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书法家这个职业?
补充:我在一本写关于书法的书上得知,是秦朝李斯,他写的是小篆.这本书是<书学概论>(武汉市古籍书店)
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於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1: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於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於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於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於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於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於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於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1: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於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於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於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当前想修真的朋友很多,但其中不少朋友对道教修真似乎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道教的历史社现状以及修真很陌生。就在下个人的学习修真推荐一些书,希望对道教不太了解但想进一步了解的修真朋友自己先找来读一读,可能会对学习修真有帮助。
这些修真古籍有些是非常不容易找的,像下面这些珍版少见的修真古籍更难找
可以说这么多的修真秘籍像 古籍阁 收集了很多类似的修真秘籍,目录如下:
一修真古籍类秘籍
《仙佛奇踪4册消摇墟3卷寂光镜3卷长生诠1卷无生诀1卷明洪应明撰明万历30年1602年》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清手钞本》
《冲虚至德真经8卷晋张湛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经折装清代刻本》
《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安徽木板印刷明代黄伯符刻板明天启时期刊本》
《南华真经10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忄生命双修万神圭旨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清康熙9年棣鄂堂刊本》
《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二、修真经教类秘籍
修真秘籍1《道德真经》
万经之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强调一下,大家不要把《道德经》神秘化,先了解字面的意思,看看这部经能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不要一开始就去追寻那些玄妙的东西。
历代祖师对《道德经》的注解很多,但暂时可以不读。奥修的《道德经心释》倒可以翻翻。
修真秘籍2《南华真经》
就是《庄子》。和《道德经》一样,先看字面的意思了。至于玄虚的东西,以后再说。
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很好。
修真秘籍3《太上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
里面的几部经书,是修行的指南。这个大家都知道。
强调下《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这部经将道教的修行全部包含在内了。……一字千金!不要等闲看过了。可以翻下清庵滢蟾子李道纯祖师的注解。
“浴神”不是神。“浴神不死”。也就是心不自生,无为无念。不死其实就是不生,因为有生就一定有死,按照佛家所说就是有生即有灭。
佛家常说的“一心”、“佛性”,就像《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道家常说的“一气”、“道心”,就是基于道的演绎,是道的一个映射。所以,倘若要不死,只有不生,或者说不自生。因为这是高层次的东西,对于一般器根者,不好理解。佛祖面对器根差的人,比如假使有人问,西天离此有多远?
他的回答是:十万八千里。对器根稍微好一点的人又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到底是有多远呢?六祖是这样解说的:“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真正的教育家,在说教的时候,都是“因材施教”,各有对答,不是不想明说,而是实在说不清楚。用六祖的话,就是“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心无念生,即不自生,是以不死。无念的重点是“于诸境上心不染”,有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而不是选择清净的地方种莲花。
“浴”,浴,形声,从水,通“谷”,本意指两山之间的夹道和低地。“牝”,溪谷或雌兽,古丘陵为牡,溪谷为牝。“堇”,尽。
“玄牝”道家内丹中又叫“玄关一窍”,此窍最为玄要,所谓“玄窍开时窍窍开”,“玄关一窍”能聚四方能量,为虚空之穴,开阖有时,动静自然,元道士李道纯《中和集》: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两旁,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但凡这种境界层次的所感所见,得到了其境界才能体会,《道德经》里多处提到“玄牝”一穴,包括道篇开篇所说“众妙之门”。
十
人生在世,竟不如草木之生生不已。或一世为人,转世即堕畜道,或一生受福,转生即遭惨刑。此岂天地之不仁哉?夫以无知之草木尚知归根返本,以完乎生生之旧,而人则气拘物蔽,日就销没,不能复其本来之天,是以天虽有生育之恩,雨露之润,而无如生理之不存,生机之日殒,何也?吾师哀悯世人,特教人返本还原,永无生灭之患;即不然,亦可保厥本根,不至深沦于三途六道也。吾常言下手兴工,莫如人之眼目。盖目者,神之光也。学人每每好贪外光显呈于双眸之前,以为金光焕发即修真之效验。岂知天道贵收而不贵发,人道又何独不然?古仙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逆而纳之,则金华内蕴矣。”苟不知逆而喜顺,常将神光发越在外,驰于视听言动之妄,贪嗔痴爱之非,日殒日销,即欲长有此身犹且不能,而况身外有身、为千万年不朽者乎?惟有垂帘塞兑,常将我一点灵光收入虚无窟里,不出不入,无虑无思,久之金光养足,自可化为阳神,而为我身主宰,且可以化数千百万阳神充满于虚空上下,而为至玄至妙之神仙焉,岂特一灵炯炯、洞见如来已哉!但恐太阳流珠有欲去人之意,而我即随其流而逐之,则元神日梏,元气无存,生机遂绝矣。此件工法,浑无难事,只须稍有意思将目光收敛之足矣。昨言元神斡运其间,究竟元神在人身中,藏于何所,长于何地?有曰“方寸之地为元神之居”,有曰“玄关之内为元神之宅”,又曰“天谷元神,守之自真。”此三处,皆元神之所栖。但不知下手之初,何处为始?《易》云:“洗心退藏于密”是。又闻古云:“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玄窍之内,吾身之室也。”众人则守神于方寸之地,耳目得入而摇其精。修士集神于玄窍之间,耳目无门而窥其隙。如此看来,下手之时,即当集神于玄关窍中,虚无圈内,庶几混混沌沌,杳杳冥冥,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方能养成不二元神。若不藏于隐幽之地,而常于方寸中了了灵灵,未有不驰于尘情俗虑,而日夜无休息也。何谓天谷?盖人头有九宫,中有一所,名曰天谷,清净无尘,能将元神安置其中,毫不外驰,则成真证圣即在此矣。所以《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是可见守此天谷有无限妙蕴也。诸子知之否?中国古籍全录
十一
学人欲归根复命,唯将此心放下,轻轻微微,以听气息之往来。若气太粗浮,则神亦耗散,而不得返还本窍,为我身之主宰。若听其气息似有似无,则凡息将停,胎息将现,而本心亦可得而见矣。古人谓“心易走作,以气纯之”是矣。苟不知听息以收心翕气,则神难凝,息难调,而心息亦终难相依。此听息一法,正凝神调息之妙诀也。果能以神入气,炼息归神,则清气自升,浊气自降,而一身天地自然清宁。到得天清地宁之候,瞥见清空一气自回环于一身上下内外之间,而非第胎息发现已也。尤要知此个胎息非等寻常,是父母未生前一点元气,父母既生后一段真灵,性得之而有体,心得之而有用,在天为枢,在地为轴,在人为归根复命之原。人欲希贤希圣希天,舍此胎息,无以为造作之地也。诸子近来用工,唯将心神了照不内不外之际,虚心以听气息之往来,庶几神依息而立,气得神而融,未生前一团胎息可得而识矣。由是言之,此个胎息诚修炼之要务也。夫岂易得者耶?古云:“入定工夫在止观。”何以止?止于脐下丹田。何以观?观于虚无法窍。如此则心神自定,慧光日生,以之常常了照于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之地,而胎息常在个中矣。若但粗定其息,未入大定,此个胎息尚非真也。吾恐诸子未到如如自如之候,而凡息暂有停止,即谓胎息自动,则失之远矣。人到胎息真动,一身苏软如绵,美快无比,真息冲融,流行于一身上下,油然而上腾,勃然而下降,其气息薰蒸,犹如春暖天气熟睡方醒,其四肢之快畅,真有难以名言者。到此地位,清气上升于泥丸宫内,恍觉一股清灵之气直冲玄窍,耳目口鼻亦觉大放光明,迥不同于凡时也。他如凡息初停,胎息亦不无动机,总不若此大定大静之为自得耳。吾昨教栖神泥丸,只须以一点神光默朝上宫,不可太为著意。著意则动后天浊气,犹天本清明,忽然阴云四塞,则清者不清矣。此中消息,说来尔诸子慢慢揣度。
十二
当夫静坐之时,一心返照于虚无祖窍,务令无知识,无念虑,尘垢一空,清明当见,庶几混混沌沌中落出一点真意,即是先天之意。从此有觉,即先天之觉,从此有动,即先天之动。此非难得之时也,随时观照,无不如是。但恐浑沦之候,无有渣滓,而却以昏沉处之,毫不自主。或于混沌中忽有清明广大之象,不胜欢欣鼓舞,而以好事喜功之心挠之。无怪玄关一窍,愈求而愈不见也。今教生于动静之际,无论气机动否,我唯以了照之心觉之守之,则主人常在,而大丹不难成焉。总之,清明之神由混沌而来,故古云“修道之要,不在尘劳不在山,直须求到杳冥端。”夫杳冥端,即虚极静笃时也。虚之极,静之笃,而真精真气真神即从此而生。古人谓玄窍一开,即如太极一动,阴阳于此分,又谓伏羲一画,两仪于此兆,其间千变万化,无穷无极,莫不由此混沌一刻立其基。足见玄关一窍随时都在,只须一觉心了照之,主宰之,则玄关常在,而太极常凝矣。特患人不入于杳冥,无患玄关之不发见也。要知此个杳冥,不是空空可得,须从动极而静,真意一到为之造化,才能入于杳冥。及静极而动,此时阴阳交媾,将判未判,未判欲判,恍恍惚惚中,忽觉真铅发生,此即玄关现象,全赖元神为之主持。吾师见生迷于此个消息久矣,今将妙理一口吐出,俾生等知得玄关一窍无时不有,无在不然,但以元神主之足矣。至于气机之消长,且听其盛衰,而主宰切不可因之有消长,此即是真正妙诀。吾师昨言胎息,此中亦要分明。夫胎息非口鼻之凡气,非丹田之动气,非知觉之灵气。原人受生之初,父精母血媾成一团,此时是个浑沦物事,并无气息往来,只是个中微有一缕热意与母脐腹相联。自脱胎而后,剪断脐带,即另起呼吸,直从口鼻出入,而天地一点灵阳之气则落于中丹田。凡息一起,胎息即隔,一点元气不能住于中者,自离母腹时已然矣。虽然,莫谓竟无也。人能一心静定,屏除幻妄,回光返照于印堂鼻窍,自然渐渐凝定,从气海而上至泥丸,旋复降至中田,何莫非此胎息为之哉?虽然,先天之胎息,非得后天之凡息,无以运行;后天之凡息,非得先天之胎息,无以主宰。人能凡息一停,真机一现,凡息都是胎息。若杂念未除,尘心未净,纵胎息亦是凡息。学者识之。修炼之道,与天地开辟之道,同是一理。即如而今下元,世道浇漓,人心险诈,亦已甚矣,不将水火刀兵等劫以扫除之,则混乱之天下其何有底止哉?人身亦然。当此私欲正甚、血气就衰之年,不先从极动之处渐而至于静地,则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除,真息不见。故必动极而静之际,忽来真意以主持之——此意属阴,谓之己土——少焉恍恍惚惚,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于此定静中,忽觉一缕热气,混混续续,兀兀腾腾,此即神融气畅,两两交会于黄房之中,不由感触,自然发生,此即玄关兆象、太极开基也,唯用一点真心发为真意以收摄之——此意属阳,为戊土。其实一意,不过以动静之机分为戊己二土而已。盖以玄牝未开,混沌之中有此真意为主,即无欲观妙之意。及玄牝开而真机现,即有欲以观窍。一为无名天地之始,一为有名万物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此一点真意为之机括——我于此急以真意运行,庶不至感而有妄思,动而又他驰。所以天关在我,地轴由心,宇宙在身,万物生心,皆此时之灵觉为之运用而主持也。故曰略先一意,则真机未现,采之无益,略后一意,则凡念已起,采之多杂。学人须于此间认得清楚,纯以真意主持,毫不分散,久之气机大有力量,一任随其所至,我不加一意,参一见,唯了照之而主持之,得矣。但生等才初有象,必至静处收持。到得气机壮旺,一静即天机发动,迅速如雷,虽一切喧哗之地,闹攘之乡,其机亦不能禁止。总要有灵觉之心,庶无差忒。ARTXCN
十三中国古籍全录
修炼一事,不是别有妙法,无非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而已。如春夏之际,果木畅茂,花草盈畴,何其蓬蓬勃勃之无涯若是耶?又谁知发泄中尚藏收敛之意。古人谓夏至阴生,犹后也。秋冬之时,物汇凋残,霜雪凝结,何其气象之惨淡若此哉!又谁知摧残内自寓发皇之机。古人谓冬至阳生,犹未也。以此观之,足见阳中生阴,阴里含阳矣。学道人当其龙虎相斗,水火相射,一似春夏之万物滋荣,我于其中须如如自如,了了自了,不随气机之动而动,是即阳里生阴也。及气机一静,龙降虎伏,水刚火柔,两两相合为一,此即秋冬归藏之象也。我于此时必入恍惚杳冥之境,不令昏昏似睡,亦不使昭昭长明,却于寂寂之中而有惺惺之意,在我不随气机之静而静,此即阴中含阳也。吾再进为告曰:修道人务将一切闲思杂虑扫除,粗息暴气收摄,然后凡阴凡阳尽息于外,而真阴真阳始发生于内。古云:“若要人不死,除非死过人”者,此也。人若不肯耐心静坐以除凡思凡虑、凡息凡气,纵说我心能静,我神亦宁,亦是粗粗之神,不足以成道。唯能扫得干干净净,呼吸之息若有若无,思虑之神无出无入,我于此一任寂然杳然,唯以主人翁坐镇中庭,不动不摇,如此温养,自有真阳从虚无窟子出。若不由他自动,却以心去推移斗柄,皆由我之造作存想而来,一任搬运不停,终年竟月,只是后天识神引起后天凡气,不可以成丹也。诸子务于心息相依、阴阳交会之时,久久涵育薰陶,必使我真阴真阳凝成一黍之珠,然后有真种焉。有真种,犹不可欲速成功,以期玉液丹成,且必俟我这个黍珠水火淘汰、阴阳含养,果然老壮,如胎婴在母腹中,脏腑肢节百体俱全,方可成个完人。吾观诸子每每一入杳冥,即起个计较意,不然,亦多有随其杳冥昏昏而睡,全不以主人翁安神静坐,看守其中。所以学道人无不有丹,只为起大明觉,夹后天识神而散者有之;即不起明觉,或因神昏气倦而没者亦有之。所以丹之不结,道之难成也。从今后静坐一次,管他杳冥不杳冥,总将我元神发为真意以为之主;其杳冥境到,阴阳交会一区,我以真意主之;即至杳冥久久,真阳发生,我亦以元神主宰之而变化之,此外不参一见,加一意,方是吾师上上乘修炼之道。
十四
近时修养一事,坐下存神入听,务将万缘放下,然后垂帘塞兑,回光返照于玄玄一窍之中。始而神或不凝,息或有粗,不妨以数息之武火,微微的壹其志,定其神。如是片晌,神凝息定,然后将心神放开,不死死观照虚无一窍,唯存心于听息。此个听字,大有法机。庄子云:“壹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要知此气,不是口鼻之气,不是肾间动气,更不是心中灵气,此气乃空中虚无元气,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也。唯能存心于虚无一气,此心此神即与太和元气相往还,所谓神气合一,烹炼而成丹也。若著凡息,还不是神与凡息相交,又何以成丹哉?经云:“不神之神,真神也。无息之息,真息也。”我须于混沌中落出先天一点真意,以之翕聚元气,是元神与元气相交,而大道可成。苟有粗息,我即轻轻微微将此凡气收敛至静。到凡息已停,不问他元气动否,而元气自在个中矣。我当凝神以正,抱意以听,此亦阴阳交媾之一端也。况乎下手之时,口鼻眼目之窍皆能固闭,独有这个耳窍尚未尽闭。我一心以听,即耳窍常闭,而众窍无音矣。此个听法,第一修炼良法。如此久听,自然真阳日生,而玄牝现象矣。
十五
天地虽宽,原有鬼神之灵主宰于其内,以为吉凶祸福者也。古云:“暗室屋漏之中,无时不有鬼神。质之在旁,临之在上,不是仿佛之见,是的的确确有相在尔室者。”故人能清静其心,无私无欲,所与共往来者,无非清明广大之神。若昏蒙蔽塞,奸诈邪*,所感召者,尽是魑魅魍魉之类。足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天下事无不如此。观此而慎独之工其可忽耶?吾传授听气一法,亦是一个名目,要不过教诸子三宝闭塞,全无一点浮游之气著于外,所谓“真气半点不渗漏,而大丹可凝”者,此也。亦要知得听而无听法则,若一著于迹,著于意,即落边际方向,不可以言本来之道矣。知否?而要不过凝神于虚,合气于漠,常惺惺天,活泼泼地,一身无处不照,却一身并无所照,斯道得矣。至于鼻窍,是从父母媾成一团之际,氤氤氲氲中,那个精血肉团有一线如丝包于周身,此时借母之气渐吹渐长,竟成任督二脉,先生两个鼻窍,故古人谓鼻为始祖是。自生身下地,另开门户,别立乾坤,而呼吸从此起。此时先后二天之气犹合为一也。迨知识开而私欲起,扞格于外纯是一团躁急之气,而天地清空之气自此渐相违矣。所以年少日长,及壮则消者,职此故也。吾师悲悯世人,生死无常,轮回不已,因示人返还之术,先教人视鼻端,其即仿天地生物之理,逆而修之于身,以成长生不老之仙欤?要知是法也,非理也。诸子须要有视无视、有心无心出之,斯得其宗旨矣。他如炼精化气,虽是下手初基,要知人无精则无气无神,亦犹灯之无油则无火无光也。但云炼精,而不知生精,又将何以为用哉?黄帝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后人解释,有节饮食薄滋味之说。又古人云:“精以静而后生。”术家以搬运按摩动摇其精,误矣。广成子云:“毋摇尔精,毋劳尔形,毋俾尔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此可见保精之道,又在乎身无摇动,心无杂妄矣。古人云:“精由情感而动,精欲动而窒其情。情由目见而生,情一生而瞑其目。”保精之道于此完矣。人果能凝神调息于方寸,一心不散,一息不出,犹天之气下,地之气上,上下相融,自然成雨。精之生也,又何异是?只怕心不静而息不调,上下不相混合,斯精所以日消也。至如心中灵液下降,则无形色可见,而泥丸阴精化为甘露,此有可以窥者,但要勤修炼耳。否则,著有著无,皆耗精者也。至于精已化气,则神气混合,心息相依,其身体内外泰然融然,有苏软如绵之意,此即气生之兆也。但此气生时,即玄关窍开时。古云:“阳气始生,此身自然壁立,如岩石之峙高山,此心自然凝定,如秋月之澄潭水。”泄泄融融,其妙有不可得而拟议者。故古云:“奇哉怪哉!玄关顿变了,似妇人受胎。呼吸偶然断,身心乐容腮。神气真混合,万窍千脉开。”盖此时有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入神者。然又非全无事也,不过杳冥之极,有如此光景耳,寂寂中自然惺惺,举凡身内身外略有微动之机,无不及觉。以后炼气化神,温养泥丸之宫,化尽阴霾之垢,自见神而不见气也。诸子了然于心,庶不误入歧途矣。中国古籍全录
十六
修炼工夫,进一步,更有一步,直到真空妙有,才算大丈夫功成名遂之候。莫说修炼一道至虚至细、不可以层次计也,即日用应酬之类,亦是由浅而深,要做到无人无我无寿者众生诸相,才算与人无忤。又如人欲向善,必先语以因果报应,才肯出力舍财,及习之久久,然后语以仁义之行,不邀功,不计名,从此引入大道,亦是神圣苦心。昔庄子云:“名利者,天下之公器,只可以少取,而不可以多得。仁义者,天下之遽庐也,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留。”庄子之言,诚见到语也。吾前云,积功累德,不必他求,唯勤修大道于己,以之自任,更将此道信受奉行,推之于人。此扶道卫教之功,天下无有出于此者。诸子既闻大道,应以大道自任,其德在是,其功在是,即成真证圣亦无不在是,只怕行有不力耳,又何事以外求功哉!然此一法,只可为造诣高深者说,若与初学人言之,又恐涉于自了,徒知润身肥家而一毛不拔,又无以感神天之悦也。知否?至玄关一窍,前已屡为抉破,学人必须明这个消息,然后才有把柄,盖所谓本来人是,是即人受气成形之初一点灵阳之气。人欲修成法身,岂外此灵阳之气乎?古云:“药出西南是坤位,欲寻坤位岂离人。分明说破君须记,只恐相逢认不真。”此人,非如外道以童男童女为侣伴也,乃是无极之极,太极一动,而有此一点灵阳正气,为人受气成形之本。若得此个本来人,大道自然有成。然非易得也。必须于假中寻真,然后此人始能现象。夫人有身后,日夜水火交会以生血肉之躯,全赖此心中之火、肾中之水以为之既济。兹欲寻真,不仍于后天水火中寻出离中之一阴、坎中之一阳,又从何处下手?故曰:“真者,借假以施工也。”修行人知生死之关,明真假之故,欲穷生身受气之初那一点虚无元阳,必先向色身中调和坎离水火。迨后天水火既调,然后坎中一阳自下而上,离中一阴自上而下,上下相会于虚危穴中,烹之炼之,而先天一气来归,玄牝之门兆象矣。此坎中一阳、离中一阴,即内财也。日夜神火温养,不许一丝渗漏,即积内财也。能向自家身心寻出一个妙窍,即内法也。前言本来人,即内伴侣也。云虚危一穴,即内地也。欲炼神丹,四者岂可不备乎?内之法财侣地,吾已道破。外之法财侣地,诸子谅已知之,吾不再赘。有此坎离真阴真阳,一鼓而出,及至水刚火柔,鼎虚药实,自然天地一点真阳之气不自内不自外生出来,此即所谓真铅也,又即所谓先天乾金也。夫以凡铅而言,则坎中一阳、离中一阴,皆真铅。以先天真铅而论,则坎中一阳、离中一阴,皆属后天有气有质之物。从此想来,此个真铅真阳不自坎生,不自离有,原从不内不外虚无窟里,由坎离水火二物煅炼而来者也。吾今道破,以免学人误认坎中阳气为吾人炼丹之本,庶乎其不差矣。
十七
天地之生人也,同是乾元一气,此气即太和之气,在清空中浑沦无间者是。人受阴阳之陶铸,而生此血肉之躯,虽由太极而阴阳,尚是真阴真阳,无有渣滓,其去太和元气殆不远也。自有生后,气拘物蔽,那色身中阴阳尽化为思虑知觉之神、呼吸运动之气、夫妇交感之精,有阴无阳,不堪入药,又何能成丹?可知后天精气概属渣渣滓滓之物,修炼虽不得不借此入门,然而结丹则全不用此,夫以其有形有色,不能成就虚无一粒金丹也。若修性徒炼气质之性,炼命只炼血肉之命,莫说不能成丹,即能成丹,亦是幻丹,堕于狐狸之窟、蛇鼠之群,及其究也,不免天神恼怒,雷霆诛殛,永不得为人身,岂不可哀也哉!至人明得金丹大道系清灵之气结成,而清灵之气又不自来归,必假我身中真阴真阳然后可以招摄得来,古人谓“二八同类之物”是也。尤要知此个元气,本无朕兆可寻,亦无方所可测,于何求之见之耶?唯即我身真阴真阳发生时节,即是元气来入我身,以擒制我身中之灵汞阴精,自然凝结为丹。所以古仙云:“修道人须先晓两重天地,两个阴阳,方好兴工。”所谓两重天地者何?即先天后天是。所谓两个阴阳者何?即如打坐时,必向后天色身上有可以为依傍者下手。夫一呼一吸,即阴阳也;阴阳原一气,一气散而为阴阳,此凡阴凡阳也。学人打坐,必先调外呼吸,以引起真人元息。调外呼吸,必先以意为主。孟子曰:“志,气之帅也。”古仙云:“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可知正心诚意为修炼之本也。调此呼吸,以目了照于丹田中,以息下入阴跷,提起阴跷之气上入黄庭,又以息引起绛宫之阴精下会丹田,此亦凡阴凡阳也。久之阴精与阳气两相交融,凝于丹田土釜之中,自然阴精化为真阳之精,凡气化为真阴之气,蓬蓬勃勃充周一身,此即真阴真阳,与元气不相远也。诸子要知元气本无形状,其蓬蓬勃勃者,亦是真阴真阳之气,非天然元气。若谓天然元气,去道远矣。要知此中安闲恬静者,即是元气来归,不离阴阳,亦不杂阴阳。吾师示生每坐一次,务要有安然天然自得光景,方见本来面目,不可执著元气竟如一物可也。吾师传玄至此,可谓抉透精微,挖出心肝与诸子看,生须著实行持,如董子“正其诣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矣。至于有效无效,毫不期必以为喜忧,庶几近之。中国古籍全录
十八
如今世人说他不爱身,看一切作为,事事俱向身上打算,究之爱其身者,皆害其身者也。他如娇妻美妾,迷花恋柳,日日消耗精神,斫丧元气,明知美色*声杀人利刃、毒人狂药,及至死时,恬不知悔,亦何其多!夫名利场、恩爱多,谁不知大火坑?无奈明知之而明犯之。当其性情已乱,志向昏迷,虽有刀锯鼎镬在前,毒蛇猛兽在侧,亦不遑顾焉。所以古之人多寿而康,今之人多夭而病也。吾常言玄工无他,只是一个顺其自然可以尽之。然虽顺自然,其间亦有旋转造化妙诀。即如下手之时,以坎下动气收入黄宫,与离内阴精配合为一,此不是全无事事,如修性者之空空了照也,必观诸阴跷之下,绛宫之上,凝神于土釜,即是初步采取法程。及水火相激,龙虎交争,忽焉真气冲冲,一阳微动,此即真阴真阳用事。虽不可上下了照,然亦必视真阳上升,我以呼吸略为提之,真阴下降,亦以呼吸略为收之,是为河车工法。古又云:“外药发生,在造化炉中,不出半个时辰立地成就。内药发生,在自己身中,须待十月圆足。”何以半个时辰即生外药?盖言水火相交,玄关窍开,即是外药生矣。此是最不易得者。但外药发生,金木相吞,水火相射,分毫不可差忒。差忒则大药不能成就。此非别有一道也,以此外药之生,必心纯意正,了无外驰,药才能生。若有一毫念起,即落后天知识,元气又被打散矣。故曰:“白虎为难制之物,倘用之而不得其法,必有噬人之患。首经为难得之端,倘求之而不失其时,必有天仙之分。”此时切忌念动意驰,他如邪*等心,更不待言矣。人能静定半时,了照气机,自然药归炉鼎,而升降上下,为内药矣。虽然名为内药,其实皆一气也,不过在外时,纯是天然一气,及引之入内,则有后天之精气神在,稍不同耳。然以外药来归,无非欲化内之精神皆成先天一气,故必须十月之久方才圆足。尤要知金水非火不能上升,故必需内呼吸之神息,神息,即火也。丹非土不凝,故必以我之真意为之布置调停。其实皆一道也,不过气机之初动再动略有所分,在下在中在上各有一样。故丹经谓之“阳生采取,药动河车”,皆自然之道,无非气机之大小有不同,而河车之大小亦各别也。生等须以活法行之,得矣。若世人之概不言法者差,太沾沾于法者亦差。我今所传,的是真正心法,非心诚好道,不得闻也。
本文2023-08-07 13:22: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