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过函谷关”是什么典故?前因后果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老子过函谷关”是什么典故?前因后果是什么?,第1张

老子函谷留书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尹喜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尹喜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尹喜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孔子是什么朝代什么人老子是什么朝代什么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老子(约前571年―471年之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陈国人。

孔子和老子是同一个朝代的人吗

不仅是同一个朝代(周朝),而且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老子年长于孔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这可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他们两位老人家是同一时代的人;二是他们两位老人家有过“交集”。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孙子都是哪个朝代人

老子:战国时期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

庄子:战国时代宋国

孟子: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孙子:春秋时期齐国

孔子,老子,孟子,分别出生在哪个年代,都写出了那些作品。

老子生卒年不详~只知道是春秋前期的人~

有《道德经》

孔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人~

他收集整理了《诗经》,他本人所著的书事《春秋》,他的弟子们收集整理了《论语》

孟子,战国中期的人~

写了《孟子》

佛祖与老子、孔子哪年代早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依现有资料看,基本是同时代人。但老子比佛祖出生时间‍要稍早几年。孔子最晚。‍‍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是一个朝代的吗

老子最早,下来是孔子,这两位是春秋时期的,庄子和孟子的时期略微后些,是战国时期的。

老子和孔子谁的年代更早?

老子,姓李,名耳,諡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老子比孔子大。

注意!!!!都是春秋时代的人。

老子,曾子,孔子等是哪个朝代的人

老子:李耳,又称老聃,春秋时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孔子:孔丘,春秋时期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庄子:庄周,战国时期人,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者孔夫子:就是孔子孟子:孟柯,战国时期人,教育家、文学家,儒家学者孙子:孙武,春秋时期人,伟大的军事家,并家创始人墨子(墨翟)、鬼谷子(姓名不祥)、韩非子(韩非)、荀子(荀况)也成为“子”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讲求兼爱非攻,认为解决事情的办法是爱而不是战争鬼谷子:伟大的思想家,或者说思想流派,传说他活了800岁,孙膑、庞涓和苏秦、张仪都是他的学生,想来只是一个传说,或者历史上有不少自称“鬼谷子”的人韩非子,战国后期,著名的法家学者,思想家、政治家,讲求以法治天下荀子,战国后期,著名儒家学者,文学家、政治家曾参:孔子的弟子,被称为“曾子”朱熹:南宋时理学集大成者,被称为“朱子”,其门徒曾将其语录编为书称为《朱子语类》欧阳修:被其门徒称之为“欧阳子”苏轼:被其门徒称之为“苏子”当然这两个人的称呼不是特别普遍。李贽:字卓吾,明朝著名的小说评点家、思想家,其评点的小说多以“卓吾子云”开头。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孔子整理 8篇,今本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故事,从思想主张和寓言使用上来看,有人认为时晋人所作,由东晋人蒐集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孔子,老子,孙子,孟子他们各自生于什么年代,都有什么著作,

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华夏族,春秋阜市南辛镇)人 代表作品《春秋》《十翼》《论语》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阳。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1])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代表作品《道德经》、《老莱子》

孙子即孙武(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汉族,东周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是春秋时期吴国将领 代表作品《孙子兵法》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代表作品《孟子》

孟子,荀子,孔子,韩非子,庄子,墨子,老子是哪个朝代的

东周(分春秋与战国,孔子老子墨子在春秋,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在战国)

晋中之窗提醒您

一、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子》,后名《道德经》;

二、是李耳“述而不作”的《计然之策》,执笔者是里尔的学生倪然(计然);

三、李耳晚年主要活动是继续他“太史聸”的整理史籍资料的业务,这些竹简,将来又被李假编纂成为系统的史书。李假退休后自行专事研读并整理古籍,他不但使纷乱的记史资料条理清晰起来,自己也从读史中总结出了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公元前350年,李假已经是百岁以上的老人,但他还能担着自己用竹简写成的《史记》和《周太史》,拜访秦国商鞅。

四、据庄周《南华经·天地》:“《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归神父’。”此处的《记》为书名,相传为老子所作。

以出生时间排列顺序为:老子、孔子、曾子、孟子。

1、老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扩展资料:

孔子见老子是指历史上春秋末期孔子见老子之事。其记载的壁画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

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的形象历来为人特别重视。《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礼记·曾子问》等许多古籍中多记孔子见老子的故事。画面中,对远程而来,虔诚求教的孔子与年高德勋、礼貌谦恭的老子初见时的神态,表现生动感人。让人一眼便形象地看到孔子谦逊好学,学无常师的美德。

据记载,老子此时已经年迈,比起三十多岁的孔子来,阅历、水平都较高,孔子在老子的盛情接待下,饱览了一些书籍简册,满载而归。临行前老子对孔子进行了谆谆嘱咐,孔子心领神会,把老子的主张比作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使人无法捉摸的龙,十分玄妙和高超,体现出孔子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儒家思想的包容精神。

正如贾志刚在儒学十三讲中所说,“相比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中国儒家的包容性是最强的,因此也才使得此后的将近两千年里中华文明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孔子与老子的这次相会成为古代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子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见老子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汉代碑刻中的儒家思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