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子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红花子的别名 5 来源 6 生境分布 7 性状 8 化学成份 9 功能主治 10 红花子的用法用量 11 附方 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红花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红花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红花子 1 拼音
hóng huā zǐ
2 出处《本草图经》
3 拼音名Hónɡ Huā Zǐ
4 红花子的别名红蓝子(《广利方》),白平子(《药材资料汇编》)。
5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的果实。
6 生境分布
产江苏等地。
7 性状瘦果,长7~8毫米,宽6~7毫米,厚4~5毫米,呈倒卵圆形,外面白色而光滑,具4条肋,前端截形,四角鼓起,中央微凸,基脚钝而狭,侧面有一凹点。果壳坚脆,里面黑褐色而有光泽。种子淡黄白色,充满胚乳;切面白色,角质状,无甚气味,嚼之略有油样感。
8 化学成份种子含油302%,种仁含油45~49%。种子油中含亚油酸736~780%、油酸120~152%,及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去油的种仁含蛋白质615~634%。
9 功能主治活血解毒。治痘出不快,妇女血气瘀滞腹痛。
①《开宝本草》:"吞数颗,主天行疮子不出。"
②《本草图经》:"主产后血病。"
10 红花子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11 附方①治斑豆疮出不快:红花子一合。捶碎,水半升,煎百沸,去滓,分减服之。(《伤寒总病论》红花汤)
②治腹内血气刺痛: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干,重捣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本草图经》)
③治女子中风,血热烦渴:红蓝子五大合。微熬,捣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细细咽之。(《广利方》)
12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红花子的方剂 琥珀散
克(锉碎,微炒)柴胡30克(去苗)延胡索15克红花子15克牡丹15克木香15克桂心15克桃仁22克
红花丸拼音:hónghuāwán处方:红花子1升(为末)。制法:以好酒1升8合拌匀,晒干,再为末,用蜜和
辰砂夺命丹色)8分,蝉蜕(洗净)5分,紫草(酒炒)5分,红花子5分,山甲(酒浸,炒黑)5分,蟾酥(酒化)2分
葫芦汤拼音:húlútāng处方:葫芦须5分,红花子1合(连壳炒香,石臼杵碎)。功能主治:未出痘者令不出
消渴丹kědān《活幼心法》卷末:方名:消渴丹组成:红花子。主治:大渴证。用法用量:煎服。制备方法:上为
更多用到中药红花子的方剂用到中药红花子的中成药 溃疡胶囊
g标准编号:WS3B224696处方:瓦楞子32g鸡蛋壳48g陈皮16g枯矾32g水红花子3
养胃宁胶囊WS3B258497处方:当归33g水红花子(炒)44g香附(醋)33g香椽44g青木香22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十三味丸的主要成份:红花、麦冬、木香、诃子、川楝子、栀子、紫檀香、麝香、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银
正骨紫金丹骨紫金丸。处方:丁香、木香、血竭、儿茶、熟大黄、红花各一两,当归、莲子、茯苓、白芍药各二两,牡丹皮五
七味红花殊胜丸名:标准编号:WS3BC021895处方:红花1125g天竺黄75g獐牙菜75g诃子100g
更多用到中药红花子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红花子 《古今医鉴》:[卷之十三]癖疾
枳实(面炒,二两)萝卜子(炒,二两)当归(二两)红花(一两)楮实子(炒,二两)牛黄(一钱)水红花子(
《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内痈部]痞积瘕门主方四块)桃枝杨枝桑枝槐枝(各十寸)葱(十根)水红花子(五钱)白凤仙根(五根)用麻油三斤同煎,药枯去渣
《万病回春》:[卷之七]癖疾丹十四两,熬成膏,待温下∶胡黄连、香白芷、苏木、红花、三棱、莪术(各三钱)、当归尾、砂(各五钱)、麝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公选良方内外科]痞块∶水红花子熬膏,入麝少许,贴之亦效。治痞块∶用水红花新鲜者,同老蒜打烂,量入皮硝一二两,捏成饼,比痞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痘疹目录 1 拼音 2 《寿世保元》卷二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逍遥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2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逍遥汤 1 拼音
xiāo yáo tāng
2 《寿世保元》卷二 21 方名逍遥汤
22 组成人参3钱,知母2钱,竹青3钱,滑石3钱,生地黄4钱,柴胡8分,犀角5分。
23 主治男女劳复阴阳易,伤寒愈后发大热,昏沉错语失神,小腹绞痛,头不能举,足不能移,眼中生花,百节解散,热气冲胸,男子则阴肿入腹刺痛,妇人则里急腰胯重,引腹内痛。
24 逍遥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临服入烧裩裆末1钱半调服。有汗出为效;汗不出再服,以小水利、阴头肿即愈。
25 加减
卵缩腹痛,加黄连1钱、甘草1钱。
26 制备方法上锉。
古籍中的逍遥汤 《正骨心法要旨》:[卷二头面部]玉梁骨,而有碍于骨肉者,肿痛流血,服正骨紫金丹,八仙逍遥汤洗之;洗毕贴混元膏,坐卧避冷处。若伤重内连脑髓
《正骨心法要旨》:[卷三胸背部]凫骨头迷神昏,饮食少进,宜内服正骨紫金丹,洗以八仙逍遥汤,贴万灵膏及散瘀等药可愈。若在上之第二肋,或有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正骨心法]玉梁骨于骨肉者,肿痛流血 服正骨紫金丹 八仙逍遥汤洗之 洗毕贴混元膏 坐卧避冷处。
《正骨心法要旨》:[卷三四肢部]膝盖骨,以复其位。内服补筋丸,以定痛散灸熨之,熏八仙逍遥汤则愈。补筋丸(见骨伤)定痛散(见山角骨伤)八仙
《正骨心法要旨》:[卷二头面部]寿台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帛书和竹木简上就记载了大量推拿、导引、吐纳等内容,这些出土的医书反映了春秋战国或者更早时期,推拿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推拿治病最早发源于我国中部地区。据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之所以生万物之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中央即我国的中部地区,属河南洛阳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扁鹊抢救尸厥患者的成功事例。据《周礼疏案》曰:「扁鹊过虢境,见虢太子尸厥,就使其弟子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游推拿。」数法并下,成功地治愈了虢太子的病。
秦汉时期把导引、吐纳、膏摩列入保健预防方法。汉代医圣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编著了《金匾要略》一书。认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隋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昌盛,医学科目开始逐步完善。推拿已列入国家医学教育的正式科目。推拿设有专科,有推拿专科医生,推拿博士。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推拿博士一人,推拿师四人,并以九品以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也就是说当时已经把古老的导引之法正式作为教学内容。
宋金时期,推拿运用范围更加广泛。宋代名医庞安时运用腹部推拿手法催产:「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推拿,孕者觉肠胃微痛, 间生一男子。」本病案可属世上首例有记载的产科手法助产的病案。
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推拿也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小儿推拿有突破性进展,正骨推拿、保健推拿已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当时,编著出版了许多推拿医学书籍,最具代表性的《小儿推拿经》可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人小儿推拿秘诀》等三十余部小儿推拿医学著作出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推拿被推拿一词所代替。这一名称的改革,体现了推拿疗法的发展和人们对推拿认识的提高。标志著推拿史上一个很大的飞跃。
乾隆年间由 编著的清代医学全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宋以来的骨伤推拿成就及民间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把整骨推拿归纳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推拿专著出版最兴旺时期。现存的推拿古籍几乎都是那个时代出版的产物。
本文2023-08-07 13:05: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