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毋敛到独山 地名里见证历史变迁 传统与现代 交融中守护文化传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独山:毋敛到独山 地名里见证历史变迁 传统与现代 交融中守护文化传承,第1张

这里自古就是中国西南的战略要冲。

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地带,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高山幽谷、溶洞和各色奇峰怪石。这里自古就是布依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独特地理造就独特地位 独秀峰下演绎文化交融

独山城外有一座山峰。山形并不高峻,却是在一处平坝中独自挺立,因此得名独秀峰。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中曾经如此描述独秀峰:“有山尖起,立于众山之中,是名独山,州之所以得名也。” 在旅行家看来,这座山峰正是独山地名的由来。

这是独山县城的主干道毋敛大道,毋敛正是独山在汉朝时的名字。

东汉人尹珍走出贵州的大山、叩问中原文化,成为一代大儒,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让独山成为四方交会的中心。这里是文化荟萃的地方,也成了政治角力的舞台。

一代名儒一生坚守 影山文化薪火相传

古籍,是古人跨越时空发来的讯息,也是传承文化的方舟。而研究古籍则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晚清大儒莫友芝。

《黔诗纪略》,共计三十三卷,收录诗作两千多首,莫友芝想以此证明,中华文脉在贵州同样传承不绝、充满生机。

1865年,莫友芝被聘为金陵书局的总编校。在他的主持下,大量在战乱中散失的古籍被搜集、抢救了回来。1871年,莫友芝病逝在寻找《四库全书》残本的路途中。

这里就是莫友芝年少求学的地方。幼年时的莫友芝曾以南朝诗人谢眺“竹外山犹影”的诗句,给自己的学塾命名为“影山草堂”。斯人已逝,但在他留下足迹的地方,传承不绝的中华文脉依旧生生不息。

深河桥见证 历史 人民战争永载史册

抗日战争时期,独山是屏障四川的重要门户,也是抗日大后方的重要枢纽。随着难民的大量涌入,这里也成为了战时的“小上海”。

1944年12月2日,独山县城被占领,日军在城内烧杀抢掠,大火再次燃起,古城沦为“地狱”。得知日军正往深河桥进军,守桥军队最终决定将深河桥炸毁。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独山各族儿女的奋力反抗。这种武器当地人称为耍猫叉,当年,布依族群众就是用这种原始的武器和敌人的枪炮对抗。

深河桥战斗之后,日军节节败退,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是史学家对中国全面抗战的简短概括,也道出了深河桥一战的伟大意义。

独山花灯精彩纷呈 时代变迁精神长存

随着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往愈加频繁,花灯传入独山。

和其他地方的花灯艺术形式不同,独山花灯戏不仅有着丰富的唱腔变化,而且还有大量的扇、帕动作和身姿造型,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念做打,精彩纷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独山县建立了花灯戏专业演出团队,创作表演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花灯戏节目。

2009年3月16日,独山花灯戏演员们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用传统独山花灯戏折服了音乐之都。独山花灯戏历经时代变迁,反复诉说着一个真理,唯有向下深深扎根,才能蓬勃有力地向上生长,这也是独山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一道 美食 勾起青春记忆 时代发展难忘乡土滋味

四十多年前,欧阳还是独山花灯戏的一位年轻演员,经常随剧团下乡为群众表演花灯戏。农村条件艰苦,但是乡亲们总把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好饭好菜拿出来招待客人们。这是欧阳第一次吃到地道的独山三酸。

在西南山区湿热的气候中,酸成了贵州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尤以独山三酸最有特色。三酸就是盐酸、虾酸和臭酸,用料不同,做法相似。

三酸曾是独山人贫乏的餐桌上最重要的菜肴,而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三酸更多的是作为调味的配角存在。时代在变,而那份真实质朴的人情味却并未在这片土地上消散。平凡却又不凡,这就是独山的 美食 ,也是独山的真性情。

守护绿水青山 延续文化传承

从空中俯瞰独山,这块绿色区域就是都柳江干流的发源地,这里不光有自然形成的湿地和山林,还有大片的农田。

2013年,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

绿水青山也正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独山县出产的泥炭藓已经远销海外。

独山县狮山希望小学,是贵州省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孩子们正在表演的是独山的传统民歌——莫家大歌。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独山县启动了民族文化教育工程,将花灯歌舞、莫家大歌等民族歌舞编入教材,并组建起了这样的传承班。

独山人在保护这片绿意,也在保护珍贵的文化传承,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独山腾飞的翅膀和真正的希望。

两千多年 历史 ,独山一直在交融中调整自己的步伐,在变革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在新的时代,它同样有能力创造新的发展模式。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 历史

近日,岳麓出版社发行新版《经典名著通俗图库》,对《山海经》、《楚辞》等名著和历史子集进行了新的诠释、翻译和导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这些传说都出自《山海经》。《山海志》记载了中国古代山河的历史传说或超现实存在,如地理、珍稀动物、神话人物等,对后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海经》被誉为“古今奇文之祖,先秦四大名著之首”。《山海经》顾名思义,是一部关于山海的古籍。这本书记录了古代的山川,一山一水一兽一鸟一株一树,一脉相承,恰似全国国土资源普查的综合结果。

1《山海经》是一本非常复杂的书。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是一本关于自然历史、文化、神话的书矿物,一切,我个人觉得都是对古代文化的总结,相当于史前文明。《山海经》是由《山海经》和《海经》组成的。《山经》以山为线索,从东到海,从西到今天的甘肃、青海,从北到内蒙古,从南到四川、广东等地,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形和产品。《海经》主要描写的是“海外”世界,描写比较随意。它主要描写神话和西部地区,但它空灵而壮丽。

2它被封存在吴县东部。

它看起来像一头猪,前后各有一个黑头。轩辕地处穷山之滨,人虽短命,却有八百岁。在这个妇女国家的北部,那里的人有人的脸和蛇身,尾巴在头上。战国时期,上层贵族崇尚养生,追求长寿之道,追求各地的独特产品、奇景和奇迹。《山海经》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成为当时的通俗读物。历史地理、神话传说的描写极大地丰富和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山海经》也是中国小说的鼻祖。

著名的《精卫填海》和《夸父追义》神话都出自《山海经》,所以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神话的源头,而中国神话的起源正是出自这本书。例如,最近流行的良渚文明已成功申请世界遗产。现在我们都知道,它印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扩展资料:

文献价值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

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争议

对《山海经》内容性质的认识,历代说法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形法类,而刘秀(即刘歆)则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

西晋郭璞很推崇《山海经》,认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献。至明代,胡应麟认为《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始将该书列入"语怪"之书。清《四库全书》也把此书列入小说类。

——山海经

在“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少数民族古籍珍品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旧抄文本《东巴舞谱》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记录了34种东巴舞蹈的仪式和跳法。东巴文是纳西族使用的一种文字,由象形符号、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以象形符号为主。从左向右书写。多年来,民族古籍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东巴文古籍,使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

八思巴文是元朝时通行的蒙古文,八思巴文是1269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拼音文字,它用于拼写蒙古语、汉语、藏语等文字,通行了大约有100多年的时间。八思巴文有41个基本字母,它自上而下书写,行款自左往右。

我国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整理、研究等工作的实施,八思巴文、东巴文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古籍原件被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项目。

都是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让文化传承下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