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怎么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怎么写?,第1张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

读《天工开物》有感  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

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

写作要点:

1、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

2、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

   

     读完第一步《中国是部金融史》便迫不及待的读第二部《天下之财》,在作者幽默风趣的带领下,大概了解一个宏观中国的历史故事,在里面看到我从没听到过的故事,看到一个历史事件背后的秘密,作者从金融的角度来分析事件的缘由,以及产生的影响。 足以见到作者可谓是中国的历史足够的深,不然也不能分享出那么多的故事,以及能让人们信服,并且还能从金融的角度来分析背后的逻辑,实在是博采众长,博文强识。

      在第二部《天下之财》种,着重讲解来宋朝这几个朝代的历代国家的经济衰盛情况。在纸币“饺子”的发明,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一个巨大的突破,一个雏形的银行也是逐渐在这个时期产生。                      耕者有其田”、 放开经济管制→经济井喷式发展→封建官僚崛起→“官商”兼并土地→小农成为流民→帝国崩溃!一直处于这种的官僚制度下,市场经济一直受到政府的管理和干涉!且仍然存在重农轻商的局面!

   当然正如恩格斯所说:

  无论爱情和发展物质基础都是占据一个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人们生存需求的第一步,正如:“最强国,就应该有最强势的经济实力”。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的治国的一个国情,一切都把这个人民利益放在前面,以人为本,君主为做一个领导作用,但管理团队很重要,一个很好的整理国家的部门和政策对对着国家人民对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 那个野蛮时代是不管用的,使用强行的办法去管理和治理!才是奏效的,就像宋朝在开放给世界各国商人来做生意,其中宋朝王子要迎娶她们国家的公主,后来竟然毁约,马上就派3万军队,去恐吓他们,这就是野蛮行为,但是奏效!

   初步了解历史,收获颇多,但是对金融知识了解甚少,大量补充来读会更加的容易,下面分享一段来自原文的感悟:愿于大家分享

 

在任何时代,货币、金融制度试错的成本都异常高昂,制度供给成功固然能刺激经济增长,一旦制度设计失败也会使经济社会地动山摇,甚至让一个强大的帝国灰飞烟灭。在尘封的故纸堆中,货币、金融制度试错又无处不在,华夏数千年往事,人们不断寻找着财富天道,我们的先贤在货币金融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社会实验:宋代出现了人类的第一张纸币交子,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古代盛世;元代超量发行至元钞造成了一场社会大灾难,“开河变钞祸根源”,骁勇的蒙古铁骑竟然终毁于一张薄薄的纸币;明代与西方大航海同处于一个平行的时空,巨量海外白银涌入造就了资本主义萌芽,也为帝国埋下了败亡的种子……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我们相信,那些带着腐土气息的古籍可以穿越时空让我们看清货币之道。原来货币与金融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可以如此精彩!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有了一个愿望,希望能跳出纷繁的数理模型,为大家讲述历史大河中光怪陆离的金融世界。2007年,我和忠恕同志开始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并形成了《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国是部金融史》两部书稿,这部《天下之财》便是“中国是部金融史系列”的第二册,以货币金融为纲讲述了宋、元、明三代的财经往事。汉唐相传,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大同社会理想,封建统治者会将土地授予全体臣民,即推行“均田制”。然而,即便武功若秦皇汉武,他们的帝国最终仍毁于土地兼并。宋代是第一个没有推行“均田制”的王朝,也正是宋朝的经济达到了古代历史的巅峰,大宋王朝如何做到了这点呢?元朝是一个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为什么最后毁于一场货币改革?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涌入到大明帝国的白银并不比西欧新贵少,为何明朝没有主导世界变革潮流,反而无法主宰自身货币的命运?在这部书稿中我们为读者梳理了这些问题,希望能再次为大家交代孔方乾坤中的货币之道。

我们的日常工作都比较繁忙,所幸,基于共有的志趣和使命感,一直未间断定期深入交流和书稿写作,期间忠恕同志付出了比我更多的劳动,认真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今年,《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希望能为您带来一些思考和启迪。

 

今天学习论语的意义在于能觉悟出儒家的核心理念——真诚,对自己人性的真诚。人性向善,就是说人性它总是会向着善那边靠齐的。因为如果对自己人性真诚你必定会问清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如果你对自己本性不真诚你便可能做自己不该做的_甚至犯错。论语中的言谈完全可以作为人在生活中的注意,更是价值取向的启蒙。归根结底老夫子意在教我们真诚面对自己的那颗向善的心,然后勇敢的去做到自己给自己的指示,最后才能心安理得的给自己办交涉!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中挑选出《世说新语》,就想借助于古人所记录的一则则短小精悍的笔记,来一窥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风雅逸事。因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读到南北朝四百年的战乱不休、生民涂炭,帝王与百姓同样的哀乐;也可以读到智慧:不管是名士还是孩童都能聪慧善言,一语惊人;还可以理解古人推崇的读书人的德行。

而本学期我们的课外共读大约是从10月12日开始的。考虑到学生们初次接触文言小说,读起来有畏难情绪,于是,我们放缓了节奏,开始阶段,只说每周读四到五篇。要求每个同学精读文段,在批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样既积累了文言字词,了解了名士故事,也能培养文言语感。为了督促学生们的读,我们还特意安排了周末的诵读上传活动,并在课前安排了“魏晋人物我评说”活动,用以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

一学期下来,有3位同学目前未读到言语第二,“言语第二”读到第(20)篇之前的有29位同学;言语第二读到(20)篇以后有12位同学。考虑到“德行第一”已经读完,于是倡导学生撰写自己的读书心得《魏晋名士们推崇的美德》。

这里特别推荐大家读读谢欣妤和段诚志两位同学的读后感,也盼望大家跟帖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哦!

          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德行

                    谢欣妤

      读过了《世说新语》的德行第一,我对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那些德行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行在当下,心有国家。也就是有“澄清天下之志”的那些名士,如陈仲举一篇。第二,虚心请教名士,崇敬有学之士。正如黄叔度与周子居二人。第三,传承儒家礼教。如第四篇中的李元礼就以弘扬儒家礼教视为自己的使命。第四,做官清廉,团结和睦。这在第六篇、第十一篇、第二十一篇、第二十七篇都有提到。第五,朋友之间以诚相待,主仆之间以礼相处。荀巨伯一则故事就足以说明前者之理,以他对待朋友之诚,就保住了一整座城池。第六,孝父母,于家;待君王,于朝。第七,佐君王、虑国事。如第四十三篇,与自己的上级同生共死。

      以上几点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当首推“行在当下,心有国家”。国,从古到今都是最重要的。国,也是由千万个小家庭组成的。故,国包括的东西很深很广。传承儒家礼教,为国而传承。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心有国家的君子们的共同追求。如德行第一的前六篇,陈仲举“有澄清‘天下’之志”,这个天下,也指的是国家。又如第十八篇中,梁王、赵王的的钱分别给了裴令公的人民和百姓,这也是治国的一个方法——以多者,补少者。至于如何“心有国家”,不是说你必须当上君王去治理国家,而是要为国家负责,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虚心请教“老师”,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影响的。这一点,大部分也是体现在前十篇中。如第一篇和第三篇,陈仲举一到做官的地方就先去拜访当地的名士,如徐孺子等,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集多人的智慧于一身,从而为国家做贡献。而在第四篇中,“后进之士有升李元礼堂者”,皆以为登龙门。在这些“升堂者”中,一定也不乏“贤德之士”。故,当时的贤人们也是互相崇敬的。谦虚请教在当时是一种很好的风气,但王朗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因为他学华歆只是盲目模仿,而没有真正像华歆那样做事做人。在这里,也就不得不谈到我自己了,我虽然也会去问老师题目,但一些比较难的题却总是被我留着。

      那些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德行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也正是因为他们本身的价值,他们身上的金光闪耀,才有了今天的世代所传诵的经典德行。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读后感

                    段诚志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选编,魏晋名士身上发生的奇趣小事,每一篇都饱含丰富的哲理,其中《德行第一》章节中,“德”作为建立于“生”而高于“生”的一项品质,也是被人们推崇到了极点。可这一章节介绍了好几种不一样的德行,有重义,有孝廉,有谦虚等。但在我的眼里,最重要并且是作者最推崇的是“孝廉”这种品德。

      “孝廉”简单来讲,就是孝敬与清廉。这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德,其实不然,生 为父母所赐,敬长无异于敬生;官 上级所赐,廉官无异于敬上级。而父母,上级皆为一物之所赐也。因此,“孝廉”某个角度上也是有相同意义的。

      为什么作者最推崇的是“孝廉”?不难看出,在全章47篇中,有20篇左右都围绕“孝廉”这个主题,这体现了作者自己对“孝廉”的重视。那为了作者对“孝廉”这么重视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就代表着不尊敬生命,也就无异于禽兽。人的本质便是生命,所以应当孝敬父母,也就是敬畏生命;钱财管位是上级赐封的,为官清廉,不贪污便是对官位的尊敬,也是对上级对我们信任的不辜负。若一个人连做事清廉公正都做不到,那又何异于那些林间山间只图口舌之快的野人呢?综上,“孝”是做人的基本,“廉”是做事基本。做到“孝廉”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 出于时代的原因,自东汉以来,光武帝刘秀就为广大基层劳苦人民设立了当官封爵的桥梁,那就是在各地进行孝廉者的推举,这也是一个大家都推崇孝廉的因素。到了魏晋,“孝廉”的概念已在老百姓的心中萌芽生长了近两百年,有些时候,一些不“孝廉”的人甚至会被当待。这看似是一种追求功名利禄的想法,可对于真正做到“孝廉”的劳苦大众,那些官禄不过是不能吃不能喝的身外之财。但“孝廉”的思想已如金石般嵌入其大脑。这也影响后来中国近两千年历史。

      在作者所描写的那个年代,因为做到“孝廉”而受到称赞或封赏的大有人在:王祥因为侍奉后母朱夫人谨慎体贴,甚至在数九寒冬用体温融化坚冰为其捕鲤鱼,而感动了朱夫人与乡里百姓。而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美谈;吴隐之与其兄坦之遭丧母时的恸哭声感动了吏部尚书韩康伯,后来吴坦之哀伤过度致死,吴隐之便被封官,变得富贵、显达;范宣因为廉洁简朴而结识了豫章太守韩伯这位大人物……这些难道不足以说明“孝廉”之重要吗?

      基本的操守与时代的因素让更多人推崇“孝廉”这种品质。换在今天,孝敬父母,在职清廉的人也会受到大家交口称赞。如诗所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