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贤臣向皇帝进谏的例子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古代贤臣向皇帝进谏的例子有哪些,第1张

成功: 1李斯《谏逐客书》

2 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伍举 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4诸葛亮 进谏刘备联吴

5赵普 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

6耶律齐 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

失败:1 关龙逢 夏末忠臣

2 比干 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

3 伍子胥 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

4诸葛亮,赵云 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

5 李纲 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

6韩愈 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

详细的:

敢于进谏的魏征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为什么唐太宗会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呢?这是有原因的。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

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伍子胥

有其父必有其子”,伍子胥的结局竟与其父如此相似。辗转几回终于立足于吴国的伍子胥,同样因自己的直谏而最终被诛。

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三年,句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先吴未发。。。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於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即将束手就擒的越王勾践,采用范蠡之计,遣大夫种为使,赴吴国假投降,在“吴王将许之”之时,“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子胥的一番慷慨陈词与远见卓识换来的是——“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如果说这一次伍子胥只是自己进谏未被采纳的话,及至而来围绕越国的屡次进谏则是其耿直性格再鲜活不过的表现了。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王勾践从会稽回国七年后,又“居二年,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疭也。愿王释齐先越’”,对伍子胥的再次进谏,吴王夫差,仍旧“弗听,遂伐齐”。

在吴王出兵齐国,“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之时,伍子胥的回答更是直言不讳。对吴王的这次胜利,“子胥曰:王毋喜!”,结果,“王怒”。此后,“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伍子胥的自杀虽没成,但吴王夫差由此却对伍子胥生出了嫌怨之心。对此仍不加小心提防的伍员,等到越国通过“贷粟”一举而进一步试探吴国对越国的警惕性时,终于引来了杀身之祸。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大夫种对勾践说,“‘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共谋,谗之王”。

发生在伍奢身上因直谏而遭诛杀的悲剧,再次在其子伍子胥身上重演了。“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白公归楚三年而吴诛子胥”(《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杨修

,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杨修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1谁能告诉我一篇关于人际关系的古文或古诗词

季氏篇第十六

16·1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6·11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16·13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2写人际关系的诗句

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即:有势则从,无势则去。利丰则聚,利尽则散。

有时间多读《天下无谋之谋秘卷八书》。将社会,人性揭露的太深刻了。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套装共8册)》在古代涉及权术谋略的古籍中,挑选出八本最具有指导性和谋略价值的,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系统的注释,引经据典,读来令人豁然开朗。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这些书中,读者不仅能很好地重温历史,更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商场上、人际交往上更好地解决难题。

《罗织经(最奇特的典籍)》: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撰的《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小人经"坏人哲学"》:《小人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评述小人“智慧”的专著。作者冯道可作者冯道可称得上是官场上一个真正独一无二的奇迹。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和小人视角,此书便来得有些分量,用曾国蕃的话说:“一部《小人经》,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小人经》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权谋术(处世绝学)》:权谋术是应用于人际关系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运用得好,权谋术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令人赏心悦目,击节赞赏。无论在政治、外交、军事,乃至最为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权谋术其实无处不在。权谋术在我国只是一种应用技术,而很少有人从理论上系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权谋术著作,这部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怀疑的。现代作者史半山对这部书加以注释,并附以相应历史典故、人物简介,并加以阐发,既充实了内容,又增强了可读性。

《守弱学(人生胜经)》:世上存在着强弱之分,有强者,但更多的是弱者。难道弱者便永远处于弱势,强者便可恒强吗?人的一生为何有时处于强势有时又处于弱势?强弱之势又是如何转化的?著名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便根据西晋名臣杜预有关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了这一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守弱学》。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情节性、生动性、可读性等特点。

《韬晦书(最具功效的学问)》: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 就不难理解了。

《止学(胜败荣辱书)》: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解厄鉴(趋利避害书)》:遭逢厄运,自陷困境是人生的常态,抱怨和逃避是毫无出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重要的是解厄脱困,化不利为有利,化灾厄为吉祥。北宋宰相晏殊的这本书不仅立足于“解厄”,它更关注人们致厄的根源。晏殊在书中深刻而具体地剖析了人性的种种弱点,提出了解厄当治本的主张。这是晏殊的高明之处,亦是此书的特殊之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可谓洞察深邃,入木三分。

《仕经(做官学)》: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战乱和改朝换代这样大的社会动荡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谲云诡、变动迭出的就要数官场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所谓建功立业,拜将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尽量保全自身,以固荣宠,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和策略。

3形容人际关系好的词语

莫逆之交 肝胆相照 亲密无间 亲朋好友 深情厚意 情投意合 情同手足

八拜之交 班荆道故 长枕大被 称兄道弟 杵臼之交 春树暮云 对床夜雨

狐朋狗友 患难之交 金兰之友 酒肉朋友 酒食征逐 良师益友 落月屋梁

莫逆之交 暮云春树 契若金兰 亲如手足 让枣推梨 如手如足 深情厚谊

声气相投 十亲九故 视为知己 停云落月 投桃报李 万古长青 望穿秋水

刎颈之交 相知恨晚 夜雨对床 一见如故 煮粥焚须 灼艾分痛 总角之交

情深意重 志同道合 狐朋狗友 酒肉朋友 莫逆之交 海誓山盟 心心相印

肝胆相照 亲密无间 亲朋好友 称兄道弟 深情厚意 情投意合 情同手足

义结金兰 寸草春晖 碧海青天 恨相知晚 莫逆之交 如手如足 深情厚谊

水乳交融 手足之情 相亲相爱 谊切苔岑 流水桃花 天长地久 至死靡它

淡水交情 情深潭水 地久天长 举案齐眉 患难之交 刎颈之交 恋恋不舍

两肋插刀 肝脑涂地 依依惜别 难舍难分 生死之交 志同道合 患难之交

情同骨肉 贫贱之交 深情厚谊 八拜之交 白首同归 道义之交 高情厚谊

恨相见晚 恨相知晚 莫逆之交 倾盖如故 深情厚谊 深情厚意 生死不渝

叨在知己 万古长青 相视而笑 莫逆于心 相视莫逆 心照情交 心照神交

一诺千金 亲密无间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同甘共苦 关怀备至 盛情款待 促膝谈心 情深似海 拔刀相助

4人际交往中常说的名言诗词有那些

附:重订增广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贤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农工与商贾,皆宜敦五伦。孝弟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爱日以承欢,莫待丁兰刻木祀;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兄弟相害,不如友生;外御其侮,莫如弟兄。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只缘花底莺声巧,遂使天边雁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已,爱已之心爱人。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贪爱沉溺即苦海,利欲炽然是火坑。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横逆困穷,直从起处讨由来,则怨尤自息;功名富贵,还向灭时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昼坐惜阴,夜坐惜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栖迟逢户,耳目虽拘而神情自旷;结纳山翁,仪文虽略而意念常真。萤仅自照,雁不孤行。苗从蒂发,藕由莲生。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近水楼台行得月,向阳花木逢春,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不说自己桶索短,但愿人家箍井深。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群居守口,独坐防心。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有钱堪出众,遭难莫寻亲。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听话如尝汤,交财始见心。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钝鸟先飞,大器晚成。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时许,终是悠悠路行心。当局者昧,旁观者明。

墨子的反战观

王照伦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墨子自称“贱人”,他当过造车子的工匠,亦做过大夫。我们根据“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农耕之难”(《墨子·贵义》)可以断定,墨子既非当权者亦非劳动者,而身处“士”这个阶层。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他因不满儒家烦琐的“礼”,于是舍儒家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墨家。墨家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等10种主张。其中的“非攻”思想,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认为当时以强陵弱的残酷的攻伐兼并战争都是不义的,而加以反对。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贵族之间不断发动战争。墨子看到:因为战争,土地大面积荒芜,许多老百姓不仅死于战火,而且“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手工业品和牲畜,而且由于道路遥远粮食不能及时运达,“老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非攻》);战争不仅使人民“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墨子·非攻》),而且会导致百姓抱病而死;战争不仅被侵略国的人民沦为奴隶是不应该、不人道的,而且发动侵略的国家的人民既要参战又要负担战争费用也遭受非人的待遇;战争不仅使战败国的民众和军队大批死亡,而且也造成战胜国的人民和军队死伤惨重;战争不仅破坏了正常生产,而且“男女久不相见”(《墨子·非攻》)导致生活不正常。总之,墨子认为不论是侵略的一方还是被侵略的一方,战争对于人民来说,都是不好的。

墨子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反战理论,而且身体力行,成功地制止了多起战争。据《墨子·公输》载,青年墨子得知鲁国的公输般为楚国“造云梯之械”后,便步行从鲁国到楚国的都城郢都。墨子日夜兼程连续走了10个昼夜,当脚被磨破时,就将衣服撕下一块来把脚包住继续赶路。墨子赶到郢都后,先说服公输般,又劝服楚王,终使这场攻宋的战争胎死腹中。为了万无一失,墨子在去楚国前就安排其弟子禽华厘率墨家学派300人赴宋,准备万一说服不了楚国好帮助宋国进行反侵略战争。墨子在这次活动中取胜靠的是天才的游说能力和超人的智慧。他在与公输般演习攻宋战证明攻宋必败时,公输般曾有杀墨子之意,但墨子采用十分高明的手段,使公输般的企图落了空。这段史实告诉人们,墨子具有大无畏的反侵略精神。为了褒扬墨子及其弟子“赴火蹈刃”(《淮南子·泰族训》)视死如归的反战精神,《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古籍对这一事件作了如实记述,并给予高度评价。

据《墨子·鲁问》载,当年逾花甲的墨子得知齐国准备以“并国覆军、贼杀百姓”为由进攻鲁国时,为使鲁国免遭战火危害,立即赴齐国说服齐王终止了这场战争。在《墨子·鲁问》中记有耄耋之年的墨子不顾年事已高,再次赴楚,又一次成功地劝阻了楚国攻郑。此后,各史籍均未见有记述墨子的活动,可能是墨子平息了这场战争后就客死楚国了。由此可见,墨子把反战当作一项终身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死而后已。

墨子反战,是有条件的,他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只反对“攻伐无罪之国”,认为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都是正义之战,应当肯定。墨子的反战观,反映了小生产者过安定生活和反对破坏生产的良好愿望,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不高等,墨子不能从社会根源的角度去认识战争的正义与否,这是墨子反战学说的缺陷所在。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一套较为完整的反战理论并付诸实践,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战国时代,一次,楚惠王派公输班(鲁班)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

墨子知道了,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郢都来见公输班,说:“北方有个人欺侮我,请你帮我杀了他。”公输班不高兴了。墨子说:“我可以送你很多金子。”公输班说:“我奉行仁义,不随便杀人。”墨子说:“楚国土地广大有馀,人口稀薄不足,为甚麼要用不足的人口,去夺得有馀的土地呢?宋国没有得罪楚国,楚国为甚麼要去攻打它呢?你奉行仁义,不杀那个欺侮我的人,却帮助楚王去攻打无罪的宋国,这不就是随便杀人吗?”公输班说:“你说的有道理,可是我已经答应楚王了。”墨子就请公输班带他去见楚王。

墨子见到了楚王,说:“有个人,不坐自己的好车,却要去偷邻居的破车;不穿自己的丝绸,却要去偷邻居的粗布;不吃自己的美食,却要去偷邻居的糟糠。这是个甚麼样的人呀?”楚王说:“这个人爱偷盗。”墨子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方圆五百里;楚国富甲天下,宋国一无所有。攻打宋国,这和那个爱偷盗的人有甚麼区别?”楚王说:“虽然这麼说,公输班已经给我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於是墨子请求和公输班当场演示攻守战阵,楚王同意了。墨子解下皮带作城池,和公输班各拿木片作器具,比试起来。开始时,墨子守城,公输班换了九种攻法,都没有成功;轮到公输班守城,第三次就失败了。公输般放下了木片,墨子说:“我已经派了三百个弟子去帮助宋国守卫城池,他们每一个人都会我的守城办法。”

楚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孔子能举起城门,可是从来不肯向人炫耀自己力气大;墨子进攻和防守的技巧,连公输班都佩服,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善於用兵。因为他们知道:一时的胜利并不难,难的是永远立於不败之地,这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

(出自《墨子.公输》)

墨子的思想,是因小失大。

没有战争,怎么会有发展。小可,十分厌恶这种不切实际的思想!

战争对人类社会诸方面的影响深刻,怎么会只有害处呢!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