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期的琴谱《古音正宗》对《平沙落雁》有哪些记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明代末期的琴谱《古音正宗》对《平沙落雁》有哪些记叙?,第1张

明代末期的琴谱《古音正宗》对此曲记叙非常贴切:

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觉别具风情。

查看全部19个回答

「微众银行」360企业贷款300万

关注企业贷款的人也在看

「微众银行」提供360企业贷款_额度高达300万_快至1分钟到账_无抵押贷款_无

smewxwebank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梅花三弄》最初是一首古琴曲吗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为我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筝曲。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音调取自此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词《咏梅》。 -梅花三弄

3 浏览26592019-03-07

古琴曲《梅花三弄》的起源是?

他原来是笛子曲子 最早见到古琴版梅花是神奇秘谱所记载的

1 浏览536

音乐名作《梅花三弄》有哪些历史版本?

此曲传说为东晋音乐家桓伊所作。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东晋谯国(今安徽宿州西)人。他曾与名将谢玄、谢琰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立下赫赫战功。《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梅花三弄》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最早载有这首琴曲曲谱的古琴曲集是明代琴谱《神奇秘谱》。 因为乐曲内容是表现梅花的,又由于音乐中有一个相同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这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手法,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故而,此曲被命名为《梅花三弄》。

浏览112019-12-26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什么音乐风格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古典音乐风格。 《梅花三弄》是汉族古琴名曲,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汉族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13 浏览33522017-09-01

古琴 梅花三弄是谁打谱得?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 根据历史记载,晋隋以来便有此曲,原本是晋代桓伊所演奏的笛曲。 唐代著名琴家颜师古将它移植为琴曲。换句话说,最早为梅花三弄打谱的应该是颜师古。

琴谱是一种很独特的乐谱。它并不直接标出音符,而是凭着谱上标明的指法与弦上音位,便可以再现原作的面貌,其中包括装饰音、滑音在内的音高变化还包括音色上的变化,以及乐段、乐句的划分等。

有了琴谱,还需要通过有经验的琴家按谱弹奏,不断揣摩,反复修正直至比较完善地再现作。这个过程,称为“打谱”,有了琴谱,可以不断积累前人的创造成果,并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提高。

这是古琴艺术得以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它区别于许多民间乐种,具有明显优势的关键所在。

嵇康被晋朝统治者杀害前,曾经非常后悔不曾将他喜爱的《广陵散)传给别人,他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现在看来,嵇康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因为有琴谱的保存,《广陵散》并未绝响。它的琴谱曾保存于隋代宫廷,隋亡,流落于民间。宋代又收入御府。明代朱权将其收入《神奇秘谱》,得以流传至今。如今我们能够听到嵇康曾担心其绝响的《广陵散》,多亏有了琴谱。可见,琴谱在古琴发展中上是多么有意义的事。

但是,如果没有琴徽提供精确的弦位数据,琴谱是无能为力的。由此可见,琴徽的发现与运用才是古琴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是琴徽使得古琴艺术产生了飞跃。

如此重大的发现出在什么时候呢有人以为汉代就有了琴徽,这种推测是缺乏事实依据的。事实上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古琴并没有琴微,据嵇康《琴赋》“徽以钟山之玉”的说法,大约在三国时有了琴徽,于是才可能有南北朝时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图文来源于网络。

1 代茹

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梓又琴馆馆主

代茹,字梓又;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曾于1993获得全国民乐邀请赛青年组扬琴专业二等奖;2002年文化部主办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古琴青年专业组铜奖;2004年全国古琴大赛,青年专业组铜奖

关山月

王宾鲁

琴曲《关山月》为本世纪诸城琴派独有之曲,曲虽短小,音韵刚健而流畅,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开场曲关山月成都梓又琴馆rmvb

大胡笳

据《神奇秘谱》陈长林打谱

唐代的著名琴家董庭兰、薛易简都擅弹此曲。当时与《小胡笳》并称《胡笳两本》。初唐琴坛流行的祝家声、沈家声,就以这两曲著称。董庭兰继承了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该曲现存于《神奇秘谱》中,共十八段。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青年演奏会/12代茹_大胡笳rmvb

2 龚一

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

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并称为民乐演奏三大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龚一13岁开始学习古琴演奏,15岁即登台演奏古琴,获古琴名家查阜西好评,被誉为“小古琴家”。与许多琴师不同的是,龚一曾先后师从5个流派的12位琴家,其中包括张子谦、顾梅羹、张正吟、刘景韶、夏一峰、刘少椿、赵云青等大师,广泛学习了众多派别的代表曲目及各流派的演奏风格,对古琴艺术的传统有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忆故人

《彭祉卿传谱》

忆故人:古琴曲,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忆故人-龚一rmvb

潇湘水云

卫仲乐传谱

《潇湘水云》,曲谱据《五知斋琴谱》,吴景略演奏。作者南宋郭沔。宋末元军犯浙,郭沔迁居湖南衡山,泛舟于潇、湘两水合流之处,遥望九嶷山,被潇湘云雾所遮蔽,激起他对南宋朝廷腐败的不满和对自己身世的感伤,遂作此曲表达他那愤懑的情怀。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文君琴会/潇湘水云-龚一rmvb

春风

赵家珍、龚一合奏《春风》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文君琴会/龚一_赵家珍_合奏rmvb

3 谢导秀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谢导秀是岭南派第八代传人。

乌夜啼

杨新伦传谱

《乌夜啼》原是西曲中有歌有舞的“舞曲”(《乐府诗集》引《古今乐绿》)。据说它的曲调相当哀惋动人;其伴奏形式、歌声舞态与吴声《子夜》、《前溪》等迥然不同。北周庾信、唐人李群玉《乌夜啼》诗“促柱繁兹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等句当可为证。

西曲《乌夜啼》早已散夫。现存琴曲《乌夜啼》的最早传木载明初朱权《神奇秘谱》。它与西曲《乌夜啼》是否同一乐曲,目前尚难定论。不过从下列各点来看,似乎还保留着西曲的某些特征:(1)大量运用叠句。(2)其音阶形式亦以核心五声为骨干,兼用清角等属于七声结构的偏音与do等变音。(3)与《胡前十八拍》等曲一样,在同一乐句变化再现时常用色彩性变音进行变化装饰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乌夜啼-谢导秀rmvb

龙朔操

最初见于《澄鉴堂琴谱》(1686),当时是以《昭君怨》命名的。但它与《神奇秘谱》中的《昭君怨》(又名《龙朔操》)却是两个不同的曲子。目前琴家按习惯把广陵派流行的这个曲子叫《龙翔操》。乐曲可能是表现了昭君出塞哀怨思汉的情绪,也可能表现了翔龙飞舞,穿云入雾的情趣。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文君琴会/谢导秀_琴箫_龙朔操rmvb

渔樵问答

据《古冈遗谱》杨新仑传谱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古琴大师/谢导秀-渔樵问答rmvb

4 赵家珍

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授

赵家珍女士,中国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师。主要师承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大师吴景略先生(已故),并长期受到张子谦先生(已故)、龚一先生以及吴文光先生的精心指教。她的演奏刚柔相继,极富光彩。对乐曲的演绎出新但合于法度,深得吴派自然之趣。赵家珍的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界较有威望,并且多次应邀参加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交流活动,曾被著名的纽约《时报》评为“世界一流的演奏家”。此外,她还曾为《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多部影视名片录制古琴音乐。

广陵散

管平湖据《神奇秘谱》打谱

该曲名最早出现于汉《相和歌》中。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为慢商调。“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散”,即操、引、曲的意思。据《神奇秘谱》所载其上卷《太古之操》为“昔人不传之秘”,卷中载有《广陵散》曲,并注此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正,故取之。”由于它的题材是取自《聂政刺韩王曲》,所以遭到历代封建卫道者们的攻击和责难。唐代的陈拙曾拿着乐谱向孙裕求教,竟然被孙裕烧掉了乐谱,说:“吾不欲传者,为伤国体也”(《琴史》)。宋代的朱熹也曾说:“琴家最取《广陵散》操,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义”(《琴书大全》引《紫阳琴书》)。明初的宋濂也说:“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宁可为法乎?”全曲四十五段,又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并且有“止息”、“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徇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义”、“扬名”、“含光”、“沉名”、“投剑”、“峻迹”、“守志”、“归政”、“誓毕”、“终思”、“同志”、“用事”、“辞乡”、“气冲”、“微行”、“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会止息意”等小标题多个。全曲贯穿着两个主要的音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之首,每次出现都有所变化;乱声主调多出现在乐段之尾,基本上以相同的形式再现。由于有了这两个主调的配合使用,使规模宏大的琴曲在波澜壮阔的变化中,保持了前后的统一。演奏上的特点为“声多韵少”,泛音、散音用得较多,表现出早期古代琴曲旋律主要特征。它的结构复杂严谨,曲调委婉曲折而又慷慨激昂,演奏技法繁杂多样,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作品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是古代音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在历史上被誉为“曲之师长”,乐曲包孕的叛逆精神和对崇高情操的讴歌,以及它“一鼓息万动,再弄泣鬼神”的高度艺术感染力,被世代相传。相传嵇康在临刑前说过这样的话:“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见《晋书--嵇康传》)建国后,经管平湖先生之手又使之复活于乐坛,表现出该乐曲在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它的音乐形式,为我们了解古代的音乐结构形式及其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广陵散-赵家珍rmvb

龙翔操

最初见于《澄鉴堂琴谱》(1686),当时是以《昭君怨》命名的。但它与《神奇秘谱》中的《昭君怨》(又名《龙朔操》)却是两个不同的曲子。目前琴家按习惯把广陵派流行的这个曲子叫《龙翔操》。乐曲可能是表现了昭君出塞哀怨思汉的情绪,也可能表现了翔龙飞舞,穿云入雾的情趣。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古琴大师/赵家珍-龙翔操rmvb

5 汪铎

著名古琴家、吴声琴学研究所所长

2002年创立吴声琴学研究所,主编古琴学术刊物《琴道》。

白雪

据《西麓堂琴统》打谱

古曲《白雪》据传为春秋时师旷所作,距今约2500余年。据查老研究统计[1]载有《白雪》的存见琴谱共31种,最早见于《神奇秘谱》。笔者采用了七种琴谱,即《神奇秘谱》(1425年)、《西麓堂琴统》(1549年)、《杏庄太音补遗》(1557年)、《琴书大全》(1590年)、《徽言秘旨》(1647年)、《大还阁琴谱》(1673年)(注)和《自远堂琴谱》(1802年)。对这七种琴谱中《白雪》进行比较分析后,又着重打谱探究了《西麓堂》和《大还阁》两种琴谱中《白雪》的差异和演变特征。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白雪-汪铎rmvb

秋塞吟

吴景略先生打谱

《秋塞吟》是一首有着几个截然不同的标题、有着不同解释的琴曲。吴先生首先对乐曲的内容加以考察。从标题和全曲的音乐形象以及指法特点,确定乐曲内容是表现昭君离别家乡远行塞外,伤时感事的悲凉心情的。从而在演奏中,处处表现婉约之风。尤其多处运用了回转的滑音,一些重要的音用了大吟(即大幅度放动揉弦),而且有下行四个音的持续大吟,充满哀怨之情。缓慢的下行滑音,在演奏中被加以强调,更为凄楚动人。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古琴大师/汪铎-秋塞吟rmvb

6 成公亮

著名古琴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

成公亮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其演奏主要在广陵琴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具有深细的人情味。表达大自然的感觉和对人生的思考,或温润柔情,或炽烈深沉。其修养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灵的演奏,被认为是“内心情感的极致”。

文王操

据《梧冈琴谱》打谱

《文王操》庄严肃穆而又充满仁爱,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仰慕。明代琴谱《杏庄太音补遗》赞美文王那崇高圣洁“天道不已”的思想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鼓此曲令人荡涤邪秽,消融渣滓。”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文王操-成公亮rmvb

7 乔珊

加拿大籍古琴家

乔珊女士师从九嶷派古琴大师管平湖的嫡传弟子王迪女士,她的琴歌将吟诗与古琴的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完美的结合,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魅力。乔珊老师的歌声是那样清澈、空灵,乔珊老师又是那么优雅、美丽。

钗头凤

陆游词 王迪曲

演奏:乔珊 萧伴奏:李祥霆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钗头凤-乔珊-李祥霆rmvb

咏梅二首

关乃忠曲

毛泽东词 关乃忠曲选自古琴与民族乐队交响诗《琴咏春秋》之第三乐章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文君琴会/咏梅二首-乔珊rmvb

胡笳十八拍

王迪打谱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古琴大师/乔珊-胡笳十八拍rmvb

8 李禹贤

著名古琴家、音乐教育家、福建古琴研究会会长

李禹贤是闽派古琴代表人物。16岁习琴,启蒙于古琴教育家张正吟,后授业于著名琴家夏一峰。1965年师从刘景韶、张子谦,并私淑管平湖、吴景略,现执教于福建省艺术学校。

风云际会

据《祝桐君秘谱》打谱

闽派古琴代表作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李禹贤_风云际会rmvb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古琴大师/李禹贤-平沙落雁rmvb

9 李凤云

著名古琴演奏家、天津古琴会会长

1990年3月,在天津成功举办个人古琴独奏音乐会。

梅梢月

据《西麓堂琴统》打谱

西麓堂琴统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李凤云_梅梢月rmvb

10 曾成伟

著名古琴家、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锦江琴社社长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锦江琴社社长。多次出席国家级学术会议,参加大型演出,曾出访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成功地在香港大会堂和北京、南京、成都音乐厅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2005年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讲学,是四川音乐学院历史上赴英国讲学之第一人,先后出版个人专辑《中国古琴》、《蜀中琴韵》。曾成伟在古琴制作上亦造诣不凡,所制古琴深受海内外琴人喜爱。

孤馆遇神

喻绍泽据《西麓堂琴统》打谱

相传为嵇康所作,载自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统》。

据说琴曲借助于音乐语言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嵇康静夜弹琴,一阵狂风雷电后,有冤魂显现,向嵇康诉说遭遇。

曲风飘忽灵异,颇有山岳相隔,世事两茫茫之感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曾成伟_孤馆遇神rmvb

11 John Thmpson唐世璋

美国琴家

美国人唐世璋 John Thompson 身为琴人兼艺术顾问,有志于推广亚洲文化,提高亚洲艺术的国际地位,认为亚洲艺术亦应是「艺术」,而不应局限为「传统艺术」或「民族艺术」。

唐氏完成西方音乐学学士和亚洲文化学研究硕士课程后,进而深造民族音乐学。一九七四年开始学琴,师从孙毓芹「一九一五~一九九0」。孙公为河北人,一九四九年迁居台湾,一九八九年获「民艺大师」之冠,是首批获得这项殊荣的大师之一。

鉴于琴通行的演奏曲目较少,唐世璋于一九七六年开始按旧谱「打谱」,确定琴曲节拍(古琴旧谱虽详列调弦法、指位、指法,却未直接标明音符时值);集中研究神谱。一九七六年,唐世璋定居香港,开始就教于唐健垣,并向多位琴家请益,且到中国演奏其新「打」古曲。一九九二年,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神奇秘谱学术交流会》,唐世璋应邀出席并为焦点人物。

一九九一年,唐世璋完成神谱所有旧谱的打谱(共撰写三五0页五线谱)并自己录音(约五小时半)。然后开始从年代稍后的旧谱上学习古曲,专研浙谱。

一九八0年,唐世璋任香港亚洲艺术节编辑。一九八六年成为该节的艺术顾问,经常往返亚洲各地,观看演出,与表演艺人和艺术团体频密接触,回港期间则居于至今仍无汽车的长洲小岛,专心古琴打谱。

凤求凰

原出《梅庵琴谱》

《凤求凰》曲谱晚出,据目前存见的资料,迟至十六世纪中叶编辑的《西麓堂琴统》一书中始有刊载(同一时期的《风宣玄品》中尚有题材完全相同的《文君操》一曲)。而现在较常听到的另一首《凤求凰》与其曲谱的出现还更晚,那是上世纪初编辑的《梅庵琴谱》中所收录的。尽管这些都是后世弹唱流传的曲谱,但人们总是把《凤求凰》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风流韵事联系在一起。于是,《凤求凰》也就成了一首传统名曲。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唐世章_凤求凰rmvb

12 李祥霆

著名古琴家、中国琴会会长、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授

从1963年以来,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举办了40多场独奏音乐会。

流水

《天闻阁琴谱》管平湖打谱

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草堂听琴/李祥霆_流水rmvb

梅花三弄

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姬引>>。最早见于<<神奇秘谱>>。相传一千五百多年前晋国(265--420)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人把它移为琴曲(一说唐人颜师古作)。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文君琴会/梅花三弄-李祥霆rmvb

13 王永昌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曾任95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学术委员,《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副主编。系梅庵派古琴帮瀛洲古调派琵琶主要代表。

捣衣

唐代清商大曲中就有这个曲名。琴曲中也有多种。目前山东琴派流行的一种,在历代琴谱中刊传较广。钱占寿所作的一种只见于他的《钱氏十操》(1880)中,曲调紧五慢一,颇有“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的意境。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制冬衣,为此需捣衣,故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杳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李白曾有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文君琴会/捣衣-王永昌rmvb

14 刘赤城

古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梅庵琴社社长

刘赤城是中国古琴“诸城派”第三代传人,表有“中国大陆国家级音乐家”称号。

长门怨

长门,即古琴名曲《长门怨》,初出清代民间,系根据汉武帝后陈阿娇谪居长门宫之事谱成。阿娇虽用万金求得司马相如的华丽辞章,却再也无法求回从前汉武帝的感情。后人以司马相如名篇《长门赋》之意为曲意,作得琴曲《长门怨》,成为至今流传的知名琴曲。该曲音乐形象非常丰满,为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凄切的旋律表现了武帝皇后陈阿娇失宠后被谪长门宫时的愁闷悲思,其情如泣如诉,传神地描绘了陈阿娇如临万丈深渊中的绝望和悲凉心情。该曲在高音区有琴曲少见较激越的表现,低音区则哀婉凄丽,如泣如诉。现普遍用来表达世上被遗弃女子的悲伤。

rtsp://6113967208:555/shupaiguqin/古琴大师/刘赤诚-长门怨rmvb

琴的出现,至少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古人如何记写琴的乐曲?最早的琴谱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据研究,殷商的卜辞中已出现了“宫、商、徵、羽”四字;但其是否具有音乐上的意义,至今尚无定论。

先秦典籍《礼记·投壶篇》中,记载着一种用圆圈和方框表示的古老谱式,记录了周代“鲁鼓”与“薛鼓”的两种鼓套。战国初期的曾侯乙编钟铭文中,反映出当时已经有了完备的十二律律名,和以“姑洗均”为标准的各调阶名。先秦又出现了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等代表旋律中音高关系的律吕谱,这种乐谱实际上仅具有简单的指代符号关系。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过一种叫做“声曲折”的乐谱,但在《汉书·艺文志》中仅存作品目录,如《河南周歌诗》、《周谣歌诗》等,未见具体的曲谱。其曲谱后见于《宋书·乐志》,类似今之“郎当谱”(即状声字谱)。

古琴谱可能很早就出现了。明人朱权的《新刊太音大全集》在谈到古琴谱的来源时说:“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雍门周是战国人。时田文之门客,善鼓琴。但他所制琴谱,既已不行于后代,也无其它文献可资佐证。朱权的《新刊太音大全集》原为宋田芝翁编《太古遗音》,其中辑录了唐人论琴及指法资料多种。

古琴谱是以记写演奏技法为基本特征的手法谱。早在西汉中期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蔡邕《琴赋》写道:“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抵掌反覆、抑按藏摧”;嵇康《琴赋》也有“以发并趣,上下累应,踸踔磥硌,美声将兴”、“徘徊顾慕,拥按抑按”、“搂搀擽捋,缥缭撇挒”等记载。其中,攫援、摽拂、抑扬、徘徊、抑按、上下、踸踔、磥硌、搂搀、擽捋、缥缭、撇挒”等,应当是当时琴家命名的古琴弹奏时的指法术语。可见,在这一时期已形成一套左、右手的指法体系。记载演奏琴曲的这套指法体系的文字或符号,应该就是琴谱的内容。 《碣石调·幽兰》

古琴的文字谱约出现在1400年前。因为当时还没有印刷技术,早期的琴曲谱只有手写的卷子本。文字谱为一种用普通文字详细描述弹琴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从而规定音高和音色以及左右手指法和奏法的记谱方式。《碣石调·幽兰》是现存唯一用文字谱记写的琴谱,保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近人杨守敬(1839~1914年)将其影摹,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辑的《古逸丛书》中出版。琴谱卷首小序注明此谱是六朝的旧曲,为南北朝时丘明所传。从原谱的字迹和指法来看,乐谱可能为唐初抄本。《碣石调·幽兰》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琴谱。 减字谱

初唐时期,琴家仍沿用旧有的记谱方式。至中唐,著名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较文字谱更为简洁清晰的琴谱,称“减字谱”。古琴的减字谱沿袭了文字谱的思维模式,将文字谱所记叙的容内,归纳为弦数、徽位、左右指法几个主要部分,并将其组合成一个方块字。比如象可分为左上角、右上角、中部、旁部四个部位。左上角标记的是左手指名,“大”表示是左手用大指,“夕”表示用名指。右上角记左手按弹的徽位。如“九”是表示九徽。中部表示的是右手拨弹的弦的弦序,“五”表示右手弹五弦。旁部记右手指法,“勹”为勾的减笔形式,即用中指明向内弹弦。因此“ ”这样一个减字谱符号的全部意思即“左手大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五弦”。

减字谱谱字中右手的基本指法,有大指的劈、托;食指的抹、挑;中指的勾、剔;无名指的打、摘八种,俗称“四指八法”。其它指法大都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减字谱谱字中的左手指法主要有吟、猱、绰、注、撞、逗、进复、退复、分开等。减字谱谱字中的一般术语,包括调名(定弦法)、弦序、徽位、散、泛、按音与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等。其记写方法是先在曲名下记明琴调(定弦),然后将谱字用大字作为正文,用小字作为旁注,分别记出。研究表明,古代减字谱的各种指法符号有1000多个,记录弹奏音位、手法非常详尽。这种记谱法由于比文字谱更为简明、准确,因而由唐经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至今,已逾千年。这是目前常用的各色琴谱和《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曲谱。

古代琴家通过减字谱形式忠实记录下来了大量作品,不仅通过弦位指法准确地反映了乐曲的音高变化,连一些细微的装饰音也被记录下来。如细吟、急猱、双撞、唤等。减字谱中有关节奏节拍的记录很少;音高由于定弦的不同有所游移,也不容易直接视唱出来。这是因为减字谱的主要功能是“记指”所造成的。故要完整准确地记录传授乐曲,还需要师徒之间口耳相承的传授旋律。至于节奏变化,虽然不够精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有经验的琴家经过反复揣摩,可以再现古代琴曲的风貌。

由于减字谱的发明,使得大量的琴曲、琴谱得以传承至今,成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宝库。 明代古琴「玉堂春」

古琴留存至今的古代琴谱多达150余种,所录各种版本的琴曲3000余首。而现在一般琴人所广为弹奏的琴曲,亦不过百余首而已。这些琴谱所用的减字谱是一种指位谱。由于它只记录琴曲的音高和弹奏手法,要真正要使这些沉睡于古代琴谱中的琴曲,成为可供演奏、欣赏的“活”的乐曲,还需要通过“打谱”来实现。

古琴音乐打谱的方法,就是由琴家对这些保留在古代琴谱中的琴曲,通过版本的选择与考证,乐曲的背景分析,指法及演奏方法的研究,谱字的认定,将音高、技法、音色、力度的变化、局部的节奏,都在实地弹奏中将其译解出来,然后再揣摩琴曲意境,经千百遍的弹奏,确定腔韵、句段结构,最后定拍并记谱。所以作为传承古琴音乐的重要方式,打谱是抢救与保护古琴音乐遗产的重要内容。

打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学术工作。其中涉及音乐史学、文献学、乐律学、指法翻译等学科。琴家通过对琴谱的版本考证、谱字认定,将其音高、音色、力度、技法,还有节奏,都予以译解出来;然后经过无数遍的弹奏,最后定拍、记谱,才算是完成了打谱的整个过程。打谱是琴乐传承中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其中融合了琴家对琴曲的理解和个人风格,同一琴曲往往能衍生出数个不同的打谱版本,从而使古老的琴乐成为一种不断前进的开放系统。所以音乐学家黄翔鹏十分重视古琴的打谱,认为“传统上称之为‘打谱’的这种艺术劳动,所要求的琴学修养与功力,远非简单的‘符号翻译’所能胜任。它是艺术工作而非技术工作。打谱人胸中存有传统琴曲的百曲、千曲,并且能从艺术上辨知大体上略同的记谱在不同乐曲中的千差万别,才可能不经直接传授而根据琴谱追索出它的历史风貌”。

打谱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琴曲作品,为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对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史,均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