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橘皮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细辛橘皮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鸡峰》卷十八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细辛橘皮汤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细辛橘皮汤 1 拼音

xì xīn jú pí tāng

2 《鸡峰》卷十八 21 方名

细辛橘皮汤

22 组成

半夏5两,茯苓4两,芍药3两(白者),细辛1两,陈皮1两,桔梗1两,旋覆花1两,甘草1两,人参1两,桂1两。

23 主治

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膨疼,不思饮食。

24 细辛橘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细辛橘皮汤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四淋痰饮头面]淋

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微嚼破橘皮汤下细辛橘皮汤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

《鸡峰普济方》:[卷第八肝肾]川椒丸

末炼蜜和捣三二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汤下《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七物理中丸方

。一方无浓朴。亦名浓朴丸。此系传写之误。○又有橘皮汤。用橘皮。藿香。葛根。半夏。浓朴。生姜。与前橘

《金匮翼》:[卷二痰饮统论]治痰七法

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橘皮汤半夏(制,五两)茯苓陈皮(各三两)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甘草(炙,各二两

《肘后备急方》:[卷四]治卒患胸痹痛方第二十九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细辛饮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眼科全书》卷五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细辛饮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细辛饮 1 拼音

xì xīn yǐn

2 《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21 方名

细辛饮

22 组成

细辛(去苗叶)半两,防己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当归(切,炒)半两,枳壳(去瓤,麸炒)3分,白术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赤芍药3分,黄耆(锉)1分。

23 主治

虚劳下痢,心胸壅闷,喘促,四肢肿满。

24 细辛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 《眼科全书》卷五 31 方名

细辛饮

32 组成

细辛1两,防风1两,茺蔚子1两,藁本1两,知母1两,黄芩1两,芎1两,五味子1两,熟地1两,白茯苓1两,地骨皮1两,菊花1两,木贼1两。

33 主治

充风泪出外障。肺脏久冷,大眦有孔,名为泪堂,此泪虽久,泪则冷,眼愈昏暗。

34 细辛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清茶调下。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细辛饮 《圣济总录》:[卷第七十八]痢兼肿

匕、服日二治虚劳下痢,心胸壅闷喘促,四肢肿满。细辛饮方细辛(去苗叶)防己桂(去粗皮)当归(切炒各半

《本草便读》:[草部山草类]细辛

肺肾二经。解散风寒。宣利上焦诸窍浮热。蠲除心下停饮。伤寒入足少阴经。并用此发之。细辛之与麻黄。犹独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总纲]黑风有余歌

有余证,羚羊角饮黑羚羌,车前桔梗黄芩共,柴胡茺蔚细辛防。方剂:黑风羚羊饮   黑参一钱 羚羊角一钱

《眼科心法要诀》:[卷一]黑风有余歌

有余证,羚羊角饮黑羚羌,车前桔梗黄芩共,柴胡茺蔚细辛防。黑风羚羊饮黑参(一钱)羚羊角(一钱)羌活(一

《成方切用》:[卷六上祛风门]摄生饮调苏合丸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6 用药禁忌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má huáng xì xīn fù zǐ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22 处方

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麻黄6克 细辛6克 附子5克(炮)

23 功能主治

温经通阳,宣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32 组成

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33 功效

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34 主治

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分3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3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1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1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38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39 附注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里证类]水胀

者,以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如治石水者,以麻黄附子汤主之。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皮水。与此牾。然其属黄汗者。为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主证与本条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三因。名桂附汤。)桂枝(三两)生

《脉经》:[卷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北细辛 31 北细辛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北细辛的用法用量 36 使用注意 37 化学成分 38 北细辛的药理作用 4 《辞典》·北细辛 41 拼音名 42 英文名 43 北细辛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化学成份 48 性味 49 功能主治 410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北细辛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北细辛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北细辛 1 拼音

běi xì xīn

2 英文参考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 (Maxim) Kita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北细辛

北细辛为中药名,出自《理伤续断秘方》,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细辛之药材名[1]。

31 北细辛的别名

小辛、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北细辛[2]。

32 来源及产地

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Schm varmandshuricum (Maxim) Kitag 或华细辛A.sieboldii Miq.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的全草[2]。主产东北及陜西等地[2]。

33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2]。入肺、肾经[2]。

34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2]。主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2]。

35 北细辛的用法用量

煎服:15~3g[2]。煎水含漱治齿痛;研末醋调敷脐部,治口疮糜烂[2]。

36 使用注意

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2]。反藜芦[2]。

37 化学成分

汉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2]。辽细辛挥发油有蒎烯、樟烯、细辛脑等[2]。根含左旋细辛脂素、卡枯醇等[2]。华细辛挥发油含α侧柏烯、月桂烯、α松油醇等[2]。辽细辛还另含消旋去甲基乌药堿[2]。

38 药理作用

挥发油对兔有解热、镇痛作用,并可使人舌的黏膜麻醉,对豚鼠有局麻作用[2]。醇浸液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枯草、痢疾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2]。细辛醇提物对心血管系统有兴奋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广泛作用[2]。挥发油可降压,并拮抗家兔心肌急性缺血[2]。甲基丁香油酚对动物静脉注射有麻醉作用,能直接松弛气管平滑肌,能镇咳细辛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2]。细辛油有免疫抑制作用[2]。细辛中含抗癌活性成分[2]。挥发油可使动物先兴奋,而后抑制,最后呼吸麻痹而死[2]。

4 《辞典》·北细辛 41 拼音名

Běi Xì Xīn

42 英文名

Asarum, Chinese Wild Ginger

43 北细辛的别名

烟袋锅花、细参

44 来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l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 (Maxim)Kitag 的全草。夏季果实成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

4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茎横生,直径约3mm,顶端分枝,节间长2~3mm,节上生有多数细长的根,根粗约1mm,捻之辛香。叶通常2,心形或肾状心形长4~9cm,宽5~13cm,脉上有短毛,下面被较密的毛;叶柄长约15cm。花单生于叶腋;花被筒壶状,紫色,顶端3裂,裂片向外反卷;雄蕊12,花丝与花药近等长;子房半下位,花柱6。蒴果肉质,半球形。花期5月,果期6月。

46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灌丛阴湿处。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

47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细辛醚(asaricin)、榄香素(elemicin)、黄樟醚(safrole)等,尚含dl去甲乌药堿(dldemethylcoclaurine)和派立托胺(pellitorine)。

48 性味

性温,味辛。

49 功能主治

同上。

410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一二○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鸡峰》卷十八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圣济总录》卷十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5 《仙拈集》卷二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济总录》卷一○七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圣惠》卷五十一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圣惠》卷三十二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101 方名 102 细辛丸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07 附注 11 《千金翼》卷十五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细辛丸 细辛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ì xīn wán

2 《圣济总录》卷一二○ 21 方名

细辛丸

22 组成

细辛(去苗叶)、草乌尖、乳香各等分。

23 主治

一切风齿疼痛,及蚛牙。

2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临使时,旋于火上丸。塞蚛牙孔中。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熔黄蜡和捻作细条。

3 《鸡峰》卷十八 31 方名

细辛丸

32 组成

乌头半两,藁本半两,川芎半两,细辛半两,甘草1分。

33 主治

头痛久不愈。

3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茶、酒任下,不拘时候。

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石膏半斤研细,入甘锅子内,大火煅过,飞去石末,滴石膏水为丸,如弹子大。

4 《圣济总录》卷十七 41 方名

细辛丸

42 组成

细辛(去苗叶,洗,焙)3分,天南星(浆水煮透,切,焙干)4两,白附子(生用)1两半,芎2两,甘菊花1两,好墨半两,由跋(炮)2两半。

43 功效

解烦倦,通鼻塞,退风壅。

44 主治

风痰,咽膈不利,头目昏痛。

4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食后、临卧以荆芥汤送下;或茶清送下亦得。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7 附注

《普济方》有豆豉,无由跋。

5 《仙拈集》卷二 51 方名

细辛丸

52 组成

细辛1分,石菖蒲1分,木通1分,麝香1厘。

53 主治

耳闭。

5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棉裹塞耳中。即愈。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 《圣济总录》卷一○七 61 方名

细辛丸

62 组成

细辛(去苗叶)2两,五味子1两半,熟干地黄(焙)1两半,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地骨皮1两,山芋1两,防风(去叉)1两。

63 主治

目冲风泪出。外障。

6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盐汤送下,1日2次。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71 方名

细辛丸

72 组成

细辛(去苗叶)1两,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人参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锉)1两,当归(切,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73 主治

厥疝冷逆,攻心腹痛。

7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1日3次。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圣惠》卷五十一 81 方名

细辛丸

82 组成

细辛半两,桂心3分,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黄芩半两,甘遂半两(煨微黄),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汉防己半两,赤茯苓3分,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白术3分,泽泻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83 主治

痰冷癖饮,上气喘满,四肢浮肿。

8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食前以粥饮送下,1日3次。以利为度。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惠》卷三十二 91 方名

细辛丸

92 组成

细辛半两,黄连半两(去须),蕤仁2两(汤浸,去赤皮),芦荟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龙脑1钱(细研)。

93 主治

眼赤生疮。

94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浆水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加龙脑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101 方名

细辛丸

102 细辛丸的别名

芎丸、通草膏、通草丸

103 组成

通草半两,辛夷半两,细辛1两,甘遂(一作甘草)1两,桂心1两,芎1两,附子1两。

104 主治

鼻塞脑冷,流清涕。

10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纳鼻中,密封塞,勿令气泄。

106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为丸,如大麻子大,稍加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用白狗胆汁和之更佳。

107 附注

芎丸、通草膏(《得效》卷十)、通草丸(《准绳·类方》卷八)。

11 《千金翼》卷十五 111 方名

细辛丸

112 组成

细辛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熬)2两,泽泻2两,干姜2两,白术2两,茯苓2两,桂心2两,甘草(炙)2两,附子(炮,去皮)5分,蜀椒(去目闭口者,汗)5分,大黄5分,木防己5分,芫花1两,甘遂1两。

113 功效

消饮,去结澼,令胸膈无痰,无逆寒之患,又令人不眩满迷闷。散发五脏六腑三焦。久服强气。

114 主治

冷热不调,痰结胸中强饮,百处不安。

115 细辛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以酒送下,1日2次,不能者如大豆2丸,以知为度。饮家困于痰澼,服药患困者,参服此丸,暨相发助,又不令越逸。

116 制备方法

上为末,别治杏仁如脂,合捣百杵,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细辛丸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五]五十八·冲风泪出外障

久后便令眼目转加昏暗。难辨物色。如此疾状。宜服细辛丸、暖肺汤。以铜箸烧烙睛明穴。点点眼止泪散。乃得

《普济方》:[卷七十六眼目门]目风泪出

肺。脏中久冷。便令眼目转加昏暗。难辨物色。宜服细辛丸。暖肺汤。以铜箸烧焙睛明穴。点止泪散。乃得痊效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一]治痰冷癖饮诸方

服。以利为度。治痰冷癖饮。上气喘满。四肢浮肿。细辛丸方。细辛(半两)桂心(三分)甜葶苈(半两隔纸炒

《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七]风痰

痰咽膈不利。头目昏痛。解烦倦。通鼻塞。退风壅。细辛丸方细辛(去苗叶洗焙三分)天南星(浆水煮透切焙干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四诸疝门]厥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