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旧称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北京的旧称有哪些?,第1张

北京是历史古都,有许多称谓,人们比较认可的北京历史上的称谓有下面一些。

北京不仅叫北平,历史上还曾有十五个名字

蓟。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人于蓟,封召公爽于燕。另一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国并入蓟国,蓟国以蓟城为国都,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后,设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是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位置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日下。日下是国都的代称。《晋书》就称晋都洛阳为日下。后来唐代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诗句。后来日下就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清人朱彝尊乾隆年间著有《日下旧闻考》一书。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代曾设幽都府,所治在今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取消燕京。北京的正式命名多有变动,可燕京这个名称广泛使用。

北京不仅叫北平,历史上还曾有十五个名字

春明。此名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一书。

京城。长安成为国都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后来国都就指京城。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称京城。

南京。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幽都府即现在的北京地区,因而又称南京。

北京不仅叫北平,历史上还曾有十五个名字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归北宋,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在今天北京西南。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蒙语称大都为汗八里,意思为“汗城”,可汗所住之处。元朝定都北京后,北京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元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庙宇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

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

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

宛署杂记》(明)、《

宸垣志略》(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

京剧

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走在北京的街头,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所以被西方人称为“peking

opera”。除京剧外,北京还有双簧、

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样样堪称国粹。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而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国外友人众多,胡同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和各式各样的酒吧为北京增色不少。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院内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它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有20多个别称。

  蓟: 据史书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外一种说法称周朝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后,设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为北京的别称,上世纪80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类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代称。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都将“日下”指代北京。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今河北涿州)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变动,而燕京却被广泛使用。这也是北京最常用的别称。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前,称长安为京城,北京成为国都后,也称其称为京城,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将燕京改为中都,又设大兴府,在今北京东南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故元朝定都北京后也称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元后,为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称帝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迁都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明清的宛平县治只是今天的北京西南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民国十七年废京兆,改北京为北平。

  此外,北京还有广阳、涿郡、渔阳、析津和顺天府等别称。

一、燕都。

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二、日下。

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三、幽都。

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四、燕京。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五、春明。

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六、京城。

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七、南京。

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八、燕山。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九、大兴。

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十、大都。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十一、汗八里。

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

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十二、北平。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十三、北京。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七略》是西汉刘歆编制的,现已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认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分清学术源流,考究学术渊源;(目录要体现学术史和科学分类的有关内容,才能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服务。)

古籍数据库:1《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由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2《瀚堂典籍数据库》北京时代瀚堂科技公司3《中文古籍数据库》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4《龙语瀚堂》龙戴特信息技术公司5《书同文古籍数据库》北京海淀开发区认证的高科技企业和软件企业6《国学宝典》清华大学的网络技术研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