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字是怎么写的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宋体字是怎么写的呢?,第1张

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

宋体字名为宋体,其实诞生在明朝,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两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追捧宋刻本所致。

宋体字始于明弘治年间苏州地区 后曾通行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

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久负盛名。在天一阁建阁450周年之际,天一阁博物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特展。

展览展出近50种富有代表性的明代书籍,以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为主,同时展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所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籍。

1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扩展资料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文献信息资源--参考文献。

2论文中引用古诗的尾注怎么写

尾注是一种对文本的补充说明,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列出引文的出处等。尾注由两个关联的部分组成,包括注释引用标记和其对应的注释文本。

关于本科毕业生论文尾注标示的补充通知

各系(部):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格式,现将毕业生论文的尾注标示统一做出规定,请每一位2012届毕业生和各位论文指导教师严格执行。

附:关于毕业论文中尾注的用法及要求

步骤:

①点击主菜单点“插入”—— ②点击引用—— ③点击脚注和尾注—— ④点击尾注——

⑤点击编号格式(N)栏选1,2,3,„

⑥点击自定义符号(U),在该栏空框内用键盘打第一个注[1],其余栏目不动,点击“插入”,此时光标在正文的哪个位置,[1]就会插入到哪个位置,如果位置不对,可划黑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依此插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举例:“前进中的问题” ,“某个地方工业是否发展”。中草药基地]。这个方法好。没有什么大的任务。等等

注意:

1使用时最好首先用红色或粉红色小五号字体把参考文献的名称、日期、页码等在正文中随标注的序号一起打印,等定稿不需要做修改时最后才去掉这些文字,只留下标注,这样才不致把文章结尾的文献的名称在正文中弄混乱。

2尽量少用脚注。但无论尾注还是脚注,都必须列明文献名称、代号、出版时间、期号、页数等。引用网上的材料也一样要列明相关内容,使审核人可点击到原文。

3凡论文尾列的参考文献名称,列多少项在正文中就要对应按顺序也列多少项。如果参考文献只阅读未引用,要么不要在论文尾目录中列出名称,要么就写上“仅参考未引用”。切不可列出两类参考文献目录,一类插入正文,一类不插入。

4凡引用原文的必须打引号。

3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诗的字体要求是什么

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扩展资料: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

4论文中引用了古文,在文章中该怎么标注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

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

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

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

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

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

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存在一个小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加粗者为首选)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

象形文字、圣书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因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此外,现时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讳早期的那种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为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时,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的那次发现,极有可能至今考古学家们仍无法辩认这种文字。圣书字 距今约5000年,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圣书字。相比起来,圣书字还远远不及我国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等古文化遗址的陶文字来得成熟。但它的特别意义在于——原分布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闪族(赛种)因大月氏(我国古族)西进而被迫西迁到地中海沿岸,约于公元前15世纪,其中的一支腓尼基借这种象形文字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字母的共同来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如阿拉伯、印加、犹太字母等。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字母在亚洲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楔形文字 人类在大约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后来巴比伦和苏美尔人又发明了楔形文字。这两种文字符号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现。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现了腓尼基文字,腓尼基人创造的一种古代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现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文、希伯来语、英语等,都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锲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发展 公元前5000~4000年左右,有了埃及文字,其象形文字也有取材于自然形态,与汉字一样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绘画,及表达思想的记号,也是表现声音的符号(其写法能表现发音的方法),这种符号后来被视为声音符号的起源。埃及象形文字较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更来得具像。在纪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勃起的腓尼基人,因与埃及人有过交易,饱学的僧侣们于是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母,其对商业交易,帮助很大。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槛了。 从后来出土的兽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图案、文字,可以判定,万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半图象、半文字的象形文字。根据语言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广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显然已经过数万年以上的不断演进。期间中国的陶器制作、居室建造、壁画艺术、金属使用、丝织生产等,各种高级文化陆续发明、使用。 编辑本段发现 1799年,入侵埃及的法国军队在修筑防御工事时,这些法国古文字学家们发掘出一块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国古代语学者吉恩·保罗·商博良研究了这些文字,并设法释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释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对石碑上的文字进行比较,先设法挑选出埃有最后一个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象形字,随后再想方法辩认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词意。商博良于1822年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众。 罗塞塔石碑用3种文字记载了同样的内容,因此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所在。法国名将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地行过一场重大的战役。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仑派遣的历史学家们又发掘了许多古代遗址。 值得一说的是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他构成文字的方式;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这种文字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侣和书吏。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编辑本段现存象形文字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象形文是丽江地区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丽江巴东象形文字东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它不仅是解开人类文字产生之谜的宝贵史料,而且也是丰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理想字体之一。东巴文被誉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水书 水族的古文字和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后的象形文字。水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系统,是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谓水族的“百科全书”。它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考证,目前在水书中发现的水族古文字约有800多个,加上异体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个。 水族古文字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目前见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锻造等。水书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 纳西象形文字 纳西象形文字为一种图画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余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 中国当代象形书画大师—熊国英 熊国英,字鹤年。号大熊;亦署“煮字浇画生”。自幼随父母学习国画和书法。后从金振之、陈椿元 等学习书画篆刻及古汉字,并得到启功、李骆公等大家指点。 曾任《招商时报》,社长,总编辑。 中国记者函授学院高级顾问、客座教授 中国广告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首批会员。 书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和全国展览。篆书作品赴日本展出;国画《雄狮》被联合国邮电组织收藏。 在从事美术书法工作的五十多年间,经历了全面继承和“一点突破”两个阶段。前期以以“形”求“神”(见临摹徐悲鸿《奔马》和柳公权“玄秘塔)等书画摹品)。后期从训诂学和“岩画”入手,遵循“书画同源”之理论,深入研讨用象形字创作书画的新途径。为揣摩汉字起源和远古先民造字的初始及由画到字的创造过程,将古汉字奠基书《说文解字》逐字抄录后并用自己掌握的新资料对其做了大量修正。编写出500万字的《中国古象形字源流》,并出版了普及本《图释古汉字》。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也正是在反复观摩、临写岩画和甲骨文、金文的过程中激发出对书画创新的灵感。根据其载体不同,材质和时光对其消蚀造成的特殊效果,结合中国画笔墨技巧,创造出全新的书画形式——“象形字书画系列”、“墨彩书画”、“珊瑚书”和以画释字,以字解画的“图释字系列”,使数千年古老书法终于走出了“黑白世界”,进入“彩色时空”;从远古祖先的文化源头开拓出一条书画创新的道路。 首创的必然是独有的!由于熊国英先生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和开拓式的创新作品赢得了文化部门的高度称赞。在建国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将其首创的“象形字书画”四大系列(《墨彩书》、《珊瑚书》、《图释字画》、《象形字画》)编入《中国书法十大名家》。并向熊国英先生颁发了《荣誉证书》。 熊国英先生5岁学书画 熊国英先生5岁始随父母学赵孟頫。12岁从张布舟学颜;同年向金振之先生学人物;后入专业学校学画4年。用20年时间系统学习了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等多派画种和真草隶篆等名碑法帖(见早年临摹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和颜、柳体书法)。先后结交孙竹、关阔、范学礼、陶然等师友,并受李骆公、启功等老师点拨。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26岁后开始参加全国和省级展览。1974年创作的《雄狮》被联合国邮电组织收藏。1981年“文革”后恢复省书恊、美恊时成为第一届代表和会员。嗣后30余年重点研究古汉字,并从“书画同源”的学说中找到新的创作途径。 中国象形字书画开宗立派第一人 在从事美术书法工作的五十多年间,从训诂学和岩画入手,深入研讨用象形字创作书画的新途径。为揣摩汉字起源和远古先民造字的初始及由画到字的演变过程,将古汉字奠基书《说文解字》逐字抄录后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其做了大量修正。编写出500万字的《中国古象形字源流》,并出版了普及本《图释古汉字》。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在反复观摩、临写岩画和甲骨文、金文的过程中激发出对书画创新的灵感。根据其载体不同,材质和时光对其消蚀造成的特殊效果,结合中国画笔墨技巧,创造出全新的书画形式——“象形字书画系列”、“墨彩书画”、“珊瑚书”和 “图释字画”,使数千年古老书法终于走出了“黑白世界”,进入“彩色时空”;从远古祖先的文化源头开拓出一条书画创新的道路。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SPAN></p>

要知道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的错误,首先要了解古书是以何形式流传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一、古藉简介

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群魏襄王墓出土之《纪年》、《穆天子传》等竹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之《秦律》等简策,以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老子》、《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帛书,为传世之最早古籍。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据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贩书偶记》以及佛藏、道藏、通俗小说、讲唱文学、金石碑录等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10万多种。

二、古籍类别与版本

善本: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集古录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庙碑》:“自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又,珍贵难得之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通常亦称为“善本”。

孤本:仅留存一份之书本。一部书之某一书本,未刻之手稿,碑帖之旧拓本,在现世间仅有一份流传者,均可称为孤本。

蓝本:谓著书或刊书所依据之旧本。《居易录》:“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凡是重刊或校勘,必以最精之本子为蓝本。

刻本:又称“椠本”、“刊本”,雕板印成之书。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至宋而大盛。按刻书之不同情况及刻本之不同类型,可分各种不同型式:以时代区别,有宋、金、辽、元、明、清刻本;以地域区别,有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四川等各地刻本;以刻书者区别,有官刻、私刻、坊刻等;以版式区别,有九行本、十行十八字本、四周单栏本、左右双栏本、竹节栏本、白口本、黑口本、两节本、袖珍本、巾箱本等;以字体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宋体字本、软体字本(亦称写刻本)、篆字本、梵文本、满文本、满汉文合刻本等;以墨色区别,有朱墨印、几色套印等;以纸张区别,有皮纸本、麻纸本、棉纸本、竹纸本、开化纸(亦称桃花纸)本、宣纸本、毛边纸本、毛太纸本、罗纹纸本、连史纸本等;以装订形似区别,有经折装(亦称梵夹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毛装本、金镶玉本等;以刻书先后区别,有原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以内容及价值区别,有足本、残本、增订本、删节本、繁本、简本、批点本、评本、单疏本、集解本、重言重意本、纂图互注本、绣像本等。

祖本:一种书最初刻印之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所重。

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之书本。为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与增订、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一种著作之发展过程。

定本:一书之最后确定之本。指自己编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之本子。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之副本。为对正本而言。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稀见图书,依样重写,储作副本。《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秘书三阁,限写五十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或对外文件之正式签署之副本,备存查和通知有关方面之用。

别本:同书同一来源之另一本子。亦称“副本”。《南史·刘孝绰传》:“又写别本封至东宫。”又,同书另一来源之本子。亦称“异本”。因所根据之来源不同,内容也有出入。如:书有《别本十六国春秋》,帖有《黄庭坚别本》。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之书本。宋无刻本,多以擅长书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两代刻书往往予以摹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称。

影刊本:照原书版式影刊之书本。珍贵之古籍,为存原书面貌,以适应研究之需要,清乾、嘉以后,常用影刊方法加以传布。如黄丕烈所刻《士礼居黄氏丛书》,其法大都先照原书影摹,然后上版开雕。摄影术发明后,亦有用原书照相雕版者。刻成之后,与原刻相仿,精工者几难识别。自影印兴,影刻之书渐少。

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之书本。习惯称唐以前为“写本”,唐以后称“抄本”。宋以后,雕版虽以盛行,但抄本与之并行,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皆为抄本;有些较为专门或需要不广之著作,仍靠抄本流通。更有抄书者系著名藏书家或学者;除书之内容外,其手迹也值得珍重。故抄本图书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藏书家以精抄本与宋元刻本相次比。对于不详年月之抄本,约在清嘉庆以前者通称“旧抄”,晚清者称“近抄”,辛亥革命以后者称“新抄”。对于确定为明代或清代之抄本而无从断其年月者,则统称“明抄”或“清抄”。

朱墨本:用朱、墨两种颜色套印之书本。最早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之《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沿至明末,吴兴(今湖州市)闵齐吉、凌檬初两家盛用两色套印,墨色印正文,朱色印评语及圈点。

珍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类别科学价值之珍贵罕见之写本或刻本。

初印本:书版刻成后第一次印刷之书本。特点是字画清晰,赏心悦目,故为藏书家与读者所重。

后印本:历次再版印刷之书本。其字迹漫漶,版断框歪,墨色暗淡,故不受人喜爱。

重刻本:一种书重新刻印之本。相对原本而言。不但字体版式与原本不同,在文字内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说明。

道藏本:根据道藏刻印之书本。同样,佛经中亦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等称呼。

卷子本:用卷轴装订之书籍。唐以前抄写书本均用长幅纸,卷成一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人写本存于今者皆为长卷,如手卷之状,收藏家谓之卷子本。”

百衲本:用百种不同版本之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之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如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百衲本资治通鉴》、《百衲本二十四史》。

残本:内容残缺不全之书本。

配本:一部书因有残缺,用其它版本之同一种书予以配全,故称。

三朝版: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之书本。活字印刷为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使坚,排版印刷。为中国之伟大创造,早于欧洲活字印刷400多年。元代又创木活字。明弘治时创铜、铅活字,为我国近代铅字印刷术之前导。

影印本:根据原书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书本。有胶印、大石印、珂罗版(即玻璃版)印、铜版印等。稀少、罕见之图书资料,为研究之需,常用原书影印,以广流传。

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制版印刷之书本。用摄影制版石印之书,则称“大石印本”。

排印本:用活字排印之书本。为区别版本,通常称铅字排印之书为“排印本”,而其它活字排印之书则分别称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拓本:即摹拓金石彝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红色拓者称“朱拓”,黑色拓者称“墨拓”,最早拓者称“初拓”。初拓字迹(或图案)清晰,墨色匀净,较为珍贵。

稿本:即作者之原稿。作者亲笔写定者称“手稿本”,经过整理誉清者称“清稿本”。

影写本:用纸覆于原书上影写成之书本。其点画行款,一依原本。一般专指影写宋、元善本,如明末常熟毛晋及古阁据宋本影写,非常精工。

校本:根据不同本子和有关资料核对过之书本。取某书之一本子作底本,搜罗一种或几种不同本子及有关资料相核对,发现其讹误衍脱,即在底本上加以批注。如只传抄他人所校,则称为“过录校本”。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之书本。校勘,刻印,都较精良。清昭梿所撰《啸亭杂录续》有内府刻书目录一卷,可资检览。

藩刻本:明代分封各地之藩王所刻印之书本。因有些藩王、子孙及其门客颇有学问,而且刻印之书所据底本多为御赐宋、元善本,故其版本价值较高。

聚珍本: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书。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镌木单字25万余枚。高宗以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凡排印之书,首有高宗题诗十韵,每书首页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发聚珍版于东南各省,并准所在锓木通行。先后承命开雕者有江宁、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书籍,通称为“外聚珍”,而将武英殿聚珍版称为“内聚珍”,以示区别。后来中华书局创制仿宋体铅字,就名为“聚珍仿宋版”。

闵版:明万历、天启年间,吴兴闵齐伋、凌蒙初采用朱墨与五色套版所印之书。其选择经、史、子、集各类凡士人习用书籍,专辑前人评论批点,使用方正宋体字和优质白纸,作朱墨两色或兼用黛、紫、黄各色套印,后人称为“闵版”。特点为词义显豁,脉络分明,行疏幅广,光彩夺目。近人武进陶湘,编有《明吴兴闵版书目》。

麻沙本:南宋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之书本。因该地盛产榕树,木质松软,易于雕版,故书坊集中,于当时图书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书贾射利,校勘粗疏,刷印低劣,故《石林燕语》有“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之说。

蜀本:四川刻印书本之总称。宋代眉山为四川刻书中心。刻书多为大字颜真卿体,故又有“眉山本”、“蜀大字本”之称。

浙本:浙江刻印之书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台州本。宋代浙本大都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宋版之上品。

闽本:亦称“建本”,即福建刻印之书本。又分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

宋本:宋代刻印之书本。雕版书至宋代而大盛,杭州、建阳、眉山等都为当时刻书中心。公私所刻,有监司、家塾、坊肆等。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多仿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字体;白口居多,至南宋中后期出现细黑口;避讳较严。所印书籍,校勘精审、雕印精美者颇多,往往为后世刻本所依据,为学者所重视。

金本:金代刻印之书本。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其地产纸丰富,书坊很多,设有管理出版机构。所刻著名者有《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等。此外,山西运城所刻之《藏经》及河北所刻之经书、音韵学书,也颇有名。

元本:元代刻印之书本。元代雕版中心在杭州、建阳、平水等地。公私所刻,无论校勘与雕印,不乏精品,堪与宋本媲美。其风格、字体大都摹仿赵孟頫书法,扁方圆活,常用简体字,黑口、双鱼尾居多,初期行字疏朗,中期以后行格渐密,由左右双栏趋向四周双栏,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

明本:明代刻印之书本。明代雕版之普遍,出版量之庞大,前所未有。版画艺术、铜活字版及彩色套印,为明代雕印技术发展之辉煌成就。但有些刻本校勘不精,删节不当,甚至妄改书名、伪造古书,后人多有批评。明初刻书犹沿元代风格,黑口居多,正德、嘉靖间,出现仿宋风气,白口为多,字体横平竖直,起落顿笔有棱角,字形方正,显得板滞。万历以后,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直重;部分家刻及坊刻本出现软体字,较为美观。

高丽本:亦称“朝鲜本”,指朝鲜刻印之中文古籍。我国印刷术很早传入朝鲜,朝鲜刻印之书流入我国也很多。无论刻本或活字本,均为软体大字,皮纸精印,书品宽大,醒人眼目。

东洋本:亦称“日本本”,即日本刻印之书本。我国印刷术首先传入朝鲜,其次为日本。日本所刻古籍,多用美浓纸精印,近似朝鲜本,但在字体与装订等方面,下朝鲜本一等。有些书行间注以平假名或片假名,较容易识别。

越南本:越南刻印之书本。越南之印刷术也从我国传入,故刻印风格及装订形式与我国基本一致。流入我国之书籍,大都在相当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刻印,未见有更早印本。

官刻本:历代各类官方机构刻印之书本。如宋代秘书监、转运司、茶盐司、公使库、郡庠、县斋以及州府县学,元代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蜀,明代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清代武英殿等所刻之书,都属于官刻本。

监本:历代国子监刻印之书本。监本始于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以后国子监都印图书,以经、史为主。明朝南北两京设立国子监,都有刻书,故有南监本、北监本之称。

家刻本:私人刻印之书本。亦称“家塾本”。私家刻书为宋代以来雕版事业之重要组成部分,因不以营利为目的,校勘、刻印俱精,版本价值颇大。其中著名者,如宋陆遹刻《渭南文集》、黄善夫宗仁家塾刻《史记正义》;元平阳府梁宅刻《论语注疏》、古遇陈氏刻《尹文子》;明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清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等。

坊刻本:简称坊本,指书铺刻印之书本。因以营利为目的,一般雕印不如官刻本之精,校勘不如家塾本只审。但也因地因人而异,如宋代临安陈氏书棚本,校印精湛,极为人所重;福建麻沙本,讹误较多,人多不贵之。因坊刻本面向大众,许多医书、民间文学赖以流传,故颇受人们喜爱。

三、主要错误

辑佚(缺失):由于古藉承载物有甲骨、简、金石、帛等形式,在某种情况下都会受到损坏,造成句字缺失,甚至整本整卷残缺不全,虽然后人会整理出“辑佚本”,辑佚本几乎一定会有错漏、误解。辑佚可能是古藉传出错最大的原因。有时不是整段缺失,会少写少抄一字,往往被称为“脱字”。

错字(别字):古人在誊刻、誊写、排字等过程中由于疏忽、误读、误认、通假字等原因造成错字。有些错字是关键字眼,甚至会造成后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误解。例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四中提到:“朱淑真词,自来选家列之南宋,谓是文公侄女,或且以为元人,其误甚矣。淑真与曾布妻魏氏为词友。曾布贵盛,丁元以后,崇宁以前,大观元年卒。淑真为布妻之友,则是北宋人无疑。李易安时代,犹稍后於淑真。即以词格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池北偶谈谓淑真玑图记,作於绍定三年。绍定当是绍圣之误。绍定、理宗改元,已近南宋末季。浙地隶辇毂久矣。记云:‘家君宦游浙西。’临安亦浙西,讵容有此称耶。”由上文可见,绍定是绍圣之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也是一个古藉出错的主要原因。

误解:中国文字几千年来词意变化很大,早期古文又十分简练,会造成后人在阅读时产生不同的理解结论,如果流传载体同时有缺失,后人在整理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误解。

张冠李戴:同在以上《蕙风词话》同一卷中,指出欧阳修的一首词误入朱淑真集。

以讹传讹:古人读书人少,写书人更少,当一专家泰斗在书中写出错误结论时,很少有人去怀疑其正确性,后人引用此论,导致以讹传讹。

标点错误:古书没有标点,后人在标点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古人的愿意,甚至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意思。

标音错误:在校勘过程中,注音也是工作内容之一,校勘者对原文注音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一定错误。

年代错误:对古藉出现、整理或作者生存年代的误认。

以上为几种主要错误,由于本人不是这方面专家,只是对此感兴趣的“票友”,答案不能作为专业使用,仅供参考。谢谢!

问题一:佛经楷体是那种字体 题目不严密,各朝代都有抄写佛经,正楷会有,隶书极少见,古代几乎没有,草书更没有,否则不敬。宋体指印刷体,所以应该是正楷。一般唐人隋人写经多为小楷,故说楷书不错。

问题二:佛经里的字用哪个字体 samarkan-ttf

问题三:心经可以用什么字体抄/心经可以用什么字体抄 抄写经文,原则上应当用楷书,即用楷体字或正体字抄写。

原因在于,经文庄严贵重,用楷书(正书)抄写便能体现庄重。此其一。其次,用楷书抄写,有利于抄写者理解经文所说义,如果用行书或草书,则抄写者的心思主要在笔上,对经文的理解就有点漫不经心了。再次,抄经用楷书,有利于抄经人调整身心,不紧不慢,不疾不徐,最终达到专心专意乃至定境,这是最重要的。

当然,由于心经文字不多,很多书法大家也有用行楷书写的,如赵朴初老先生抄写的心经,便是用标准的赵氏行楷书写的;还有少数书法家用行书书写的,这也没有什么不妥,何况书写以后,还能够吸引更多初学瞻观,使不信佛的人种下信佛的种子。

问题四:在中国佛经用什么字体书写 10分 印刷成书的话有宋体比较好点吧

问题五:道教画符,经文,是什么字体 道的原则是道法自然。所以无论画符或者经文,用什么字体都是可以的。

问题六:现在排版佛经,客户需要注音版的字体 50分 用 华康黑体W7长汉音上 系列字体对比试试

问题七:刚刚纹的。不知道是什么字体 是什么含义 纹身师傅说是佛经的字体 是吗 求解 佛教梵文悉昙字,很吉祥的,但是建议一般人不要随便纹这种字

问题八:佛教印刷品用什么字体 如果看看线装古籍的经书,你就知道,主要的字体或是正楷,但更多的是宋体和仿宋体。这与印刷、雕版的技术发展历史有关。早期(秦汉至魏晋)的是用隶书,隋唐以来多使用正楷书,这几个时代多是抄写,或者是石刻拓印。从隋唐五代延续至明清,由于雕版印刷的使用,楷体字的变形作为标准刻印字体而广泛流传,又因在宋代印刷术的广泛普及、印书量的极大增加,而形成宋体储仿宋体,被大量使用,正楷体反而少用了。

不过这个是次要问题,字体是形式,以标准、正规、美观为准就足够了,只要不是过度的装饰、艺术化影响了对佛经的正常使用,任何字体都无不可。

问题九:佛经中的字是什么文字? 佛经中的字是:梵文

看不懂的原因是:佛经中的很多用字,其读音与现代大为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梵文”的音译上。

佛经中音译的情况主要有三种:

1一些佛及菩萨或罗汉的名号;

2一些名词,由于含义太多,译成汉文过于冗长,所以保留原音;

3佛经的咒语,由干诵经是口耳相传,所以较多地保留了古音(有的也可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与现代日常读音不同。

参考读物书本:在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经典,名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不是

宋体字于明朝以后才出现,原来,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明朝文人特别是书籍的收藏者,极度推崇“宋刻本”。

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但为求便捷,也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宋字。最终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

宋体字名为宋体,其实诞生在明朝,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两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追捧宋刻本所致。宋体字始于明弘治年间苏州地区 后曾通行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

扩展资料:

在宋体字出现之前,印本的字体都是手书的楷体。明初内府刻本中的楷书字体还曾传入朝鲜半岛,成为其官方铸造金属活字的字体。

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展览展出了明嘉靖二十八年的两种刻本,但两者字体迥然不同。如《皇明名臣经济录》十八卷为宋体字刻本,《嘉靖隆庆志》十卷为楷体字刻本。自嘉靖时期后,中国古籍印本的字体有了楷体和宋体分庭抗礼的两途。

-宋体

你好,可这个字的笔顺为:

横、竖、横折、横、竖钩。

因此它的第二画是竖。

这个字的结构为:

右上包围结构。

可的具体释义:

[ kě ]

1允许:许~。认~。宁~。

2能够:~见。~能。~以。不~思议。

3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

4适合:~口。~体。

5尽,满:~劲儿干。

6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

7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8表示强调:他~好了。

9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10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

另见kě

〈动〉

(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②引申义:许可)

许可;同意;准许

可,许可也。——《广韵》

去不我可。——《诗·小雅·何人斯》

其殆不可乎——《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注:“不可,犹不堪也。”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又如:不可;可许(准许);可传(可以传后;可以传授;可以流传);可则(可作准则);可风(可为风范)

能够;可以

可使以其技鸣。——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

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可治。——汉·贾谊《论积贮疏》

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下》(与通“欤”。)

又如:可刚可柔(可以强硬可以温和。指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可否(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胜(岂能忍受)

值得,

可爱者甚藩。——宋·周敦颐《爱莲说》

又如:可歌可泣;可观(值得观览,有观览的价值);可矜(值得怜悯);可堪(那堪,怎堪);可怜相(值得怜悯的样子)

相称;适合

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庄子·天运》

又如:可体(合身);可手(合手,称手);可式(正合适);可愿(符合愿望的事;符合愿望);可意种(如意的人)

适合于…(如人意、人心)。如:可人意(使人满意、喜爱);可疑(令人怀疑);可儿(趁人心意的人儿);可伤(使人悲伤);可怜见(使人生爱怜之情;可怜);可噩(亦作“可愕”。使人惊讶)

应当,应该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可与者。——《史记·陈丞相世家》

又如:可要(应该,须要。表示期望);可知道(须知)

以上就是对这个字的具体解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