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地方县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为什么古代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地方县志?,第1张

  中国地方志体例基本定型、内容趋于完备是在宋代。

  这时,“地记”。“图经”等已经基本上被“志”所取代,方志记述的重点也开始从地理情况到社会的众多方面,“人物”和“艺文”在方志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后来方志的一般格局。像《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以及被称为“临安三志”的《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志。元大德七年(1303年),修成《大元一统志》1300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同一统志,为明清两代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明代志书约有1500余种,现存400余种。清代是修志极盛时期,乾嘉之际三修《大清一统志》,形成举国上下修辑方志的高潮,政府还明确规定各省、府、州、县60年修一次,各地都设有专11的修志机构,许多文人学者也竞相编纂、辑录方志,出现了一大批方志学家和高质量的方志,保存至今的达5500种之多。

  中国的地方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体例、内容逐渐完备,积累的数量也极多。可惜的是,许多方志在流传过程中都已亡佚了,特别是宋代以前的方志。目前国内收藏的地方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有8500多种,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现存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其中以北京图书馆最多,约6000部,上海图书馆次之,约5000部,南京图书馆居第三,约4000部。大学图书馆的收藏也不少,北京大学第一,南京大学第二,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宁波天一阁收藏明代地方志最有特色,1961年以来已影印出版《天一阁藏明代地方杰选刊》107种。

  我国方志不少流散到国外。美国人从1869年起就有意搜集我国珍贵图书,其中有方志5500多种,仅哈佛大学就藏有宋明珍贵方志上百种。日本所藏比美国还多。此外,英、法、德、意、荷兰、瑞典等国也都有收藏。

可在各市、县级门户网站查阅。具体操作如下:

1、进入该市、县政府网站,以govcn结尾的网址。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进入百度搜索”湖北省黄冈市政府“,找到该县政府网站,以govcn结尾的网址。

2、进入门户网站后,在页面底部的”导航链接“,查找”地方志“等链接。

3、点击该”市志地方志“,即可看到地方志。

扩展资料

1、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2、地方志,是志书及与其有关的方志机构、方志编纂、方志工作、方志事业、方志文化等事项或活动的总称。志书,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

3、管理机构:各级人民政府下辖的地方志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4、编修时限: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

5、审核出版: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经审查验收,方可以公开出版。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综合年鉴,经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确定的部门批准,方可以公开出版。

6、备案要求:地方志应当在出版后3个月内报送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备案。 

参考资料:

中国中央政府网-地方志工作条例

可惜前面朋友回答的地方志资源都失效了,无法下载了,

中国方志丛书是由台湾成文出版社编辑的,出版时间为:1966年至1970年、1947年至1976年、1983年至1985年,一共影印5359册方志 。明清以来,方志成为地方官参照施政的要览。若说依据方志便能了解该地的全情,未免过于夸张,所以研读方志只能说有助于了解一地的过去情况,提供历史专题研究的翔寮资料,

全国最全方志丛书大合集《中国方志丛书》一千七百二十九册约58G,内容比较大,

《中国方志丛书》前年我在 古籍阁  中所下载到的全部地方志书籍,刚才我又看去了一下,现在依然可下载到

一共一千多册,字数有限我只展示部分省份的目录吧

全部省份地方志

01江苏(全)

02安徽省(全)

03浙江(全)

04江西省(缺1种)

05湖南省(全)

06湖北省(全)

07四川省-全

08山东省(全)

09山西省(全)

10河南省(全)

11河北省(缺2种)

12陕西省(全)

13甘肃省(全)

14广东省(缺2种)

15广西省(缺1种)

16福建省(缺3种)

17云南省(缺3种)

18贵州省(全)

D西部地方(全)

E塞北地方(全)

F东北地方(全)

中国方志丛书(补残缺24种),

├─11河北省(缺2种)

│      001河北通志稿旧志源流关隘考(全)

│      002清苑县志(1)

│      002清苑县志(2)

│      003良乡县志(全)

│      004固安文献志(1-3)

│      005东安县志(全)

│      006香河县志(全)

│      007怀柔县新志(全)

│      008房山县志(1-2)

│      009霸县新志(1-2)

│      010涿县志(1-2)

│      011通县志要(全)

│      012光绪昌平州志(1-2)

│      013顺义县志(1-2)

│      014密云县志(全)

│      015静海县志(1-3)

│      016 新校天津卫志四卷pdf

│      017青县志(1-2)

│      018沧县志(1-2)

│      018沧县志(3-4)

│      019南皮县志(1-4)

│      020卢龙县志pdf

│      021初续献县志(全)

│      022阜城县志(全)

│      023交河县志(1-3)

│      024临榆县志(1-3)

│      025丰润县志(1)

│      026昌黎县志(1)

│      026昌黎县志(2)

│      027新城县志(1-2)

│      028文安县志(1-3)

│      029雄县乡土志(全)

│      030束鹿县志(五志合刊)(1-2)

│      031高阳县志(1-2)

│      032望都县志(1-2)

│      033晋县乡土志(全)

│      034井陉县志(1-2)

│      035蒿城县志(1-2)

│      036蒿城县乡土地理(全)

│      037新乐县志(全)

│      038完县新志(1-2)

│      039大名县志(1-3)

│      040东明县新志(1-3)

│      041磁县县志(全)

│      042广平县志(全)

│      043高邑县志(全)

│      044冀县志(1-2)

│      045新河县志(1-2)

│      046翟城村志(全)

│      047直隶疆域屯防详考(全)

│      048涞水县拳匪敉平录(全)

│      049安国县新志稿(1-2)

│      050隆平县志(1-2)

│      051枣强县志补正(全)

│      052武邑县志(1-2)

│      053安次县志(1-2)

│      054蓟县志(1-2)

│      055赵州属邑志(1-2)

│      056鸡泽县志(全)

│      057唐县志(1-3)

│      058容城县志(1-3)

│      059邢台县志(1-2)

│      060祁州续志(全)

│      061永年县志(1-3)

│      062邯郸县志(1-3)

│      063庆都县志(全)

│      064南和县志(1-2)

│      065乐亭县志(1-2)

│      066庆云县志(全)

│      067满城县志略(1-2)

│      069广宗县志(1-2)

│      070东道图说便览(全)

│      071增续长垣县志(全)

│      072畿辅舆地全图(1-3)

│      073成安县志(1-3)

│      074定兴县志(1-4)

│      075固安县志(1-2)

│      076宝坻县志(1-3)

│      077宁晋县志(1-3)

│      078定县志(1-3)

│      079元氏县续志(全)

│      080无极县续志(全)

│      081武强县新志(1-2)

│      082昌平外志(全)

│      083元城县志(1-2)

│      084任县志(1-2)

│      085抚宁县志(1-2)

│      086天津志略(全)

│      087赞皇县志(全)

│      088蠡县志(1-2)

│      089京师坊巷志(1-2)

│      090重修阜志(全)

│      091 平谷县志六卷pdf

│      092雄县新志(1-3)

│      093内邱县志(1-2)

│      094滦州志(1-2)

│      095广昌县志(1-2)

│      096清河县志(1-2)

│      097涞水县志(1-2)

│      098吴桥县志(1-4)

│      099 直隶定州志二十二卷pdf

│      100定州续志(全)

│      101沧州志(1-4)

│      102盐山新志(1-4)

│      103 续修故城县志十二卷pdf

│      103故城县志(1)

│      103故城县志(2-5)

│      104任邱续志(全)

│      105宁津县志(1-3)

│      106景县志(1-6)

│      107迁安县志(1-2)

│      108徐水县新志(1-3)

│      109祁州志(1-2)

│      110栾城县志(1-2)

│      111平山县志料集(全)

│      112灵寿县志(1-2)

│      113元氏县志(1)

│      113元氏县志(2-3)

│      114井陉县志(全)

│      115井陉县志(全)

│      116无极县志(1-2)

│      117深泽县志(全)

│      118南乐县志(1-2)

│      119东明县志(1-3)

│      120东明县续志(全)

│      121开州志(1-5)

│      122巨鹿县志(1-3)

│      123威县志(1-5)

│      124清河县志(1-3)

│      125南宫县志(1-3)

│      126枣强县志(全)

│      127任邱县志(1-5)

│      128灵寿县志(全)

│      130 长垣县志十六卷pdf

│      130长垣县志(1)

│      130长垣县志(3-4)

│      131柏乡县志(1-2)

│      132晋县志料(全)

│      133光绪束鹿县乡土志(全)

│      aas16032

│      新建 文本文档txt

│      

├─12陕西省(全)

│  │  新建 文本文档txt

│  │  

│  ├─1

│  │      001长安县志(1-2)

│  │      002咸宁县志(1-3)

│  │      003咸宁长安两县续志(1-2)

│  │      004兴平县志(1-2)

│  │      005兴平县乡土志(全)

│  │      006高陵县续志(全)

│  │      007雩县志(1-2)

│  │      008雩县乡土志(全)

│  │      009蓝田县志(1-2)

│  │      010泾阳县志(1-2)

│  │      011盩厔县志(1-2)

│  │      012新续渭南县志(1-3)

│  │      013富平县志稿(1-3)

│  │      014同官县志(全)

│  │      015朝邑县后志(1-2)

│  │      016朝邑县乡土志(全)

│  │      017朝邑县幅员地粮总说(全)

│  │      018郃阳县全志(全)

│  │      019澄城县附志(全)

│  │      020平民县志(全)

│  │      021续潼关县志(全)

│  │      022华州乡土志(全)

│  │      023蒲城县新志(1-2)

│  │      024雒南县乡土志(全)

│  │      025孝义厅志(全)

│  │      026岐山县乡土志(全)

│  │      027郿县志(1-2)

│  │      028麟游县新志草pdf

│  │      029陇州志(1-2)

│  │      030邠州新志稿(全)

│  │      

│  ├─2

│  │      031续修南郑县志(1-3)

│  │      032长武县志(全)

│  │      033乾州志稿(1-2)

│  │      034武功县续志(全)

│  │      035沔县志(全)

│  │      036褒城县志(全)

│  │      037城固县志(1)

│  │      037城固县志(2)

│  │      038城固县乡土志(全)

│  │      039洋县志(1-3)

│  │      040宁羌州志(1-2)

│  │      041宁羌州乡土志(全)

│  │      042新续略阳县志(全)

│  │      043佛坪县志(全)

│  │      044定远厅志(1)

│  │      044定远厅志(2)

│  │      045留坝厅志(全)

│  │      046扶风县志(全)

│  │      047扶风县乡土志(全)

│  │      048安康县志(全)

│  │      049续修平利县志(全)

│  │      050洵阳县志(1-2)

│  │      051白河县志(全)

│  │      052石泉县志(全)

│  │      053镇安县志(全)

│  │      054镇安县乡土志(全)

│  │      055凤县志(1-2)

│  │      056府谷县志(1-2)

│  │      057横山县志(全)

│  │      058葭州志(全)

│  │      059神木县志(全)

│  │      060神木乡土志(全)

│  │      061陕西全省舆地图pdf

│  │      062秦疆治略(全)

│  │      063陕西志辑要(1-2)

│  │      064长安志(1-2)

│  │      065同州府续志(1-3)

│  │      

│  ├─3

│  │      066重修凤翔府志(全)

│  │      067续兴安府志(全)

│  │      068延安府志(1-4)

│  │      069甘泉县乡土志(全)

│  │      070安定县志(全)

│  │      071靖边县志稿(1-2)

│  │      072绥德州志(1-2)

│  │      073清涧县志(全)

│  │      074吴堡县志(全)

│  │      075中部县志(全)

│  │      076中部县乡土志(全)

│  │      077宜君县志(全)

│  │      078砖坪县志(全)

│  │      079延绥镇志pdf

│  │      080三辅黄图(全)

│  │      081洛阳伽蓝记(全)

│  │      082永寿县志(1-2)

│  │      083三水县志(全)

│  │      084宝鸡县志(1-2)

│  │      085宜川县志(1-2)

│  │      086宜川乡土志(全)

│  │      087西安府志(1-6)

│  │      088续修醴泉县志稿(1-2)

│  │      

│  └─4

│          089大荔县志稿(1-2)

│          090西乡县志(全)

│          091华岳志(1-2)

│          092陕西南山谷口考(全)

│          093延长县志(全)

│          094二十七府州县屯卫赋役金书(1-2)

│          095略阳县志(全)

│          096耀州志(全)

│          097续耀州志

│          098白水县志(1-2)

│          099韩城县续志(全)

│          100重修岐山县志(全)

│          101淳化县志(1-2)

│          102洋县志(全)

│          103商南县志(1-2)

│          104葭县志(全)

│          105洛川县志(1-2)

│          106中部县志(黄陵县志)(全)

│          107宜川县志(1-2)

│          108三原县新志(1-2)

│          109朝邑县志(全)

│          110高陵县志(全)

│          111临潼县志(1-3)

│          112白河县志(全)

│          113蒲城县志(1-2)

│          114武功县志(全)

│          115陇州续志(1-2)

│          116韩城县志(1-2)

│          117韩城县续志pdf

│          118乾州新志(全)

│         

├─13甘肃省(全)

│  │  新建 文本文档txt

│  │  

│  ├─1

│  │      001陇边考略(全)

│  │      002钦定兰州纪略(1-3)

│  │      003狄道州志(1-2)

│  │      004金县志(全)

│  │      005渭源县志(全)

│  │      006会宁县志(全)

│  │      007清水县志(全)

│  │      008徽郡志(全)

│  │      009通渭县新志(1-2)

│  │      010西和县志(全)

│  │      011成县新志(1-2)

│  │      012静宁州志(全)

│  │      013隆德县志(全)

│  │      014庄浪县志(全)

│  │      015崇信县志(全)

│  │      016固原州志(1-3)

│  │      017民勤县志(全)

│  │      018玉门县志(全)

│  │      019泾州志(全)

│  │      020海城县志(全)

│  │      021两当县志(全)

│  │      022镇番县志(1-2)

│  │      023永登县志(全)

│  │      024合水县志(全)

│  │      025夏河县志(全)

│  │      026山丹县志(全)

│  │      027肃镇志(全)

│  │      028洮州厅志(1-2)

│  │      029安定县志(全)

│  │      030敦煌县志(全)

│  │      

│  └─2

│          031崆峒山志(全)

│          032和政县志(全)

│          033靖远县志(1-2)

│          034伏羌县志(全)

│          035新纂康县县志(1-2)

│          036华亭县志(1-2)

│          037重修隆德县志pdf

│          038重修灵台县志(1-3)

│          039临泽县志(全)

│          040重修镇原县志(1-2)

│          040重修镇原县志(3-6)

│          041秦安志(全)

│          042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1-2)

│          043甘州府志(1-6)

│          044徽县志(1-2)

│          045直隶秦州新志(1-5)

│          046兰州府志(1-3)

村民靠研究县志盗挖汉墓,获利400万,专家:无价宝卖成白菜价。

盗墓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因为有得可图,虽然各朝都有法禁止,但是,盗墓贼却代代不绝。盗墓说简单也简单,见个土包一挖了之,但是,真正要想有所收获,却并不那么容易,所以说,盗墓也是件技术活。比如如何定位埋有宝藏的古墓?你总不能光天化日之下见坟就挖吧?

盗墓者为了定位古墓,是各有套路的。本世纪初,在山东曲阜就出现了一伙“颇有文化”的盗墓贼,他们竟然靠着钻研《曲阜县志》发现了一座汉代大墓,并成功盗挖,将所得文物转手倒卖,获利400余万元,最终,这伙盗墓贼被警方抓获,去到了他们该去的地方。

该团伙的主犯姓李,年轻时就不学好,偷鸡摸狗,混迹乡里,还有个匪号叫“李老大”。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所以,李老大最终把自己整进了济宁监狱。没想到,进了监狱的李老大不仅没有改造好,还结交了一邦臭味相投的狱友。出狱后,几个人就纠集到一起,想干件不出力又来钱快的活计。由于当地的地下文件丰富,他最终选择了盗挖古墓来“发家致富”。

地界那么大,古墓去哪找?李老大突然灵机一动,何不从古籍中发现线索,然后再按图索骥呢?于是,他们找来一套《曲阜县志》,几个人关起门来搞研究。县志都是文言文写就的,此时他们才后悔当初没学好语文了。为了钱,他们花了比上学时更大的功夫,结果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一处汉代王陵的线索——曲阜境内的姜村有座汉朝鲁珠王墓。

目标确定了,然后纠集亲戚、狱友等,用钎探探得位置、洛阳铲开掘盗洞、炸药爆破炸开墓室,盗掘,盗得金器、玉器、铜器、漆器等一大批文物。为了快速得到钱财,仅仅以400万元的价格,分批次将这些文物系数卖给了一位文物贩子王某。而王某再以高价转手,卖给私人藏家,甚至流落到了海外,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就此再也难寻!

有专家称:“这些文物都是无价之宝,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无法估量,但却被他们卖了白菜价。”更重要的不是其经济价值,而是研究价值。盗墓者都是破坏性盗墓,根本没有保护的意识。鲁珠王墓如果正常挖掘,对整个鲁国历史的研究很有价值,但被盗墓者破坏后,这段唯一的历史痕迹就被抹去了,不可再次还原——这才是盗墓的最大罪恶。

(来自网络)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梁启超提出的。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过:“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最古之史,实为方志里面的方志,其实就是记载某地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是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梁启超说这句话就是说最真实的历史就是当地记录的历史。

据考证,梁启超在1923年曾系统论述了我国地方志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并冠以方志学的标目,作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之一,载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方志学才作为一种专门的科学,出现于学术之林。在这以前,还未曾见过方志学这个概念。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简介: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有题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清华学校讲义一册,现存第一至十二讲(第十二讲未完)内容。

该书部分章节,在出版单行本前,曾在报刊上发表。叙述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