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气绝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气绝简介,第1张

气绝为古病名。指十二经脏气衰竭败绝的疾患。《难经·二十四难》:“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备急千金要方·肺脏》:“扁鹊曰,气绝不治,喘而汗出,二日死。气应于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参见气极、脉绝:气极为病证名。六极之一。指气虚重证。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偏虚者,症见短气不能言,入晚甚,乏力,皮毛焦。治宜益气。可用诃黎勒丸、钟乳石散、益气丸等方。偏实者,症见喘急胸满,易怒,心腹胀满,口燥咽干,发热,唾血等。宜用麻黄散、前胡汤等方。脉绝为古病名。指血脉枯涩败绝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

详见百科词条:气绝 [ 最后修订于2015/11/12 15:28:09 共4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心虚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虚泛指心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一般症状为心悸,心痛,怔忡,气短,健忘,易惊,心中闷闷不乐,睡卧不安,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肢麻,舌淡胖嫩,或嫩红,脉虚或促或结或代。参见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虚为证候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㿠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又《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心血虚为证候名。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症见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治宜补血安神。血为阴,故亦作心阴虚。心阳虚为证候名。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心阴虚为证候名。由劳神过度或久病、热病耗伤心阴所致。症见心悸,心烦,失眠,易惊,健忘等;甚则可见盗汗,低热,五心烦热,口干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治宜养心安神。

详见百科词条:心虚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2:38:55 共5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复明片药典标准品名复明片FumingPian处方羚羊角1g、蒺藜40g、木贼25g、菊花50g、车前子25g、夏枯草25g、决明子40g、人参15g、酒萸肉25g、石斛40g、枸杞子40g、菟丝子25g、女贞子25g、石决明50g、黄连10g、谷精草25g、木通25g、熟地黄25g、山药25g、泽泻10g、茯苓25g、牡丹皮25g、地黄25g、槟榔25g制法以上二十四味,蒺藜、木贼、菊花、车前子、决明子、酒萸肉、人参、石斛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羚羊角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细粉混匀;其余枸杞子等十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煎液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2~115(60℃),与上述细粉及聚维酮15g,喷雾制颗粒,加入硬脂酸镁15g,混匀,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或薄膜衣,即得。性状本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黄棕色至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纤维木化,上下层纵横交错排列(蒺藜)。种皮栅状细胞1列,侧面观呈长方形,可见光辉带(决明子)。纤维表面类圆形细胞中含细小圆形硅质块,排列成行(石斛)。(2)取本品15片,除去包衣,研细,加甲醇40ml,超声处理25分钟,滤过,滤液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10g,内径为1cm)上,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至近干,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浓氨试液(12:6;3:5;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展距约15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3)取本品25片

详见百科词条:复明片 [ 最后修订于2014/10/20 14:08:38 共25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下法:1八法之一;2推拿方法名;3小儿推拿方法之一。

详见百科词条:下法 [ 最后修订于2015/11/16 11:35:34 共56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下法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病机变化。邪正盛衰指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决定于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这种斗争,不仅关系著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病机学说将邪气与正气各自盛衰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病理状态,归纳为邪正盛衰一类。参见邪正消长、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及正虚邪恋:邪正消长为病机。邪气与正气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过程。正邪相争,正气战胜病邪则疾病痊愈,邪气胜而正气受损则病加重。邪气盛则实为病机。指疾病过程中,邪气盛,正气激烈对抗,出现实证的病机。如壮热、无汗、烦躁、狂乱、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脉滑数有力等。《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为病机。精气,指人体的正气。指疾病过程中,正气过度耗损,出现虚证的病机。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脉细弱无力等。《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虚邪恋指正气已虚,余邪未尽的状态,由于正气难复是主要矛盾,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正虚邪恋病变多见于疾病后期,且往往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等。

详见百科词条:邪正盛衰 [ 最后修订于2016/3/9 20:03:41 共56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