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还值得阅读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古籍还值得阅读吗,第1张

    中国古籍是中国上千年历史产生的文化,当然值得我们去阅读了,不只是读,更要好好的读。

  

      虽然看不懂古书,但至少在一个信息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接触到传统皮毛,也能被深深吸引,从而挖掘更深的内涵。近代的白话文大师,都是读古书长大的,胡适鲁迅如此,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徐志摩都是如此。不仅如此,中国人在世界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科学家,也都是读古书长大的,中国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几乎都是读古书长大的!

       希望热爱我们民族的广大汉族同胞,好好深入了解读经教育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要继承中国的文化而要读经,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立足在世界上,为了重现祖先创造的辉煌,为了我们重新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再出现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乃至于科学家!

       我们要救我们的民族,从自己做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好好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让年轻的一代人学习中国古籍,知道中国历史,为我国发展做贡献。

    神话对人们来说永远都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在各个国家所流传的神话各有特点,东西方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神话体系。

神话元素成为新潮

   近年来,对于上古神话的追求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不论是在各国的通俗文学还是在影视剧中,都有神话元素的身影,甚至是以神话为大背景进行故事改编和创作。创作者们乐于将这些古元素重新应用到影视文学创作中,为作品增加一些神秘感,这一点对于受众来说十分的受用。对于一些缥缈虚无的妖怪、神仙文化,人们常常报以怀疑的态度,但是在内心深处,这一类有古籍记载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又总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满足了人们内心不切实际的幻想欲望。

    中国的神怪世界极其庞大复杂,形成了多种流派,横跨当代的作家喜欢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个人的幻想,将其改编为商业娱乐环境下受众喜欢的形象,甚至会将这些形象拟人化,为期创造出一些额外的附加品,也就是所谓的立“人设”。例如最近风靡的玄幻修真的小说的影视剧,都借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中的各类设定,包括“时空观”、“生死观”以及种族设定。玄幻剧作为青年普遍喜爱的新兴电视剧类型和媒介内容形态, 广泛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建构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虚构世界, 并通过时空观、种族观、生死观等设定, 向海量受众传递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元素、风格、概念和思想。通俗的畅销小说《盗墓笔记》中就出现了“烛阴”的形象,诸如此类的应用还有很多。

    日本的妖怪文化受到了中国神话很大的影响,《山海经》的东渡对日本百鬼夜行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这一文化而在日本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早期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和人气动漫《夏目友人帐》、《滑头鬼之孙》、《犬夜叉》等等,都是以日本妖怪文化为背景创作的优秀作品,日本人的细腻感情和文化忠诚溢于言表。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借鉴,重视中国古典神话的学科影响。

    北欧神话又称挪威神话,已然成为了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北欧神话是与东方神话截然不同另一大体系,其构建了一个多神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圆其说的体系。在北欧神话中,神不是万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恒的,神之间也有派系家族,也有战争奴役,更贴近现实社会。其在文学和影视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例如漫威公司打造的超级英雄宇宙中《雷神》系列的背景就设定在神域,采用了北欧神话中奥丁的部分。在融合原作的同时,**保留北欧神话故事,也对其部分剧情与人物进行了新的设定,使得北欧神话与好莱坞工业**相碰撞,擦出了格外创新及多元的火花。雷神系列**在漫威宇宙的系列**中大放异彩,《雷神3:诸神黄昏》的中国票房高达74亿,出自之外,《指环王》、《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等经典著作都受到北欧神话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由江南所著的小说《龙族》中,也有奥丁、尼伯龙根的元素,同时也有日本神话中八岐大蛇等神话故事,其故事背景设定在21世纪,预设了一个有龙族存在的世界观,有“东方哈利波特”之称。此书目前出版了4部,总销量高达千万册,作家江南也由此登上了作家富豪榜的榜首。将古典元素添加到现代感十足的大背景中,以一群少年的热血战斗为中心,青年群体对于此类题材完全没有抵抗力。

神话类书籍推荐

    比起带有神话元素的小说或者影视出版,纯神话类的出版在近年来也颇为流行。对于这些神话类的出版物,东西方的出版方式有着不同之处。由于东方神话中的妖怪往往都是以像《山海经》为准的科普方式,没有太大的故事性,因此绘本的出版方式非常适用,而北欧神话中的诸神有着一定的故事性,在这一基础上,故事性的小说出版就非常合适。

    以下例举几部各国的纯神话类出版物。

1 《观山海》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定价:168¥

    这是一本出自一名90后国人画师杉泽之手的绘本,历时三年创作完成。作为《山海经》手绘图鉴,其以《山海经》的怪物设定为基础,将其中出现的怪物绘制出来,其中添加了不少作者的主观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美化,古典的流畅线条和现代审美的造型相结合,满足了现代年轻人追求复古的欲望。在内容上,每一个角色的的板块都会加上注释,图文结合,既是视觉上的享受,也同时将枯燥的妖物科普具象化,让人更有兴趣看下去,满足了幻想。装帧精美,厚度令人满意,无论是从质量还是内容上看,此书都十分有收藏价值。

    当前,《观山海》在当当网的图书畅销榜上位列第二,线下的各类书店也都将其摆在畅销展示台上,豆瓣评分达到87分。

2 《海错图笔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定价:68¥

   张辰亮是微博上的科普大V博物杂志的原名,其幽默风趣的硬科普使其拥有1000万粉丝数。《海错图笔记》归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旗下,是在古籍《海错图》的基础上进行绘图整理的一本科普解释读物,图源来自于清代画师聂璜,其中有正经科普的真实生物,并将其与现在存世的真实生物进行对比,也有一些光怪陆离的幻想生物,不知是真是假,让人好奇不已。知名作家马伯庸对此书评价道:“人有了好奇才想去探索世界,有了知识才能去了解世界,此书兼具好奇之乐、知识之厚,开卷有趣亦有益。”

   两年后的2018年,《海错图笔记》在当当的科普读物畅销榜位居第六,豆瓣评分82分。

3 《百鬼夜行》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06

定价:68¥

    百鬼夜行可以说是日本神话传说的代表,受中国《山海经》的影响,日本创作了一系列的鬼怪志。妖怪文化在日本盛行,最近火爆的手机游戏《阴阳师》中的妖怪形象就来源于此,书中收录了207个日本经典妖怪,被称为日本的《山海经》。鸟山石燕是江户时代日本著名的浮世绘画家,一生都在绘制日本的鬼神。此书形式也是图文结合,有趣的对的重新着色精修之后,以红色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豆瓣评价69分,较其他的此类书籍来说销量和分数都不高,但是我偶得机会翻阅过此书,制作和内容上都很不错,作为一本很好的新书,推广上应该加大力度。

4 巷说百物语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12

定价:203(全集5本)   

   百物语是一种日本民间恐怖游戏,夏季夜晚,人们身穿青衣在暗室聚集,点燃一百只蜡烛,轮流讲骇人怪谈,讲完一个便吹灭一支蜡烛,等到蜡烛全部熄灭,就能够唤醒妖物,这与中国的笔仙碟仙之类很像。《巷说百物语》颇有中国的《聊斋志异》的神韵,这是一个系列丛书,一共有五部单行本,其收录了日本经典的神怪故事,每一个怪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看似怪力乱神,实则以鬼魅写人心,揽获众多大奖,确实是一套好书。

5 北欧神话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

定价:45¥

    该书也是系列书,同系列的还有《凯尔特神话》、《印度神话》、《日本神话》等等。不得不说此书在营销上的厉害之处,销量和评分都有一个很高的水准。在《北欧神话》一书策划的过程中, 项目组力求以科学的态度、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辅助各个环节的决策。然而,评价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对于作为娱乐来看的读者这部书以及足够了,但是对于考究一些的读者,这本书在内容上不得人心。这也是此类书籍未来要注意的点。豆瓣评分55分。

    《观山海》在当当网上的差评量仅有25个,并且全部来自售后质量包装的问题,总体的评价都是对其的收藏价值的认可。此类书籍的作用除了科普之外就是收藏,读者对于此类书籍普遍怀着很高的包容度,大部分的评分和销量都非常可观,原因可以归结为读者的忠诚,这忠诚并非来自这些古籍本身,而是来自指引他们阅读这类书籍的事物。

    例如,很多游戏玩家对于游戏中的角色情节而对其背景产生兴趣,豆瓣上《北欧神话》下有一名读者评论:“因为爱玩游戏而接触到克苏鲁神话,又到北欧神话。”其本质上还是忠实于游戏本身。同理,对于这些日本妖怪文化或者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的年轻读者,大部分都是由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引导而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是由于对这类文化感兴趣从而关注这些影视剧,然而在了解了这类文化之后,这种双向的选择或许会打开,相互影响。

   由此可见,妖怪文化、神话文化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文化奠基物,在其上能够发挥的余地非常的广阔,受众也喜闻乐见,是未来很好的图书创作营销方向。

参考文献

 曹书乐,王玥 从《山海经》到玄幻剧——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案例研究[J] 全球传媒学刊,2018(5)

 李征 浅析北欧神话与好莱坞**工业的碰撞——以《雷神》系列**为例[J] 视听,2016(9)

 韩琳,姜东升 数据分析在图书精准策划中的应用——以《北欧神话》的策划模式为例[J]中国编辑,2017(10)

来源于网络

《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bgiN25uLt2ZZHE8xK0r-w

提取码:y8dx

书名:古文献学四讲

作者:黄永年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9

页数:329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黄永年教授撰写的讲稿,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个部分。其中的《目录学》不是图书馆编目之学,而是对我国的古籍作适当介绍,使学习者对我国古籍有个大概的了解。《碑刻学》保留原有旧貌,以文言文书写。本书是“名师讲义”丛书中的一本。

作者简介:

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14日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历任上海及西安交通大学助教讲师,,1981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2001年退休。现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黄永年是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专家。所撰论文已汇编有《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论文改写成札记有《树新义室笔谈》,其余文字汇编有《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专著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教材已成书者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创见者有《类编长安志》、《西游证道书》。

先说说你说的第一句话:看史记,感觉古代文人尽玩“文字游戏”,对自己思维能力提升没有帮助。

这个“文字游戏”,我想应该是指善用典故或春秋笔法。

《史记》其何以见长?述通古今,不虚美不隐恶,辞练文采。这些尽是道德文学修养,岂能比于侦探逻辑小说?想通过读《史记》来提升自己思维能力?可见你读书不得其道了。若论春秋笔法,我觉得实是史书必须。中国古时是极讲求道德伦理,有一定地位的人死了会定諡号,通常都是为了概括其为人,暗含褒贬,目的就是为了扬善贬恶,风行教化。

史书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记述事实。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賊子惧,可见其目的也是为了评判是非,扬善贬恶。史官自已在叙述事实时,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又不能因个人观点或情感歪曲历史,就不得不用词隐讳,暗含褒贬,才会有“郑伯克段于鄢”这样言简意赅评判得当的历史记述,所谓阐幽发微。后代史家常运用此种笔法,并不是后人的过度解读。

(其实,我窃以为也可能有不得以而为之。众所周知,史笔如铁。然而这样一件极需要执论公允的事情又常会因为犯讳而面临杀身之祸,往往只能是本朝修前朝史,所以才会产生类似于躲避言论审查的用词讲究。)

很多人不区分“读书”一词的内涵,只是简单地以为是获取知识,而不知有修身筑基之说。

如果读书只是从功利效率出发,直接使用Google搜索就行了,有目的性的获取知识,这好像才是最值的方法。

“中国古籍还值的阅读吗”这种问题形式早已在其它地方讨论过好多次,比如有人会问“拉丁文古籍还值得阅读吗?”、“《修昔底德历史》还值得阅读吗?”、“《荷马史诗》还值得阅读吗?”。如果撇去文学修养的需求,还可以换成这样:“《几何原本》还值得阅读吗?”、“《九章算术》还值得阅读吗”、“亚里士多德还值得阅读吗?”,如果历史再跳到五百年后的未来,估计还会有人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值得阅读吗?”、“《晶格动力学理论》还值得阅读吗?”

这类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这样的一种问题:我们在学习知识时,是否还值得去了解它产生的历史。

对于科学更是如此,数学教科书更是深有此弊病,直接告诉你公式结果,而对于其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则知之甚少,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学生没有必要再去了解过去的大师走过的弯路了。

显然,我是属于支持学术与学术史一齐学习了解的。我的论点并不新奇,早已有人论述过。前时读《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与《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时,其中的教育观点更引为知音。

解铃还需系铃人,你要问“中国古籍还值的阅读吗”,那就从另一些近代批判书籍中寻找答案吧,以上可供参考。

引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爱心斗士」中一段文字: 让我们首先考察历史,因为在几个方面,历史是教育的核心。这一点无需我来争辩,正如西塞罗所云:“如果你对你出生之前的事情一无所知,这就意味着,你永远只是幼稚的孩童。”只提一点就足以说明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我们“提高觉悟”的最强大的思想手段。不过,关于历史和历史教学还是有一点要强调,因为它们在学校里常常被忽略。历史并非众多必须传授的课程之一;每一门课都有历史,生物学、物理学、数学、文学、音乐、艺术都有自己的历史。我在这里建议,每一位老师都必须是历史老师。比如,只传授今天所知的生物学而不教过去所知的生物学,那就是把知识贬低为纯粹的消费品,那就使学生无缘了解我们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无从知道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得到的。倘若教学生原子而不提德谟克里特,教电学而不提法拉第,教政治而不提亚里士多德和马基雅维利,教音乐而不提海顿,那就是不让学生参与 “伟大的会话”。再者,那就是斩断了他们知识的根基。目前,其他的社会机构对知识的本源都不太感兴趣。了解你的根基不仅仅是了解自己的祖父从何而来,不仅仅是了解他吃过什么苦。你还要知道你的思想从何而来,你为何相信这些理念;你还要了解你的道德感和审美体验从何而来;你还要了解你的世界从何而来,而不仅仅是知道你的家庭从何而来。为了完整展示上文开始的西塞罗的思想,我们再引他的一句话:“除非人的生命融入了祖先的生命,除非人的生命置入历史语境中,否则人生又有何价值呢?”当然,西塞罗所谓的“祖先”并不是指母亲的姑母或姨母。

据此我建议,每一门课程都要当做历史教。这样,学生在初小时就知道,知识不是固化的物体,而是人类发展的某一阶段,有过去也有未来;可惜现在的学生不了解这一点。让我们回头说一说创世论的问题,我们想要说明,四千年前产生的思想不仅在时间上传到今天,而且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这些思想从科学变成宗教暗喻,又从宗教暗喻变成科学。古希伯来人在沙漠帐篷里神奇的思辨,和现代麻省理工学院教室里神奇的思辨,两者之间一以贯之的联系是多么亲切、多么深刻啊!我想要说的是,学科的历史使我们学会其中的联系;历史教育我们:世界并不是每天都被重新创造的,每个人都站在他人的肩头上。题外,引用《略谈中国史学双重职能》一文中的一段话以概述史学对于人文的重要:

一般说来,一个有着道德感的人,自是一个有着内心敬畏感的人。反之,一个内心无所畏惧的人,一个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个无信仰者,自是一个缺乏道德感的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者的宗教意识与后者的历史意识,虽对象不同,但功能相近。

有一些中国学者(多为中青年学者)在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时,既发出叹息:中国人缺乏宗教感;又发出呼吁:中国人应亲近宗教,应陶冶出宗教感来。

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有些偏颇:

只看到中国人缺乏诚挚的宗教感,未看到中国人富有醇厚的历史感,即能在某些方面替代宗教感的历史感;

只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巨大差异,未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也有着一些共性,即都有着内心敬畏感。

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并已延续数千年了,不可能不在中国人的心底酿出相当醇厚的敬畏感,只是这种相当醇厚的敬畏感在今天变得有些淡薄了。

(我们民族通过著史来维系社会公正这一途径,在不同社会层面有不同表现形式,在主流社会有正史,在民间社会有家谱、墓志、说唱……--从略)

根据上述看法,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其他许多看法,至少还可以引申出下面一些看法。

其一,传统中国史学兼容并包事实判断系统和价值判断系统--传统中国最为丰富的事实判断系统和传统中国最为基本的价值判断系统,因而拥有我们民族最为深厚的精神资源。

正因如此,我们民族拥有一句其他民族不大可能拥有的名言:"史不亡国亦不亡",即史为国本,史为民族精神之根本。

截止2021年4月25号,《典籍里的中国》豆瓣评分是89分。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

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节目于2021年2月12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扩展资料:

节目评价

《典籍里的中国》第1期以多维视角讲述了《尚书》的故事。进入节目,就仿佛是进入了深邃的时空隧道,“当代读书人”引领读者,完成了一次次穿越。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节目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舞美设计、氛围营造、观众席及表演位置的安排等都承担着空间叙事的功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的文字中蕴藏人生感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汇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一种文明“亘古亘今”,一个民族“日新又新”,能量正蕴于此,秘密正藏于此。(人民日报评论评)

豆瓣-典籍里的中国 (2021)

-典籍里的中国

《古书之媒》(韦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v6bs

书名:古书之媒

作者:韦力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1

页数:433

内容简介:

韦力谈《古书之媒》:

《古书之媒》是一个系列,共有4本书,每本选择四五位人选进行细致访谈。因为恰好11月就是中国古书拍卖20年的时间节点,所以顺应先推出了《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另外三本则分别谈北方的古旧书市中心琉璃厂、南方的中心上海福州路以及介绍国内著名的书商。

从古至今大家对于书商都没有一个大的评价,但我其实对书商是怀有感激之情的,有了书商才有了古书流通,他们才是古籍流通最重要的人。也正因为此,此系列书把一些能梳理的东西整理出来,取之“媒介”之义。

这系列书难度大、关键就在于访谈提纲的设置。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花费大量时间在提问上,比如准备苏州90高龄书商的访谈,就拟了近160个问题。——韦力

内容简介:

《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为我国民间藏书名家韦力先生同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录。全书分七个部分,详细解读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二十年古籍拍卖的点点滴滴,见证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个爱书人的喜怒哀乐与痴情。喜的是好书得藏,文化得以传承;悲的是错失良缘,斯人斯书已失。

本书隐含着古籍鉴别、版本选择、价值判断等专业知识,介绍了这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以及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并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以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对认识我国古籍善本的流传及保存状况大有裨益。

编辑推荐:

1. 韦力,中国民间藏书第一人,继《古书之美》后又一力作;拓晓堂,中国古籍拍卖的****,开创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确立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2. 《古书之媒》的“媒”,是指韦力和嘉德拍卖的拓晓堂对谈,有旗鼓相当的舒畅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娓娓道来古籍拍卖二十年的风云秘事和喜乐悲苦,是了解古书文化、版本鉴别及价值判断的必读之作。

3. 本书不仅汇聚萧盅友、黄裳、黄永年、韦力、拓晓堂等一批大家的藏书经历与心得,而且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看完即可基本了解古籍的流通和运作。

4. 几百册毛边本一上市,顷刻被抢购一空。

5. 四色彩印,用纸考究,收录近百幅重要古籍的书影,还原古书之厚重与优美。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收藏有7万余册古籍善本,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嘉德等数家拍卖公司学术顾问相关著述有《古书收藏》《批注本》《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初集》 《芷兰斋书跋续集》《中国古籍拍卖评述》 等。

拓晓堂,原供职于国家图书馆,1994年加入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是年秋,组织中国古籍善本第一场专场拍卖会,开创了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并确立了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古籍校勘方法论》(王瑞来)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FZBEDbdbJxtiQBelGUtNQ

 提取码:GRNP    

书名:古籍校勘方法论

豆瓣评分:94

作者: 王瑞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1

页数: 354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宋史专家、古文献学者王瑞来先生所写关于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之作。本书分综论、方法、辅助知识和案例四部分,凡收文八十篇,以类相从。综论部分主要讲校勘底本的选择及校勘四法及其反思;方法部分主要讲校勘原则、校勘范围、出校等问题。辅助知识篇主要讲典章制度、历史地理、年代、语言文字与校勘的关系。案例部分主要讲古籍中具体问题的校勘问题。

作者简介:

王瑞来,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后长期担任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史编辑工作。1990年东渡日本,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国内担任四川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还担任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以宋代为主的历史学和文献学。自197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始,30多年来单独出版有近20部中、日文版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刊发论文近200篇。在文献学与校勘学方面,整理出版有《鹤林玉露》《朝野类要》《宋宰辅编年录校补》《隆平集校证》《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宋季三朝政要笺证》《范仲淹集》等古籍,并刊发有不少相关论文。主要单篇论文,2015年分别以《近世中国:从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知人论世:宋代人物考述》《天地间气:范仲淹研究》《文献可征:宋代史籍丛考》《仇雠相对:版本校勘学论述》为题,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总名为《王瑞来学术文丛》出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