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刻本按照价值有哪些分类呢?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地域,刻书者、刻版形体及印刷技术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型式各异的刻本。从时代上区别的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刻本;因地域不同,有浙本(浙江地区刻本)、闽本(福建地区刻本,因以建宁府建安、建阳两县为中心,故又称建本)、蜀本(四川地区刻本)、平水本(山西平水刻本)等,具体又分为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衢州本、潭州本、赣州本、池州本、建阳本、麻沙本等;按照书籍刻印的主体又分为官刻本(我国古代政府各机关雕版印行的书籍)、家刻本、坊刻本(指一般书商刻印的书),官刻本因所刻单位不同分监本、经厂本、藩府本、书院本以及各种名称的刻本,比如宋有崇文院本、秘书监本、茶盐司本、安抚使本、转运使本、仓台本、计台本、漕院本、公使库本、郡斋本、太医局本等。
坊刻和家刻都是私人刻书;从刻版形体上来区别的有大字本、小字本、书帕本、黑口本、白口本、十行本、八行本、影刻本(又称影刊,其方法是先照原书影摹,然后在版上雕)、巾箱本(版本较小的古书,巾箱是古时装头巾的小策;因该书型特小可装在巾箱里,极便携带,故名)等;从印刷技术上区别的有写刻、朱墨印、几色套印等,因版印技术不同,有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等不同称谓。
因版刻印的早晚不同,有初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递修本等不同称谓。按书籍流通情况又有通行本、旧刻本、残本、善本、孤本等分别。刻本的出现和流通对保存、传播祖国文化遗产起了极大作用。
文物价值和使用价值可分为:孤本、秘本、珍本、善本、通行本等。根据加工不同可分为:过录本、校本、批本等。官刻本: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板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起,福建书坊续有发展。明代南北两京,苏州、扬州、杭州、徽州、常熟、建阳,仍是书坊林立。清代书坊遍布全国各地,但有的已是单纯经销并不编刻图书了。所有历代这些书坊刻的书,都可以称为坊刻本。
1、宋体和楷体的定义不同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2、宋体和楷体的字体不同
宋体字“横细竖粗”。根据现存的中国古籍雕版形式,这与书版从树干切取的方向有关:“古籍的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的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划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方向,比较容易刻断,明刻本的字体 横细竖粗。
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3、宋体和楷体的产生的年代不同
宋体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有了爆炸性增长,随之而来的经书供应量也与日俱增,于是写经手这一职业由此诞生,而这种为适应快速抄写的书体也被后人称为“抄经体”
唐代早期的雕版印刷字体来源就是唐代的抄经体。到了五代,随着印刷术的大规模普及,官方也逐渐成为雕版印刷的普及与规范制定者,中国经典书册《九经》的第一次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时由官方出品。
至宋代,雕版印刷迎来黄金时期。但是此时的雕版印刷字体却并非是后来被大家熟知的宋体,而是多以唐代名家字体入板。不同地区的入板字体也不尽相同。四川地区多用颜真卿的颜体入板。
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是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一项中国国家标准。
这个《说明》中说得很清楚了,所谓“繁体字”是一种模糊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说法,准确说法是“(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
“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统”与印刷现代汉语文本的“通用规范汉字系统”,是汉字不同的应用系统。有人称之为“繁体字系统”,这个名称容易引起一定的误解。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所附的“规范字和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确立了简繁字的对应关系。
但只有在字形上与“简化字”对应的“未简化字”才能称为“繁体字”,没有对应“简化字”的汉字都是直接传承而来,不能称作“繁体字”有人主张用“传承字系统”。
这个称谓也会引起质疑:“简化字难道不是传承下来的吗?”现在称作“(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从特殊运用的角度来区分两种系统,业界和大众都比较容易接受。
总结如下:
个人认为,这个《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就相当于业内所说的“正字表”,期待已久,希望不要出现太多违反常识的“正字”。另外,各大输入法(尤其是搜狗输入法)、字体厂商需要同步跟进,将这些规范字形作为首选项,要不然打字很麻烦。
本文2023-08-03 15:46: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