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医书是哪一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0收藏

中国最早的医书是哪一本,第1张

中国最早的医书是《黄帝内经》。

中国作为一个千年古国,历史背景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医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医学之一,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那么,中国最早的医书是哪一本呢?

1《黄帝内经》的历史渊源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始名《素问》、《灵枢》,在唐代合为《黄帝内经》。其内容涉及医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历史地位极为重要。

据学者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时期主要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方法进行了探讨外,还深入剖析了人体构造、生理、病因、病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珍品,而且对于中国哲学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人体是一个以自然界为基础、以自身内在作用为主要特点的有机整体。

《黄帝内经》主张“顺应天时、遵循地利、调理人体”,提出了自然辩证法诊疗的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其中的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经络学说、针灸治疗、草药汤剂、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一直被世界各国的中医师所重视。

3《黄帝内经》的影响

《黄帝内经》不仅对我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传入了欧洲、美洲等国家。尤其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形成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如今,《黄帝内经》已经成为了人们探究中华文明、研究中医医学的重要资料,其思想和学术价值仍源远流长,继续影响着全球的医学文化发展。

4拓展知识:其他重要的中医典籍

除了《黄帝内经》之外,中国的中医史上,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医学著作。如《伤寒论》、《金匮真言》、《千金方》、《医学入门》等著作。

这些著作所包含的中医理论和应用技术,对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先进性的体现,反映出中国人独具的医学思维和理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唐慎微是宋代著名的药剂师。他编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引起了后世医学家的注意,甚至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李时珍和唐慎微评价很高:那些制造各种草药和药方的人都是成功的。唐慎微对药物学的发展和民间验方的收集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药物学验方的先河,是中医药领域当之无愧的药学始祖。唐慎微,一个传奇的少言寡语的民间医生,来自一个行医的家庭。他的祖先都是医生。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外表丑陋,举止木讷老实,不善言辞,但内心极其聪慧,心地善良淳朴。在家人的指导下,他努力学习医学。由于他的聪明和勤奋,逐渐学到了医学的精髓,掌握了高超的医术,尤其是对经方的深入研究。年轻时,唐慎微学习后经常外出看病,这使他的医学造诣突飞猛进。由于他高超的医术,他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医生。唐慎微平等对待病人。任何前来寻求医疗建议的人,无论是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人,在他眼里都是他的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精湛的医术,加上高尚的医德,使他的名声远播。尽管如此,他仍然渴望学习。在元佑公元1086-1093年,受蜀和的邀请,到成都行医,师从儒学大师程颐和程颢。他暂时住在成都东南郊的华阳,后来搬到了成都。在成都行医期间,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他总是轻车熟路。他对待病人很细心,很细心的辨症,很细心的问诊,经过他的精心治疗,所有的病人都很快康复。因此,他广受赞誉,人们都称赞唐慎微的治疗万无一失。与其他医生不同的是,他从不要求患者支付医疗费和财物,只要求患者及其亲友为其复制的有效处方和药物知识付费。所以,人们愿意接近他,把自己知道的好药告诉他。就连在典籍中找到的医学知识,也会写成文字,抄录下来,讲给他听。当时成都华阳有个叫于文邦彦的名人,患了严重的风毒。成都所有的名医都束手无策结束和无法我找不到治愈他疾病的方法。这时,有人推荐了唐慎微。经过唐慎微的诊断,我没有我不指望摆脱这种疾病。吃几剂药就缓解了病情。在唐慎微的精心治疗下,于文邦彦他的病很快就好了。但唐慎微认定此病易根,稍有虚弱就会复发,于是亲自写了一封信,封好,交给了宇文邦彦并在信封上注明直到某一天才会打开。这一天,于文邦彦风毒病真的又发作了。根据唐慎微说明,宇文邦彦的儿子打开封了很久的信,看到上面写着三个药方:第一个是先治风毒再做,第二个是治风毒生疮,第三个是治风毒发作气短咳嗽。结果按照药方,半个月就把病治好了。这件事传遍了成都,当时人们称他为神医。在宋代以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医学书籍都是以手写抄本或口头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本新书出来后,要么几年后就用完了,要么反复复制后容易传递虚假信息,而且错误百出。这种情况自然大大影响了医学发展的速度。直到北宋印刷盛行,很多医书才以雕版的方式流传。北宋开元初年,因医药需求量大,朝廷组织人员编制开宝本草;在嵇统治时期

但在上述两次正式修订本草的过程中,只选编了古代医籍,舍弃了许多药学资料,这在医学史上是一个遗憾。如果我们不如果不及时收集,许多手写的古代药学资料将面临毁灭的厄运。这是唐慎微最大的心愿就是唐慎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让前辈们的所有药学知识尽可能的流传千古。而我国古代手写药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很难完全收集所有这些材料。北宋官方两次修订本草时,选材动用了朝廷的力量,朝廷下令向全国各地征集图书资料。这样,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书密都成了编纂本草书籍的素材来源。什么更有甚者,当时官方修订本草的编撰队伍是由博学的儒家官员领导的,许多朝廷的医官也参与其中。这么庞大的编制力量,嘉_本草,本草图经都是编出来的。这是唐慎微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作为一个鲜为人知的民间医生,他可以不读中央政府就像一个医务人员。没有丰富的医学资料,他如何实现这个抱负?行医时,唐慎微考虑过这个棘手的问题。突然,有一天,一个病人无意中告诉了唐慎微一个偏方。唐慎微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利用他到处行医的机会收集药方呢?这个绝妙的主意一想出来,唐慎微就立即付诸实施。他想,不会因为读者接触了很多书,所以帮助他们收集信息不是更好吗?为此,唐慎微立下一条规矩,所有来唐慎微看病的学者都不要不要任何钱,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他们能帮忙收集名方秘籍。这种新颖的方法很受读者欢迎。他从来不收学者治病的钱,只需要交换名方秘籍。当这些学者阅读了数百本经典和历史书籍后,他们发现了一种药物名称和一个处方,并迅速记录下来,并告诉了唐慎微。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唐慎微不仅结交了许多学者,还收集了丰富的药学资料。当时成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每年都有正规的药博会。宋代药市改为一年三次,即二月八日、三月九日的药市和九月九日的玉局药市。当时南来北往的毒贩,在从桥门到玉菊关的五个大门里,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毒品。从远处看,它们像山一样。不管唐慎微在每次药品交易会上有多忙,他都赢了。不要落后。他能在药交会上获得有价值的药品信息,还经常去各地采访,收集药品和偏方,得到很多失传的古代用药规则。就这样,唐慎微与经过艰苦的工作和不断的收集,他积累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埠研究的书籍,如开宝本草嘉_本草唐慎微。他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医家和百姓常用的方剂,从数百种典籍和历史文献中整理出大量的医药资料。他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宋神宗元丰五至六年,唐慎微编撰了本草史。为了编纂补注神农本草,唐慎微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药学资料。他引经据典,作了细致的考察,用图文对照的形式,摘录了宋代以前的各种医学著作。据统计,书中精选书目达200余种,包括经典、佛典、道经等。除了内容极其丰富的医学书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唐慎微十分注意保持方剂的原貌,主要是收集原文,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失传文献。例如,图经本草,这是一本关于中医艾灸的著名书籍,是

共32卷,60余万字,载有约1600种药物,并附有药物的图解,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及适应症。每种药后都附有相关的处方,开创了沿用至今的方药比较的编纂方法。读了这本书的初稿后,想赞助唐的官职,但唐不服,继续修改补充自己的本草著作,约在1098年后定稿。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由证类本草和唐慎微的三个新部分组成。与证类本草相比,新增药物500多种,附处方近3000张,药物插图众多,内容非常丰富,学术价值很高。涵盖了北宋以前雷公炮灸论年至证类本草年的医学文献精华。是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本草纲目巨著。该书内容丰富广博,翔实可靠,注释详尽,体例严谨,层次分明。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后世学者考察本草发展史、编纂古本草和古医方书籍的重要文献来源。其对本草的贡献很大,文献学价值极高。说这本书比15世纪和16世纪初欧洲的植物学著作好得多。我国的本草学,从食疗本草年到唐代的本草拾遗年,再到宋代的海药本草年,几经整理编辑,形成了一个逐渐膨胀的状态。食医心镜是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通过融入证类本草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和调整。嘉_本草收到了1000多种药品,比其前身本草图经增加了100种。特别是医药方面的新注释较多,引用文献50余种,比嘉_本草增加了十倍。内容相当丰富。证类本草不仅收录了神农本草经嘉_本草的全部内容,还收录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等书籍中已经收录的500余种药物,这些药物在本草官方修订中均有所遗漏。除此之外,唐慎微本人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如灵砂、底沙、降香、人发、青桑螺、蝉花、羊角草等,与嘉_本草的850种相比,他收集的药物数量增加了一倍。证类本草开创了本草加方的先河。以前的本草只有药没有方,唐在嘉_本草增加了近3000个方子,范围从仲景给唐开药方自己的经验方,使得书中的药物大部分都有处方,有的多达一二十个,大大方便了临床使用。在药物炮制方面,本草图经包含了嘉_本草的内容,丰富了上百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改变了唐以前的综合本草。此外,开宝本草还增加了食疗药物的内容,对药物的形态、产地、鉴别、采收、加工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特别是这本书增加了大量的药物注释。原开宝本草书中只有200种药物有注释,证类本草中几乎所有药物都有注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从0755年到79000年这本书出版的500多年里,在内容上没有一种草书可以与之匹敌。此外,该书除了保留嘉_本草册外,还为羽绒在具体写法上,该书继续采用本草图经的方法,减少草书,即正文用单行字,注解用双线小字;正文中本草拾遗字用白底黑字书写,食疗本草字用黑体字书写,海药本草字标注为唐版附先,蜀本草字标注为现附,新修本草字标注新补充或新定义索引。在注释中,属于证类本草的人被称为陶隐者,属于证类本草的人指出注,属于证类本草的被金金或金金金引用,属于雷公炮炙论的被张晨于西金的情况。唐慎微自己在书中添加的内容以

评论:这本书是本草的杰作,最靠谱。上面涂满墨水,有黑字和白字,以至于神农经典,隐居,和苏静的新修订可以被识别。其风格也是最严谨的。这个评价很贴切。在唐慎微证类本草中,它不仅结合了张玉玺开宝本草和苏歌证类本草在宋代,但它也收集了各种医学著作从其他来源引用,仔细检查,并比较和文字,从而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医学文献。本草纲目嘉_本草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开宝本草年保存了失传的珍贵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有益于后人编译。凭借自己的智慧,唐慎微克服了收集信息的困难。他用毕生心血凝成的嘉_本草这本书,在本草的发展历程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对唐慎微后世中医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神农第一次教人们品尝草药的味道。东汉编本草经集注标志着传统药学的建立;晋代陶弘景的新修本草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构建了药物分类的理论模型;到了唐代,官方编纂的天下第一部国家药典开宝本草迎来了药学研究的繁荣期。而宋代以前的本草只是简单地记载了药物的作用和主治,没有处方。医生在研究和使用药物时,对药物进行重新检查是极其不方便的。从0755到79000,经典医学著作和名医收集了历代方剂,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验方,共约3000张,分别装入相关的药物中,以便学者开书后列举用法。在体例上也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把药物论、药物图谱编成一本书;对古籍进行了许多文字上的修订和增补。重视药材产地,记载产地140余处,较唐代孙思邈记载的133州有所发展。由于唐慎微生长在药材之乡四川,能虚心向别人包括自己的病人学习,所以他详细记录了四川的药材,比如戎州产的巴豆。子洲、龙州产附子、川楝子、猪苓;茂州和梅州出产独活、升麻、决明子、君子等。包含1600种药物,其中新增500种,较之前的草药有很大突破。本书对药物形态、真伪、炮制、具体用法等药物知识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汇编,让人翻开书一目了然。嘉_本草除了引用证类本草等历代本草医书外,还收集了古代经典、笔记、选本等相关医学的记载。所以,后世已经失传的古籍,也可以从其语录中窥见一斑。套秦汉至北宋药学名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问世后,历朝历代修订,并作为国法本草多次出版,沿用了500多年。嘉_本草因为内容丰富全面,也成为后世各种本草著作的基础。李时珍以唐慎微为蓝本整理出传统药学的巅峰之作本草图经本草图经。赞美李时珍和唐慎微:他们学了很多,让所有的草药和药物都可以世世代代开下去,他们赢了不要被摧毁。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说:中国12、13世纪的0755年至79000年的美国植物学著作比15、16世纪的欧洲要好得多。作为本草学的杰出代表

宋朝之前,因为书籍印刷技术的限制及多次的战乱,保留至今的医书典籍并不多,且多经过后人的整理。然而,就在这些精辟独到的医籍文字间,无不透现出汉唐中医精辟的医道观。汉唐中医是以天、地、人三才为研究背景,充分研究和剖析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并教导人们少生病、不生病的各种方法。在这段时期以医成名的人物大多有着道家背景,如汉时张仲景,东晋时的葛洪,南朝陶弘景,三国时的华佗,以及孙思邈、王冰等。这充分显示了医道一体,医源于道的发展脉络。我们把这个时期的中医称之为道医。

从宋朝开始,中央政府把始于南朝时期的医学教育普及化,不再只是为皇室培养医疗人才。政府为了统一医生的技术,对从医人员做了一些规范,这些规范实际上是医生职业的最低的从业要求。加上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的医道传承不畅,使得这些最低从业要求成了最常见的存在。宋至清这段时期的中医,是以人体上、中、下三才为研究背景,基本剖析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本着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观念,这一时期的医生,大多有着儒家的背景。如《儒门事亲》的作者张从正、《格致余论》的作者朱丹溪等。我们把这个时期的中医称之为儒医。

最近更新

医学著作:《伤科汇篡》

医方著作:《时方歌括》

舌诊著作:《伤寒舌鉴》

伤寒著作:《伤寒心法要诀》

养生专著:《寿世青编》

伤寒著作:《伤寒直格》

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图——《导引图》

医家著作:《邵兰荪医案》

综合性医书:《时方妙用》

综合医著:《苏沈良方》

内科虚损类医书:《慎柔五书》

妇科医书《沈氏女科辑要》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著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著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