权管教做人,父子名分早有定论,高句丽也好,渤海国也罢,民族主体是扶余人和靺鞨人,都没高丽人什么事。高句丽灭国后,大部分国民留在故地,并入大唐帝国的统治之下,所以高仙芝才是唐朝的将军好吧。换成现在你会不去相当美国的大唐,作死跑去相当越南的新罗生活么?韩国历史界的学者都是猪,还是把别人都当成了猪,有脑子没有,高句丽人会大部分躲他韩国过穷日子,而不愿做唐帝国的子民?

之后的渤海国和东丹,就更没高丽人什么事了,那些国家都是靺鞨人建立的,靺鞨就是后来的女真人,就算中间一度被辽国灭国,然而辽之后却亡于金人之手,金人是什么民族,不就是女真人么?那时东北地区全是女真人当家做主,好比海外游子再见故国,那些当年跑去王氏高丽的人都会抢着回归故土,怎么还会反其道归入高丽?

韩国史学界就是在偷换概念,以所谓同一民族强行**他国的历史,然而其实连民族都不一样吧。退一万步说,即使民族一样,也是同民族人建立的别人的国家,难道就因为民族相同,就成了你们的历史?那么历史上我们汉人在海外建国的地方,也都该归入中国历史了?这种逻辑,你问问东南亚人民答应么?滑稽。

夫余,史籍中又作“夫徐”、“扶徐”、等。夫余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和《汉书》。据《史记·货殖列传》云:“夫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给秽貂、朝鲜、真番之利。”《汉书·地理志》作:“北隙乌桓、夫余,东贾真番之利。”《后汉书·抱娄传》云:抱娄“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由此可见,夫余的建国大约是在西汉建立的前后,亦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

关于夫余的起源及其建国,亦可以从它的建国传说中得到印证。《论衡·吉验篇》载,“北夷索离国王侍蝉有娠,王欲杀之。脾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泅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借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流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国焉”。东明建立夫余国的传说,在《三国志·魏志·乌桓鲜卑东夷传》刘宋裴松之注所引《魏略》和《后汉书·东夷传》中亦有类似的记载。所不同的是:把“真离”,《魏略》写作“真离”,《后汉书》则写成“索离”,把“掩溉水”,《魏略》写作“施掩水”而已。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知,夫余即起源于北夷素离国,是紊离国的王族东明逃难到夫余之地后建立的国家。

高丽国国王的随身婢女怀孕了,国王要杀死她,婢女说:“有一团象鸡蛋那样大的气体,从天上掉下来,所以我怀孕了。国王因此没杀死她。后未她生了个孩子,被迫扔到了猪圈里,猪用嘴巴向孩子哈气,孩子被移致马厩中,马又向孩子哈气,所以孩子能不死。而国王却迷惑地以为这孩子是上帝的儿子,于是就叫他母亲收养他,并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东明”,经常叫他去放马。东明善于射箭,国王怕他夺了自己的江山,于是想杀掉他。东明便逃跑了,向南逃到掩施水边,用弓拍打水面,鱼鳖便浮出水面架成桥,东明才得渡过河去。他过河后鱼鳖散去,追兵便不能过河了。东明就在夫余国建都称王。

原文:

槁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曰:“有气如鸡子,从天来下,故我有娠。”后生子,捐之猪圈中,猪以喙嘘之;徙至马枥中马复以气嘘之。故得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其夺己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搜神记》

《三国志·夫余传》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冤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抱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有的人认为夫余的前期王城应该在今吉林省农安附近。多数人则根据“作城栅皆员”等文献记载和最新考古发现,认为应该在今吉林市附近等。 扶余国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有“右辅”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为分辨这两个扶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扶余”,东迁后的为“东扶余”。

解夫娄之迁迦叶原也,托之国相阿难弗之梦,迦叶、阿难皆是佛名,是时佛书犹未入中国,而犹云尔者,亦犹檀君之托桓雄也,是亦不足深究矣。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五四盎叶记则直接断言,夫娄率部东迁迦叶原为东夫余的传说/是后世僧徒伪撰,认为朝鲜古籍中有关东夫余的记载多不可靠。这也是现在中国学者中流行的观点。因而才将北夫余、东夫余都视为夫余的别称。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余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旋即复国。最后在北魏被同是肃慎族系的勿吉(一说高句丽考瑞亚)所灭亡。唐薛仁贵征高句丽,尝攻拔之。金朝置蒲与路,明朝置福余卫,皆扶余之音转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