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功夫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的功夫都有哪些?,第1张

中国功夫源远流长上千年,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为中外所瞩目。事实上,中国功夫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龙的一系列动作**而大放异彩并风行全球,里面所展露的中国拳脚功夫,更受到国际间高度的重视,使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了世界,成功的打响了中国功夫这块金字招牌。

回溯到中国功夫的起源,从古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学实物的发掘相印证,在史前时代,人们为了获取生活所需和适应大自然的适者生存条件,因应人与人争、人与兽争,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摔绊、擒拿等动作。并且在原始社会里的节庆或祭典仪式中,常有干戚舞、大武舞、弓矢舞、矛舞和角抵舞的活动,这都是搏斗技巧动作所组合成套的运动形式,是以歌舞来显示武勇凯旋,展示荣耀,也是「武术套路」最早的起源。

另外私有制萌芽后,部落间的战争使格斗的技术不断发展,从西汉时期的储具圆雕<格斗>上手,就生动地展现出徒手相博的场景。在激烈的生存博斗,要求一定要有必胜的攻防格斗技能,经过实际演练并能自觉的运用,这就是功夫的萌芽。

中国功夫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称谓,例如在夏、商、周时称为拳勇、手博、相高、角力;春秋战国时称技击、相博、手战;秦汉三国时称武艺、角抵、摔胡、手博、手格、长手等;魏晋南北朝时称武术、讲武、相扑、拳法等;随唐时期称拳捷、试扑、手搏、相搏等;宋朝时称武艺、武技、相搏、手搏、打套子、角抵等;明朝时称白打、使拳、使艺、拳法等;清朝称把式、对力、对拳、武艺;而民国以后称国术、武术、国技、把式、八式、操扁卦、功夫等。

以上称谓虽因时代、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相异而有所不同,且有的名称除了在古籍中才能找到,一般并不经常出现,但都是代表着中国功夫在历史中的演变及定位。现在我国称为国术,大陆称为武术,国际间最为流行的通称则有中国功夫(Chinese Kung-Fu)、国术(Chinese Kuo-Shu;Martial Arts)、武术(Wu-Shu)等三种。

中国功夫来源于古代人类为了战胜野兽,为了更好的保卫自己以及健身等思想的作用下,运用一些动作,器械等来达到这些目标,并在前人不断的锻练中形成固有的套路,并经过后人的不断修改,不断完善而形成中国功夫。

http://wwwxiaoicom/browseDetaildoqid=1125009

当前人们提到散打,离不开一人打字,这是我们多年来宣传的成效,应当矛以肯定。不过人们可能又忽视了一个问题,哪就是“精神”上的训练。做为了中国功夫的代表,不能仅仅按照现代体育来训练,应当将我们的精髓加入,哪就是:

一、礼:

练武的人首先是知礼,为了制止打人,而不是为了打人。

二、苦:

练武的人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不仅要练武吃苦,而且要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有一种心理的承受力。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超越

练武的人,不是一介武夫,而是和绅士一样的。更重的是,还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能力。

中国功夫是中国武术和中国气功的一种统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体育运动方式。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项运动。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以生存为主要目的的阶段,战国时代以军事技能为主要用途的阶段,在民间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这些套路和软硬功夫,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1、拳术

源为武艺之源。少林派拳术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战拳、昭阳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观潮拳、金刚拳、七星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长锤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长关东拳、青龙出海拳、翻子拳、鹰爪拳、护身流拳等。

对练拳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华拳对练、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冲拳一条线之说。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其动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少林拳分南北两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还分许多小派。

2、棍术

少林派棍术有猿猴棍、风火棍、齐眉棍、大杆子、旗门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云阳棍、劈山棍、阴手棍、阳手棍、五虎擒羊棍等。对练棍术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杆、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棍练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克敌制胜,在历代抗敌御侮中,少林棍发挥过重要作用。

3、枪术

枪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枪术有少林枪、五虎枪、夜战枪、提炉枪、拦门枪、金花双舌枪、担拦枪、十三枪、十八名枪、二十一名枪、二十四名枪、二十七名枪、三十一名暴花枪、三十六枪、四十八名枪、八十四枪、六门枪势、十枪架、六路花枪、秘授枪谱三十六点、豹花枪等。

对练枪术有枪对枪、对手枪、战枪、双刀对枪、六合枪、三十六枪破法对练、二十一名枪对刺等。

少林枪术有一条歌诀是:“身法秀如猫、扎枪如斗虎,枪扎一条线、枪出如射箭,收枪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压枪如按虎、挑枪如挑龙,两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拦、拿、亢、点、崩、挑、拨,各种用法奥妙全。”

4、刀术

刀是历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誉为“百兵之帅”。“刀如猛虎、枪似蛟龙”,刀术的演练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凛烈的气慨。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单刀、少林双刀、奋勇刀、纵扑刀、雪片刀、提炉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单刀、座山刀、六路双刀、八路双刀、太祖卧龙刀、马门单刀、燕尾单刀、梅花双发刀、地堂双刀、滚堂刀、单刀长行刀、五虎少林追风刀等。

对练刀术有刀对刀、二合双刀、对劈单刀、对劈大刀、单刀进双刀等。刀的使用特点是缠头裹脑、翻转劈扫、撩挂云刺、托架抹挑等,并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劈、撩、斩、刺似猛虎之说。

5、剑术

剑术矫健、优美、豪放,自古至今流传深远。

少林派剑术有达摩剑、乾坤剑、连环剑、太乙剑、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绨袍剑、刘玄德双剑、青锋剑、行龙剑、武林双剑等。

对练剑术有二堂剑、五堂剑对刺、少林剑对刺等。剑诀:“剑是青龙剑,走剑要平善,气要随剑行,两眼顾剑尖,气沉两足稳,身法须自然,剑行如飞燕,剑落如停风,剑收如花絮,剑刺如钢钉。”

6、其他兵器械类

少林武术器械有长的、短的、硬的、软的、带尖、带刺、带钩、带刃的,多种多样,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近计不易胜数。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方便铲、套三环、峨嵋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双锤、大斧、双斧、三节棍、梢子棍、七节鞭、九节鞭、双鞭、刀里加鞭、绳标、虎头双钩、草镰、“五合草镰、六合战链”、戟头钩、梅花单拐、六合双拐、马牙刺、乌龟圈、双锏、日月狼牙乾坤圈、禅杖、大槊、风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对练及器械拳术对练套路

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刀对枪、双刀进枪、眉齐棍合枪、单拐进枪、双拐破枪、拐子合齐眉棍、虎头钩进枪、马牙刺合枪、乌龟圈合枪、套三环合枪、方便铲合枪、月牙铲破双枪、九节鞭对棍、钢鞭对九节鞭、月牙合枪、月牙合锏、三节棍进枪、方天画戟进枪、三英战吕布、空手夺刀枪、和戟链进枪、三股叉进枪、大刀封枪、三节棍破双枪、峨嵋刺进枪等。

8、技击散打

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

9、气功

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

10、软硬功夫

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

武术的分类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和优秀文化遗产。过去曾有人把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

所谓南派、北派,主要是根据流行于南方的拳术多手法,而流行于北方的拳术多腿法这一特点来区分的。因此,武术界就有了"南拳北腿"之说。

所谓内家、外家,主要是根据《宁波府志》中的"外家者,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则勇";"内家者,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这一记载而区分的。后来,武术界则把少林等刚健有力、窜跳闪躲灵便的拳种统称为外家拳,而把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了。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获得了很大发展,在逐步挖掘、整理、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编武术长拳运动,近几年又经过研究试点,开展了武术攻防技术的搏斗运动,极大地丰富了武术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开展了武术竞赛活动,使武术运动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旧时以拳种分类就显得很繁杂:以南、北派,内、外家来分类又过于笼统了。因此,根据武术运动全面发展的需要,推动武术运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产生了新的武术分类方法,将武术内容分为如下五大类:

一、拳术类

包括各种徒手拳术,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趟拳、象形拳等。

二、器械类

短器械:刀术、剑术等。

长器械:枪术、棍术等。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头枪、单刀加鞭等。

轻器械: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标等。

三、对练类

徒手对练:对打拳、对擒拿等。

器械对练:对劈刀、对刺剑、对扎枪、对打棍、单刀进枪、双刀进枪、朴刀进枪、三节棍进枪棍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空手夺枪、空手夺棍、空手夺刀、空手夺匕首等。

四、集体项目

各种三人以上的徒手拳术或器械的集体演练。如集体基本功、集体拳、集体剑、集体刀、集体枪、集体棍、集体九节鞭等。

五、攻防技术

攻防技术是两人之间按照一定竞技规则而进行的相互搏击运动。如:散子、推手、短兵、长兵等。

目前流行的这种新的武术分类方法,主要是抓住了各种拳法都离不开攻防格斗动作,各种器械总不外乎古代兵器,锻炼方式也都包括单练、对练、集体练、搏击格斗四种形式等特点。这样分类有利于对各类拳术和器械动作技术的运动规律和原理进行系统地教学、训练和研究,也有利于开展武术运动的竞赛活动。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的分类方法必将进一步地完善化、科学化。

术的"流派"与"宗派"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武术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繁衍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当时,由于受封闭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制约以及经济、文化差异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武术技术首先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姓氏家族中相对稳定下来,随着后代的繁衍及各种职业武术者的出现,武术技术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其风格特点也逐渐鲜明和成熟起来。

武术流派本是区分拳种技术类别的标志,是由不同技术特点和风格形成的武术技术派别,是武术技术的精华。然而,在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浓厚的宗族观念的影响,加之封建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扶助帮派,至使武术技术流派蒙上了"宗派"色彩。

"宗派"是私有制的产物,是意识形态观念。从辩证的角度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虽然武术流派曾依附于一定的宗派得以保存,但是它们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封建宗派已失去它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如今,封建宗派和技术流派已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论,把武术技术流派与封建宗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杜绝宗派思想、门户之见,是为了反对思想上的封建宗法残余,以求打破各派别之间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达到技术上取长补短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日趋系统化、科学化,并逐步由口传身授,过渡到用文字及现代化科学方法、手段传授技术,研究武术技术流派及各拳种、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保留原有技术流派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技术流派是必要的。

首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保留现有武术流派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武术技术流派,有助于保存发扬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助于武技的切磋砾橱;有助于各拳种流派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促进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只有发展风格各异的武术技术流派,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武术运动中来,促进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从而不断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

其次,从武术技术流派本身来看,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积累、发展形成并延续下来的。随着武术技术动作的日臻完善和规范化,不同流派还会不断出现分化过程。当技术动作发展成较为稳定的技击技术和套路技术时,不同流派又会相对固定下来;再随着各流派的不断分化、合并、发展成许多新的武术技术流派。从历史上看,在继承原有拳种流派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事例很多。如:鹰爪拳脱胎于翻子拳;通臂拳脱胎于少林、蝉郎、劈卦;清代陈王庭以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为基础,取各家拳法所长,经杨露禅等人丰富,逐渐形成了太极拳各流派。新中国成立以来,集查、花、炮、洪、华拳之大成,发展创新了自选拳,并从理论、技术和竞赛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体系,突破并发展了原有拳种的风格,从而形成了新的武术技术流派。

因此,明辨武术技术流派与宗派思想,目的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主,发展新的武术技术流派,这对振兴中华武术,开创武术事业新局面无疑是有益的。

武 德

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我国古代对"武"的理解是泛指军事行动。《说文解字》上说要"止戈为武",它的意思是要以武禁暴治乱,止息干戈,而求得安定和平。"武"的原意并不是叫人们去"穷兵赎武"而称王称霸,恃强凌弱,怠意杀伤,灭人国家,占人土地,夺人财物,奴役人民。如果那样做的话,就不是"武",而是"侵略"了,侵略是不配称"武"的。"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古代周武王讨伐元道之纣王,死后被溢为"武王";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岳武穆王飞这种冠以"武"的都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

近代以来,人们把练习拳脚、刀、枪技艺称为武术,其目的是为了防身和健身,并不是为了欺侮他人。我国武术界历来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尚武崇德。过去任何一个武术门派中如果出了败类,都要按照本门派中的"家法戒律"历数其罪,毫不留情地清理门户,以警示那些不守武德而干尽坏事之徒。古人尚且如此重视武德,我们今天的习武之人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武德精神。具体地说,我们今天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健身强体,防身自卫,同时也应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比如说为了伸张正义,就应该做到"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开扩的人,有正义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遵纪守法的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却不谙事理,粗暴莽撞,遇事说不开,便一时性起,三拳两脚,手起刀落地使人气绝身亡,那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多大的灾难和不幸啊!因此,要求习武的人,都必须充分认识和完全理解武术的正当用途及习武的目的,都必须严格地遵守武德。

总之,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从古至今都是习武练功者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我们今天的武德,更应该是在继承传统武德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们新时代特点的武德准则,那就是要求我们广大习武者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认真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既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又要具备过硬的武功,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我们便能立即挺身而出,听从召唤而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

武术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武术,也称国术、功夫或武艺,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的和器械的踢、打、摔、拿、击、刺、劈、扎等攻防技术动作为主要练习内容,以功法、套路、格斗锻炼为主要运动形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健身强体、培养意志和提高技击搏斗技能之目的。

武术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及优秀文化的结晶。武术的本质核心是它所具有的技击性特点。武术同时还具有民族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等多种综合性的特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它所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最为朴素、简练、实用、美观的身体活动形式,它是以人体的内在精神气质为基础,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协调配合,完整统一,从而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注重阴阳平衡、天人感应、身心合一、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最佳效果。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其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润、滋养,深刻地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神韵,文化学的精神等。历代武术家们自觉地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认真地阐述武术原理,规范武术技法,力求达到文武相益、融会贯通的程度。如此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不仅提高和发展了武术理论,而且决定着武术的运动特征、功能特征、技术技法的规范合理性,是促进武术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态和体系,使得中华武术在民族传统文化系列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独具生命力,从而使中华武术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奇施瑰宝。

因此,武术的基本属性应该是它所具有的体育和文化的双重特性。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而且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可以说,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武 术 谚 语

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剑为百兵之秀

以静待动,后发制人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

棍为百兵之首

打人千万,不如一扎

刀为白兵之帅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

枪怕摇头棍怕点

枪如游龙,棍似旋风

百日袖箭千日镖

不能因辞害其意,不能因名忌其拳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

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

剑走青,刀走黑

锤槊之勇不可敌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剑是君子佩,刀是侠盗使:

古人制艺,必立一意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花拳锈腿,好看无用

把势、把势,全凭架式。没有架式,不算把势

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

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

遍访师和友,所求是真传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

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

拳讲三术,技、医、艺术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

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

练功先练桩,大鼎增力量

未学功夫,先学跌打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

读书要讲,种地要耪,练拳要想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练拳千招,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主

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动则法,静则型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

打法各家各不同,静如处女瞥如鸿

稳如泰山,静如处女

一步练错百步歪

行礼文静如处女,开拳一动如脱兔。闪展敏捷若雄鹰,进击迅猛象老虎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浅。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

运动在身,用意在心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一力降十会,一力压十技

打拳要长,发劲要短

意发神传,心动形随

死力不足贵,活劲最为高

头顶青天,脚抓地;怀抱婴儿,手托腮

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一巧破千斤。四两拨千斤

前手齐眉三尖对,鼻尖手尖与足尖

练武先求腿力

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踢人

有拳无腿难取胜,有腿无拳难占先

身心一动脚手随,手脚齐到方为全

手去腿不动,打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

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

七分看脚,三分看手

拳技以眼为尊,眼为心之苗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弹腿四只手,神鬼见了都发愁

眸子练得明,打人占上风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

一见屁股掉,便是戳脚到

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齐到,招招有效

拳贵神速,劲发宜促

"攻"字当头,"掩"字为先

主动抢攻,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或作纵枪横棍

兵贵神变,势势相连

出其不意攻不备,先发制人不容还,动手犹如鹰捉兔,粘衣发劲急似弹

转身回打,其机在头

后发先至,后发三至,后发后至

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治慢

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后人发,先人拳

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

先人发,后人至

上步六合手,打不赢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着就跑

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起如钢锉,落如钩竿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互用,刚柔相济

拳打三节不见形,见了形影不为能

嵇康《养生论》 名篇千古传

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钅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魏末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所以人称嵇中散。是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由于他对司马氏篡权不满,为司马昭所杀。他虽崇尚老庄,但有求实精神。著有《嵇中散集》。鲁迅认为他的文章"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所撰《养生论》是我国古代现存文献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他之前虽有不少关于养生的论述,但是散见于其它篇章,正式专以"养生"为题的论文,最早的则要算嵇康的《养生论》了。

元气与寿命

嵇康研究了养生长寿学的理论,探索长寿的奥秘。东汉王充认quot;精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嵇康则提出了"元气"的问题。认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元气,万物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他说:"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这个元气说,后来被医家吸收,明确提出元气是生命之本。认为元气藏于肾,肾的元气强,身体就强,寿命就长;肾的元气弱,身体就弱,寿命就短。所以有医家提出元气存则人存,元气亡则人亡的说法。

神形辩证观

元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就叫"神"。所以嵇康在《养生论》中反复阐明神与形的辩证关系。指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有形元神就是失去了生命活动的一具僵尸。离开形体的神,是不存在的,只有神附于形,形才具生命力;也只有形体存在,神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神和形是相依为命、辩证统一的。但是神表现太过就会消耗元气而影响形体;形体虚衰,神的基础就薄弱,神也因之而衰。正因为神与形是一种辩证关系,所以在养生时既要炼形,又要炼神,使形与神有机统一,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从一做起

嵇康尤其强调炼神,主张从一做起。切不可以认为"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分以成汤大旱之年的禾苗为喻,那浇过一次水的旱苗,总比一次也未曾浇水的后枯萎。所以应当"守之以一",从一做起,切勿忽视这一次之功。还具体提出了"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日希以朝阳,缓以王弦"、"呼吸吐纳"等养神炼形的具体方法。此外,他也鼓励骑马射箭以炼形体。他赠给他从军哥哥的诗,就是歌颂戎马骑射生活的。诗云:"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搅繁弱,右接忘寻。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看,分把一个骑骏马,穿戎装,挽弓搭箭,在原野疾驰飞奔的英姿,写得何等栩栩如生。他认为象这样服灵芝,咽唾液,沐阳光,赏音乐,练气功、学骑射,就可以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而生命不

子华说六欲 养生实有名

杨戬的神仙地位

[编辑本段]

杨戬也被人们称为”二郎神”,中国神话传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人神混血,力大无穷,法术无边,撒豆成兵,通晓七十二般变化,额顶生神眼(不知是死光发射器还是与照妖镜一个功能)手持一万三千斤的三尖两刃刀(仅次于齐天大圣13500斤的如意棒,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炼成),兼有招唤兽哮天神犬。师傅为名门昆仑派十二上仙之一玉鼎真人,

杨戬血统高贵,是玉帝的亲外甥,曾经力抗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挠其外甥沉香救母,杨戬也是我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其能力与悟空比,作为玉帝的外甥,他与玉帝的关系并不好,“听调不听宣”便是一种极度的个性,‘裙带’?杨戬被描述的‘清奇秀气’,和那个封神演义中的‘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杨戬并不迥异,只可能是麻鞋换了锦靴。杨戬也是个高傲之人,“我输与他,列公不必相助;我赢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只可惜太上老君不是个磊落之人”,从这两句话就可看的出来.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有关他的出身传说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见的。

杨戬的身世传说

[编辑本段]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可谓形神兼备,二郎神杨戬的英挺形象历历在目,但是,这位号称为"天界第一战神"的二郎神究竟是什么了身世来历?他是何年何月从何处流传至今的呢?

首先,从吴承恩写在《西游记》里这首诗来看,至少在明朝中叶,民间对于二郎神的传说还是耳熟能详的,因此这诗只是概括式地一点而过,书中也没有加以解释和注释。但时至今日,二郎神的传说大量已经淹没而不可考了,像诗中所说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弹打凤凰"就不知所云了。

首先,杨戬的出生便是一次出轨的产物,传说他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因为羡慕人间恩爱生活偷偷下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名杨君,并与之结为秦晋之好。还生了儿子,据说还有个女儿叫三圣母的。

二郎神有过劈山救母的事迹,但他劈开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头。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大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他们的儿子名叫杨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二郎神他母亲)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劈山救母也有几个个版本。早"劈山救母"的事迹绝对是二郎的,但后来添枝加叶,以讹传讹的,就变出了"宝莲灯"故事。一笑此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带著明显的上古神话色彩,而沉香的故事显然要时尚的多,形成的时间也较晚。不过,大家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一脉相承,包括人物关系也是母子、甥舅。

《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为花果山孙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反而用太山压住孙行者。《二郎宝卷》是这样描绘二郎神形象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见《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无踪。”(见《二郎宝卷。心猿不动品第十一》)《二郎宝卷》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压直”的别写,则与元明以来二郎神杂剧相同,而“白犬神嗷”又与《封神演义》中“细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

战神杨戬

[编辑本段]

杨戬的传说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封神演义》,在这部包含道,截,佛,人界的巨著中,杨戬师出名门昆仑派十二上仙之一玉鼎真人门下,从魔家四将兵围西其城一役中首次出场就牢牢占据了姜尚麾下第一战将的位置,无论是他之前的哪吒,还是他之后的黄天化,都不能和他相比.在《封神演义》里,杨戬初出场,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一副道士打扮,拜见一番便请姜子牙把免战牌摘了,“若不见战,焉能随机应变?”说得极度自信却不显半分骄狂,实是千年不遇的一个人物。待得他用智除了花貂,哪咤大吃一惊,他也未有半点吹嘘,“你我道门徒弟,各有玄妙不同!”给哪咤留足了面子。杨戬不单是个谦卑之人,还是个良善之人,杨戬战周信的时候,心内担忧的是城中百姓恐遭屠戮,便速战速决,用啸天犬解决了周信。在《封神演义》里,杨戬就是一个完人,或者说就是一个真神!

杨戬作为我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败过的次数极度有限,一次是用胳膊去迎余化的化血神刀,想看看刀上有没有毒,这次败的丝毫不丢人,另一次是被三霄娘娘用混元金斗捉入天河阵,要知道文殊、普贤、慈航等十二真人都被拿住,最后是原始天尊和老子出面才摆平,这次败的也不丢人。

除却这两次危难,杨戬基本上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屡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被姜子牙评为“智勇双全,功高千古!”但这杨戬却不得其用,始终是一个督粮官,可能是姜子牙的军粮太重要了,重要的宁可全军被围困,也要杨戬去督粮。我小时候经常想,如果姜子牙要杨戬做先锋,恐怕是一路凯歌,根本轮不到哪咤、雷震子等人表现。即便瘟神吕岳把西岐全城人都放倒的时候,能走的只剩杨戬和哪咤的时候,哪咤一阵着慌,“人马杀来,你我二人如何抵挡?”杨戬却镇静异常:“吾自有退兵之策!”用撒豆成兵之术吓退了郑伦,颇有银鞍照白马的子龙之风。运粮官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土行孙,另一个就是郑伦,这三个人均是奇异之士,却久不得战阵,只能在运粮的空闲时间帮忙打两仗。想到这,颇有些觉得杨戬和赵云的寂寞很相似,赵云也是不受重用,也许是另一种重用,主要是保护家小、断后之类的杂务。在截教十绝阵一役中杨戬探阵全身而退,来去自如,何等潇洒。而与其师同级的赤松子,广成子却险些陷于风吼阵中,杨戬的绝技叫“九天玄功”,类似金刚不坏体神功,刀枪不入百毒不侵,且可元神出窍。杨戬仗此技挫败了闻太师手中近呼无敌的雌雄双蛟金鞭。在杨戬在梅山七妖一役中连斩数妖,最后与其老大白猿精(是此妖曾一举格杀周朝大将也是杨戬亲密战友杨坤)大战几百回合。这也是开战以来杨戬遇到的唯一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最后当然杨戬技高一筹擒敌酋而全身退。

其实关于二郎还有些有趣的东西淹没了,比如他的宠物--人人都知道他的哮天犬,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只鹰吧?实际上,二郎一出现,应该是"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架鹰纵犬的形象,这在《西游记》中就有提及。而同时,从诗中看,他还精通暗器--"腰挎弹弓新月样",这个弹弓在《封神演义》中好象也出现过。

杨戬最威风的时候大概就是被邓婵玉打了两石,虽是挨打,却是火星迸出,只当不知,仍是紧追不舍。他是有玄功护体,和孙悟空一样,也是个钢铁战士。

《西游记》中的二郎神,“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真个是: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西游记》第六回)“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化,”那“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这“郭申直健”,是隐含着“郭牙值”之名的。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战时,“抖撒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又放出“细犬”,照孙悟空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跌,乘机擒住了孙悟空。(《西游记》第六回)后来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等追赶偷窃祭赛国金光寺塔上舍利宝贝的九头虫怪,遇上打猎归来的二郎神及梅山六兄弟。二郎神不计前隙,帮助皈佛取经的孙悟空,“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又放出细犬,“蹿上去,汪的一口,把(九头虫的)头血淋淋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而去”(《西游记》第六十三回)。这小说中的二郎神虽然姓杨,但形貌、弹弓、三尖两刃刀、鹰犬乃至结义弟兄(梅山七圣),都仿佛是二郎神赵昱的。这就明自地显示出小说《西游记》与元明戏曲中二郎神传说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是玉帝“令甥”、“杨君之子”。究其来历,除“劈山救母”的传说外,还有另一条可供追寻的线索,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丁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以下简称为二郎宝卷)和《消释真空宝卷》。前者,刘荫柏有《<西游记>与元明清宝卷》一文(见《文献》198了年第3期)论之甚详;后者,有胡适《跋消释真空卷》一文(见《胡适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介述颇细。《二郎宝卷》分上、下两卷,每卷结尾处都署:“大明嘉靖岁次壬戌三十四年九月朔旦日敬造”。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早于今存《西游记》最早刊行时间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若依吴承恩晚年家居时(公元1568年离长兴丞职位以后)作《西游记》的通常说法,《二郎宝卷》则写成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即使按照吴承恩青壮年时(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正在撰写《西游记》或者已经完成初稿”的说法(见苏兴《吴承恩年谱》),《二郎宝卷》的作者也不大可能在十来年后就能看到《西游记》的初稿并据以改写成《二郎宝卷》。因此,《二郎宝卷》或者其据以进行创作的二郎神民间传说对吴承恩《西游记》中二郎神的描绘产生过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在明代,二郎神的传说流传很广,当然就不可能只有一种说法,连细节都没有差异的。《西游记》的作者(最后写定者)吴承恩曾见到一幅《二郎搜山图》,写了《二郎搜山图歌并序》。其《序》说:“二郎搜山卷,吾乡史吴公家物。失去五十年,今其裔孙灌泉子,复于参知李公家得之。青毡再还,宝剑重合,真奇事也”,足见《二郎搜山图》的流传久远和珍贵。《二郎搜山图歌》描绘的二郎神形象是:“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物灵风,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名鹰搏拿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酒娇啼血。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青锋一下断狂飚,金锁交缠擒毒龙。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持巢无逸寇。平生气焰安在哉,牙爪虽存敢驰骤”。(《射阳先生存稿》卷一)《二郎搜山图歌并序》大约作于嘉靖十八年(1539),作者时当盛年(三十六岁),对“少年都美”的二郎神“清源公”(即“清源妙道真君”)指挥神兵,抡大剑长刀,放鹰纵犬,擒妖驱兽的英雄形象十分倾羡,并在该诗结尾发出了“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的无限概叹。这大概就是作者在《西游记》中以赞扬的笔调描二郎神的丰姿神勇的内在动因。

二郎神的传说,在元明戏曲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今天所能见到的的涉及二郎神传说的元明杂剧,有《西游记杂剧》(杨东菜批评本)、《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健蛟》四种。《西游记杂剧》第一本第八出写观音菩萨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暗中护送,其中第四个保官就是“灌口二郎。”第四本第十六出写猪八戒在黑风山为妖,抢走了民女裴海棠。后来孙悟空救裴海棠回家,向她打听妖怪的底细,裴海棠说“那妖怪醉后则说,它怕二郎细犬。”以后猪八戒又去找裴海棠,并摄走了唐僧,孙悟空到南海去向观音菩萨求救。于是,灌口二郎奉观音菩萨法旨去救唐僧,与猪八戒大战一场,放出“细犬”,“见本相才擒住了猪八戒。这里擒住猪八戒的“细犬”的“本相”的具体形象,剧中没有交待,但在后来的《封神演义》中,却对二郎神的哮天犬名叫“细腰”的有这样的描述:“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这大概是那凶猛无此的哮天犬的“本相”了。《西游记杂剧》中有一支〔越调、斗鹌鹑〕描绘了二郎神的威严形貌:“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灌口把威施,夭涯将姓显。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犬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灌锦江头,连云栈边”。这就是元明戏曲中最初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但没言及他姓李或是姓赵。可是在稍后的《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灌口二郎斩健蛟》、《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剧中,二郎神径直成为嘉州太守赵昱了。《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第一折二郎神上场云:“吾神姓赵名昱,字从道,幼年曾为嘉州太守。嘉州有泠源二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嘉州父老,报知吾神,我亲身仗剑入水,斩其健蛟,左手提健蛟首级,右手仗剑出水。见七人拜降在地,此乃是眉山七圣。吾神自斩了健蛟,收了眉山七圣,骑白马白日飞升,灌江人民与吾神立庙。奉天符碟玉帝赐,加吾神为灌江口二郎神之位、清源妙道真君。”《灌口二郎斩健蛟》一剧,则宾全是写二郎神出身的,所述与前面所引《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的记述大致相同,只是赵煜(昱之误写)是先飞升成圣,再降眉山七圣,然后斩蛟,只是先后次序倒置而已。二郎神手下大将也有郭牙直(“牙”与“压”,一音之转),“牵着狗儿”,另外还增加了一位“抢刀鬼”。《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的二郎神,奉“元始化身太极之体”的“北极驱邪院主”之令,带领梅山七圣及众多天兵,到花果山擒拿偷盗了仙丹仙酒的齐天大圣。同《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只怕二郎细犬”一样,《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也说:“则除是清源妙道二郎真君,方可破齐天大圣”,足见二郎神是专门擒妖拿怪的好手。剧中虽没有明说齐天大圣就是孙悟空,但在第一折中齐天大圣自叙身世时曾说:“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铁色称猴,兄弟耍耍三郎”这同《西游记杂剧》第九出中孙行者(悟空)自叙的几乎相同:“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离山老母,二姊巫枝柢圣毋,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不同的只是《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号通齐天大圣,降伏它的是哪咤而不是二郎神而已。这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一剧深受《西游记杂剧》的影响。《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着力描写了二郎神及梅山七圣的神武勇猛,他们没有费多大劲就擒获了花果山三圣,不像后来的小说《西游记》中那样,要赌斗变化,还要借力于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才能奏效。花果山三圣中,齐夭大圣虽是偷金丹盗仙酒的魁首,神勇广大,变化多端,而一旦被擒,就下跪求饶。倒是大兄通天大圣的形象较为突出,使一条铁棒,神通变化也与后来小说中的孙悟空有不少相似之处。小说《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可以说是熔合了花果山三圣的形象,连“孙行者”之名大约也是从“耍耍三郎”身上套用来的。

总之,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灌口二郎斩健蛟》、《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剧中,二郎神的形象有了更具体的描绘:他“神通广大,变化多般”(《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青脸红髯”、“马跨龙驹,箭插金壶,袍锦模糊,簇簇的如骤雨,支楞楞发金镞”(《灌口二郎斩健蛟》);他的“三尖两刃,刀过处利如风”(《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牵着“细犬冲围破阵,金弹打散妖兵”(《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明代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中保存有一篇宋元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说“古宋沐京”有一座二郎神庙,供奉清源妙道二郎神,与北极佑圣真君一样灵应。那庙中的二郎神象,“头裹金花璞头,身穿储衣绣袍,腰系兰田玉带,足登飞风乌靴”,“手执一张弹弓”,与元明戏曲中的二郎神形象相似

杨戬

编辑

二郎神即杨戬(中国神话传说人物),更多含义,请参阅二郎神(多义词)。

杨戬也被人们称为"二郎神",中国神话传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人神混血,力大无穷,法术无边,撒豆成兵,通晓八九玄功,民间传说有七十三般变化,阙庭有神眼(激光发射器与照妖镜等各种多功能),手持三尖两刃刀,此兵刃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炼成,座下有神兽哮天犬。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

3生平

身世

与瑶姬

事迹

4文学形象

战神

二郎神

5影视

电视剧

动漫

**

1基本资料

姓名:杨戬

性别:男

七十三变资料(出自《西行平妖传》)

称号:昭惠显圣二郎真君、清源妙道真君、昭惠显圣仁佑王、英烈昭惠清源妙道显仁敷泽兴济二郎显圣真君

生父:杨天佑

生母:瑶姬仙子《宝莲灯前传》中为玉皇大帝之妹,但此剧中不是正统瑶姬神话!根据《巫山县志》记载:“赤帝(炎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又有瑶姬为西王母之女一说,助禹治水,化为巫山神女峰。[1]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瑶姬”词条与重庆市委邀专家编写的《巴渝神话传说》中关于瑶姬的部分,都和杨戬无关。

哥哥:杨昭(也叫杨广、杨震、杨蛟)

妹妹:杨莲(也叫杨婵),即三圣母(也称华山圣母)

妻子:西海三公主(出现于《中国神话简史》)

外甥:刘沉香

身份:玉皇大帝的外甥

化身:李二郎、赵二郎等(参见二郎神词条)

结义:“梅山七圣(康安裕、张伯时、李焕章、姚公麟、郭申、直健等7人)”是杨戬的护法。元杂剧也有梅山七圣为二郎神护法神之说。《西游记》里称梅山六圣,喊杨戬大哥,喊孙悟空二哥)

师父:玉鼎真人

师叔伯: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姜子牙

老版《西游记》中的杨戬

弟子:金毛童子

座骑:银合马(白马)

宠物:哮天犬(白犬或黑犬)、扑天雕(逆天鹰(银眼金翅鹰)

兵器:三尖两刃神锋

法宝:缚妖锁、照妖镜、金弓银弹、八爪龙纹黄袍、江山社稷图、三尖两刃神锋

功法:八九玄功、无穷妙道、纵地金光、定身术、指地成钢(封神时下学于惧留孙)等[2]

2简介

杨戬[jiǎn]:血统高贵,身世坎坷,是玉皇大帝的亲外甥,曾经力抗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挠其外甥沉

影视中的杨戬形象(15张)

香救母,杨戬也是中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作为玉帝的外甥,他与玉帝的关系并不好,“听调不听宣”便是极度的个性的表现。

杨戬被描述的‘清奇秀气’,和那个封神演义中的‘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杨戬并不迥异,只可能是麻鞋换了锦靴。杨戬也是个高傲之人,“我输与他,列公不必相助;我赢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只可惜太上老君不是个磊落之人",从这两句话就可看的出来.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有关他的出身传说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见的。

玉帝封他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二郎始终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坚决不在天庭居住,而是在下界受香火,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只服从命令,没事别套近乎。这就是"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3生平

身世

各版神话剧中的杨戬(11张)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可谓形神兼备,二郎神杨戬的英挺形象历历在目,但是,这位号称为"天界第一战神"的二郎神究竟是什么了身世来历?他是何年何月从何处流传至今的呢?

首先,从吴承恩写在《西游记》里这首诗来看,至少在明朝中叶,民间对于二郎神的传说还是耳熟能详的,因此这诗只是概括式地一点而过,书中也没有加以解释和注释。但时至今日,二郎神的传说大量已经淹没不可考了,像诗中所说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弹打凤凰"就不知所云了。

其次,杨戬的出生便是一次出轨的产物,传说他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因为羡慕人间恩爱生活偷偷下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名杨君,并与之结为秦晋之好。还生了儿子,就是杨戬。

《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为花果山孙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反而用太山压住孙行者。《二郎宝卷》是这样描绘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见《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无踪。”(见《二郎宝卷。心猿不动品第十一》)《二郎宝卷》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压直”的别写,则与元明以来二郎神杂剧相同,而“白犬神嗷”又与《封神演义》中“细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

二郎神有过劈山救母的事迹,但他劈开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头。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他们的儿子名叫杨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亲)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劈山救母也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刚开始的"劈山救母"的事迹绝对是关于杨戬的,但后来添枝加叶,以讹传讹的,就变出了"宝莲灯"故事。一笑此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带着明显的上古神话色彩,而沉香的故事显然要时尚的多,形成的时间也较晚。不过,大家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一脉相承,包括人物关系也是母子、甥舅。

与瑶姬

从上述我们可以知道二郎神杨戬的母亲是云华仙女(《二郎宝卷》中写的是“云华侍长”),因私配凡人而遭天条处罚。

至于瑶姬,有关她的神话传说的确很多,但瑶姬跟杨戬没有关系。

瑶姬主要有两种身份:西王母之女或天帝(赤帝)之女。这里的赤帝一般认为是炎帝。

当瑶姬被称为“云华夫人”时,是西王母(王母娘娘)之女,助禹治水,其传说与恋爱无关。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今庙中石刻引《镛城记》 :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1]

并且杨戬母亲的名字和身份有很多,而当杨母涉及“云华”二字时,其身份只是“侍长”。叫其他名字时,就更与瑶姬无关了。

当瑶姬是赤帝女儿时,属上古神系。与道教“玉帝”、“杨戬”等无关。[1]杨戬劈山救母不是上古神话,神仙思凡而遭天条惩处这是封建礼教下的产物。

我想说的是,翻开任何一本正规的神话故事书,瑶姬神话都不会出现“玉帝之妹、杨戬之母”这种说法。在《宝莲灯前传》出来之前,即使是不正规的神话故事书,也不会出现这种说法。

下面那“晒化”部分是把瑶姬当作杨母“云华侍长”而谈,但前面已经说过,侍长与夫人身份不同,且瑶姬被称“云华夫人”时与恋爱无关。}

十日晒化瑶姬的说法是现代人编造的,不是神话 。古神话中的瑶姬与杨戬无关,与晒化无关。

尽管版本各异,但最终都是以二郎劈山、救出瑶姬为结局,而且最后不是瑶姬母子夫妻全家团聚,就是两夫妻重回天庭、儿子女儿皆受封诰……总归这一家子之前虽然历尽艰辛,结果却是皆大欢喜,天帝也没有做出派十日将全身长满白毛的瑶姬活活晒化的恶行。那么这种说法又所从何来?还是回来翻翻我们最古老的神话《山海经》,这里或许有答案。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这段文字见于《山海经》的“海外西经”。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所谓的“尸”,是当时部落的执行祭典的巫女,那么“女丑之尸”,就是一个名叫“丑”的巫女,而非一个叫女丑的死人,否则之后这句“生而十日炙杀之”就怎样也解释不通。开玩笑,这世上有杀“尸体”的说法么?

关于这个叫“女丑”的巫女,《山海经》中有多处提及:“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大荒西经》),“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海外西经》),而且此大蟹在海中

动漫中的杨戬形象(14张)

一个叫姑射国的岛上,“西南山环之”(《海内北经》)。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女丑要么是一位海神,要么就是一位专门负责祀雨祭典的巫女。《左传》和《论衡》都有提及女丑是能通鬼神的巫师,以舞接神,天旱求雨。

而所谓那个“全身长满白毛”的家伙,却不是女丑,而是旱魃——旱魃有三种,其中一种“乃僵尸所变,皆能为旱,止风雨”。清代志怪小说《子不语》就有“旱魃”这一条,其形为“一女僵尸,貌如生,遍体生白毛”。古时有种说法:旱魃是天将大旱的征兆,因此就有焚烧旱魃祀雨的求雨祭典。至今四川汶川绵池的羌族地区还有“赶旱魃”的仪式,即由一人装扮成旱魃躲在树中,以巫师为首带领寨民鸣锣执棍,遍山搜寻,直至寻获“旱魃”,将其驱赶下山,来达到祈雨的目的。

在我们一般认识中求雨,不外乎拜龙王或雨神、插龙牌甚至赛龙舟这类仪式,但在古时,许多求雨的仪式却相当“残忍”。今已有学者考证,古人天旱求雨,有“暴巫聚尪之法”,“乃以女巫饰为旱魃而暴之焚之以禳灾也,暴巫即暴魃也”(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而《山海经》中所载的女丑图像,都是“暴巫之像”,“以右手鄣其面”、“以袂蔽面”,表现出一付因被太阳暴晒而不胜其楚毒的模样。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那个被传说中十日晒化的,乃是装扮成长满白毛的“旱魃”、执行祭雨仪式的巫师女丑,而非瑶姬。由于《山海经》中瑶姬名叫“女尸”,也许有人将其误解为“女丑之尸”的缩写T_T,笔者在此已经彻底无语!,加上民间又有“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正合了《山海经》中尧帝见十日晒死了女丑仍不肯回归正常、只好派神射手羿去射日的典故,由此生造出玉帝派十日晒化瑶姬的罪行来,所以说上古并没有十日晒死杨母之说,只是部分编剧为衔接《宝莲灯》的神话之说而编造。

瑶姬与杨戬无关,与晒化无关。

但凡有点语文水平的就知道瑶姬与上面“晒化”部分所说的那几个女的、事件没有关系。“瑶”是美玉名,“姬”是上古显姓,“姬”有多义,万变不离其宗的便是一个美。《山海经》中女尸(帝女)所化的瑶草,吃了它的果实,就可以被人喜爱。美好的事物不会和上面那些东西产生联系的。编剧这语文水平哪,不敢恭维。

事迹

杨戬最威风的时候大概就是被邓婵玉打了两石,虽是挨打,却是火星迸出,只当不知,仍是紧追不舍。他是有玄功护体,和孙悟空一样,也是个钢铁战士。

《西游记》中的二郎神,“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真个是: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西游记》第六回)“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化,”那“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这“郭申直健”,是隐含着“郭牙值”之名的。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战时,“抖撒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又放出“细犬”,照孙悟空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跌,乘机擒住了孙悟空。(《西游记》第六回)后来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等追赶偷窃祭赛国金光寺塔上舍利宝贝的九头虫怪,遇上打猎归来的二郎神及梅山六兄弟。二郎神不计前隙,帮助皈佛取经的孙悟空,“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又放出细犬,“蹿上去,汪的一口,把(九头虫的)头血淋淋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而去”(《西游记》第六十三回)。这小说中的二郎神虽然姓杨,但形貌、弹弓、三尖两刃刀、鹰犬乃至结义弟兄(梅山七圣),都仿佛是二郎神赵昱的。这就明自地显示出小说《西游记》与元明戏曲中二郎神传说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是玉帝“令甥”、“杨君之子”。究其来历,除“劈山救母”的传说外,还有另一条可供追寻的线索,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丁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以下简称为二郎宝卷)和《消释真空宝卷》。前者,刘荫柏有《<;西游记>;与元明清宝卷》一文(见《文献》198了年第3期)论之甚详;后者,有胡适《跋消释真空卷》一文(见《胡适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介述颇细。《二郎宝卷》分上、下两卷,每卷结尾处都署:“大明嘉靖岁次壬戌三十四年九月朔旦日敬造”。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早于今存《西游记》最早刊行时间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若依吴承恩晚年家居时(公元1568年离长兴丞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