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中国经典的古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推荐几本中国经典的古书,第1张

学规举隅面是国学方面的书经部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其他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史部二十五史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他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其他子部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集部楚辞楚辞 楚辞补注总集类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辑注类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专题类历史 军事 文化 古典小说类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历史工具类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民国地图 万年历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 (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 (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 (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 (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 (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 (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 (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 (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 (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

《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

浙江公立图书馆(即浙江书局)刻本。上海有铅印本亦尚可用。汇刻子书,以此部为最佳。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间诂》 (孙诒让)原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庄子集释》 (郭庆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 (王先谦)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春秋繁露义证》 (苏舆)原刻本。

《周礼》 通行本。

《论衡》 (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湖北崇文书局本。

《抱朴子》 (葛洪)《平津馆丛书》本最佳,亦有单行的;湖北崇文书局本。

《四十二章经》金陵刻经处本。以下略举佛教书。

《佛遗教经》 同上。

《异部宗轮论述记》 (窥基)江西刻经处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晋译本)金陵刻经处。

《妙法莲华经》 (鸠摩罗什译)同上。

《船若纲要》 (葛彗)《大般若经》太繁,看此书很够了。扬州藏经院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玄奘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鸠摩罗什译,菩提流支译,真谛译)以上两书,流通本最多。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此书译本与版本皆极多,金陵刻经处有《阿弥陀经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 (即《圆觉经》)(佛陀多罗译)金陵刻经处白文本最好。

《十二门论》 (鸠摩罗什译)金陵刻经处本。

《中论》 (同上)扬州藏经院本。

以上两种,为三论宗"三论"之二。

《三论玄义》 (隋吉藏撰)金陵刻经处本。

《大乘起信论》 (伪书)此虽是伪书,然影响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经处有沙门真界纂注本颇便用。

《大乘起信论考证》 (梁启超)此书介绍日本学者考订佛书真伪的方法,甚有益。商务印书馆将出版。

《小止观》 (一名《童蒙止观》,智觊撰)天台宗之书不易读,此书最便初学。

金陵刻经处本。

《相宗八要直解》 (智旭直解)金陵刻经处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 (窥基直疏)金陵刻经处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慧立撰)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伟大人物,此传为中国传记文学之大名著。常州天宁寺本。

《华严原人论》 (宗密撰)有正书局有合解本,价最廉。

《坛经》 (法海录)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语录》此为禅宗极重要之书,坊间现尚无单行刻本。

《大藏经》缩刷本腾字四至六。

《宏明集》 (梁僧祐集)此书可考见佛教在晋宋齐梁士大夫间的情形。金陵刻经处本。

《韩昌黎集》 (韩愈)坊间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 (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东集》 (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学案》 (黄宗羲,全祖望等)冯云濠刻本,何绍基刻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印本。坊间石印本不佳。

《明儒学案》 (黄宗羲)莫晋刻本最佳。坊间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两书,保存原料不少,为宋明哲学最重要又最方便之书。此下所列,乃是补充这两书之缺陷,或是提出几部不可不备的专家集子。

《直讲李先生集》 (李觏)商务印书馆印本。

《王临川集》 (王安石)通行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二程全书》 (程颢、程颐)六安涂氏刻本。

《朱子全书》 (朱熹)六安涂氏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朱子年谱》 (王懋竑)广东图书馆本,湖北书局本。此书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书。

《陆象山全集》

《陈龙川全集》 (陈亮)通行本。

《叶水心全集》 (叶适)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浙江图书馆本。

《困知记》 (罗钦顺)嘉庆四年翻明刻本。正谊堂本。

《王心斋先生全集》 (王艮)近年东台袁氏编订排印本最好,上海国学保存会寄售。

《罗文恭公全集》 (罗洪先)雍正间刻本,《四库全书》本与此不同。

《胡子衡齐》 (胡直)此书为明代哲学中一部最有条理又最有精采之书。《豫章丛书》本。

《高子遗书》 (高攀龙)无锡刻本。

《学通辨》 (陈建)正谊堂本。

《正谊堂全书》 (张伯行编)这部丛书搜集程朱一系的书最多,欲研究"正统派"的哲学的,应备一部,全书六百七十余卷,价约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现行者为同治间初刻本。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商务印书馆。

《日知录》 (顾炎武)用黄汝成《集释》本。通行本。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单行本。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本。

《张子正蒙注》 (王夫之)《船山遗书》本。

《思问录内外篇》 (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梦》一卷 (王夫之)同上。

《颜李遗书》 (颜元,李恭)《畿辅丛书》本可用。北京四存学会增补全书本。

《费氏遗书》 (费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戴氏遗书》本。国学保存会有铅印本,但已卖缺了。

《章氏遗书》 (章学诚)浙江图书馆排印本,上海刘翰怡新刻全书本。

《章实斋年谱》 (胡适)商务印书馆出版。

《崔东壁遗书》 (崔述)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畿辅丛书》本只有《考信录》,亦可够用了。全书现由亚东图书馆重印,不久可出版。

《汉学商兑》 (方东树)此书无甚价值,但可考见当日汉宋学之争。单行本,朱氏《槐庐丛书》本。

《汉学师承记》 (江藩)通行本,附《宋学师承记》。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光绪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记探原》 (崔适)初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丛书》 (章炳麟)康宝忠等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刻本。

(三)文学史之部

《诗经集传》 (朱熹)通行本。

《诗经通论》 (姚际恒)闻商务印书馆将重印。

《诗本谊》 (龚橙)浙江图书馆《半广丛书》本。

《诗经原始》 (方玉润)闻商务印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诗毛氏传疏》 (陈奂)《清经解续编》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礼记》第二篇。

《春秋左氏传》 通行本。

《战国策》 商务印书馆有铅印补注本。

《楚辞集注》,附《辨证后语》 (朱熹)通行本;扫叶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编)广雅书局本。此书搜集最富,远胜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出版。

《古文苑》 (章樵注)江苏书局本。

《续古文苑》 (孙星衍编)江苏书局本。

《文选》 (萧统编)上海会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龙》 (刘勰)原刻本;通行本。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湖北书局刻本。

《唐文粹》 (姚铉编)江苏书局本。

《唐文粹补遗》 (郭麟编)同上。

《全唐诗》 (康熙朝编)扬州原刻本,广州本,石印本,五代词亦在此中。

《宋文鉴》 (吕祖谦编)江苏书局本。

《南宋文范》 (庄仲方编)同上。

《南宋文录》 (董兆兆编)同上。

《宋诗抄》 (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诗抄补》 (管庭芬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六十家词》 (毛晋编)汲古阁本,广州刊本,上海博古斋石印本。

《四印斋王氏所刻宋元人词》 (王鹏运编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阳山房。

《疆村所刻词》 (朱祖谋编刻)原刻本。王朱两位刻的词集都很精,这是近人对于文学史料上的大贡献。

《太平乐府》 (杨朝英编) (四部丛刊)本。

《阳春白雪》 (杨朝英编) 南陵徐氏《随庵丛书》本。

以上两种为金元人曲子的选本。

《董解元弦索西厢》 (董解元)刘世衍《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元曲选一百种》 (臧晋叔编)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金文最》 (张金吾编)江苏书局本。

《元文类》 (苏天爵编)同上。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商务印书馆本。

《京本通俗小说》这是七种南宋的话本小说,上海覃隐庐《烟画东堂小品》本。

《宣和遗事》《士礼居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话》残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 (薛熙编)江苏书局本。

《列朝诗集》 (钱谦益编)国学保存会排印本。

《明诗综》 (朱彝尊编)原刻本。

《六十种曲》 (毛晋编刻)汲古阁本。此书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杂剧》 (沈泰编)董康刻本。

《暖红室汇刻传奇》 (刘世珩编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种曲》 (李渔)原刻巾箱本。

《九种曲》 (蒋士铨)原刻本。

《桃花扇》 (孔尚任)通行本。

《长生殿》 (洪升)通行本。

清代戏曲多不胜举;故举李蒋两集,孔洪两种历史戏,作几个例而已。

《曲苑》上海古书流通处(?)编印本。此书汇集关于戏曲的书十四种,中如焦循《剧说》,如梁辰鱼《江东白苎》,皆不易得。石印本价亦廉,故存之。

《缀白裘》这是一部传奇选本,虽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戏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戏曲总集中,这也是一部重要书了。通行本。

《曲录》 (王国维)《晨风阁丛书》本。

《湖海文传》 (王昶编)所选都是清朝极盛时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学者的文人"的文学。原刻本。

《湖海诗传》 (王昶编)原刻本。

《鲒埼亭集》 (全祖望)借树山房本。

《惜抱轩文集》 (姚鼐)通行本。

《大云山房文稿》 (恽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义》 (章学诚)贵阳刻本,浙江局本,铅印本。

《龚定庵全集》 (龚自珍)万本书堂刻本。国学扶轮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专集,不易选择;我经过很久的考虑,选出全,姚,恽,章,龚,曾六家来作例。

《吴梅村诗》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本,无注,此外有靳荣藩《吴诗集览》本,有吴翌凤《梅村诗集笺注》本。

《瓯北诗钞》 (赵翼)《瓯北全集》本,单行本。

《两当轩诗钞》 (黄景仁)光绪二年重刻本。

《巢经巢诗抄》 (郑珍)贵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颇有误字。

《秋蟪吟馆诗钞》 (金和)铅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删减。

《人境庐诗钞》 (黄遵宪)日本铅印本。

清代诗也很难选择。我选梅村代表初期,瓯北与仲则代表乾隆一期;郑子尹与金亚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黄公度代表末年的过渡时期。

明清两朝小说:

《水浒传》 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西游记》 (吴承恩)亚东图书馆再版本。

《三国志》 亚东图书馆本。

《儒林外史》 (吴敬梓)亚东图书馆四版本。

《红楼梦》 (曹雪芹)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水浒后传》 (陈忱,自署古宋遗民)此书借宋徽钦二帝事来写明末遗民的感慨,是一部极有意义的小说。亚东图书馆《水浒续集》本。

《镜花缘》 (李汝珍)此书虽有"掉书袋"的毛病,但全篇为女子争平等的待遇,确是一部很难得的书。亚东图书馆本。

以上各种,均有胡适的考证或序,搜集了文学史的材料不少。《今古奇观》,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侠五义》此书后经俞樾修改,改名《七侠五义》。此书可代表北方的义侠小说。旧刻本,《七侠五义》流通本较多。亚东图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儿女英雄传》 (文康)蜚英馆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 (吴沃尧)广智书局铅印本。

《恨海》 (吴沃尧)通行本甚多。

《老残游记》 (刘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以上略举十三种,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说。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胡适)本书卷二。

(跋)文学史一部,注重总集;无总集的时代,或总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举别集。因为文集太多,不易收买,尤不易遍览,故为初学人及小图书馆计,皆宜先从总集下手。

慢慢欣赏!

1 韩愈五箴译文

五箴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

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作品名称: 《五箴》 创作年代: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 作品出处: 韩愈文集 文学体裁: 箴铭 作者: 韩愈 目录 五 箴①游 箴 言 箴 行 箴 好恶箴 知名箴 说明:韩愈生平作品 注释:赏析:五 箴① 游 箴 言 箴 行 箴 好恶箴 知名箴 说明:韩愈生平 作品 注释: 赏析:展开编辑本段五 箴①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2。游 箴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3;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

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言 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4?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5;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6 ;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行 箴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9,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10?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好恶箴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11;从也为比12,舍也为仇。

前之所恶,今见其臧13;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

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知名箴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14。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

昔者子路15,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

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17,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说明: 箴铭是古代文体之一,它用简明、整齐而且协韵的语句,说明历史的经验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训。

韩愈所写的这篇《五箴》不能视为严肃的说教,而是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牢骚和不满,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叹,《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目,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

《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

《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

“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

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和群小的专横、昏庸、嫉贤害能的结果。

正是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灾难。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与他们说话,唯有自己今后谨慎处世就是了。

三是韩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韩愈并没有屈服,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韩愈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五箴(针)②----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五种法则 指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脏腑气血的多少五种养生防病、治病的基本法则。中医经典《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时贤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此处之‘针’当作‘箴’,指箴铭,劝诫之类的文告。《汉书》‘针刺’、‘箴谏’并作‘箴’,《素问》之‘针’盖本作‘箴’,后人传抄,改‘箴’为‘针’,亦犹今人改古籍文字为今天通行文字。

……以‘箴’‘悬布天下’即‘裁箴悬鉴’。以下从‘一曰’至‘五曰’即箴铭的具体内容,指《宝命全形论》即养生之道的具体程序与要求,非指针刺。”

《黄帝内经素问校补》又说道:“这里提出的是中医养生防病的总纲--五箴。‘针’当校作‘箴’,指箴铭,劝诫之类的文告。

从‘一曰’至‘。

2 古文翻译

籍:的 举:全部 馁:饥饿 狗的故事:杨生之狗 釜:形声。

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

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泣:哭泣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华罗庚的《赠诸弟》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乐。 不惜身成灰, 愿弟早成熟。

) 中济:船渡到了河中间 与人为善:为别人做好事 守株待兔的寓意:1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2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3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4比喻不想努力,就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5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官员的愚笨。 尔:古文中你的意思 乃以糠易栗,易:换 道理:老鼠角度思考——告诉我们无限贪欲最终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越人角度思考——告诉我们聪明人总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付一些类似于老鼠之类的动物,不要担心老鼠的为非作歹,关键要注意处理好细节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诱鼠,让其自以为是,令其自取灭亡。

3 孔明借箭文言文翻白华文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以上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4 文言文翻译

田豫,字国让,渔阳郡雍奴县人。刘备投奔公孙瓒,田豫当时年纪还少,自己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刘备任豫州刺史,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 公孙瓒命田豫为守东州县令,公孙瓒的部将王门背叛公孙瓒,为袁绍率领一万余人前来进攻。众人恐惧,准备投降。田豫登上城墙对王门说:"你受到公孙将军厚待,却离开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却回来为敌,这才知道你是个犯上作乱的人。人们虽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也知道守护自己的瓶子。我已接受了公孙将军的委任,你为什么不赶紧来进攻?"王门惭愧地退走了。公孙瓒失败后,鲜于辅为属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与田豫素来关系很好,任命田豫为太守府长史。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依从谁好。田豫对鲜于辅说:"最终能够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应该赶紧投奔他,不要等着以后遭祸。"鲜于辅听从了他的建议,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尊宠。曹操召田豫为丞相府军谋掾,任命为颖阴、郎陵令,迁升为弋阳太守,所到之处,都得到很好的治理。 鄢陵侯曹彰征讨代郡,以田豫为相。军队进抵易水北岸,敌人埋伏下骑兵偷袭,军人乱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田豫根据地形,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弓弩手拉满弓守在里面。胡人攻不进来,便溃散了。大军乘势追击,大破敌兵。田豫于是挥兵前进,平定了代郡,这些都是田豫谋划的。 又迁升为南阳太守。先前,郡里人侯音反叛,率众数千人在山中作盗匪,给南阳造成极大祸患。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的党羽五百余人,上表奏请全部处死。田豫召见全体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晓谕,为他们指明悔过自新之路,打开刑具,一次全部释放。各位囚犯都叩头感恩,希望为田豫效命,当即互相转告,各部盗贼一天之内便都解散了,郡中得以清静安定。田豫如实向上汇报,曹操予以表扬。 太和末年,公孙渊在辽东反叛,魏明帝要征讨他,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中领军杨暨推举田豫,于是使田豫以本官统帅青州的各路军队,假予符节,前往讨伐。正值吴国派使臣与公孙渊相勾结,明帝国为贼人众多,又要渡海,诏令四豫停止出兵。田豫估计,贼人船只将要返回,正是年底风急的季节,一定惧怕风高浪大,东面又无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成山没有藏船的地方,只好依傍岸边行进。他观察好地形,在各个山岛的险要之处,布置军队防守,他亲自到成山,登上汉武帝所建的楼观。贼人返回时,果然遇到大风,船只都触山沉没,飘荡到岸边,无处逃窜,全为田豫布置的将士俘虏。当初,各位将领都笑他在空地等待贼人,及至贼人惨败,都争相执行他的计划,请求入海夺取飘泊的敌船。 田豫生活俭朴清贫,朝廷给他的赏赐都分发给部下将士。每次胡人给他个人送来礼品,都登记好收入官府,从不拿到家里,因此他家中常常贫困。他虽然性情孤傲,与他人很少来往,但人们都很看重他的节操。嘉平六年,朝廷发布诏令褒扬,下令赐给他的家属钱谷。正始初年,迁升为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官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多次请求退职,太傅司马懿认为田豫年纪正壮,下书告谕不予同意。朝廷拜他为太中大夫,仍领取九卿的俸禄。田豫八十二岁时去世。

5 初一语文题 文言文翻意

王戎小时和一群儿童到村外去玩,看见一棵李树结了许多果实,小孩们高兴地爬上树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有人问他怎么回事,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一定是苦的。”孩子尝了几口,果然是苦的。

注释:

(1)“尝”曾经。

(2)“诸”,众,各。

(3)“游”,游玩,玩耍。

(4)“子”,指果实。

(5)“折枝”,把树枝压弯了。“折”,弯曲。

(6)“竞”,争逐,争著。

(7)“走”,跑。

(8)“之”,它,这里指李子。

(9)“唯”,只,仅。

(10)“信然”,确实这样。

6 伯乐一顾文言文翻详

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xuan三声)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翻 译古时候,有个 卖骏马的人,接连几天站在集市上等候别人来买马,但经过的人总是视而不见,也不相信他卖的是骏马。于是他找来以相马闻名的伯乐帮忙,伯乐只是绕马走一圈,细细地瞧了瞧,临走时又回首点点头。一天之内,骏马很快就以比原来高十倍的价钱卖了出去。

《战国策》的修订成书。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战国策·序》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共33卷,但原作者并不是刘向,至于作者究竟是谁也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本古籍并非一时一人所作。

此外,这本书原来的书名也是不确定的,在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无意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错乱相糅莒”,而且部分文字已经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并且为其命名为《战国策》。

不过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该书并不是刘向编订的版本,因为在宋朝时期,这本书已经出现了缺失,好在宋代的大文学家曾巩,对该书进行了校补。

曾巩画像

正如曾巩在《战国策目录序》中所言: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虽然曾巩聊聊数字写出了自己校补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势必是充满艰辛和困难的,所幸的是曾巩做到了,而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就是曾巩校补的版本。

《战国策》所记载的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有义士,还有勇士,并且经过多人编订,这就导致了这本书所包含的思想和观念极为复杂,不过它所体现的时人的价值观却没有改变,即: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而这种价值观则正是与儒家倡导的仁义廉耻格格不入的,笔者接着来说具体说说。

《战国策》体现的价值观。

《战国策》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而这种多元化正是脱离了儒家正统观念的控制,这也就导致了儒家倡导的仁义廉耻等思想并不受时人待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国策士朝秦暮楚。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战国策·秦策》

战国是历史上人才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战国策士朝秦暮楚则为常态,正如上述所记载的卫鞅则是由魏国去的秦国,并在秦国有了一席之地,而卫鞅也只是战国策士中的缩影,他的经历在当时来说,也是极为正常的。

刘向

可以说,在这些策士的心中,还没有形成“国”的概念,当然忠君爱国的意识自然也很淡薄,而儒家倡导的“忠”、“义”,对他们更是没有过多的影响,他们名义上是为君主效力,并且做到了“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但根本的出发点是自己的私利。

就好比纵横家张仪想要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以此来谋求自己在楚国亦能“呼风唤雨”,不过这却遭到了甘茂义正言辞的反驳。

如《战国策·秦策》记载:(甘茂曰:)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意思是说,大王今天拿出汉中向楚国求和,假若天下再有什么祸乱,大玉您又拿什么去与楚国作交易呢,可谓是说的一语中的。

诸侯国相互干涉内政外交。

齐将封田婴于薛,楚王闻之,大怒,将伐齐。——《战国策·齐策》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这不单单体现在对外的战争上,还体现在内政的干预上,就如上述所述,就是齐王想要把薛地分封给齐国的贵族田婴,但是楚王听到了这事,那是气不打一处来,并且扬言要攻打齐国。

而正是楚王的这种态度,让齐王很受伤,并且想要把放弃分封的事,公孙听说了此事,就主动以“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劝说楚王同意了此事,而原本是邹忌门客的公孙也因为此事成为了田婴以及孟尝君的重要门客。

孟尝君像

由此可见,当时诸侯国的内政,有时候并不是单单自己就可以做主的,而这些策士明明知道分封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强大,为了自己能够更换门厅,还是极力促成了此事,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策士的“为私利是图”的本性。

利用外交手段干预他国内政,亦或者让诸侯国之间相互牵制,这在战国时期也是屡见不鲜的,而这与儒家倡导的“忠”、“义”等思想,亦是格格不入的。

男女关系的随便。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战国策·齐策》

战国时期人们之间的男女关系开始出现了随便的“苗头”,这更是无视了儒家一直倡导的“礼”,正如上述所记载,说的是孟尝君的门客与他的夫人相爱,这对于儒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是对“礼”的践踏。

但是孟尝君非但没有将这个门客处死,反而以“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为这名门客开脱,意思是说,悦人之貌,渐生爱心,这是人之常情,并且警告给自己打小报告的人说“其错之勿言也”,而之后孟尝君还把这个门客引荐给了卫君,并且受到了重用。

影视中的宣太后

而这种男女关系的随便,并不是单单发生在齐国,在其他诸侯国中也屡见不鲜,再比如说秦国的宣太后,她在快死的时候,就要求让自己的情人魏丑夫殉葬,《战国策·秦策》记载:为我(指代宣太后)葬,必以魏子为殉,后来还是庸芮以“死者之无知”劝阻了宣太后的这一行为。

此外,魏国的龙阳君和魏安釐王之间的关系更是被儒家所不容,因为龙阳君是魏王的男宠,并且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与魏王共船而钓,还以哭哭啼啼的方式“融化”了魏王的内心。

这让魏王很是心疼,于是魏王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出自《战国策·魏策》),意思是是魏王下了命令:谁敢在谈论龙阳君,那就得被灭族。

《战国策》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价值观与儒家思想的对立,而在这背后其实也体现了战国时期没有儒家思想禁锢的社会风气,而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各个阶层都追求私利,笔者接着论述。

《战国策》体现社会风气。

《战国策》一书中所记载的人物是相当真实的,而追求私利这种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也能被诠释的淋漓尽致,无论是诸侯国君主,还是普通小人物都是如此。

先说诸侯国君主。

徐州之役,犀首谓梁王曰:何不阳与齐而阴结于楚?——《战国策·魏策》

上述记载了,齐楚徐州之役时,犀首(公孙衍)建议魏王表面上与齐国结盟,但是背地里也与楚国结好,并且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策略能够取得最终利益。

即:二国恃王,齐、楚必战,齐战胜楚,而与乘之,必取方城之外;楚战胜齐败,而与乘之,是太子之仇报矣,意思是齐、楚都要依靠大王,这两个国家一定会打起来,如果齐国能战胜楚国,魏国与它一起取胜,可以取得方城以外的土地,而加入楚国战胜了齐国,魏国也是胜利者,并且还可以报了太子被杀的仇。

战国战争

这可真是一招“妙棋”,无论这场战役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魏国都是得利的一方,由此可见,诸侯国君主之间的联盟,是以自己利益为基础的,而这种联盟中还暗含着骗局,当然背信弃义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再说诸侯国大臣。

张仪欲并相秦、魏,故谓魏王曰:仪请以秦攻三川,王以其间约南阳,韩氏亡。——《战国策·魏策》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张仪为了私利而怂恿秦王割让汉中之地,我们接着再说张仪想兼做秦国、魏国的相国而设的局,正如上述引用则是说张仪建议秦王攻打三川郡,而让魏国趁这个时候向韩国索要南阳,并且不惜以灭亡韩国为筹码。

此外,《战国策·韩策》中还记载了,赵国权臣大成午去韩国与申不害合谋串通,意图共同把持赵国和韩国的大权,而这两人的各怀鬼胎,也是从自己本身的私利出发的。

影视中的张仪

当然,这类事件在《战国策》一书中还有多次记载,虽然意在言明这些策士的“智慧”,但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权臣不仅没有忠君爱国的意识,而且把自己的权位私利看得比国家利益还要重。

后说普通小人物。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战国策·秦策》

苏秦一开始只是一介布衣,而最初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回到家里的时候,那全家人都不拿正眼瞧他,正如上述记载,则是苏秦失意时对全家人对他态度的描述。

但是后来苏秦功成名就之后,所有人的态度都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即“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意思是说苏秦的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只敢侧目来看他的威仪,而他的嫂子则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是一再叩头请罪,而让苏秦全家态度大转弯,单单是因为“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影视中的苏秦

此外,《战国策·秦策》中还记载了甘茂攻打宜阳时候的场景,一开始攻打很吃力,而士兵们也不愿意冲锋上阵,但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进行激励时,那是人人向前,并且一举攻克了宜阳。

通过苏秦家人态度和甘茂士兵态度的转变,我们不难看出,这时期社会中普通的小人物也是唯利是图的,当然我们并不能责怪这种赤裸裸追逐利益的人,因为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追名逐利的时代。

不过《战国策》一书所体现的价值观虽然呈现出了多元化,但其背后也表现出了儒家的思想观正在悄然受到尊重,而这时期呈现出的百家争鸣的思想,也逐渐向儒家的标准靠拢。

《战国策》体现的价值观向儒家思想靠拢。

女无谋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战国策·齐策》

齐闵王骄傲自大,引起了五国伐齐,最终导致身死,而齐国也差点因此被灭,而齐闵王的儿子法章改了姓名躲到了太史敫的家中,以至于太史敫的女儿见到法章之后,两人未经父母许可便在一起,这让太史敫十分生气,并说出了上述所引用的话语,并且终身不认自己的女儿。

但是太史敫的女儿,针对父亲的态度,并没有忘记自己做女儿的本分,也没有失了做子女的礼节,于是被人称赞曰:君王后贤,不以不睹之故,失人子之礼也,很显然,太史敫的做法是符合儒家所倡导的“礼”,而他女儿的做法符合儒家所倡导的“孝”。

影视中的魏文侯

此外,《战国策·魏策》中还记载了魏文侯信守承诺而冒雨与“虞人猎”,这也是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信”,而且本篇还说出了“魏于是乎始强”,这也说明了时人一开始重视诚信,认为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

所以,在战国那个追逐名利的时代,人们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会不择手段,但依然不可否认儒家倡导的“仁、智、礼、义、信”等观念,正在被世人所重视。

结束语:

综上述所,我们已经知晓《战国策》被一些人称之为“离经叛道之书”,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对于坚守儒家思想的人来说是如此,毕竟它所体现的整体上的价值观与儒家倡导的思想不符。

但这并不能否认儒家思想在当时是完全被摒弃的,而儒家思想背后代表的正义、无私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人的认同,甚至也影响到了一些人的价值观,尤其是书中所记载的那些不顾生死的义士,更是成为了后世褒扬的典范。

所以又可以说,在战国时期多元化的价值观的背后,儒家观念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而这一些都为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打下了基础。

小乔墓中并无尸体。

小乔墓位于安徽,庐江。

地址:庐江县城新汽车站东侧。

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墓至明朝一直都保存较完好,后在明崇祯年间(1628-1640年)的动乱中被兵火毁坏,明人王永年曾写诗记下当年遭劫惨状:“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

清末,小乔墓再遭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王况裴,曾主持依原样修复。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尚有土冢荒丘,残碑断石。但经“文革”浩劫后,庐江小乔墓亦已是仅存遗址,别无他物了。

小乔何时辞世,史志均无具体记述。但按照古代习俗,其墓有极大可能和夫君周瑜墓同在庐江。

扩展资料

小乔三墓:

1、关于南陵“小乔墓”,《南陵县志》明确记载:此墓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起因是当时的南陵知县高怡,有天夜梦小乔,诉说她的墓在城郊香油寺侧,遂令典史江鲲重新建小乔墓于香油寺西苑,并树巨碑一块,阳刻“东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

据有关资料记载:周瑜(210年)病逝后,小乔孀居十四载,也就是说小乔大约在公元224年前后去世,距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约1500多年。

2、关于湖南岳阳“小乔墓”,最早文字资料记载是明代《岳州府志》,记小乔“死葬岳州今广丰仓内”(今岳阳市一中后花园)。

后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岳阳督学陆保宗重修小乔墓在冢上重植2株女贞树,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筑有围墙。

后小乔墓庐毁于抗日战争的炮火,至今除保存“小乔墓庐”刻石一方之外,其余仅存遗址。

有文字称今岳阳乃当年巴丘,是周瑜“病卒”之地。小乔护送周瑜灵柩回本土安葬后,为了晚年生活计,便选择留居于有奉邑享受的巴丘。

且就居住在当年周瑜的都督府,所以小乔死后就埋葬在巴丘了。

根据史志记载:岳阳(即巴丘)在东汉末乃荆州属地,一直是刘备(西蜀)和孙权(东吴)长期相互争夺的军事要地,战乱频繁。

3、小乔墓葬在庐江,其墓始建于何时,虽无正史可考,但散见于稗官小说、名公诗文集、艺文杂记等都多有文字记载。

小乔墓在庐江县城西门外绣溪河北岸真武观旁,古称“瑜婆墩”。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结构,墓前有拜台、供桌等石器。墓门朝东,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望。

参考资料:

——小乔墓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诗经》

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论语》

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3《红楼梦》

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4《三国演义》

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5《史记》

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