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古书《孙批胡刻》文选有朋友知道价值吗?
《孙批胡刻文选》,五卷,胡克家撰《考异》一卷,置为“卷首”,孙月峰眉批,清嘉庆十四年雕版,版框158mm×320mm,双栏,单鱼尾,白口,白竹纸印刷。
孙月峰(1543-1613),明浙江慈溪人,官至兵部尚书,并入阁参赞机务,政治上无所建树,但文学上著作丰富,批注过多部名著,如:《书经》(《尚书》)、《诗经》、《礼经》(《礼记》)、《左传》、《文选》等等,名重当时。此胡刻《文选》的眉批选用的就是孙月峰的批注。
胡克家,江西鄱阳(今波阳)人,清代著名的刻书家、学者,官至漕运总督,胡氏名扬至今并非因其官大,而是因其刊刻的书籍和其所撰《文选考异》。清代有三位高官热衷於出版事业,胡克家就其中之一(另两位:一是阮元,其任江西巡抚时,在南昌刊刻的《十三经注疏》一直是“十三经注疏”最权威的版本;一是清末的沈家本,沈为清末法律专家,官至法部右侍郎,主持过晚清的法制改革,其所刻多为法学著作,但沈刻《元典章》近来多为版本家所诟病),胡氏所刻之书在当时就是精本、善本(高官刻书,因其能利用手中的行政资源保障足够的人力与物力以成其事,故其所刻多有精善之本),其中著名的就有胡刻《资治通鋻》、胡刻《文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资治通鋻》就是以胡刻本为底本整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中的《文选》是直接用胡刻《文选》标点的,并且保留了胡克家的《考异》一卷。胡刻古籍在古籍拍卖会上一直都是抢手货而且都是高价成交。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
2、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3、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梁书·范缜传》)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发展概述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发展演变 ②政府提倡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三、旧注的体例
毛传:毛亨对《诗经》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相鼠》的正文与注疏。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一般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既:已。
“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 讽诵:背诵。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强志:记得牢。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患:担心。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原文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②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辄④执⑤书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读。如是⑧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⑨之迹隐然,至今犹⑩存。
注释: ①谪:把高级官员调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官,这里指被贬官。 ②寓:居住 ③昧爽:拂晓,破晓 ④辄:总是 ⑤执:拿 ⑥就:依靠 ⑦明:光亮 ⑧是:这样 ⑨趺:脚 ⑩犹:还
译文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着微弱的晨光读书。他就像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隐约约可见,直到现在还存有。
---------------------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找洞。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与:帮助。
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偿:值,指报酬。
怪:感到奇怪。
资:借。
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译文:
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
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与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
七录
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毕朗读一遍,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
钞:同“抄”。
如是:如此。
始:才。
已:停止。
管:泛指筒形、中空而细长的物体,这里指“笔管”。
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裂开。
沃:浸泡。
汤:热水。
斋:屋舍,常指书房、学舍、饭店或商店。
录:抄写。
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要朗诵一遍,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
本文2023-08-07 13:07: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