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真有其人:唐朝时出使西域学佛
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在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佛教史上,悟空不是猴子而是人,他也曾出使西域
在佛教史中,悟空实有其人,当然不是一只猴子。
《宋高僧传》卷第三写释悟空是京兆云阳人,原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他从小天资聪颖、孝顺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卫泾州四门别将。他奉命护送Y宾国(汉西域国名,今克什米尔一带)使臣回国,在宾国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发愿,痊愈之后就出家为僧,号达摩驮都(法界的意思)。唐肃宗至德二年,悟空二十九岁,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仪,并在各地流浪,遍访名寺名塔。
学成之后,悟空到骨咄国城的小海边,从南岸入城,突然地动山摇,暴雨如注。他逃到一棵大树底下躲雨,正巧许多商人也来躲雨,商人说这是因为有人带着佛陀舍利引起了龙神震怒,悟空向龙神祈宥,这才雨过天晴。他到龟兹的莲华寺之后,潜心翻译,将《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翻译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四十年后,贞元五年,他回到京师,进上佛牙舍利,敕封为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佛经中的悟空除了也曾经出使西域之外,和孙悟空之间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保留至今最早的西游故事之一、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吾空的猴子,也许是悟空的讹误。须菩提祖师给美猴王取名孙悟空,《般若心经》上的名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空”显然就是要看破红尘,用悟空这个名字来命名我们的主人公,有一种四大皆空的虚无主义意味。莫非这妖猴真是凭空而来?
悟空和尚和玄奘法师在历史上一样都是取经人,这一点值得注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叫朱士行,为曹魏时代颍川地方人,这个朱姓可能是猪八戒的猪姓的一个源头。在更早的西游故事中,如《朴通事谚解》中出现过一个叫朱八戒的黑猪精,显然是猪八戒的前身。明代的朱姓皇朝让朱这个姓氏在小说中变得讳莫如深,以朱为猪,进而演化出一个喜闻乐见的耳大鼻长的猪精形象,这是可以想象的事。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个推论的话,那么我们要说,唐僧和这两个也曾经去西天取经的徒弟共同形成了一个取经者的团队,他们不论以什么面目出现,至少他们都曾经虔诚。
这三位取经人到了《西游记》中有了不同的角色分工。唐僧是人,其他两位都沦为动物形象,说来也多少有些不敬。不过,与猪八戒这头丑态百出的猪相比,孙悟空这只猴子就要英武得多。
《封神演义》中的猿精和杨戬,几乎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的翻版
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是猴子却能大闹三界降妖伏魔,他的本领为什么能力压群雄,除了孙悟空后天的努力(拜师学艺,艺高人胆大之外),和猴子本身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关联?
陈寅恪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中试图分析唐僧徒弟的来源,他以为玄奘既然实有其人,他的演义大约也是从佛教中来。陈先生说,《贤愚经・顶生王缘品》就是大闹天宫,他认为,法师在讲法时常常说一段故事,所以他们就会把这段闹天宫的故事和《罗摩衍那》中的猿猴故事混合在一起,变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源头。陈寅恪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单独想出孙悟空大闹天宫故事:“支那亦有猿猴故事,然以吾国昔时社会心理,君臣之伦,神兽之界,分别之严。若绝无依藉,恐未必能联想及之。”
中国的猴子传说与《西游记》真的泾渭分明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区分一下,孙悟空到底是猿还是猴。六耳猕猴和孙悟空难分辨的故事似乎在强调孙悟空是只猕猴,可是在书里又频繁地用“心猿”来指代孙悟空。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猿和猴似乎并不能分辨得非常清楚,在孙悟空之前,常常用“袁”姓而不是“孙”姓来命名猴精,这表明人们更多地相信猿比猴更高明,更容易修炼成精。
长臂猿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成为贵族的宠物。古代中国人对于这种手长的灵长类动物――刘备的手也很长――表现得情有独钟。《淮南子・说山训》记载楚王曾经饲养一种叫神白猿的长臂猿,说明至少在楚的时代就已经出现长臂猿的饲养。这也许是因为长臂猿深通人性,所以他们在志怪性质的古籍和小说中,常常会成为妖怪的化身。
在《封神演义》中,猿精袁洪和杨戬有一段精彩的打斗戏,几乎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大打出手的一次翻版。这两次与二郎神/杨戬的争斗,都以猴子的失败而告终。在《封神演义》中,袁洪神通广大,多次大败姜子牙,与杨戬也是杀得难解难分。在《封神演义》中,杨戬也有七十二般变化,作者又说袁洪也有“八九功夫”(八九正是七十二,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直到最后杨戬用上女娲娘娘赠送的“山河社稷图”才将其擒获。而这“山河社稷图”中最关键的,仍然是诱惑猴子的桃子。另一个与《西游记》中相似的情节是,袁洪即使被缚,仍不愿束手就擒,杨戬屡次三番砍他的脑袋砍不下来,最后姜子牙用陆压留下的“飞刀”才将白猿精斩首,这和《西游记》中二郎神需要太上老君的帮助才能抓住孙悟空也有相似之处。
导语: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李商隐人物简介,欢迎阅读!
李商隐(公元813—858),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豀)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邠国公杜悰的表兄弟。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下辖沁阳市、博爱县),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有《李义山诗集》。
出身家世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2]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治今陕西富平西北)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今属河南)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属河南)县令。
生卒年考
商隐生年,冯浩主元和八年(813年)说,张采田主元和七年(812年)说。这是当今学者通常采用的说法。大部分学者赞成的是冯浩说,其最主要的是文选《上崔华州书》所云:“中丞阁下:余生二十五年矣。”冯浩题注曰:“开成元年十二月,《纪》以中书舍人崔龟从为华州防御使,例兼御史中丞宪衔,固有中丞阁下之称。”书上于开成二年(837年)春初,诗人二十五岁。以此上推商隐生于元和八年。至于卒年,关涉诗人晚年行踪和创作,尤须一辨。
早年生活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 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 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 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应举之路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步入仕途
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开成二年,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泾县北)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5-6]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因为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40年)就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闲居时期
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之前的(“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会昌三年(843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幕府游历
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而中毒身亡。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年),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这一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35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尽管他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仍然可以想象他的郁闷心情。因此,当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6] 从太和三年(829年)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李商隐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事实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不过,在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之前,他似乎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对于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李商隐来说,这种经验非常重要,既是他历练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关系的途径。不过,毕竟只是为日后的大展宏图而进行的准备活动。从时间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经验几乎都在数月之内,变动频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就会立即辞去幕府的工作。而这一次,李商隐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10年间,他将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程,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据说,他在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年之前,他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
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夕阳晚景
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家庭的巨大变故并没有给李商隐很长的时间去体验痛苦。
这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他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职。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墓葬祖籍
《全唐文·李商隐》载《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安阳君年十九,一举中进士第,……始命於安阳,年二十九弃代,祔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覃怀志·陵墓》:“唐李商隐墓:文集内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不可考。”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陵墓》:唐李商隐墓在城东(按《文集》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考在清化北山下。)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古迹志》:“河内不应有商隐墓,旧志云在城东者非也。”但是,该志对李商隐的高祖、曾祖墓记载颇详:“唐李既济墓:李商隐之高祖也,商隐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云曾祖安阳君祔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美原讳某,字既济,其墓长乐贾至为之铭。”“李叔恒墓,商隐之曾祖即所谓安阳君也,旧唐书云,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义山文集作叔洪。”民国二十六年《沁阳县志·陵墓》:李商隐墓相传在城东。清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河内县古迹图》将李义山墓标记在河内城以东, 朱沟支渠以西, 沁阳以南的范围内, 离城仅数里。且《河内古籍图》中所标的李商隐墓位置也是似是而非。能够证明其似是而非的,是该志和李商隐墓标在同一平行线的沁园的位置。查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古迹》关于沁园的记载:“沁园在府城东北三十里沁水北岸,金时官僚宴游之地,有石图本尚存。”既然沁园在府城东北三十里,为什么画在城东几里的地方?如若按照该志所画沁园的位置的比例推论李商隐墓的位置,也应在离县城三十里的雍店之东原。如此说来,文献对李商隐墓准确的记载,应当是“雍店之东原”和“清化北山下。”。
关于李商隐的墓葬地点,还有两种说法。一处位于沁阳市山王庄镇庙后村,另一处位于荥阳市豫龙镇苜蓿洼村南。前者是李商隐的原籍所在地,后者是其祖辈迁居所至的家乡。由于李商隐晚年生活的资料稀少,他死亡和埋葬的地点还没有定论。
沁阳李商隐墓的文献依据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河内县志》的古迹图和乾隆年间的《河内通志·陵墓》里的相关内容。《河内县志》里标示出了“李义山墓”的所在地。《河内通志·陵墓》明确记载:“李商隐墓,在府城东。文集内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不可考。”
当地政府于1987年1月7日宣布李商隐墓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2001年两次对墓地进行了整修。现墓冢区四周砌围墙,整个平面呈方形,边长9米,周围以青石砌筑平台,台上筑盝顶形封丘,前树墓碑,碑首雕作盘龙,碑身正面正中篆书“唐故李商隐之墓”,碑阴上部刻李商隐生平简介,下部刻清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内的古迹图。四周铺设方砖,植松柏。唐代李商隐爱妻《王晏媄墓》埋葬同墓园。荥阳的李商隐墓没有成形的墓园,荒冢距离位于苜蓿湾村南200米左右的农田里。据荥阳政府网站的介绍,墓冢高约42米,东西长约104米,南北宽约106米。没有墓碑,荒冢上遍布枯木和野草。现为郑州市和荥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沁阳庙后村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周明彦创建村落,因村前有个小土孤埠,故名独埠周家。清咸丰年间,孙、李、姜等姓陆续迁入,并在土埠上修筑庙宇,故易名庙后。1925的庙后、刘家疃、小宁家三村为一村,统称庙后。清咸丰年间迁入的李姓怎么会于李商隐有关系?
1彬县历史文化
戏剧
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
社火
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
刺绣
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针脚细密、图案简朴。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92个行政村。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昼夜温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无霜期180天,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2彬县历史文化戏剧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
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
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
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社火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
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
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
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刺绣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
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
针脚细密、图案简朴。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
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92个行政村。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昼夜温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无霜期180天,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3彬县历史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夏(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地属雍州。 彬县大佛寺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
史传公元前16世纪夏末商初,公刘率部落成员居豳,建立豳国。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迁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纪~前770),豳(邑)地属王畿。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属秦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属秦朝廷直辖地(内史)。西汉(前206~8),仍置漆县,初沿袭秦制,后隶属司隶部左扶风。
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东汉(25~220),初沿袭西汉制。
兴平元年(194),析左扶风的漆县、安定郡的鹑觚县,设立新平郡。魏晋(226~316),仍设新平郡,辖漆县、汾邑县,隶属雍州。
东晋(317~419),初沿袭西晋制。至后秦,郡、县俱废。
南北朝,先后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领属。北魏,皇兴二年(468),于陈阳塬设白土县,县治在今水口乡白土村一带。
后复设新平郡,辖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县,隶属泾州。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因宁县时称豳州,故加“南”字以区别。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因撤销了宁县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新平县改属宁州,是年宁州又改称豳州。大业三年再改豳州(治宁县)为北地郡,新平县随之又属北地郡。
义宁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县、三水县,复置新平郡。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为豳州,辖新平、三水2县,属关内道。
二年,分新平,置永寿县,州辖3县。贞观二年(628),又分新平县,置宜禄县,州辖4县。
神龙元年(705),划永寿县归雍州,州辖3县。景龙元年(707),永寿县复属豳州,州辖4县。
开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天宝元年(742)改为新平郡。
乾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五代(907~960),沿袭唐制,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领属。
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以定平县属邠州。宋(960~1127),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定平5县,属永兴军路。
乾德二年(964)划永寿县归乾州,州辖4县。熙宁五年(1072),永寿县复属邠州;定平县划出,属宁州,州辖4县。
政和七年(1117)定平复属邠州,州辖5县。政和八年(1118),永寿县分出,改属礼泉州,州辖4县。
宣和元年(1119),划耀州淳化县归属邠州,州辖5县。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四月,邠州并入金。
隶属庆元路,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永寿5县。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为蒙军所占,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淳化、宜禄4县。
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不久改属风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县并入淳化县,宜禄县并入新平县,州辖2县。
至元九年(1272),直隶陕西行中书省。明(1368~1644),设邠州,辖新平、淳化2县,直隶陕西布政使司。
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县,辖地归邠州直辖,州辖淳化县,改属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县,复置三水县,州辖2县。
万历十一年(1583),分邠州设长武县,州辖3县。清(1644~1911),沿袭明制,设邠州,辖三水、长武、淳化3县,属西安府。
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县设立陕西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长武县、栒邑县、乾县、醴泉县、永寿县、淳化县、耀县、同官县。
二十九年(1940),同官县划归第三区,耀县划归第十区,七区辖7县。三十三年(1944),栒邑县、淳化县划归二区,七区辖5县。
三十六年(1947),区重新调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乾县、醴泉县、长武县、永寿县、栒邑县和淳化7县。三十七年(1948),淳化县归三原分区,七区辖6县。
民国中期,彬县地处中国 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南部边沿地带,彬县北部、东北部建有革命政权。1935年8月,成立正(宁县)栒(邑县)、邠(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甘肃正宁县,陕西栒邑县和邠县永乐、曹家店地区的革命斗争。
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县六区(底庙)为中心建立永红县苏维埃 ,活动地区包括彬县永乐。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
4彬县在古代历史中曾用过哪些名字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秦(前221~前206),设漆县西汉(前206~8)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设立新平郡。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
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
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5彬县的民族习俗简介彬县旧名邠/豳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地处甘肃平凉、陕西宝鸡、铜川、咸阳四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彬县煤炭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位于陕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长煤田腹地。
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1办8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戏剧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
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
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
社火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
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
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
刺绣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
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针脚细密、图案简朴。
[25]。
6赞美家乡彬县新变化的征文1200我的家乡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之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家乡的历史古迹闻名遐迩,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的文化底蕴浓厚,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等场合。
7彬县在古代历史中曾用过哪些名字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
西汉(前206~8)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设立新平郡。
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
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
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8美丽的家乡(彬县)征文我的家乡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之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
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家乡的历史古迹闻名遐迩,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
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的文化底蕴浓厚,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
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
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等场合。
9陕西彬县御面传说历史不超150字彬县御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
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
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
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 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
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
建都咸阳、长安的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因而在颐和园修了“豳风桥”,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
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邠州淤面。
前些日子的 中国十二铜兽!!妈的老子想灭了法 国人 敢买我们的国家宝物千万宝物散落世界各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
但自近代以来,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中人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10。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
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或者在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图书馆,或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英国大英博物馆
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是欧洲,其中以英国所藏最多。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牛津的亚士摩兰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此外在布里斯托、格拉斯哥等地,也者有丰富的藏品。其中又以大英博物馆最为著名,其收藏中国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号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大英博物馆的唐三彩、陶俑、雕刻藏品质美量丰。而敦煌文物的收藏,特别是唐代画幡、绢画、写经和文书的收藏,更是举世无双,玉器、瓷器、珐琅的收藏也很丰富。院中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也曾经有殷墟甲骨,原为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搜刮的旧物,后转到不列颠图书馆。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收藏的中国文物仅次于英国。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其分馆吉美博物馆是亚洲文物的专馆,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的文物,达30000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000多件,多为精品,是除北京故宫以外的最大的中国瓷器收藏中心。巴黎市立东方博物馆所藏文物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10000多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
在美国,有世所公认的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收藏中,以亚洲艺术品最为丰富,而亚洲艺术品中又以中国的藏品最多,共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分为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在古代绘画室中,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宋徽宗赵佶临摹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他签押的《五色鹦鹉图》,还有宋代擅长画墨龙的陈容的《九龙图》。
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介绍,弗利尔美术馆以大宗的青铜器收藏而闻名。这些青铜器大多是从美术角度精选的,对于研究器物形制和纹饰有特殊价值。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铜镜等,玉器尤其精美,如一件有字的商代玉戈、有线刻纹的玉斧等。
女史箴图(东晋)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在有计划地收藏中国文物。现在全日本共有1000多座博物馆、美术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的文物。其中,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最为丰富,该馆设有东洋陈列馆,共有五大展室,专门陈列中国的文物。大仓集古馆、静嘉堂、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藤田美术馆、藤井齐成会有邻馆、东京五岛美术馆、白鹤美术馆、大原美术馆等也是各有特色的著名收藏馆。值得一提的是静嘉堂和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前者由三菱集团岩崎弥之助父子收集的藏品组成,中有古典汉籍12万册,这其中就有清末大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包括宋刻书200种、元刻本400种和15万卷善本书,均是在陆死后被他妻子卖给日本人的。后者是日本著名的私立美术馆,收藏中国珍宝非常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国古印,总数达6000方以上,包括号称收藏甲海内的清代金石学家青岛人陈介祺的旧藏和清末大员吴大激、端方的藏品。而白鹤美术馆则以青铜器的收藏闻名,商周青铜器达1000余件,重要的收藏有1926年洛阳郊外唐墓中的所有出土文物和1928年殷墟出土的文物。
谈到日本收藏的中国文物,必须提一下甲骨。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就约有26700片,遍及日、美、英等12国。其中日本最多,达12443片。这些甲骨大多藏在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以至于有人哀叹甲骨文在中国,甲骨学在日本。
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和瑞士等其他国家也都有相当丰富的中国文物收藏。
宝物何时遗海外
如此众多的精美文物是如何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呢
除了其中很少一部分是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出去的以外,绝大多数是以非法途径流失的。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l860年lO月闯进万园之园圆明园,大肆抢掠、砸毁,最后放火焚烧。无数珍宝被抢劫一空。据《石渠宝芨》记载,圆明园所藏历代名画有200多幅在此次浩劫中或被焚毁,或被劫掠。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唐人所摹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沈源所画《圆明园十景》,都出自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公开洗劫三天,之后,军人的私下抢劫也没有停止。古观象台遭到德、法侵略者的劫掠;紫禁城被劫,有后来的《洋人拿去乾清宫等物品清单》为证;作为联军总部的中南海也被劫掠;圆明园又再次沦为被掠夺的目标,八旗兵丁和地痞也趁火打劫;英、德、法、意四国抢劫保定的古莲池,并纵火焚烧。《庚辛记事》说,经此浩劫,中国盖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1899年在安阳殷墟发现了甲骨。这些甲骨是中国殷商后期的王室档案,内容几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方方面面。但自出土之日起,这些甲骨便惨遭流失。外国传教士库寿龄、方法敛、明义士等较早收集了众多甲骨。据较为确切的统计,安阳小屯出土近20万片甲骨。在海外收藏中,日本最多,加拿大次之,计共有十二个国家或地区收藏,约26700片。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西北是世界各国探险家的乐园。一些探险队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在此肆意盗窃文物,非法窃取中国文化遗址的物品,造成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敦煌藏经洞,拥有宝藏无数,美轮美奂的壁画和泥塑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然而,自1900年被发现后,敦煌宝藏的灾难便降临了。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跑到藏经洞来。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主持王道士,拣选了24箱古写本,五箱古画和丝绣品,计一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大英博物馆。而他为这些稀世奇珍只付给王道士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1914年,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五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
接踵而来的是法国人伯希和。他从吐木休克和库车已经攫掠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用库车早期文字所写的佛教经典。在敦煌密室里,伯希和翻阅了三个星期,将斯坦因遗漏未取的全部精品捆载而去,付出的代价仍然是区区500两白银。同时,他还逐洞摄影,编印出六大本《敦煌千佛洞壁画集》。几年后,千佛洞被白俄士兵严重破坏,竟使这批照片成了反映干佛洞壁画原貌的稀有资料!
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这里骗走了约600份经卷,俄国的鄂登堡不仅盗走许多彩色塑像,还盗走了200多份手稿。
美国人来到敦煌时,这里易于携带的文物已经不多了,因此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大型壁画和雕塑。1924年,兰登·华尔纳用树胶粘走36方唐代壁画,还盗走一尊精美的盛唐彩塑菩萨像,又在泾州下王母庙石窟盗走七个菩萨头像、一段唐代菩萨残躯,在居延海黑城子盗走一尊彩塑佛像、几方壁画。由于增加了这些文物,
四羊方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古人形容治国的最高境界是“德如羔羊”。
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一致
四羊方尊确实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器。
其做工之精细,雕刻之复杂,已经登峰造极。
而且是1938年从我们长沙的宁乡出土的。 后面的是我复制的 楼主见谅
1 旧唐书韦伦传节选 文言文阅读答案
旧唐书韦伦传译文供参考: 韦伦是开元、天宝年间朔方节度使韦光乘之子。
年轻时以祖荫积官被授予蓝田县尉之职。因为担任吏职勤恳认真,杨国忠命他暂署铸钱内作使判官。
杨国忠恃宠专权,又希求名声,大多征召各州县农民,让他们铸钱,农民既不是本行当的工匠,被差遣他们的人逼着服役,多数遭受鞭打责罚,人人都过不下去。韦伦对杨国忠说:“铸钱须得本行当的手艺人,如今逼着一般农民干这种活,特别费力却没有效果,人们还会生出议论。
请公开在市面上以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7383334优价招募懂得这种手艺的人干这活。”从此被强派来服役的人减少了,铸的钱数却增加了。
天宝末年,皇宫内土木营造的工程一天都没有停止过,那些营造的工头、官员狼狈为奸,韦伦便亲自监督视察,节省许多钱使耗费减少了一半。改任大理寺评事。
当时正值安禄山谋反,皇上的车驾去蜀州,封韦伦为监察御史、剑南节度行军司马,兼充置顿使判官,随后又改任屯田员外郎兼侍御史。这时内监和禁军相继到达蜀州,他们到处侵害地方,人们都说难以治理他们。
韦伦带头以清廉简朴影响他们,蜀州地区都仰赖他而得到治理。但韦伦竟遭到太监的谗言诽谤,被贬职为衡州司户。
适值京都、河南都陷落于贼军之手,漕运的水路被阻断了,度支使第五琦推荐韦伦有治理地方的才能,朝廷授予韦伦商州刺史之职,并充任荆襄等道租庸使。正遇襄州的偏将康楚元、张嘉延聚合部众叛乱,凶暴的党徒达一万多人,自称为东楚义王,襄州刺史王政弃城逃走。
张嘉延又向南进军攻破江陵,汉水、沔水的粮食运输被阻断,朝廷缺粮。韦伦便调动军队驻扎在邓州边界,贼军有来投降的必定给优厚的接待。
几天以后,康楚元的部众就比较松懈了,韦伦进军对贼党进行攻击,活捉康楚元献给朝廷,其余的部众全部逃散,这次行动共收取租庸钱物将近二百万贯,并无遗漏。荆州、襄州二州平定。
皇上下诏授予崔光远襄州节度使,征召韦伦为卫尉卿。十天以后,韦伦又以本职兼任宁州刺史、招讨处置使等,随即又兼任陇州刺史。
乾元三年(760),襄州大将张瑾杀害节度使史岁羽作乱,朝廷即任命韦伦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及山南东道、襄州、邓州等十州的节度使。当时李辅国掌权执政,节度使的任命都出自他的门下。
韦伦既然是被朝廷公开任用的,私下里又不拜见李辅国,因而韦伦接受任命还没有上路,又被改任为秦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及秦州防御使。当时吐蕃族、党项族年年入侵,边防的将士疲于奔命尚且来不及。
韦伦到达秦州以后,多次和敌人作战,因为兵少又缺乏后援,以致多次失败,接连被贬为巴州长史、思州务川县尉。 代宗即位之后,起用韦伦为忠州刺史,又历任台州、饶州二州刺史。
因为太监吕太一在岭南假传皇上的诏命作乱,朝廷任命韦伦为韶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和韶州、连州、郴州三个州的都团练使。后来吕太一以贿赂实行反间计,韦伦被贬为信州司马、虔州司户、隋州司户、隋州司马。
后来被赦免,在洪州旅居十多年。 德宗即位,要挑选一个能够出使极远地域的人,召回韦伦,拜他为太常寺少卿兼御史中丞,持节旄充任通好吐蕃的使臣。
韦伦到达吐蕃,首先宣示皇帝的恩宠,其次叙说国家的威力,以及德政远扬的情况,吐蕃人非常高兴,国王献上当地特产。出使回朝,升任太常寺卿兼御史大夫,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后来再次入吐蕃,奉命出使的情况既使皇上满意,又使西蕃尊敬佩服。韦伦曾就朝廷的得失多次上疏谈及。
然而韦伦又被宰相卢杞所厌恶,改任太子少保,积官加授为开府仪同三司。泾州军队作乱时,皇上来到奉天。
等到卢杞、白志贞、赵赞等人贬官降职,关播被罢免宰相而担任刑部尚书时,韦伦在朝堂上呜咽着说:“当宰相的不能辅佐朝廷以使其和谐,向皇上开诚布公地进行忠告,使国家落到这个地步!还要当尚书,天下怎能治理得好呢!”听到这话的人对他又尊敬又畏惧。跟随皇上到梁州,返回京师以后,皇上又想提升、任用卢杞为饶州刺史。
韦伦又奉上表章,恳切地提出不可任用卢杞,深为忠良正直的人士所称赞、叹赏。因为已经年过七十,韦伦上表请求辞官,朝廷改任他为太子少师让他离任,封他为郢国公。
当时李楚琳以仆射兼任卫尉卿,李忠诚以尚书兼任少府监。韦伦上奏说:“李楚琳凶横悖逆,李忠诚是个胡人丑类,不应当担任重要的官职。”
又上表请求设置义仓以预防水旱灾荒,选择贤良的官员在皇上身边任职;又说吐蕃必然不守信义诺言,必须特别进行防备,不可轻视他们。皇上总是很友善地对待他。
韦伦在家中孝顺友爱,以慈爱地抚育弟弟、侄儿著称。贞元十四年(798)十二月去世。
时年八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扬州都督。
2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3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
本文2023-08-07 13:22: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