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四大印刷基地
明清时期是中国印刷业的高峰期,四大印刷基地为福州、苏州、洛阳和北京。这四个地方印刷业成就卓著,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及港口城市,其印刷业发达程度在明清时期得到显著的提升。福州印刷技术精湛,各类印刷品种齐全,其中以“福州版”最为著名。同时,福州的印刷物以清真教经典《古兰经》、算盘经以及通行的《元史》、《明史》为主。
苏州作为江南水乡和文化古城,其印刷业亦非常发达,以宋代的刻书业改进而来,江苏苏州、常州地区的墨印刻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苏州印刷以版画艺术与文化结合,特别是版画包浆厚重、立体感强,富有艺术性,对后世印版艺术的影响也非常大。同时,苏州的印刷品以红学著作和文化古籍较为成名。
洛阳作为汉代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其印刷业源远流长。洛阳印刷主要以书法家为代表的民间印章、菩萨像等木刻版画为主。同时,洛阳印刷业在离线和平时期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印刷技术也不断地提高。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王朝古都,其印刷业在明清两代达到顶峰。北京印刷特别擅长出版政治宣传品及汉学研究书籍,长期以来是中国印刷技术的代表之一,其中《四库全书》对于中华文化的古代经典的保存和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北京印刷业的繁荣、技术的提高以及政策扶持的不断加强得以快速发展, 从而推动了中国印刷业整体的发展。
素描纸:素描纸除了白色外,还有淡灰色纸,其质地有厚,薄,粗糙,光洁,结实,松软之分。 而我们一般用的素描纸属于铅笔画用纸。 纸较厚,纸面纹理粗糙,纸质密实,易擦拭修改;纹理粗糙,易显现线条笔触的色调变化。
毛边纸:纸质细腻,托墨吸水性能好, 适宜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刷古籍。因明代大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福建等地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篆书“毛”字印章,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该毛边纸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沤烂发酵,用脚踩捣碎成浆,不施胶,手工竹帘抄造而成。毛边纸质地细嫩,柔软,韧性好,略带仿古**,吸水性强,用于书写,印刷,容易吸干墨水,字迹经久不变。较重的毛边纸又称为“玉扣纸”。现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带用碱法制浆,在竹帘丝网的圆网造纸机上造出,称“机制毛边纸”,这种纸的质地,外观与手工造的毛边纸均有较大差别,对书画学习者的笔性有一定负面影响。
宣纸:画出来的画墨色浓淡参差,富有变化,是发挥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力的重要因素,许多笔墨技法就是靠宣纸的特性来体现的。生宣通常用来画写意画。 熟宣就是把生宣用矾水加工,又叫矾宣,它的特性就是不吸水。
卡纸:卡纸有较高的挺度、耐破度和平滑度,有花纹,色彩较多,画起来又漂亮,又方便。
白纸:白纸分很多类型。不同质量的白纸,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异。怎样质量的白纸,画出的画的效果也不同。白纸容易破损,但要看纸的厚薄度。
彩色纸:颜色多样,无印花,画出的效果也很不错。
水彩纸:是水彩画专用纸,它分为手工纸和机制纸,粗颗粒和细颗粒,不同纹路,不同磅数,纸的密度和重量也不一样。常用水彩纸在150克至350克之间,一般初学者可选用180克左右机制水彩纸。水彩纸的克数越高它的纸质和重量也相对较高,一般机制水彩纸密度相对比手工纸高,可以进行反复修改,初学者可选用密度较高、克数略高的纸而不要太粗的水彩纸,这类纸可经得起反复的修改。在国产纸里,保定生产的150克-220克的机制水彩纸就很好使用,它的颗料较细,纸的密度较大,可以进行反复修改,保定生产的300克机制纸就更好了,但是它的价格也要略高一点儿。不同的水彩纸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要看个人的喜好和对于不同纸质所掌握的情况而定,不一定高质量的纸就一定能出好的效果。
在古都南京,有一处游客常去地方,即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它是一座专门展示中国科举的博物馆。在江南贡院中,还有一件十分珍稀的藏品——微型《五经全注》,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小的书,而且还用到了一种早已失传的印刷技术,究竟是什么呢?
提到古代科举考试,作弊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从史料记载来看,一些科举考生不用功学习把知识装进脑子里,却一门心思去研究如何将知识写在小抄上。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榜下》中写,“这陈秀才夹带一篇海贼文字,到中得快”,其中的“夹带”就是小抄,而小编开头提到的微型《五经全注》,也就是一种夹带。
专家们经过研究,确定《五经全注》是一本清光绪年间的夹带,它长约5cm,宽约4cm,厚约07cm。您别看它小,里面的内容可丰富着呢?这本《五经全注》保存得相对完好,足足有342页,共计30多万字,其内容不仅涵盖了《诗经》,《易经》,《春秋》,《书经》和《尚书》五经,还包括了五经中的序言,以及历代大儒的注解等内容。微型《五经全注》中的字小如跳蚤,随便放一粒米上去,都能遮盖住八九个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字虽小,但字字工整,一笔一划都毫不含糊,因此也被誉为“作弊奇书”。不过令很多游客感到好奇的是,如此微小的字是如何写上去的呢?
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夹带的出现和科技的诞生几乎是同步的,因此在隋唐时期,夹带就开始在考生之间互相传抄。为了在有限的纸上抄更多的内容,考生发明了一种鼠毛笔,即用老鼠尾巴上的单根细毛抄写。但不过写好的小抄,往往因为流汗潮湿,导致抄写的字全都阴开了,最后整个小抄一团模糊什么都看不清。另外,人工抄写微型小抄,其实很费时间,也特别伤眼。于是到清代时期,一种石印技术的兴起,仿佛给小抄刮来了一阵春风。石印技术是从西方传入的,与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相比,它采用了一种油水分离的技术,能更好的印制小抄。
从目前遗留的石印板来看,古人先将小抄的内容,用微雕的方式刻在石印板上,然后在石印板上刷一层水,这样石刻的凹槽也就灌满了水,紧接着再将石印板上表面的水擦干,并迅速刷上一层油性墨。因为油水不相容,所以就能印出微型小抄,即所谓的油水分离技术。不过令人可惜的是,目前油水分离的石印技术早已失传,而如果要究其原因,也无非三点。首先,朝廷对科举作弊的严厉打击,尤其是夹带,一旦有考生被查到,不仅要被终生禁考,而且还会挨板子并游街示众,甚至是发配到边疆从军。因此,很多考生也就不敢再以身犯险了。
其次,是石印板的原料问题,因为石印技术源于西方,用到的是一种特殊的石料,还只能从西方国家进口。但随着清政府的没落,西方列强终止了大部分的海上贸易,因此也就买不到石料制作石印板了。不过最关键原因,还是因为在1905年的时候,清政府废除了科举考试,以推广学堂式的教育制度。因此,不管是小抄,还是石印技术,也都失去了它们的用武之地,于是就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印刷技术层出不穷,而且也早已超越了当年的石印技术。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目前遗留下来的各种小抄夹带,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其中的内容对于弥补古籍资料,印刷技术的缺失,也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是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一项中国国家标准。
这个《说明》中说得很清楚了,所谓“繁体字”是一种模糊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说法,准确说法是“(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
“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统”与印刷现代汉语文本的“通用规范汉字系统”,是汉字不同的应用系统。有人称之为“繁体字系统”,这个名称容易引起一定的误解。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所附的“规范字和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确立了简繁字的对应关系。
但只有在字形上与“简化字”对应的“未简化字”才能称为“繁体字”,没有对应“简化字”的汉字都是直接传承而来,不能称作“繁体字”有人主张用“传承字系统”。
这个称谓也会引起质疑:“简化字难道不是传承下来的吗?”现在称作“(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从特殊运用的角度来区分两种系统,业界和大众都比较容易接受。
总结如下:
个人认为,这个《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就相当于业内所说的“正字表”,期待已久,希望不要出现太多违反常识的“正字”。另外,各大输入法(尤其是搜狗输入法)、字体厂商需要同步跟进,将这些规范字形作为首选项,要不然打字很麻烦。
本文2023-08-07 14:13: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4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