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字中国古籍有哪些
经部 | 十三经 | 十三经注疏 | 易经 | 经学史及小学类
周易 诗经 论语 说文解字 孟子 尚书 礼记 尔雅 春秋 左传 孝经 周礼 仪礼 大学 章句 易传春秋 公羊传 周易正义 论语集注 论语(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春秋左传正义释名孟子集注春秋谷梁传周易注大戴礼记礼记正义韩诗外传周易参同契东坡易传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庸章句尔雅注疏大学章句集注论语注疏尚书正义中庸章句集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周礼注疏孟子注疏孟子字义疏证
史部 | 正史 | 编年 | 纪事本末 | 别史 | 史评 | 诏令奏议 | 传记 | 史钞 | 载记 | 时令 | 地理 | 职官 | 政书
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水经注旧唐书战国策后汉书汉书宋史文献通考唐会要唐律疏议大唐西域记清史稿明史史记三家注读通鉴论新唐书晋书读史方舆纪要魏书元史三朝北盟会编北史北齐书宋书续资治通鉴长编通典隋书续资治通鉴南史中华民国史事日志晏子春秋集释越绝书常用古籍版本目录唐六典周书南齐书国语梁书
子部 | 儒家 | 释家 | 道家 | 法家 | 兵家 | 农家 | 杂家 | 术数 | 医家 | 科技 | 艺术 | 谱录 | 类书 | 蒙学
三命通会道德经三字经管子幼学琼林厚黑学韩非子百家姓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千字文洗冤集录天工开物鬼谷子齐民要术伤寒论孙膑兵法二十四孝千家诗弟子规菜根谭唐诗三百首九章算术茶经朱子语类了凡四训庄子神农本草经颜氏家训本草纲目葬书备急千金要方梦溪笔谈六韬(注释本)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撼龙经墨子白话今译黄帝阴符经墨子
集部 | 总集 | 别集 | 楚辞 | 词 | 诗文评 | 曲 | 小说
全唐诗水浒传全唐文全宋词红楼梦乐府诗集三国演义西厢记楚辞文心雕龙古文观止西游记窦娥冤山海经镜花缘说唐前出师表桃花扇杨家将传孔雀东南飞中山诗话昭明文选醋葫芦隋炀帝艳史曾国藩家书王维诗集三刻拍案惊奇离骚太平广记聊斋志异漱玉词貂蝉艳史演义沧浪诗话平水韵部文忠集神魔列国志初刻拍案惊奇古诗源己亥杂诗词论
专题 | 书法 | 绘画 | 诗词 | 四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苏轼诗全集李白诗全集(唐)孟浩然诗全集(唐)杜甫诗全集(唐)欧阳修词全集(宋)王安石诗全集图画见闻志毛泽东诗词选纳兰性德词全集仓央嘉措情诗选孙过庭书谱及其释文曹操诗全集笔阵图钱钟书全集六体书论牡丹亭(明)白居易诗全集(唐)隶书体苏曼殊全集评书药石论(含今译)杜牧诗精选鲁迅旧体诗选二字诀王维诗全集(唐)草书势秋瑾诗词选刘长卿诗全集(唐)纳兰性德词选辛弃疾词全集(宋)龚自珍诗词选法书论李叔同诗选笔髓论北碑南帖论[节录]四体书势白居易诗精选(唐)黄景仁诗词选王昌龄诗精选(唐)袁枚诗选
最新发布的古籍
书品潜夫论潘子求仁录辑要湘学略治世龟鉴河南程氏遗书汰存录纪辨汉学师承记汉学师承记正蒙正学隅见述樵语校雠通义枫山语录朱文公政训朱子读书法朱子论定程董学则朱子学的曾子晁氏客语明道编明水陈先生文集明本释日知录集释日知录之馀新语校注新语新学伪经考搔首问挺经慎言思辨录辑要心经张载集摘张子正蒙注弘道书延平答问崇正辩居业录少仪外传
备注:以上是我根据楼主要求自己百度的 借鉴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6/18/1430145_258613243shtml 共勉 建议采纳 呵呵 具体两个字的上面有 可以自己筛选
强烈推荐中华书局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通鉴故事百篇》、《新编千家诗》、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增订本《全唐诗》、《全宋词》,以及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1998年复刊《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等,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
在传统学术和古籍整理方面,中华书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已故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杨伯峻、马宗霍、金灿然、赵守俨等,在中华书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现有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人,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上均卓有建树。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
中华书局官方网站:http://wwwzhbccomcn/
我经常买中华书局的书,感觉不错
还有岳麓书社也不错
翻译活动一般与对外贸易、外交有关。而中国古代的王朝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能正确认识与外国平等友好的交往关系,在古籍中对此的描述当然不会多了。
以字数最多的《清史稿》为例,只说了极少的国家,而且放在最后。正史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其他书上要看到大量叙述外交、翻译这些内容了,相对而言,《海国图志》一类的书已经算很好了。
古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
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自民国至今,正式出版的《诗经》今译作品有数十种之多,最早顾颉刚、汪静之等人都有零散译文,而最早结集出版的单行本为郭沫若的《卷耳集》,为选译本,1923年泰东图书局出版。
《太白》〔2〕二卷七期上有一篇南山先生的《保守文言的第三道策》〔3〕,他举出:第一道是说“要做白话由于文言做不通”,第二道是说“要白话做好,先须文言弄通”。十年之后,才来了太炎先生的第三道,“他以为你们说文言难,白话更难。理由是现在的口头语,有许多是古语,非深通小学就不知道现在口头语的某音,就是古代的某音,不知道就是古代的某字,就要写错。……”
太炎〔4〕先生的话是极不错的。现在的口头语,并非一朝一夕,从天而降的语言,里面当然有许多是古语,既有古语,当然会有许多曾见于古书,如果做白话的人,要每字都到《说文解字》里去找本字,那的确比做任用借字的文言要难到不知多少倍。然而自从提倡白话以来,主张者却没有一个以为写白话的主旨,是在从“小学”里寻出本字来的,我们就用约定俗成的借字。诚然,如太炎先生说:“乍见熟人而相寒暄曰‘好呀’,‘呀’即‘乎’字;应人之称曰‘是唉 ’,‘唉’即‘也’字。”但我们即使知道了这两字,也不用“好乎”或“是也”,还是用“好呀”或“是唉”。因为白话是写给现代的人们看,并非写给商周秦汉的鬼看的,起古人于地下,看了不懂,我们也毫不畏缩。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这缘故,是因为先生把他所专长的小学,用得范围太广了。
我们的知识很有限,谁都愿意听听名人的指点,但这时就来了一个问题:听博识家的话好,还是听专门家的话好呢?解答似乎很容易:都好。自然都好;但我由历听了两家的种种指点以后,却觉得必须有相当的警戒。因为是: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的。
博识家的话多浅,意义自明,惟专门家的话多悖的事,还得加一点申说。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倘谈文献,讲《说文》,当然娓娓可听,但一到攻击现在的白话,便牛头不对马嘴,即其一例。还有江亢虎〔5〕博士,是先前以讲社会主义出名的名人,他的社会主义到底怎么样呢,我不知道。只是今年忘其所以,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从‘�’从‘心’,‘�’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6〕。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
不过在社会上,大概总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既是名人,也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所以译一本欧洲史,就请英国话说得漂亮的名人校阅,编一本经济学,又乞古文做得好的名人题签;学界的名人绍介医生,说他“术擅岐黄”〔7〕,商界的名人称赞画家,说他“精研六法”〔8〕。……这也是一种现在的通病。德国的细胞病理学家维尔晓(Virchow)〔9〕,是医学界的泰斗,举国皆知的名人,在医学史上的位置,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他不相信进化论,他那被教徒所利用的几回讲演,据赫克尔(Haeckel)〔10〕说,很给了大众不少坏影响。因为他学问很深,名甚大,于是自视甚高,以为他所不解的,此后也无人能解,又不深研进化论,便一口归功于上帝了。现在中国屡经绍介的法国昆虫学大家法布耳(Fabre)〔11〕,也颇有这倾向。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但倘无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样精到的观察,因为观察的基础,也还是解剖学;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有些严正的科学者,对于法布耳的有微词,实也并非无故。但倘若对这两点先加警戒,那么,他的大著作《昆虫记》十卷,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不过名人的流毒,在中国却较为利害,这还是科举的余波。那时候,儒生在私塾里揣摩高头讲章,和天下国家何涉,但一登第,真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他可以修史,可以衡文,可以临民,可以治河;到清朝之末,更可以办学校,开煤矿,·练·新·军,·造·战·舰,·条·陈·新·政,出洋考察了。成绩如何呢,不待我多说。
这病根至今还没有除,一成名人,便有“满天飞”之概。我想,自此以后,我们是应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分别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那一门,而对于他的专门以外的纵谈,却加以警戒。苏州的学子是聪明的,他们请太炎先生讲国学〔12〕,却不请他讲簿记学或步兵操典,——可惜人们却又不肯想得更细一点了。
我很自歉这回时时涉及了太炎先生。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大约也无伤于先生的“日月之明”的。至于我的所说,可是我想,“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盖亦“悬诸日月而不刊”〔13〕之论也。
七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署名越丁。
〔2〕《太白》参看本卷第214页注〔6〕。〔3〕南山即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学者。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等。《保守文言的第三道策》,发表于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日《太白》第二卷第七期。它开头说:“保守文言过去有过两道策。……直到最近,才由章太炎提出白话比文言还要难做的话头来,勉强算是缴了第三道。”其后引证了章太炎自己的话:“叙事欲声口毕肖,须录当地方言。文言如此,白话亦然……用语自不能限于首都,非广采各地方言不可。然则非深通小学,如何可写白话哉?寻常语助之字,如‘焉,哉,乎,也’。今白话中,‘焉,哉’不用,‘乎,也’尚用。如乍见熟人而相寒暄,曰‘好呀’,‘呀’即‘乎’字;应人之称曰‘是唉’,‘唉’即‘也’字。‘夫’字文言用在句末,……即白话之‘罢’字……‘矣’转而为‘哩’,……‘乎,也,夫,矣’四字,仅声音小变而已,论理应用‘乎,也,夫,矣’,不应用‘呀,唉,罢,哩’也。”(按章太炎的话见于他的讲演稿《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4〕太炎即章炳麟。参看本卷第107页注〔30〕和《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5〕江亢虎(1883—1954)江西弋阳人。辛亥革命时曾组织“中国社会党”进行投机活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汉奸,任汪伪政府的考试院院长。一九三五年二月他在上海发起以“保存汉字保存文言为目的”的存文会;这里说他“谈到小学”的一些话,是同年三月在上海“讲学”时说的。
〔6〕《说文解字》卷十下:“�,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从心。多则切。”又卷十二下:“�,正见也,从从十从目。徐锴曰:,隐也,今十目所见,是�也。除力切。”
〔7〕岐黄指古代名医。黄即黄帝,名轩辕,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岐即岐伯,传说中的上古名医。今所传著名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时医家托名黄帝和岐伯所作。其中《素问》部分,用黄帝和岐伯问答的形式讨论病理,故后来常称医术高明者为“术精岐黄”。〔8〕六法中国画过去有“六法”之说。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名录》中说:“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9〕维尔晓(1821—1902)通译微耳和。德国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细胞病理学的奠基人。早年曾拥护达尔文主义,后来却激烈反对达尔文主义。著有《细胞病理学》等。
〔10〕赫克尔(1834—1919)通译海克尔,德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捍卫者和宣传者。主要著作有《宇宙之谜》、《人类发展史》等。
〔11〕法布耳(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他著的《昆虫记》出版于一九一○年,是一部以生动活泼的文笔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当时我国有好几个节译本,如《法布尔科学故事》、《昆虫故事》、《昆虫记》等。
〔12〕一九三三年前后,章太炎曾在苏州创立章氏国学讲习会,讲授国学。他在《制言》半月刊创刊号(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说:“余自民国二十一年返自旧都,讲学吴中三年矣。”
〔13〕“悬诸日月而不刊”语出汉代扬雄《答刘歆书》。扬雄在这封信里,引用张伯松赞美他的《方言》稿本的话:“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刊,这里是掉下的意思。
资治通鉴 一作者:司马光 生卒:北宋真宗天禧三年至北宋哲宗元祐元年 生平:1仁宗时中进士甲科
历仕仁、英、神三朝。 2被称生平孝友恭信
劝俭正直
学无不通
自五经至诗歌
无一不精研。 3著作:易说
大学中庸义
稽古录
老子道德经
涑水纪闻 4好史学:「生七岁
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
退为家人讲
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
至不知饥渴寒暑。」 5哲宗即位
任宰相数月便去世
赠太师温国公。」 二撰作动机: 1上继春秋之意
藉写作寄寓褒贬
性喜史书
欲有所著作:「光生七岁
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
退为家人讲
即了其大旨。」又说:「独于前史粗尝尽心
自幼至老
嗜之不厌。」 2精简古代断代史之冗繁
欲自编简而得要之新史:「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删削冗长
举撮机要
专取关国家盛衰
系民生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者
为编年一书
使先后有伦
精粗不杂。」 3供皇帝阅读
使知道得失存亡之迹:「伏望陛下
以清闲之宴
时赐省览。 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
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足以懋稽史之盛德
跻无前之至治
俾四海群生
咸蒙其福。」 4藉撰史反对新法 a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反对
他以为「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
虽至今存可也祖宗之法
不可变也。」 b他被贬后
到洛阳著书
把维持旧法
反对新法的主张
发挥在通鉴的史评上。「曹(参)不变(萧)何之法
天下晏言;元帝改政
汉业遂衰。」 三编著经过:(历年图--通志---通鉴) 1北宋英宗治平年
写成历年图七卷
由三家分晋至五代末
历举各年大要
成为通鉴之骨干。 2又再写成「通志」11卷
述战国至秦二世的史事
列述七国兴亡事迹。 3英宗命司马光续写为正式修书之始
并名之「论次历代君臣事迹」
神宗时名 曰「资治通鉴」。 4神宗时
因反对新法
辞去枢密副使之职
自请为西京御史台闲官
遂于熙宁三年把通鉴搬到洛阳家中编著。新加助手:刘恕、范祖禹、刘羲叟。 5神宗元丰七年
通鉴完全完成
历十九年。 四材料来源: 1正史十七史 2二百二十二家杂史诸书 3宋朝宫廷藏书及神宗为颖王时期的藏书二千四百卷。 五编著方法: 1分工合作
集体创作: a司马光-其是非予夺之际
一出君实(司马光字)笔削。 b刘攽-撰战国至东汉之史
战国至秦多采司马光之通志 c刘恕-撰三国
南北朝至隋 d范祖禹-撰唐史 2由粗到精
由繁到简: a天文学家刘羲叟编定正确年历
作为全书基干
然后把正史、杂史及其他史料下的史事按帝王在位年月
一条一条的摘录下来
编在一起是为「丛目」。 b刘、范三人据通鉴释例
把丛目加以鉴别选择
考异史料
按情取舍
先成草稿
名为「长编」。 c考订长编
删繁就简
润色文字
最后的删定则由司马光本人负责
例如唐纪取范长篇六百卷
细删为八十卷。 六通鉴写作原则: 1仿春秋褒贬之意 2左丘明编年之体 3荀悦简要之文(荀悦写编年体的汉纪) 4不述功利之说
即嘉许在教化风俗有成就之人
而若失名节
即使某人行事有贡献都不记。 5材料取舍严谨
不信伪诞妖异
不书诙谐无义之节
少录缺乏戒谕之诏告。 七体例: 1属编年体:用左传的形式
按年、时、月、日的次序记事。年、月以数为先后
时分春、夏、秋、冬
日以干支;时不甚分明者
则概括地记在年终或月末。 2属通史:以年为经
月为纬
贯穿十代
合纪、传、表、志为十体
称为纪。记战国周威烈王23年(三家分晋)
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五代之末)
即公元前403至公元后959
共1362年史事。 八内容 1二百九十四卷
分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五代纪(梁、唐、晋、汉、周)
共十六纪。其中唐纪所占篇最多
凡八十一卷。由于采取历史的正统观念
以有以下的安排: a三国时期只有魏纪
蜀、吴皆无纪; b南北朝时期只有南朝的宋纪、齐纪、梁纪、陈纪
北朝的北魏、齐、北周无纪; c五代十国时期只有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而没有十国的纪。 2叙事外
加上「臣光曰」三字为起辞
藉以抒发其意见。此法仿自左传「君子 曰」
荀悦汉纪「悦曰」
有史评之作用。 3附录:i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等于表
其体仿年表
标明卷数
使知某事在某年
某年在某卷
以便查阅。 ii通鉴考异三十卷:辨正各种史事之不同记载
以罗列不同的材料
加以比较
辨正异同谬误
说明去取之因。 九评价(在史学上的地位): 1重振编年史体
建立编年体通史: a春秋左传和汉纪均为断代编年体 b自司马迁创纪传体后
无复有编年体通史著作 2修史系统科学化: a司马光以年系人
以帝王为中心
把历代大事都记在帝王在位的年月中
逐 年逐月的记载
较易看出兴亡过程。 b方法严密:选取史料--编丛目--写成长编--成书 c又司马光在编撰通鉴时既重正史、实录
也不忽略史小说
但由于阅史料太多
一件史事往往有不同的说法
光乃以史家严卜之治学态度加以处理
即极为视考异。其考异之原则:「先注所舍者云某书云云
今按某书证云云
或无证验
则以事理推之云
今从某书为定
若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
则云今两从之。」 3保存有丰富的旧史资料 a取材以十七史为主
亦采杂史数百种
如晋代史迹兼采十六国史
叙南北史 兼采八朝所撰之私史
而此等书(例如孙盛的魏氏春秋、裴子野的宋略等)已亡佚。宋人高似孙估计
除正史外
其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家
近人张煦侯则考证为三百零一种。 b司马光引用的史料范围亦甚广
包括「其在正史外
唐以来稗官野史
暨百家录谱、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 4合编年史评为一体: a司马光叙事时加上「臣光曰」三宇为起辞
插在史实史籍以抒发意见
合编年史评为一体。 b通鉴本为向皇帝提供资治之史鉴
故其价值不仅在蒐集史料
更在其史论。司马光认为「玫治之道有三:曰任官’曰信赏’曰必罚」
故在通鉴中曾列举了大量举贤任官、信赏必罚的史实
并评曰「政之大体
在于刑赏
刑赏不名
政何以成」。书中王朝统取舍之原则
也是司马光之独特见解。近中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一书中
谓通鉴于写史、考史、评史三部分均完备。 5衍生资治通鉴注: a宋末胡三省注解通鉴达三十年之久
写成资治通鉴音注
对书中名物制度
地理以及史实异同
都据古籍给以详细注释。 b其注足以列入中国史书注解最好之一
与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裴骃的史记集解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齐名。 6提醒君主治世之道: 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
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原
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为人臣不知通鉴
则上无以事君
下无以治民
为人子而不知通鉴
则谋身必至辱先
作事不足以重复。」 7破除迷信:前史所讲符瑞以及神异怪诞的谬说
通鉴将之全部删去。 8具文学价值:虽三人分修
但司马光笔削成书
文字贯彻如一
醇厚茂美
如出一手
文气贯通
且采杂史入文栩栩如生
兼具史学文学价值。 9影响深远: a有续编:宋刘恕的通鉴外纪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元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
明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
清徐干学资治通鉴后编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b注释:宋刘安世通鉴音义
胡三省通鉴音注
释文辨误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 c简编:宋江贽通鉴节要
元徐淦通鉴要言 d纲目体:南宋朱熹著通鉴纲目十九卷
序例一卷
仿春秋笔法
写出史事的标题
仿左传的叙述本事
提出历史看法。 e纪事本末:改编年为纪事
如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十缺点: 1采取旧史事实
未加考虑 2承前史之误者不少 3系年方式原则不当:以后朝为定
如武德元年从正月便纪为唐高祖
不称隋义宁二年
但应由五月始才为武德元年。 4论史褒贬失当:例如唐弃维州一事
独伸牛党(主张勿罪吐蕃而不受维州之降)
又过于轻视文人
几乎只字不提屈原
杜甫
又对一切变法均加以反对
如反对商鞅
反对王安石。 << 完 >>
祖逖(266年-321年), 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北伐大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 逖少轻财好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曾为齐王冏大司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东海王司马越任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母丧不赴。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中原大乱,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甘苦与共,被推为流徒的首领——行主。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北),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征为军咨祭酒,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当时,河南坞主各拥部曲自重,相互攻击,依违于石勒和晋朝之间,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进克谯城(今安徽亳州)。蓬陂坞主陈川势力较大,大掠豫州诸郡,被祖逖设伏击溃,将所掠子女财物各归原主,深得民心。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数以奇兵击退进犯。石勒统治的镇戍多归附祖逖,北方晋室将领李矩、郭默、上官巳、赵固等也愿听从指挥,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军纪严明;自奉俭约,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历经丧乱的中原父老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黄河北岸坞壁群众向祖逖密报石勒的活动,迫使不敢南犯。石勒遣书求互市,他虽不答,却任凭通商贸易,收利十倍。正当他营缮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岸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派遣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以监督祖逖。祖逖忧虑王敦和东晋政权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当年,忧愤死于雍丘。他收复的土地又被石勒攻占。
参考: yahoo knowage
古籍的意思是什么?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的意思是: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拼音gǔ jí
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 ★「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 ★「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英语单词1ancient works2ancient books
用古籍造句
1本文广泛搜集语例,对该书中的九个称谓词语加以考释,同时修正了大型辞书和古籍校注中与此相关的失误。2从浩瀚的古籍中搜集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有如沙里淘金;但为了给祖国地质科学提供资料;付出这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3但各种繁体字版古籍中也有少许字用的是比今天的规范简体字笔画更简的字。4该文从古籍收藏环境、虫防蛀、籍修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古往今来古籍保护的方法。5历代古籍中透析出的锡伯族族源、族称6他从古籍书店买来一本《诗经选译》高兴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7他对古籍的诠释所建构出来的文本意义,成为他写作史传类文章的基础。8文摘:世界上有18家图书馆收藏着中国散佚的266部中医古籍,其中的206部是日本内阁文库的藏书。9携运文物出境时,必须向海关申报、关凭“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货票”和文物管理部门盖的鉴定标识查验放行。10要在浩瀚的古籍里搜集有用的材料;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不然;就会如堕烟海;茫无头绪。11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帮助编辑和出版中文古籍图书可以比以前更加容易。12用简体字写作时,如果要引用繁体字版古籍中的文句,则应把其中有简体字的繁体字简化。13摘要从刘向校书与古籍流传之间关系来看,应以“类”的观念对待刘向校书前的诸子文献。14这位老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古籍,如今已经是博大精深了。15中国古籍辨伪16中国古籍辑佚17中国古籍形制18专书成语研究对古籍的今注今译有着纠谬补缺的作用。>
本文2023-08-07 13:41: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