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周青铜纹饰的装饰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浅谈西周青铜纹饰的装饰美,第1张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它是一种世界性的文明象征。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出土周秦时期青铜器最多的地区,素有青铜之乡的美称。青铜器发展最鼎盛时期是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周时期的造型艺术水平很高,它不仅是我国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而且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宝鸡出土的折觥就是其中的一件,当是青铜器艺术品中的精品,被定为国家级文物。

二、艺术瑰宝-折觥折觥,1976年12月15日周原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它为西周早期制作,是一种盛酒器。酒器折觥造型精美异常,整体为一硕大肥美的绵羊,羊首曲角,鼓目,巨鼻;而大尾下垂,线条流畅细腻,又窥视前方,洞悉一切之神态。羊脊鬃毛作夔龙,龙头俯于羊头之上,圆满目有神,巨口露齿,龙体镂空透雕,有腾跃欲食之动感,羊的臀部调铸咧嘴吐舌,鼓目竖耳的大饕餮,眼珠外鼓,浓眉卷曲,角似象纹,舌似龟纹,给人以神秘之威。羊尾雕饰甚是奇怪,它与觥_巧妙结合,天衣无缝,上饰翘鼻兽首,中饰欲飞鸷鸟,下饰卷鼻象首,生动无比。象鼻上卷又如曲体之鱼,鸟翅由两曲蛇组成。_内饰以展翅鸣叫蝉纹,于神秘中透露着生机盎然,于静中显现着灵动。羊颈两侧和圈足饰以回首卷尾的夔龙。羊腹两侧和圈足饰以大饕餮,而一组大饕餮则由二大夔龙组成,夔龙曲角长嘴,弯月般细眉,翘尾躬身,两组利爪着地,作欲走状。

三、西周青铜器的纹饰特点西周青铜器的特点之一,便是实用器物更加追求艺术化,以各种动物或怪兽的形象作为装饰或器物造型。尤其是青铜器纹饰设计,更是达到了空前水平。装饰纹样千资百态,各具特点。有的威严雄奇,有的生动活泼,有的繁缛豪华,有的简朴大方。青铜器装饰技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彩绘纹样和商代铜器纹样。装饰纹样的题材大致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等几类,其中动物纹样最多,几何图案次之。

纹饰的设计特征1动物纹饰设计是商周青铜器纹饰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特征。

11兽面纹的设计特征兽面纹古称饕餮纹,其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12龙纹的设计特征龙纹,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13凤纹的设计特征凤鸟纹,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

2几何图案21云雷纹的设计特征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底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

22涡纹的设计特征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

23重环纹的设计特征重环纹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

24窃曲纹的设计特征窃曲纹是由两端回钩的或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25乳钉纹的设计特征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四、青铜器纹饰的装饰美青铜器纹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神秘、恐怖、威吓的符号。他们呈现给人们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抽象的装饰美。它之所以予人以美感,在于这些形象具有强烈的装饰风味,不寻常的线条和抽象的图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括的言语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它的装饰语言,不论是单独的适合纹样,还是几何图形构成的二方连续的搭配,都传达给人们视觉、精神和思维,以稳健、端庄、大方的原始文化,我们更应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发展规律,并学以致用,形成独特的装饰语言。

参考文献:段勇,著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314岳洪斌,著殷墟青铜器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9肖平,著古蜀文明与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63皇商明,著蜀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金开诚,主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钟鼓之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方建军,著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06

考工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专著,上面记载了很多刺绣的方法;刺绣技法的传承也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这对于我国一些服装设计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将这些古代刺绣技法传到世界各地,也能够增强中国的影响力。

  我想下面的答案,你能了解到你想了解的东西。

  古籍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做知道就是,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种传统。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世界最大的剪纸虎

  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编辑本段史籍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 1 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 2 唐朝的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3 唐朝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4 南宋的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5 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差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鹿鹤同春

  [1]

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传说龙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tāo tiè),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表现,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

  现在来说,饕餮的主要含义是食文化的象征。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相传饕餮是蚩尤败给炎黄二后被斩下的首级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并由狮族世代看守(首门石狮)

  现代含义:源自"法国广告收藏家布尔西科先生,是"广告饕餮之夜"的创办者,是广告专业人士的盛会,它的大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业内人士可以从中看到,学到广告的创意表现手法,圈外人士也从中得到愉悦与礼堂享受。它的成功重要的是它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一个心情发泄的绝好场所,是一所欢快、理智的发泄,热而不狂。"广告饕餮之夜"为观众准备的就是一道广告大餐,就是要每位到场的观众吃饱。广告饕餮之夜环球展映进入第24个年头(1984年开始)。每到广告之夜,满街头戴面具,挥舞气球,连喊带唱的狂欢场面。"而"饕餮'在现代文化中也预示着心灵的放松,欲望的满足。把"饕餮"的含义推延出去,也就是指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宴。

  引申含义:它具有摄影盛宴,大聚集的含义,也比喻贪吃的人。同时引申到我们对摄影也是一种无止境的渴求,做个贪吃的人吧,但不是用嘴,而是用眼,用耳朵,用心灵来吃这道大餐。

  相关词语:

  饕风虐雪 饕餮之徒 饕残 饕据 饕贪 饕逢 饕虐 饕口馋舌 饕戾 饕窃 饕沓 饕恶 饕诐 饕兵 饕殄 饕湎 饕餮大餐 饕* 吏饕 贪饕 风饕 果饕 风饕 老饕 雪虐风饕 虐饕 

  饕餮纹的特点:

  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

一、龙。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古时候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 「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龙的九子

1、蚣蝮(ba xia):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2、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3、睚眦(音ya二声zi四声):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4、赑屃(音bi四声xi四声):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5、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6、螭吻(音chi一声wen三声):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7、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8、狻猊(音suan一声ni二声):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9、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二、虎。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

三、朱雀。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古时玉佩常有凤凰造型,也常有玄鸟雕像。

四、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的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佩饰与纹样。

其他神兽

一、灵兽麒麟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以麒麟的工艺造像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质地有金、银、铜、玉等,尤其讲究为婴幼儿佩戴"麒麟锁",以此为孩子祈祷长命百岁。 此外,以麒麟的艺术造型为图案的传统纹样也被广泛使用。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在民间剪纸、年画、刺绣、腊染等工艺美术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鲜活的影子。

二、神兽夔

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 。

三、神兽貔貅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不过,“饕餮纹”这个名称也并非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该纹饰通常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

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像山魈;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而在诸纹饰中,以饕餮纹为虎形的认知最广。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 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神兽分层

神兽分为4层:

4灵:麒麟、凤凰、龟和龙

4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