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佛经典籍读后能让人精神舒缓宁静的?谢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有没有佛经典籍读后能让人精神舒缓宁静的?谢谢,第1张

大悲咒

一、咒文

南(na)无(mo).喝(he)啰(la)怛(da)那.哆(duo)啰(la)夜耶。南无.阿唎(li)耶。婆卢羯(jie)帝.烁钵(bo)啰(la)耶。菩提萨埵(duo)婆耶。摩诃(he)萨埵(duo)婆耶。摩诃迦(jia)卢尼迦耶。唵(an)。萨皤(bo)啰罚曳(ye)。数怛(da)那怛(da)写。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chi)。醯(xi)唎(li)摩诃皤(bo)哆(duo)沙咩(mie)。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duo).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da)侄(zhi)他。唵.阿婆卢醯(xi)。卢迦帝。迦罗帝。夷醯(xi)唎。摩诃菩提萨埵(duo)。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she)耶帝。摩诃罚阇(she)耶帝。陀啰(la)陀啰(la)。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么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嘇(sen).佛啰舍利。罚沙罚嘇。佛啰舍耶。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qie)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二、名称

(一)《大悲神咒》的种种不同名称。

《大悲神咒》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最核心最机要的部分,共有八十四句。它有种种不同名称,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亦即说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之根本咒等。

正如佛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对阿难所说:“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罗尼”。但一般说来,此咒的详细名称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二)释《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广大”、“圆满”、“无碍”,都是大悲心前面的修饰词,都是用来修饰“大悲心”的,而“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这九个字则又是用来修饰“陀罗尼”的。

广大,显大悲心的体,大悲心包含一切法界,所以说是广大,正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显的是法身德。

圆满,显大悲心的相,大悲心光遍照一切法界,无一遗漏,所以说是圆满, 显般若德。

无碍,显大悲心的妙用,大悲心缘一切法界起用时,无一法不晓了,无一法不通达,随缘度生,遍应诸境无一丝一毫的障碍,所以说是无碍,显般若德。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就具足了“广大”、“圆满”、“无碍”的特性。而此陀罗尼正是从此大悲心中流出,它总一切法,护一切众生。

三、缘起

《大悲神咒》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据此经载:时,佛在观世音菩萨的补陀落迦山宝庄严道场,与诸三乘八部诸神俱。时观世音菩萨密放大光,照十方刹土皆作金色,合掌白佛: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什么要说呢?“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他还对佛说: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可见观世音菩萨说此咒语,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世人!

此咒语,观世音菩萨是从何人处而得?换句话说,此《大悲神咒》是谁为观世音菩萨宣说的?菩萨说: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千光王静住如来,为我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从此以后,我又在无量佛所,无量会中,数数听闻到此《大悲神咒》。

他自己冀这个《大悲神咒》又得到了怎样的功德利益呢?菩萨说:我初次在千光王静住如来所,听闻到这个《大悲神咒》的时候,还只是个初地菩萨,一听闻到此咒,顿时超证到第八地。

由此他心中欢喜,为了报佛的深恩,即发大誓愿说:“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后,果皆具足。六种震动,诸佛放光来照触菩萨的身体,及无边界。观世音菩萨能够亲承受持这个陀罗尼,非常地欢喜踊跃,无以言表。从此以后,就时常诵持,未曾废忘。由于诵持《大悲神咒》的缘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观世音菩萨籍此《大悲神咒》得到了无量无边的利益功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想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跟他一样能够从此咒语中得大利益。

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

四、功德篇

1、诵此陀罗尼者,身是十二藏: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8)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

2、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追ㄖ罟Φ拢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3、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4、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5、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6、此外,若能诵此咒一百零八遍,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知道,罪业悉从烦恼心起,三业清净,则恶业自然不生,而佛道自然圆成。

7、诵此《大悲神咒》,不但能利益我们自己,还能使他人得大利益。经中说:“若诸人天,诵持此陀罗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浴身之水,沾着其身,一切恶业重罪,悉皆消灭;即得转生他方净土,莲华化生,不受胎身,湿、卵之身。”“若诵持者,行于道路,大风时来,吹此人身毛发、衣服。余风下过诸类众生,得其人飘身风吹着身者,一切重障恶业,并皆消灭,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这些人都能从我们得此利益,何况是我们受持的人呢?福德果报,自是不可思议!

8、我们以清净心诵持《大悲神咒》,自是功用无极。即便是我们偶尔烦恼心起,口中说一些不如法的话,若善若恶,若好若坏,这在一切天魔外道、天龙鬼神听起来,也都是清净法音。“皆于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

9、若能深信不疑,诵持此咒,可得无量利乐,例如: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援手;不堕三恶道;生诸佛国;得无量三昧辩才;现在生中,所愿皆遂;转女成男;消灭侵损常住的重罪。

总之,《大悲神咒》的威神功德是这样的不可思不可议,佛陀慨叹说:“此陀罗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叹莫能尽。”佛陀连着用了两个不可思议来形容此陀罗尼的威神难测,况我们愚智凡夫,更惶论测得半点了。不过只要我们具足虔敬心,至诚诵持,则一切罪业,自然消除,一切恶难,自然得脱,一切所求,莫不果遂。

五、诵持仪轨

1、大悲咒持诵须知

一凡持诵是咒者.不拘宰官士庶.男妇老幼道士僧尼.当守戒律.竭忠于君.孝养父母.不杀不盗.不*不妬.不嗔不恨.不骄不诈.不绮言妄语.不恶口毒舌.尊重是咒.敬而信之.如获至宝.自然所求如意.所愿遂心.功德不可思议.

一凡持诵是咒者.先念经中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云云.再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欲求某事.即观想图中某手眼宝相.至心持诵.虔诚拜祷.无不响应.

一凡持诵是经者.必须庵观寺院之内.广设坛场.作种种布施供养.洁净身心.焚修叩礼.乃为尽善.次则家庭静室.洒扫严洁.焚香供养.方可诵持.又或力不从心.即望空一香.按日持诵.但办诚心.自得孚感之应.甚至舟车鞍马.旅舍市尘.不及焚香.无由礼拜之处.只于每日清晨盥洗之后.至心望空虔诵五遍.勿令间断.大悲威神之力.亦无有不感应者.

一凡持诵是咒者.当悟经中所云.广宣流布.莫令断绝二句.或印施.或抄写.或口授.务令此咒普为流传.辗转济度.功德无量.

一持此神妙大陀罗尼之人.必由夙世已曾供养诸佛.广植善根.始能信心受持.是人幼德.已无量无边.获福亦不可思议.但始勤终怠.修行人所忌.怀不信心.罪业更深.经云.于咒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普愿同志善友.信心坚固.善果圆成.实厚望焉.

2、

“大悲心咒”,简称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根据此经的要求,诵持此咒者,也有规定:要发广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不断。并且要求:住于净室,沐浴净衣、悬幡燃灯,香华及各味饮食,供养观世音菩萨,然后摄心静虑,不起杂念,如法诵持。这种规定,即是仪轨。若能如法如仪,当然最好,否则,至少也当以恭敬心及专注心来诵持此咒,若能恭敬专注,必能有愿皆成。

3、

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

4、

《大悲神咒》威神之力,不可思议。然如果我们不能如法行持,不但不能得大利益,反而还会受到灾殃。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时常有行人说,诸经中说这咒有如是如是广大功德利益,那咒有如是如是广大功德利益,为什么我诵了那么多遍,那么久,也不见一点效用呢?难道经中所言不实吗?诸佛妄语吗?非也!究其原因,有很多种,而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没有如法行持。《二课合解》中说:“道俗诵持,无功效者,自无至诚,谤言无征。或文字伪替,或音韵不典,或饮酒啖肉,或杂食荤腥,或触手污秽,或浪谈俗语,或衣服不净,或处所不严,八种法戒,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由此可见如法行持的重要性,这一点不可不为行者慎!

那么诵持《大悲神咒》,需要怎样做,才算如法行持呢?经中说: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想要诵持《大悲神咒》的话,首要前提是:当于众生起慈悲心,先随观世音菩萨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盘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发完愿后,接着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同时也应该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师。然后就可以诵持此《大悲神咒》了。这里着重强调了发大愿心的重要性,此点在这部经中的另一处有着显著直白的说明:观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诵持《大悲神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利,更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众生故发菩提心,为众生故持此《大悲神咒》!我们行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在诵经持咒礼拜等做善事的同时,首先应该端正我们的心态,扪心自问:我以何心来行此善法?在这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明白地晓谕我们,若要诵持《大悲神咒》,应发大菩提心。

菩提心生起后,应“住于净室,澡浴清净,着净衣服。悬幡燃灯,香、华、百味饮食,以用供养。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

如果这样如法做了,就会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与无量诸神俱,来为做证明,显《大悲神咒》的效应。而观世音菩萨也会用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从此以后,“所有世间经书,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术、吠陀典籍,亦能通达”,能治世间八万四千种病,也能使令一切鬼神,降伏诸天魔,制诸外道。如果是在山野诵经、坐禅,有诸山精杂魅,魍魉鬼神,来恼乱我们,使我们心不安定的话,只要诵此咒一遍,“是诸鬼神,悉皆被缚”……观世音菩萨说:如果行者能够如法诵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的话,他会敕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如护眼睛,如护己命

  (一)前世是谁埋了你

  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 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 一息。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 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 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

  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看到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吗?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唰地从床上做起,病愈。

  (二)蛛儿与芝草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

  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祖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有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倾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同,佛祖竟然这样对她。

  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即将出窍,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祖来了,他对蛛儿的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情地拥抱在了一起……

  (三)千年等待

  有个年轻貌美的少女,出身豪门、多才多艺,她家的门槛都快被媒婆踩断了,她仍不想出嫁,因为她始终都在盼望如意郎君的出现。

  有一天,她去庙会散心,在万头攒动的人群中,瞥见一名年轻男子,心中确知就是她苦苦等待的人,然而,场面杂沓拥挤,她无论如何都无法靠近那人,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心上人消失在人群中。之后,少女四处寻找此人,但这名年轻男子却像是人间蒸发,再也没有出现。落寞的她,只有每日晨昏礼佛祈祷,希望再见那个男人。她的至诚,感动了佛心,于是现身遂其所愿。

  佛祖问她:「 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是的,哪怕见一眼也行!」

  「若要你放弃现有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呢?」

  「我愿放弃」少女为爱执着。

  「你必须修炼五百年,才能见他一面,你不会后悔吧?」

  「我不后悔」斩钉截铁。

  于是女孩变成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九十九年的风吹日晒,女孩都不以为苦,难受的却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才让她面临崩溃。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相中了她,把她凿成一块条石,运进城里,原来城里正在建造石桥,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过石桥,当然,男人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这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佛音再次出现:「满意了吗?」

  「不!为什么我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就能碰到他、摸他一下了!」

  「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我愿意!」

  「很苦,你不后悔?」

  「不后悔!」

  这次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希望却换来无数次的希望破灭。若非前五百年的修炼,女孩早就崩溃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的,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他终于来了!还是穿着她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女孩痴痴地望着他。这一次,他没有匆匆走过,因为,天太热了。他注意到路边有棵大树,休息一下吧,他想。他来到树下,靠着树根,闭上双眼睡着了。女孩摸到他了,而他就紧靠在她的身边!但是,她无法向他倾诉这千年的相思。只有尽力把树荫聚拢,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男人只小睡片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动身前一刻,他回头看了看,又轻轻抚摸一下树干, 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当那人逐渐消失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哦?」

  「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哦!」

  「他现在的妻子也曾像我这样受苦吗?」女孩若有所思。

  佛祖微微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这一刻,女孩似乎发现佛祖微微地吁了一口气。

  女孩有些诧异:「佛祖也有心事?」

  「这样就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你一千年了,为了看你一眼,他已经修炼两千年了。」佛祖脸上绽放着笑容。

  (四)商人的四个妻子

  从前,有个人娶了四个妻子,第四个妻子深得丈夫喜爱,不论坐着站着,丈夫都跟她形影不离。第三个妻子是经过一番辛苦才得到,丈夫常常在她身边甜言蜜语,但不如对第四个妻子那样宠爱。第二个妻子与丈夫常常见面,互相安慰,宛如朋友。只要在一块就彼此满足,一旦分离,就会互相思念。而第一个妻子,简直像个婢女,家中一切繁重的劳作都由她担任,她身陷各种苦恼,却毫无怨言,在丈夫的心里几乎没有位置。

  一天, 这个人要出国做长途旅行,他对他四个妻子说:“你肯跟我一块儿去吗?”

  第四个妻子回答:“我可不愿意跟你去。”

  丈夫恨她无情,就把第三个妻子叫来问:“你能陪我一块去吗?”第三个妻子回答道:“连你最心爱的第四个妻子都不愿意陪你去,我为什么要陪你去?”

  丈夫把第二个妻子叫来说:“你能陪我出国一趟吗?”,“我受过你恩惠,可以送你到城外,但若要我陪你出国,恕我不能答应。”

  丈夫也憎恨第二个妻子无情无义,对第一个妻子说:“我要出国旅行,你能陪我去吗?”

  第一个妻子回答:“我离开父母,委身给你,不论苦乐或生死,都不会离开你的身边。不论你去哪里,走多远,我都一定陪你去。”

  他平日疼爱的三个妻子都不肯陪他去,他才不得不携带决非意中人的第一个妻子,离开都城而去。

  原来,他要去的国外乃是死亡世界。拥有四个妻子的丈夫,乃是人的意识。

  第四个妻子,是人的身体。人类疼爱肉体,不亚于丈夫体贴第四个妻子的情形。但若大限来临,生命终结,灵魂总会背负着现世的罪福,孤单寂寞地离去,而肉体轰然倒地,没有办法陪着。

  第三个妻子,无异于人间的财富。不论多么辛苦储存起来的财宝,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毫。

  第二个妻子是父母、妻儿、兄弟、亲戚、朋友和仆佣。人活在世上,互相疼爱,彼此思念,难舍难分。死神当头,也会哭哭啼啼,送到城外的坟墓。用不了多久,就会渐渐淡忘了这件事,重新投身于生活的奔波中。

  第一个妻子则是人的心,和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它和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但我们也容易忽略了它,反而全神贯注于虚幻的色身。

  雪伦粉红丝带点评:非常有哲理的四个故事,叫人唏嘘感叹,这人间的情爱,真叫人不可自拔、迷失彷徨。其实倘若能看清其中真谛,则不外乎得失之间,但就如同蛛儿与芝草故事中的佛祖所言:把握眼前幸福,珍惜爱情,或许才是最好的归宿。世人所追求的爱情,不是靠一厢情愿,也不是靠默默等待就能实现的,冥冥之中自有姻缘,一旦遇到了,定要学会把握珍惜。

在此摘编佛教箴言181条,只要你记住其中的18条,并身体力行,那么你就会脱胎换骨,天天快乐。佛教中有人生真谛,佛教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不文明词语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爱猫扑爱生活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六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0一、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0二、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一0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一0四、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一0五、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一0六、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0七、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一0八、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0九、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一一0、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一一一、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一一二、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一一三、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一一四、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一一五、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一一六、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一七、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一一八、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一一九、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一二0、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一二一、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一二二、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一二三、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一二四、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一二五、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一二六、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一二七、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一二八、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一二九、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一三0、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一三一、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一三二、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一三三、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一三四、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一三五、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一三六、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一三七、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一三八、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一三九、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一四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四一、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一四二、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一四三、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一四四、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一四五、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一四六、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一四七、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一四八、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一四九、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一五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一五一、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一五二、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一五三、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一五四、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一五五、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一五六、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一五七、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承担圣人的心。

一五八、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一五九、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爱猫扑爱生活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一六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一六一、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一六二、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一六三、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一六四、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一六五、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一六六、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一六七、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一六八、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六九、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一七0、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一七一、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一七二、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一七三、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一七四、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一七五、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一七六、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一七七、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一七八、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一七九、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一八0、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一八一、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佛讲的不是学说或哲理,不是理论的推断或思巧的假想。而是他实证经验的结果。你可亲自从自己的经验中证实。佛说一切都是无常;万物都是缘其他事物而生起、进展和坏灭,没有任何事物从单一的本原产生。佛不是解释宇宙,而是引导人直接体验实相。文字语言不能解释实相,只有亲身的体验才可使我们看到实相。 在巴利文原典中,多处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种。一次,婆蹉种来到佛处,问道:“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我是有的吗?” 佛陀缄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我是没有的吗?” 佛还是保持沉默。

 

  在佛陀时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们在和别人讨论时,为了辩论而辩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来同别人争辩。其中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一、有关宇宙的问题  1.宇宙是永恒的吗?  2.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宇宙是有限的吗?  4.宇宙是无限的吗?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7.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佛陀对讨论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问题时,佛陀总是沉默不语。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盘)。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我解释这些法……。”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前四个问题是有关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这是宇宙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佛教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无从说起。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修行而悟证之。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你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再次,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凡夫无法通过语言明了这些问题。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语言不可能超越这些范围。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允许的范围内用语言表达一件事、一种境界。有时,人类的语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例如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人类的语言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语言更是不可靠而且易致差错的。因为绝对真理(例如涅盘)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定律的限制,人类只能体证之,而不可能用语言描述之,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事实上,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而获得充分而圆满的答复,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在鱼的词汇里是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乌龟对他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了。”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潜游泳。同样,在普通凡夫的词汇里,不可能找到适当的词句去描绘涅盘。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词语去描绘涅盘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绞尽脑汁,长篇累牍地论述佛陀入灭后的奇妙境界。其结果正如《楞伽经》里所说愚人执着语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最后,对机说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佛陀并不是一座计算机,不管什么人问什么样的问题,他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讲究实际效益的老师,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答问,而是为了要帮助问话人走上正觉的道路。他和人说法时,时刻不忘对方的水平、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问题的能力。

根据佛说,对付问题有四种方式: 1当问题比较直接、明显,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学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例如苦之因是什么? 2某些问题必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3另有一些问题必须以反问为答复。 4有一类问题必须以缄默不语为答复。例如当有人向佛陀寻问有关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时,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所以,当婆蹉种问佛陀有无神我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缄默对婆蹉种的影响胜过任何雄辩。悲智双全的佛陀曾为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费苦心,并对他表示深切的关怀。也许有人会问,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姑且先不作任何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说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同样,我所知的法如同尸合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盘。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因此,斯里兰卡著名的佛教学者jayatilleak:“并不是因为某些事佛陀不知道,而是因为语言的限制,佛陀无法将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综上所述,佛教反对热衷于讨论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而提倡求实的精神。可目前有少数自以为高明的佛教学者,不顾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高谈阔论,讲起佛法来玄而又玄,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当然,对于佛教中那些抽象而又深奥的理论,我们不是不可以研究,但过分纠缠于此则有失偏颇。所以,在宏扬佛法的方法上,我们也应向佛陀学习,结合当今现实社会的需要,多讲些通俗易懂、对日常生活又有指导作用的佛法,少讲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话。并且以身体力行的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信仰。 佛陀真是大智慧者,对待任何问题,都能权知方便,以解决首要问题为是,愚痴的人,往往爱钻牛角尖,自己的生死大事,置之不顾,追求虚无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最终耽误了自身的终身,轮回到何道,万劫难离苦海,岂不悲哉!故要体会到人生苦难多,及早按佛陀的教诲,脚踏实地的修行,做到身、口、意清净,不造罪孽,广行善事,自净其意,革除恶习,诚心忏悔往昔所造孽业,一心向道,修佛道,只要证得佛果,得大智慧,何事不明,不自用功修练,达不到一定的境地,即便圣贤明示,境界不到,难能理解其意,相反还会生出邪念,断佛道慧命,岂不痛惜哉!慎之、慎之!

清朝手抄佛经种类太多,需要区别对待。若是名家手抄本那就是古籍善本,并且是国家的重要文物,市场价值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以上。

若是普通的手抄本,需要看是否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凡是以上三点占任何一点,都可以归为古籍善本,若是三点全部占齐那么也是国家重要文物,起码值小几万。如果以上三点全都不沾边,那么这这种手抄佛经只能归为普通古籍,内容完整,装订考究,字体水平达标,品相完整者市场价值可以达到两百元左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