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三大古镇的颜神镇
山东博山古称“颜神”,人文景观十分丰富,这里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齐长城; 有“长勺之战”古战场,始建于后周的颜文姜祠;有始建于1602年的碧霞元君行宫以及因园、范公祠等。博山还是清代帝师孙廷铨、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 博山陶瓷琉璃久负盛名,陶琉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山饮食文化丰厚,别具风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
颜神是昨天的博山,博山则是颜神的延续和发展。
距离淄博市中心最远的市辖区博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城。270年以前,这里的地名叫做颜神镇。四围群山跌宕起伏,东南方向耸立着山东省第四高峰鲁山,淄河、沂河、孝妇河以及汶河的一脉支流从鲁中山地汩汩流出,分别向着北方和西、南方向蜿蜒而去。
博山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马径邑,称做“弇中”。秦代属济北郡嬴县。西汉至魏晋,北境属济南郡般阳县,东南境属泰山郡莱芜县,南北朝刘宋时属泰山郡嬴县。北魏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划归般阳县,属清河郡齐州,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属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属齐郡淄川县。唐初改制,设河南道,隶淄州淄川县,贞观经五代至宋代归属基本未变,这时候的颜神已成为鲁中重镇。金代属于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称颜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明代属青州府益都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设立县的建制,在原有的颜神镇基础上,又把益都县的孝妇乡、怀德乡,淄川县的大峪等个村庄、莱芜县的乐疃等个村庄合并过来,取名于城区东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县”,县政府就设在颜神。
颜神在金朝的时候,已经和北方相距百里左右的金岭、张店一道,并称为淄川县三大重镇。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由明代后期文坛领袖、时任分巡青州兵备道副使的王世贞创建的石城工程开工,3个月后竣工,环城一周3里。王世贞撰写了《建颜神石城碑记》,和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龙所作《颜神镇石城记》一起镌立于石城之下。一座“周围三里”的小城落成,竟有两位文坛领袖为它撰文,为颜神镇带来莫大的荣耀。到清同治初年,又围绕旧城的东西南三面加筑了围墙,称为东圩;同时在税务街、西冶街一带修建围墙,称为西圩。这东西两圩包括的范围,构成博山城区的主要部分。
颜神店的得名,与凤凰山下的孝妇河直接相关。孝妇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后来又改叫泷水,古籍上也有记为笼水的。郦道元的《水经注》、顾野王的《舆地志》里,都有关于这条河的记载。至于孝妇河的名字,却出自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说的是齐地孝妇颜文姜年轻守寡后,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远道挑来甜水,不以三九严寒、盛夏酷暑而中断。终于感动了上天,将灵泉生于颜文姜室内。凶恶的婆婆见她不再挑水,却天天有水,心生怀疑,找借口将儿媳打发出门,进颜文姜房间揭去灵泉上的笼盖,泉水喷涌而出,流成孝妇河。这个故事多年流传民间,情节越来越具体,连颜文姜的籍贯、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
朗朗齐鲁月·济南之旅·淄博·齐国故城子闻韶
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鲁中南山地北麓。淄博历史久远,几经变更。张店古称黄桑店,战国时为古昌国城,金始称张店。临淄为古齐国都城,自齐献公建都已六百余年,有“海内名都”之称。淄川西汉时设般阳县,因县在般水之阳,故名。北魏改见丘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名淄川,沿袭至今。周村西汉时设县,早在明清即有“丝绸之村”盛名。博山古名颜神镇,清雍正年间始设博山县。“淄博”一名为淄川、博山两县合称。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淄博市旧临淄县西部与北部,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史记·齐太公世家》载,约在公元前九世纪中叶,齐国第七个国君齐献公由薄姑(山东博兴)迁都于此,自春秋战国至前221年秦灭齐止,先后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六百三十多年,是列国中最繁庶的都城之一。《齐记》载,故城城门共十三座,已探明十一座,门道宽多在10米以上。城内道路纵横,已探明干道十条,多与城门相通。人们挖掘的排水沟、护城濠与天然河流互联,构成较完整的用水、排水和城防系统。故城分大小两城,小城套筑在大城西南隅。小城为贵族聚居区。大城内发现墓地两处,大型殉马坑一处。
桓公台,位于齐故城小城内西北,相传为齐桓公会见诸侯和检阅兵马之处。秦汉时称“环台”,魏晋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仲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台周围有许多夯土建筑遗迹,是当时宫殿建筑区之一。晏婴墓,与桓公台南北相对,位于故城小城北墙外。墓前立明万历间所镌“齐相晏平仲之墓”碑与新刻晏子像及生平述事。晏婴,字仲,谥平,世称晏子,春秋时著名政治家;景公时为相,辅政四十余年。齐国故城东南有韶院村。古籍载,孔子对帝舜时之韶乐推崇备至,称其“尽善矣!尽美矣”。又载,孔子至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村内有清宣统年间所立”孔子闻韶处”石碑。据民国初年《临淄县志》载:“相传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村民恐古迹湮没无传,故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
二王冢,位于临淄区郑家沟南鼎足山,传为春秋齐桓公、齐景公墓。二冢东西并列,因山为坟,墓上绿草茵茵,四周古冢累累。桓公墓土色不一,传当时诸侯送葬,各进其土所致。三士冢,在临淄旧县城南门外。一基三冢,传为春秋时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诸葛孔明《梁甫吟》云:“步出城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墓周建有砖石围墙,南设圆门和影壁。墓西立有“三士冢”石碑。四王冢,又称四豪冢,在临淄区淄河村南,传为战国田齐国君威王、宣王、湣王、襄王墓。威王名因齐,为战国七雄之一,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宣王名辟疆,喜文学游说之士,“稷下学宫”复盛。湣王,一作闵王、愍王,约前300年至前284年在位。襄王名法章,约前283年至前265年在位。四墓自西而东并列,封土高大,一基四巅,状若山丘。此地齐王陵寝甚众,故有齐陵之名。
临淄区牛山北麓,坐落着春秋齐相管仲之墓。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相齐桓公成霸业。墓前旧有石碑,刻古人诗云:“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可怜三尺牛出土,千古长埋天下才。”新立石碑两方,一为“齐相管夷吾之墓”,一为管仲像及生平。
可能是你的书有问题,盗版?还是印刷错误?
我的书是正版的,第七十回是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还有也可能是书的回目编排不同,有些书的六十九回就是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可能多了个楔子、引子之类的,可是我没找到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这个回目
本文2023-08-07 13:27: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