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古和现代汉语的声调的异同
现代汉语,我们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讲解的是狭义的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语音、音韵 现代汉语语音特点: 1每1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没有复辅音。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 l,r,n; 3元音占优势。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古代汉语音韵: (一)双声与叠韵(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 参差、凛冽(2)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 窈 窕 须臾 (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 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 感不同。古代的注音方法:(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二)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普通话的这四个声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将中古韵书《广韵》中平、上、去、入四声的归字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作比较,可以总结出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意思是古代的平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类。规律是:古代的全清、次清声母平声字,後来都演变为阴平字;古代的全浊、次浊声母平声字,後来演变为阳平字。 声调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与声母的浊音清化及入声韵尾的消失相关联,这是因为汉语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完整的系统,一旦音系内的某种成分发生变化,其他成分也会相应变化,从而调整音系格局,保持音系内部的协调性,所以,古代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 三、文字、字体 汉字的构造规律共有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法只有前四者,而后面的只是用字法。 字体: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 书写:实际上,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地域不同,实际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 (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 昏——婚 道——导 2,异体字: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 如 裤 衣夸 3,繁简字: (二)假借字,通假字
1,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2,通假字 (1)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四、词汇特点 现代汉语: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新词的构成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现代汉语中的音节一般都有意义。这些记录意义的音节就构成了现代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和词。如:江河,山峰等; 2,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汉语多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具有偶数的节奏韵律。如:目—眼睛,外交部长—外长; 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与双音节词占优势有关,也与汉语偶数节律习惯有关。有些数字略语多采用偶数形式。如“四化”、“五好”、“三大纪律”、“四个一样”等。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以双音节词为主 1、单音词、复音词(叠音词、连绵词、复合词)、偏义复词 (1)叠音词: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而成。如关关雎鸠;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2)连绵词:双音节单纯词,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如仿佛,犹豫,琵琶 (3)复合词:两个语素按一定构词法组合而成,如江山、社稷 (4)偏义复词:两个字组合以后,偏重于其中一个字的意义,另一个字只起陪衬作用,如,作息,缓急等 2、古今词义的变化发展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 山、水、牛、羊。。。 (二)历史事物的消亡,社会观念的改变或旧词被别的词语所取代造成旧词死亡,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 该(古:完备) (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如 劝(古:鼓励) (今:规劝) 3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词的范围变化 (1).词义的缩小:“坟”表示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现在是表示坟墓。 (2).词义的扩大:“江”表示长江,现在是表示河流。 (3).词义的转移:“走”表示跑,现在是表示行走。 词的感情色彩和轻重变化 (1)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例如:“恨”表示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 (2)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 “爪牙”表示得力助手,感情色彩是褒义的,现在是贬义的。 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一)本义:一个词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史料可证的意义。 (二)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三)假借义:有时,一个词有些义项与本义毫无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如河畔,桥畔等;“叛”与“畔”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五、语 法 现代汉语 (1)现代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虚词和语序,不大用形态例如:“大抓工业”和“抓大工业”;“我要学”和“要我学”。我和弟弟,我的弟弟,由于虚词和与的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 (2)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如,词:地震;短语,地面震动,句子地面震动了。都表示有陈述关系的诸位结构。 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汉语中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反之,同一种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
类词充当,兼类词较多,例如动词兼名词、动词兼介词、动词兼形容词等等。 4)量词语气词丰富 ,如:一个人,一头牛。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子末尾,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如:是她么?是他吧!是他呢! (5)词形没有形态变化,一个词不管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它的发音和词形都没有什么变化。 6)复合词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法以词根复合构词法为主。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可以满足言语交际对词汇量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如:“天”可以构成“今天”“昨天”“前天”“明天”“星期天”“春天”“秋天”“蓝天”“天下”“天气”等等大量的词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 词汇使用,主要是指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等。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邴夏曰:‘射其御者,( 御者 )君子也。”还出现一些否定句疑问句。 古代汉语有很多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句:沛公安在?倒装句:大哉,尧之为君! 判断句:王,人君也。省略句;被动句:“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古代汉语常用虚词。 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充当句子万分的词语在句子的次序都是比较固定的,通常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等等。这种顺序古今一致变化不大。但是,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中也有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有其自己的特点,有少数句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例如:古代汉语听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还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也都有不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了解这些特殊顺序的用法。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的楚国伟大诗人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诗歌形式。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参考资料:
li四个声调对应的汉字是哩、离、里、粒。
一、离的释义
1、相距,隔开。
2、离开,分开。
3、缺少。
二、字源解说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鸟,下部像长柄的捕猎工具,本义疑即捕获,在古籍中多用作鸟名,即黄鹂。
三、组词
幕离、离怀、离开、距离、离别等。
扩展资料:
一、幕离 [ mù lí ]
幕离和帷帽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
二、离怀 [ lí huái ]
离人的思绪;离别的情怀离开母体。
三、离开 [ lí kāi ]
跟人、物或地方分开。
四、距离 [ jù lí ]
1、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
2、相隔的长度。
五、离别 [ lí bié ]
比较长久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
ru的声调有三个:rú、rǔ、rù。
rú:铷 、 嚅 、濡 、薷 、襦 、颥 、茹 、 孺 、如 、儒 、 蠕 、挐 、 邚 、侞 、 帤 、 桇 、袽 、渪 、 筎 、 蒘、 铷 、 蕠、 鴑、 嬬 、 鴽、 曘
rǔ:乳、辱
rù:入、褥
扩展资料:
一、如
如,甲骨文(口,应答)(女),表示女子应答。包容、顺从的“随性”是女性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在男权时代被视为女性的美德。
有的甲骨文以“每”代“女”,表示“如”的“母性”特征。造字本义:动词,妇女唯唯诺诺,包容顺随。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如”由“包容顺随”引申出“往、到”含义,古人称可以到达无限将来的永恒之神为“如来”。
①本义,动词:妇女唯唯诺诺,包容顺随。
②动词:符合,与…一致。 如期 如实 如数 如意
③动词:相似,像。 如此 如果 如何
④动词:去,到。 如今 如来
二、乳
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大人托住孩子的头。乳,甲骨文(一个人伸出双手)(张口的孩子),字形像一个人伸出双手怀抱因饥饿而张开大口的孩子,表示母亲用奶喂养孩子。
篆文(孚,托着孩子的头)(“乃”即“奶”的变形),表示母亲手托孩子的头,方便孩子吸奶。篆文异体字“”加“水”表示奶汁。造字本义:动词,母亲给饥饿的幼儿喂奶。古籍多以“乳”代替“”。
①本义,动词:母亲给幼儿喂奶。 乳母 乳子
②名词:奶汁。 乳白 乳黄
③名词:女性胸部分泌奶汁的腺状器官。 乳癌
④名词:奶汁状的液体。
⑤形容词:初生的,幼小的。 乳齿 乳牙
三、入
入,甲骨文像盒盖向下,表示收存物品,加盖封藏。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写成屋形的“宀”。造字本义:动词,收存物品,加盖封藏。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
①本义,动词:收存物品,加盖封藏。
②动词:契合,投合,吻合,相一致。 入格
③动词:进到某个空间。 入仓 入库
④动词:进到某个时间或时段。 入春 入冬 入秋 入夏
⑤动词:进到某个组织或状态。 入党 入团 入托
玄奘是zàng。声母z,韵母ang,声调四声。
奘的基本释义:
一、zàng
1、壮大,多用于人名,如中国唐代和尚“玄奘”。
2、说话粗鲁,态度生硬:这个人真~。
二、zhuǎng
粗大:身高腰~。
部首:大部。
总笔画:10画。
笔顺:フ丨一ノ一丨一一ノ丶。
人物简介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楚辞》的作者是屈原、宋玉、严忌、刘向、王逸。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贡献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qkaamALS63hvqgT044ADg
pwd=qdbr 提取码: qdbr《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所以对研究古音有重要的作用。
《广韵》共5卷,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一个声调中的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搭配关系。入声韵只和有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配,不和阴声韵相配。这样,原则上每一个阳声韵部都有平上去入四声相配。每一个阴声韵部都有平上去三声相配。音系是比较清楚的。
《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 唐代初年,许敬宗等人曾经奏请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邻韵合并使用。宋景佑初年,贾昌朝也奏请“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通用之”。(《玉海》)
《礼部韵略》和《集韵》都是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由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集韵》成书稍晚两年,《礼部韵略》在景佑四年当年就完成了。这部书是宋真宗景德《韵略》的修订本。由于它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注意举子们应试常用的,较《广韵》、《集韵》都简略,所以称为《韵略》。 1998年,韩国发现了元代古本《老乞大》,里边的明以前“胡同”的写法,是汉语“胡洞”。该书都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语,证实元人用汉语说话,元人语是汉语,对研究元代汉语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进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除了蒙古元(也有一部分),都普遍换用了的汉语,这种阿尔泰化的“北语”历史上称之为“汉儿言语”。明清“官话”是专指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语,并不用来称呼北方“汉儿言语”。《老乞大》中还记有“过的义州,汉儿田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
《中原音韵》是元代反映方言即说话音的,真实记载了蒙元式汉语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没有了入声。《中原音韵》是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周德清作,用来指导作曲用韵,调平仄声律,由元代许多著名戏曲中押韵的字编成。 明朝初颁布《洪武正韵》。《洪武正韵》的归并旧韵,不同于刘渊等人只是把整个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而是要把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这种方法与编《中原音韵》一样;但何字归何韵,却与《中原音韵》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洪武正韵》既以中原雅音为根据,对旧韵的反切亦不能不加以改变。
《中原音韵》是反映方言即说话音的,《洪武正韵》是反映官话即读书音的,所以二者有同有异。《洪武正韵》恢复了入声,不采取周德清入派三声的作法。在明代屡次翻刻,影响很大。元朝的“汉儿言语”,到了明朝中期才完全绝迹。 400多年前,也就是明朝末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有大量入声字,没有zh、ch、sh等翘舌音,这说明当时的北京话不是如今的北京话或者普通话。
满清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将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人说满语写满文,并在北京城内设立学校,意在推广满语满文。但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都十分的原始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
北京城里的很多东西,小到一种普通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大到宏伟建筑和旖旎风景,用满语都无法表达。满语也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在满人和汉人之间是这样,在满人跟满人之间也同样无法把日常生活所碰到的东西表达清楚,至于象汉人的建筑工程用语、艺术语言、医学及其它科技用语等高级语言使用则更加无法表达,当时的形势是满语在北京面临无法交流的危机。
此时,面临着如何统治汉人这个大难题的八旗贵族,又遇到了一个比汉人的抵抗更为头痛的问题——语言危机。征服可以使用屠刀,统治就不能只用屠刀了,为了巩固统治满足政治需要乃至生活需要,满人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很好的表述自己想法的语言,想在短时间内改良丰富满语显然不现实。
至此,学讲汉语成了满人唯一的选择,于是八旗贵族们开始他们邯郸学步的模仿历程。小至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表达,大至为了统治中国的政治需要,满人都迫切需要一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周围生活的语言。因此,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成了唯一的选择,满清这种虚心学习,绝对不是他们所鼓吹的推崇汉文化,实在是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工作需要”,完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普通话是从北京内城绕过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国渗透而形成满清的“国语”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话并不是真正的“国语”——普通话,虽然“外城北京话”一直受“内城北京话”的影响并不断演变,但是,正如北京的内城贵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两个互不相容的两个社群一样,“外城北京话”和“内城北京话”是跟阶级差别一致的互不相同的两种语言。所谓的“北京话”一直是两种:“外城话”和“内城话”,而各地方所称谓的“北京话”实际是指“内城话(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实际是对中国其他方言没有影响的小语种。
《圣谕广训》
雍正年间,颁布“圣谕”,成立“正音书院”,把《圣谕广训》作为教材,教授官话,凡是走读书、考试、当官之路的读书人都要懂得官话。俞正燮《癸巳存稿》之“官话”条载:“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廷臣议以八年为限。”两省的乡试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官话,有时学政还要亲自面试学生官话,甚至一度规定,不会讲说官话的童生不得考取秀才。然而实际收效甚微,据清末探花商衍鎏说:“初时甚为认真,无如地方官悉视为不急之务,日久皆就颓废。至嘉庆、道光时,福建仅存邵武郡城一所,然亦改科制,广东则更无闻矣。”(见同治继修《南海县志》)甚至到辛亥革命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前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还闹出这样的笑话:“外省教习以不谙方言,教授不便解职去,自是本校各科教习,悉乡先生矣。”于是福建、广东两地语言得以保留。
《康熙字典》
满清统治者对文化思想控制异常严厉,康熙、乾隆之时代,我汉人犹有仇视满洲人之心思,彼乃集天下名人,名为此三书(《佩文韵府》也,《渊鉴类函》也,《康熙字典》也),以借此销磨我汉人革命复仇之锐志焉。一般学者多被迫从事与现实无关的古书整理和考证工作,所以,汉语语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学者也大都比较保守,所以在编辑用于正音的汉语字典和汉语韵书时尽量保留古汉语成分。《康熙字典》就保留了入声系统和分尖团音。
本文2023-08-07 13:36: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