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宁片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清宁片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 4 清宁片的性状 5 大黄的性味归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7 清宁片的炮制作用 8 大黄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清宁片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宁片 清宁片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īng níng piàn

2 概述

清宁片为大黄的炮制品。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其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可单用[1]。

3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为:取大 或块,置煮制容器内,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1]。筛去碎屑[1]。

每100kg大 或块,用黄酒75kg,炼蜜40kg[1]。

4 清宁片的性状

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1]。有香气,味微苦甘[1]。

5 大黄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7 清宁片的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1]。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可单用[1]。

8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大黄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83 工艺研究

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9 清宁片的贮存方法

炮制 páozhì,古代有时也称为炮炙,指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药,目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加强疗效,便于制剂和贮藏,使药物纯净。苏轼有诗说,耘樵得甘芳,龁啮谢炮制。

作为制取中药的方法,炮和炙其实是不一样的。

炮(páo),是制中药的一种方法,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陆游《离家示妻子诗》说: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炮煎。

炙,是中药炮制法之一。把药材与液汁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红楼梦》中曾有“炙甘草八分”的描述。

从词的内涵和外延上说,炮制是一个大概念,炮炙是一个小概念。前者包括后者,前者包含了所有中药饮片的处理方法,后者只是前者的一种。

中药炮和炙

中国人治病喜欢喝中药,而喝中药不可不了解中药的炮制知识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中医在临床用以治病的物质是中药饮片和成药制剂,通过一定的加工炮制制成中药饮片,供应配方和制剂,中药的疗效并非原药材的疗效,实际是饮片的疗效,因此中药饮片处于三大支柱的中心地位。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药长期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

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著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的炮炙十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著。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都开展了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队伍。在生产方面,中药炮制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药物饮片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技术的革新,炮制生产设备已逐步机械化,如滚动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各种类型的电动炒药锅等。这些将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

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某些不利于治疗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多端,症候的表现不一,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病病理各异,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应考虑这些因素。如: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且药性较平和,养阴而不腻,清热而不损阳气,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当患者肝肾阴亏,兼有肠燥便秘者,可选用生品,既可补肝肾,又可润肠燥,二者兼顾,且用量宜大;当便秘已去,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除调整处方外,女贞子则宜制用,增强其补肝肾之力,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由此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

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方法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主要依据。炮制工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中药净制与疗效中

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中

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中药炮制是中药使用前,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药物纯净干燥,减少毒性,能够增加药物的疗效以及改变药物的药性,便于调剂或者制剂时使用。中药炮制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漂、洗、渍、泡、水飞、煅、煨、炒、炮。中药泡制的方法是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所以要认真的去对待。在这里就不一一的阐述,可以查阅一些资料。首先患者要准备好砂锅或者是瓦罐,在炮制中药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是用铜的或者是铁的锅,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影响药物效果。姜砂锅清洗干净以后,加入适量清水,然后将中药放入锅里边泡制半个小时左右。加入的水量漫过药物就可以,再炮制30分钟以后,可以使用大火烧开,然后转为小火熬煮半小时就可以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醋山甲的炮制方法 4 醋山甲的性状 5 穿山甲的性味归经 6 穿山甲的功效与主治 7 醋山甲的炮制作用 8 穿山甲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工艺研究 9 醋山甲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醋山甲 1 拼音

cù shān jiǎ

2 概述

醋山甲为穿山甲的炮制品,方法为砂炒醋淬,其生品多不直接入药[1]。穿山甲的炮制唐代已有,见《千金翼方》等。穿山甲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的鳞甲[1]。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的功效,用于经闭癓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风湿痹痛,中风瘫痪,麻木拘挛。穿山甲质地坚硬,不易煎煮和粉碎,并有腥臭气[1]。砂炒或砂炒醋淬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矫正其腥臭之气[1]。醋山甲全体膨胀呈卷曲状,**,质松脆,易碎,有醋味,通经下乳力强,用于经闭不通,乳汁不下[1]。

3 醋山甲的炮制方法

古代穿山甲的炮制方法较多,但皆不生用[1]。

唐代有烧灰法(《千金翼方》)、炒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法[1]。

宋代出现了炙黄、童便浸炙(《太平圣惠方》)、炙焦(《伤寒总病论》)、醋浸炒(《产育宝庆集》)、蚌粉炒(《普济本事方》)、蛤粉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土炒(《急救仙方》)等炮制方法[1]。

元代有石灰炒制(《世医得效方》)、酥制(《瑞竹堂经验方》)、火炮(《卫生宝鉴》)法[1]。

明代又增加了桑灰制、热灰炮焦、谷芒灰炒、醋炙、麸炒(《普济方》)、皂角灰制(《奇效良方》)、油煎(《本草纲目》)、砂土炒(《仁术便览》)等方法[1]。

清代又提出了乳制(《得配本草》)、红花牙皂紫草节苏木制(《串雅内编》)等炮制方法[1]。并且对炮制的目的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尾鳞尖厚有三角用之力胜[1]。或炮,或烧或酥炙,醋炙,童便炙或油煎,土炒,蛤粉炒,各随本方[1]。如热疟不寒同干枣炒用;下痢里急同蛤粉炒用;妇人阴秃砂炒;痘疮变黑蛤粉炒;肿毒初起,入谷芒热灰中炮[1]。便毒便痈,醋炙;瘰疬溃坏,土炒;耳肉疼痛,同土狗炒,耳鸣耳聋,蛤粉炒;倒睫卷毛,将羊肾脂抹甲上炙,随各证各脏腑修制,以类推之,未有生用者”(《本草述钩元》)[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炒、砂炒醋淬等[1]。

净穿山甲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1]。

醋山甲的炮制方法为:取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大小一致的净穿山甲片,拌炒至鼓起,呈金**时,取出,筛去砂子,趁热倒入醋液中,略浸,捞出,晒干[1]。

每100kg穿山甲,用醋30kg[1]。

4 醋山甲的性状

穿山甲呈扇面形、三角形或盾形,大小不一,中央较厚,边缘较薄[1]。外表青黑色,有纵纹多条,底部边缘有数条横纹线[1]。内表面色浅,较润滑,中部有一条弓形的横向棱线[1]。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不易折断[1]。气微腥,微咸[1]。

醋山甲全体膨胀呈卷曲状,**,质松脆,易碎,有醋味[1]。

5 穿山甲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

《中药大辞典》:穿山甲味咸,性凉。入肝、胃经。

《别录》:"微寒。"

《药性论》:"有大毒。"

《滇南本草》:"性寒凉,味咸。"

《本草纲目》:"入厥阴、阳明经。"

《本草汇言》:"入足太阴,厥阴经。"

6 穿山甲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穿山甲具有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的功效。用于经闭癓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风湿痹痛,中风瘫痪,麻木拘挛。

《中药大辞典》:穿山甲具有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的功效。治痈疽疮种,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外用止血。

《中华本草》:穿山甲具有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的功效。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

炮山甲擅于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用于痈疡肿毒,风湿痹痛[1]。如治痈毒初起,赤肿焮痛的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的透痉解挛汤(《类证治裁》)[1]。

醋山甲通经下乳力强,用于经闭不通,乳汁不下[1]。如治经闭不通的穿山甲散(《妇科大全》)及产妇乳汁不下的涌泉散(《卫生宝鉴》);还可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1]。

《名医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

陶弘景:"疗疮癞。"

《药性论》:"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

《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

《滇南本草》:"治疥癞痈毒,破气行血,胸膈膨胀逆气,治膀胱疝气疼痛。"

《本草纲目》:"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

《本草再新》:"搜风去湿,解热败毒。"

7 醋山甲的炮制作用

穿山甲质地坚硬,不易煎煮和粉碎,并有腥臭气[1]。多不直接入药[1]。

砂炒或砂炒醋淬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矫正其腥臭之气[1]。

醋山甲通经下乳力强,用于经闭不通,乳汁不下[1]。如治经闭不通的穿山甲散(《妇科大全》)及产妇乳汁不下的涌泉散(《卫生宝鉴》);还可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1]。

8 穿山甲的炮制研究

穿山甲主含蛋白质和钙,还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1]。据研究报道,已从穿山甲中分离得到了7种化合物,其中L丝L酪环二肽和D丝L酪环二肽,为非对映立体异构体,系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并证明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1]。穿山甲还含有18种微量元素,其水溶液中含有16种游离氨基酸[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穿山甲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炮制后L丝L酪环二肽和D丝L酪环二肽两种成分的含量显著增高,说明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增强具有一定的意义[1]。

(2)以蛋白质为指标,穿山甲各炮制品煎煮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生品[1]。这表明穿山甲炮制后不仅易于粉碎,且煎煮量及体外溶出量均明显增加,因此穿山甲炮制后入药是合理的[1]。

(3)对穿山甲生品与不同炮制品的煎液分析,结果如下:总浸出物,总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是醋淬品>砂炒品>生品[1]。因此认为醋淬品质量为最好,砂炒品次之,生品不应直接入药[1]。

82 工艺研究

(1)实验研究表明,用爆花机炮制穿山甲,饮片均匀,体积膨胀增大,质地更加酥脆,并提高了疗效[1]。炮制品煎液中水溶性浸出物明显高于砂烫法,而重金属含量却不比砂烫法高[1]。

(2)采用卧式炒药机炮制穿山甲,利用中速转动搅拌,锅内温度120℃左右,只需8~12分钟,同样能达到炮制品的质量要求[1]。

(3)穿山甲炮制时的砂温,有实验认为,以230℃~250℃为好,在此温度范围内炮制的穿山甲外观性状较好,水煎出率及蛋白质含量较高,但醋山甲蛋白质含量稍低于烫山甲[1]。

9 醋山甲的贮存方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