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指哪些朝代的服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汉服是指哪些朝代的服饰,第1张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扩展资料:

汉族服饰历史悠久,它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以及融合一起。而且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仅能够用简单着方式来界定汉服。

还能够通过风格来进行界定标准,所以说汉服的界定标准能够用,下面这几种文字来进行表述上溯至炎黄,下至宋明汉唐。汉族人民所穿的服饰为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面不断的进行演化。

汉族其实早已经有了比较独立的服装体系,华夏的衣服是由黄帝所制,而且在皇帝之前就尚未有衣服和屋宇。根据一些考古的发现,汉服最早出现在商朝,大约是在五千年前,还在石器时代,当时就已经有了比较原始的纺织业,用来织成麻布作为衣服,而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发明了养蚕和丝纺。

男子的衣服腰间会查有隔代,而女子的要件是以师带系扎,而就因为秦皇兵马俑的出现,秦代的服饰以及风格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现。在魏晋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崇尚自然,所以飘逸是魏晋服饰风格上面最大的展现,而这个时候的男子多穿宽大的袖衫,大都是上袖翩翩的衫子。

其实根据汉服饰的发展也能够看得出,它是在经过每个朝代的文化风格,而不断的加以创造和改革,才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汉服体系。汉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与琴棋书画相比,汉服曾经一度灭绝了长达三百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已经开始汉服复兴之路。

-汉服

衣冠东市

典源《史记·晁错列传》:“(晁)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汉书·爰盎晁错传》亦载。

今译 汉景帝时晁错为御史大夫,修改法令三十章,诸侯议论纷纷怨恨晁错。晁父听说,从家乡颍川来对晁错说:“陛下刚刚即位,你执行的法令都是削弱限制诸侯的,使人骨肉疏远,现在诸侯对你非常不满,这是干什么”晁错说:“就得这样。不如此,天子没有威望,社稷不能安定。”后来吴、楚七国诸侯果然起兵反乱,打的旗号是要诛杀晁错。景帝听信了别人的谗言,下令斩晁错,晃错穿着上朝的衣服被斩于东市。

释义 后以此典指直臣被害

典形 朝衣东市、东市朝衣、衣冠就东市。

示例

〔朝衣东市〕 清·王士禛《故明景帝陵怀古》:“同寅之占信奇中,朝衣东市嗟何辜。”

〔东市朝衣〕 清·钱谦益《春夜读汉书》:“曲江羽扇何须叹,东市朝衣更不堪。”

〔衣冠就东市〕 唐·杜牧《河湟》:“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饰,衣冠整齐,干净得体,是我们应有的修养,也能展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古代,衣冠的意义尤其重要。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义之邦”,而“礼义”的外在表现,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所以我们又说“衣冠礼义”、“衣冠文物”,等等。可见“衣冠”是和礼仪道德紧密相关的。

“衣冠”和“礼义”有什么联系呢“衣冠”又为什么对于“礼义”如此重要《周易》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就是说,黄帝、尧、舜这样的古代圣明君王,只是把衣裳穿得很得体,就这样把天下治理好了。古代的“衣裳”和我们所说的“衣裳”不是一回事,而是“衣”与“裳”两部分,上衣称作“衣”,下衣称作“裳”,上衣下裳,就好像天在上、地在下一样。这是教导民众要各守本分,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整个国家就会安定和谐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衣冠也非常重要。人之为人,和禽兽不同,就在于人懂得礼义道德,而礼义的开始,就是形体要端正,态度要恭谨,说话要和顺。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报效国家。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衣服要整洁得体。如果不能做到穿衣得体,剩下的就都成了空话。所以《礼记》的《冠义》中说:“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就是说,只有衣冠得体规范之后,才能做到形体端正、态度恭谨、说话和顺。

那么,古代的衣冠服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从两千多年前的周朝说起。周朝有个“冠礼”,就是所谓的成年礼。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这个“冠礼”的仪式,也称为“加冠”。加冠之后,就表示此人已经成年,要有成人的德行,履行成人的义务。这种仪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贯穿整个皇权时代。加冠仪式主要就是给男子换上成人的衣服。我们就从加冠仪式来看看古代的服饰制度:

冠礼有三个主要环节,第一就是“初加”,即第一次加冠。宾客为即将成年的男子戴上“缁布冠”,也就是黑布做成的帽子,外形有点像现在的草帽。然后男子起身回房,穿上“玄端”、“爵韠”,也就是黑色的衣服和系在腰上、障在膝前的装饰。所谓“玄端”,是上衣下裳分开的,上衣前面开口相连的部分称为“衽”,右边的衽掩上左边的衽,就是“右衽”,中华的衣服一般都是右衽的。领子称为“襟”,袖子是“袂”,袖口是“祛”。下裳类似现在的`裙子,不过分为前后两片,这样方便行走。

第二是“再加”,即第二次加冠。宾客为男子带上“皮弁”,是鹿皮做成的帽子,有些像现在的瓜皮帽。然后男子起身回房,再换一套新的玄端、爵韠。第三是“三加”,即第三次加冠。宾客为男子戴上“爵弁”,模样和皮弁相似,只不过是用红里泛黑的皮革做成的。然后男子起身回房,换上一套“纁裳”、“靺鞈”,就是有些泛红的下裳和皮革做成的障膝。

鲁荒王墓出土皮弁

上面说的冠礼,是通行于当时低级贵族“士”这一等级的礼仪,其中三套衣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初加”缁布冠的衣服,是士的日常穿着;“再加”皮弁服,是士到都城朝拜国君时穿的衣服;“三加”爵弁服,是士辅助国君祭祀时穿的衣服。

当然,古代的衣服不止这三种。一套衣服中最重要的就是帽子,如果我们用帽子来区分各种衣服的话,有冕服、弁服、冠服三种。天子、诸侯有“冕服”,所谓“冕”,就是天子诸侯的帽子,有些像瓜皮帽上加一块木板,板的前后垂下很多串玉珠子。冕服又分为好多种,情况比较复杂。接下来就是“弁服”,除了前面提到的“皮弁服”、“爵弁服”,还有一种“韦弁服”。再往下就是“冠服”,包括“玄端”和“朝服”。

说完了男性的衣服,可以再说说女性的。与男性的上衣下裳不同,女式衣服是上下相连的。《诗经》中有不少描写衣服的诗句,比如《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所谓“褧衣”,就是女子罩在外面的单衣。《出其东门》这一首有“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就是白色丝绢做成的上衣,“綦巾”是浅绿色的围裙,这都是当时未出嫁的女孩子所穿的衣服。

《诗经》中还写到了男子的衣服。比如《子衿》里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衿”就是衣领,有青色衣领的衣服,是当时学生所穿的。下面“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是说学生身上有青色的佩带。《蜉蝣》这一首里说“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所谓“衣裳”,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上衣和下裳。“麻衣”是用麻布做成的上衣,因为麻布是白色的,所以说“麻衣如雪”。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诗经》里还写到了制作衣服的材料和过程。《葛覃》里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意思就是:“葛藤蔓延山谷中,它的叶子多茂盛。斩下藤条水中煮,织成细布和粗布,穿在身上真舒服。”把葛的藤条在水中煮过,再剖成丝、织成布,称为葛布,细布就是“絺”,粗布就是“绤”。这是古代普通人穿的衣服。这首诗也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普通人民的劳作过程。

前面说的都是先秦时期的服饰,这一时期非常重要,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来服饰制度的基础。秦汉以后,服饰有很多很复杂的变化,不是我们这篇小文章所能全面介绍的,所以我们就在古诗中举几个有关的例子,来稍微说明一下: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描写罗敷说“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说罗敷头上梳着偏向一边的发髻,耳中悬挂明月一样的珍珠,穿着用有花纹的淡**丝织品做成裙子,以及用有花纹的紫色丝织品做成的短袄。诗中还说“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这是讲男子的头饰。所谓“帩头”,就是裹着头发的头巾,裹好之后,还要再戴上帽子。这一段对服饰的描写非常细微具体,而且饶有趣味。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同样是描写服饰,另一首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也别有妙处。诗中说:“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一段描写主人公刘兰芝穿衣打扮的过程,非常细致。她身上穿着绣花的夹裙,脚上穿着丝织的鞋子,头上有闪亮的玳瑁首饰,腰上有水波一样的白绢,耳朵上还有珍珠耳坠。和秦罗敷一样,刘兰芝也是一位美丽又善良的女性。

总而言之,服饰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道德意义。中国古代服饰非常丰富多彩,也非常复杂多变,我们这一篇小文章只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除了要读古代相关文献和历代诗词之外,主要还得考察各种图画和考古资料。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再留意相关的研究。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汉服概述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1 汉代服饰

2 泛指汉族服饰,有别与各种少数民族服饰

名称由来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

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汉服的风格与特色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历史性

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历史发展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制,详见《礼记·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非实物时期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实物时期

汉服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

样式特征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士人官员的常服,百姓的礼服;袍衫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从朝代上看:

汉服男装的式样基本有两种:

1、自古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2、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朝、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注意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圆形小扣系紧。

女装在早期和男装类似,也穿深衣,后来则以襦裙为主。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来的履与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头往往有翘起的的装饰。鞋头向上翘起也是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剑也是古汉服的一部分,士人着正式服装往往有佩剑。

文化内涵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汉人”的名字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汉人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汉服影响

中国北魏鲜卑族:改穿汉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改鲜卑姓氏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 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

日本服装:和服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李氏朝鲜礼服长上衣也称为唐衣,虽然两者已经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后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后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

朝鲜服装:朝服

唐代时期,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

越南服装:越服

越南古称交趾(中国称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领(丁环)建立丁朝(大瞿越国),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两年后(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水相连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驻云南府的法国领事方苏雅所着龙袍的照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古代皇帝的龙袍或者中国戏曲中的装束,实际上,方苏雅所着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

汉服劫难

满清入关之后,正式颁布剃发令的时间为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换算为公历则为公历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满清撕下了不强迫剃发的假面具,彻底强硬的执行起剃发令来,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的斗争,至惨至烈,难以笔尽。死亡人数无法统计。

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现代汉服须遵循的主要原则:第一,现代汉服必须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第二,现代汉服必须是具有数千年来华夏(汉)民族一脉相承的服饰基因。第三,现代汉服要有严谨的着装规范意识,体现汉族人礼义廉耻的文化要求。

汉服爱好者认为现代汉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现代汉服要注意不要把凡是古代汉人穿的一切服饰都拿来用于现代,不要古人怎么穿现代汉服就一定要怎么穿。特别要注意古代汉人流行的时装或特定的时代装饰不要强行用于现代。如唐翻领胡服、内衣内裤等。

第二,古代汉族人具有封建官职等级的服装,如:军服、官服,帝王服等等特征的服装等不宜用于现代汉服。

第三,汉服历经数千年,汉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自然会具有许多朝代特点,现代汉服不宜带有朝代印记。数千年的汉服历程里汉服有一脉相承不变的元素。提倡运用交领右衽的深衣和襦裙作为现代汉服的传承款式。

第四,汉服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反差,平常时不要有事无事随意着汉服于公众场所。现代汉服只适宜于特定时间地点。

现代汉服现状:

目前我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服饰 ——汉服还没有款式、布料、制作花纹、场合、发式、鞋子等统一标准,现代汉服虽然处于加快升华发展状态,但是还是十分混乱复杂。原因:

(1)从历史上汉族发展看,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汉族群体广大,朝代生活变化,汉服发展多样化,也造成每个人喜欢的款式不一样。

(2)从历史上民族间关系看,清军入关,统治中华,剃发易服,断三百年,所以当代人们对汉服陌生,目前的民间自发组织汉服复兴,没有规划性、组织性、统一性。

(3)现代汉服款式资料来源:参照历史资料、网上搜寻解答,每个人对汉服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些不一样。

(4)从国情了解,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还比较低,国服仍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汉服布料还是属于普通布料。

(5)根本原因,若想汉服得到发展,必须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确定规划汉服!

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按照历代注疏《周礼·春官·司服》的学者们的解释,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龙,“取其能变化”;华虫,“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绘成虎与猿形,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黼,取其《史记·孝文本纪》载:“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

据《后汉书·舆服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玄,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 “割断”(做事果断之意);黻,取其“背恶向善”(见《周礼·春官·司服》贾疏)。 《诗经·秦风·终南》有“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一句;《左传·桓二年》又载:“火、龙、黼、黻,昭其文也”;《荀子·富国》又云,“黼黻文(纹)章以藩饰之”等等。

日、月、星辰除了取它们照耀大地,带来光明之意外,更重要的是,古代的人们认为日月星辰在宇宙中有着主宰一切的意义 。山,指为人仰望又稳重,寓意江山永固。龙,神秘的象征,又被人们以神话,取其随机应变的意思。花虫,是禽类,俗称雉鸡,寓意有文采德行。宗彝:是表达了一种忠孝之意。 火;代表旺盛也有光明的寓意。粉米:指白米和面粉,寓意帝王要滋养终生,珍惜百姓。黼: 就是斧头的意思,代表庄严稳重提醒帝王果断行事。黻:代表的是一种明辨是非的含义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